选择性必修二复习资料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选修二资料整理合集
1.1多种多样的区域
一、不同类型的区域
1.含义: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
2.基础:地域差异
3.特点: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
有的区域边界明确,有的边界具有过渡性,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4.区域特征的补充
5.区域的划分:目的不同,划分指标方法不同,区域类型不同。
区域划分的标准
(1)按自然特征划分区域——体现自然要素的分布规律
(2)按人文特征划分区域——体现人文现象的分布规律
(3)综合自然、人文特征划分区域——整合地域综合特征
(4)政府为了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划定的区域
(5)客观存在,在长期的时间过程中逐渐认知的
区域有哪些类型?
自然区域:按某种自然特征划分的区域。
人文区域:按某种人文特征或人文需要划分的区域。
综合区域:综合了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划分的区域。
为什么要划分不同的区域?
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如划定行政区、经济特区、保税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
)消除贫困,体现社会公平(如对口支援地区、国家扶贫地区等。
)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如,禁止开发区、生态保护区等。
)
促进经济发展,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创新力(如,历史文化保护区、文化创意园区等。
)利于人类社会发展(如,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认知的区域,中国野生稻分布区、低硒地区等。
)
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特点一:层级性
区域尺度越大,层级越高,区域特点越宏观;
区域尺度越小,层级越低,区域特点越详细。
特点二:促进性
特点三:差异性
同一尺度的区域,也会因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不同的发展方向。
大国有大国的优势,如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小国也有小国的长处,如国防开支小、便于管理。
1.2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1.区域要素
2.要素相互作用
简要分析稻鱼共生系统中鱼的存在对水稻生长环境的有利影响。
鱼以杂草为食,起到清除杂草(减轻草害)的作用;
鱼捕食昆虫(吞食害虫),起到除虫(减少病虫害)的作用;
鱼类的翻土可增大土壤孔隙,起到松土的作用(可改善土壤的透气性);
鱼的排泄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降低施肥数量;
鱼在水中生存,搅动水体,增加稻田水体氧气含量。
阿曼的世界文化遗产——法拉吉
阿曼位于亚洲的西部,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终年炎热干燥,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00-200mm,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
自古以来,阿曼人的生活用水主要依靠人工修建的水渠灌溉系统——法拉吉。
2006年,法拉吉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1)当地人为什么要建造法拉吉?
气候:阿曼位于亚洲西部,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终年炎热干燥,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00——200毫米,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
(2)当地人是怎样利用和分配水资源的?
利用:法拉吉主要依靠重力,把山泉水、地下水引到村落中,其中有的水渠藏于地下,以免水被蒸发;有的水渠露出地面,便于人们使用。
分配:严格的用水制度。
(按照食用——淋浴——洗衣、洗器皿——灌溉果园和农田顺序使用,避免浪费)
(3)法拉吉是如何影响区域发展的?
独特的农业灌溉系统:法拉吉--宝贵的水源---形成了独特布局---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生态农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
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
3.认识区域整体性
4.区域特征的分析思路
案例:乌江水镇
1.区域差异
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2. 区域关联
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
3.区域关联的影响
4.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
(1)自然要素差异
(2)人文要素差异
区域整体性、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解读
问题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两地间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的差异。
问题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
因分别是什么?
长江三角洲年降水量较多,呈现由南向北减少的分布规律;松嫩平原年降水量较少,呈现由东南向西北减少的分布规律。
长江三角洲各地的年降水量主要由大气环流决定,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既受季风影响,又受地形影响。
④农业生产特点对比
⑤工业生产特点对比
2.1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一)地理位置与区域发展
(二)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1. 四大文明古国均位于北温带,有利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气候:温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居住
地形:地处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便于聚落定居
水文:靠近河流,生产生活水源充足
土壤:河流冲积平原地区,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交通:河流还可作为交通运输方式
2.中国城市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并分析自然原因?
规律:中国城市在空间分布上不均匀,东部地区城市的数量多,等级高,西部地区城市的数量少,等级低。
原因:东部地区地处季风区,水源充足,东部地区平原面积广,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讨论1 孟加拉国贫穷落后的原因
人口众多且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产业结构单一人口素质差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自然灾害频发
讨论2 日本经济高度发达的原因
发展现代化农业发达的外向型经济充分利用本国区位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思考从孟加拉国和日本的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的影响,你得到什么感悟?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
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
如果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虽有短期经济效益,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都江堰水利工程——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典范
鱼嘴可以根据水流的流量,按固定比例实现分流,在丰水期,岷江径流量大,流经鱼嘴的江
水,有六成的水量进入外江,四成进入内江。
而枯水期则恰恰相反,这便是“四六分水”,可谓精巧绝妙。
飞沙堰的排沙功能
当洪水来临时,内江水位迅速抬升,高过堰体的水流,便会溢出至外江。
与此同时内江中的沙石也会在河流弯道环流作用下,沿着堰体排泄出去,故而得名“飞沙堰”。
(图二,三)
“深淘滩”中的“滩”,指的是飞沙堰前至离堆的一段内江河道。
“深淘滩”指每年岁修时,河床淘沙要淘到一定深度,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宝瓶口进水量不足,难以保证灌溉。
“低作堰”指飞沙堰在修筑时,堰顶宜低作,便于排洪排沙,起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作用。
想一想: 都江堰工程的“深淘滩”、“低作堰”为什么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旱涝问题?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原则是什么?
深淘滩”:保持河道深度,使枯水期进入内江的水量适中,保证成都平原的灌溉用水。
“低作堰”:洪水期将多余洪水排入外江,减少进入宝瓶口的泥沙,起到排沙、泄洪的作用。
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
如果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虽短期内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1.根据都江堰附近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修建都江堰的自然原因。
都江堰附近区域年降水量多,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位于山地与平原过渡地带,地形变化明显;
易发生旱涝灾害,调节径流量,缓解旱涝灾害。
2.为什么都江堰水利工程被称为水利工程的一大奇迹。
顺应自然规律,并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利用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岷江水可以自流入成都平原;
防洪抗旱,减少成都平原的旱涝灾害;
提供农业灌溉用水、城市生活用水;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古代与今天的主要功能差异。
在古代为水利工程,具有水利功能;
在今天它既有水利功能,又具有旅游观赏功能
美国大平原地区“黑风暴”——"Black storm" in American Great Plains
美国大平原地区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黑风暴”
最严重的地区一个月内尘暴天数长达25天
主要原因是大面积开垦中部大平原,破坏了草原植被,使土壤极易遭受风蚀
人类活动对区域自然条件的改造影响区域发展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人类可以直接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
2. 自然资源的分类
①按再生性划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②按照列举法划分:《中国自然资源手册》按列举法将自然资源分为9类,包括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能源资源和其他资源。
3.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
(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有重要作用)(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4.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
有的区域不仅自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过度依赖矿产资源,也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
有些国家矿产资源贫乏,却并未阻碍其经济发展
分析山西省煤炭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材料】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较大。
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
1949年以来,山西省累计煤炭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煤炭外调量最高时占全国省际煤炭外调量的314左右,近年来仍维持在1/3的水平。
煤炭工业是山西省的支柱产业,最高时超过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3, 2015年占15%。
近些年,山西省的煤炭产量下降,经济增速较为缓慢。
1.分析山西省经济发展与煤炭资源的关系。
①初期: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且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好等,煤炭工业成为支柱产业。
②中期:山西省煤炭资源枯竭、经济增速缓慢。
因为产业结构单一且环境污染严重。
③后期:山西省通过延长煤炭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治理环境污染。
2.阅读课本内容,讨论其对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的影响。
①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会对环境造成破坏,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山西煤炭资源的产量会进一步下降;
②同时国家节能减排方案的实施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会导致煤炭资源消费量下降,山西的煤炭消费市场萎缩;
③加之长期的煤炭开采,使开采成本上升;
④山西的水资源短缺,都会导致山西煤炭资源的能源地位下降,煤炭工业发展受阻,进一步影响经济发展
所谓“资源诅咒”,是指从长期看,石油、矿产等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却往往在经济发
展、社会治理和政治稳定方面表现得不如资源欠丰富的国家。
区域内矿产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①种类多、数量多,但人均占有量小;
②分布极不平衡
③开发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等
小结
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一、生态脆弱区
1.生态脆弱区:也称生态交错区,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交接过渡区域
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2.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理环境过渡地区。
3.主要特征有:
(1)系统抗干扰能力弱,稳定性差,对环境变化反映敏感,自我修复力弱,自我修复时间长;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自然灾害频发;
(2)时空波动性强,是生态系统自身不稳定性在时空上的位移;
(3)边缘效应显著,具有生态交错带的基本特征;
(4)环境异质性高,边缘效应使区内气候、植被、景观等相互渗透,并发生梯度突变,环境异质性增高,植被景观破碎化,群落结构复杂,生态系统退化明显。
4. 生态脆弱区主要的环境问题
(1)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面积巨大;
(2)土壤侵蚀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
(3)自然灾害频发,地区贫困不断加剧;
(4)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资源环境矛盾突出;
(5)湿地退化,调蓄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
土地退化:是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
表现: 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盐碱化
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类型:①风蚀荒漠化(干旱、半干旱地区,西北地区)
②水蚀荒漠化(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南方地区)
③冻融荒漠化(青藏地区)
④土壤盐渍化(华北地区)
土地沙化:指由于土壤侵蚀,表土失去粉粒而逐渐沙质化,或由于流沙(泥沙)入侵
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的现象
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力作用下
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塬指残留的高原面,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沟壑
梁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山梁。
峁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
土壤盐碱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
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土壤盐碱化是指在蒸发旺盛的地区,地下水中的盐分不断向地表集聚而导致土壤退化的过程,也称盐渍化。
土地盐碱化---自然因素
土地盐碱化---人为因素
不合理的灌溉过度开采地下水
原生盐碱化:因为当地的气候、土壤、地形等因素自然形成的土壤盐碱化。
次生盐碱化:主要因为人类活动,尤其是不合理的灌排制度引起的土壤盐碱化。
土地退化、农业减产、生态恶化:①土壤板结,土地肥力下降;
②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土地生产力下降;
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耕地减少
【活动】华北平原盐渍地的综合治理
1.引淡淋盐——引淡水灌溉,使土壤盐分溶解,通过下渗把表土层中的盐碱排到深层土壤中或侧渗入排水沟加以排除,使表层土壤脱盐。
2.井排井灌(排水排盐)——通过竖井抽取咸水,补充淡水,实现咸水淡化、土壤脱盐。
3.科学灌溉(禁止大水漫灌),有灌有排;采用喷灌、滴灌——合理灌溉,防止地下水位上升。
4.农田覆盖,抑制蒸发返盐——选择适当覆盖物(光解地膜、作物秸秆等)覆盖地表,抑制蒸发返盐。
5.适时耙地,抑制蒸发返盐——耙地可疏松土壤,截断土壤毛细管水向地表输送盐分,抑制
蒸发返盐。
6.种植吸收盐分的植物——植物将土壤中盐分吸收到植物体中,使土壤脱盐;削弱光照,抑制蒸发返盐。
7.鱼塘--台田模式,降低地下水位——低洼地区挖泥成塘、堆泥成田,通过提高台田高度降低地下水位,可抑制蒸发返盐;又利于雨季时台田雨水下渗淋盐,使土壤脱盐。
石质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基岩大面积裸露于地表的土地退化过程,多发生在石灰岩地区
石漠化在江南丘陵的表现---红漠化
红漠化是指在受人为干扰,地表原有的生态结构遭到破坏,在各种外动力综合作用下,土层快速侵蚀,红色基岩或其风化壳裸露,呈现红色荒漠景观,土地生产力衰竭的土地退化过程。
红漠化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部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湖南等省的低山丘陵区。
乱砍滥伐使森林遭到破坏,红色土壤或岩层裸露,地形起伏大,年降水量大,且多暴雨,对土壤或岩层冲刷力度大,水土流失显著,养分和水分流失,植物无法生存,形成红漠化。
森林破坏+红色岩石裸露+水土流失+水分、养分流失+植物无法生存=红漠化
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由于土壤侵蚀和人们对土地的过度利用,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影响元素短缺,造成土壤肥力下降,使土地不断退化。
土地退化表现及其主要分布区
5.我国生态脆弱区的分布有何特点?
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我国的主要生态脆弱区,主要有:
①东北林草交错生态脆弱区:大兴安岭山地和燕山山地。
②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辽西以北丘陵、冀北坝上典型草原、阴山北麓荒漠草原、鄂尔多斯荒漠草原。
③西北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贺兰山及蒙宁河套平原、新疆塔里木盆地外缘荒漠绿洲、青海柴达木高原盆地荒漠绿洲。
④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南方红壤丘陵山地、山间盆地。
⑤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态脆弱区:云贵高原。
⑥西南山地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横断山地。
⑦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生态脆弱区:青藏高原。
⑧沿海水陆交接带生态脆弱区:东部沿海水陆交接带。
【探究活动】南方喀斯特地区的土地退化与贫困问题
石漠化指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下,土壤受到严重侵蚀。
基岩逐渐裸露的演化过程。
概念:指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问题】石漠化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哪些治理措施?
石漠化的主要危害:
(1)耕地破坏,生产力降低。
石漠化使土层变薄,土壤层次缺失,土体结构破坏,土壤养分流失,肥力降低。
随着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2)旱涝灾害严重,人畜饮水困难。
植被败坏,导致水源涵养能力差,石漠化地区特殊的地质条件,造成旱涝灾害频发。
(3)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日趋脆弱
石漠化的治理措施:
(1)促进高产优质农业的发展。
严格保护耕地,充分利用耕地资源,加强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加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内在质量。
(2)封山育林,恢复植被。
(3)继续推进各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综合治理等工程的实施。
(4)加大移民开发力度。
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石漠化山区,要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移民。
(5)加大资金投入。
如争取国家加大支持力度;各级财政逐步加大投入力度:依法征缴各类育林基金、绿化费和生态效益补偿费等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也是贫困地区分布较集中的区域之一。
21世纪初,北方农牧交错带80%以上的草场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沙尘源区。
1、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位置和范围
农牧交错带:农牧交错带指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半干旱生态过渡带,是农业生产边际地带,也是生态脆弱带。
思考: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位置在哪里?包括哪些省区?
位置: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该带北段大致在大兴安岭以西,南段大致沿长城一线延伸和展布。
从干湿地区看,大致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附近,属于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范围:共涉及内蒙古、吉、辽、冀、晋、陕、宁、甘8个省级行政区。
思考: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如何形成的?农牧交错带上会出现什么问题?
成因:在历史时期,由于气候变化及政府政策影响,北方农牧交错带就出现了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在气候暖湿时期,往往出现农进牧退现象,农民越过长城,将草原开垦为农田,农区北界向西、向北推移,如汉、唐、宋时期;气候干冷时期则出现牧进农退现象。
战争、政策等因素也会影响农牧交错带的位置
问题:过度开垦,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地退化,流沙泛滥,风沙掩埋农田等问题。
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1)降水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
(2)多大风
3、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
过度开垦:由于该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开垦后土壤肥力逐年下降,作物产量逐渐降低,土地不断退化。
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超载放牧导致牧草生长能力和土壤结构被破坏,土地沙化,草场载畜量降低,从而形成新一轮的超载放牧,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进程。
活动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1)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出现荒漠的潜在自然因素。
自然特征:全年高温,气候干旱,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季节变率大;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植被为草原和荒漠;多疏松的沙质土壤。
(2)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游牧业为主。
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游牧业向商品性定居牧业转变。
据图分析这一转变对草场带来的影响。
1.牲畜品种多样性转变为单一性后,由于牲畜食草的单一性,会引起个别草类的严重破坏,从而造成草场生物资源的破坏。
2.分散的小规模经营被集中的规模经营取代后,必然造成牲畜数目的增加,引起草场退化,出现荒漠化。
3.由季节游牧变为掘井定居后,定会造成水井周围草原的超载过牧,出现荒漠圈,若继续发展会造成整个草原的毁灭。
草场被破坏后,地表水减少、气候干旱、沙尘暴频发,人类生活、
生存的环境极度恶化,会出现“沙进人退”的局面。
(3)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急剧增加,粮食需求迅速增加。
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地区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用地之争加剧。
人口过快增长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请解释下图,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问题源头在于人口的过快增长。
解决措施:控制人口增长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
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①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②从水资源出发: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
2.构筑防护体系
在草地退化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采用灌草相结合的方式,适当人工补种植物,固沙防沙。
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
4.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退化草场,使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
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容量有限,人口过快发展对环境压力增大。
在北方农牧交错带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3.1 城市的辐射功能(课时1)
一、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1.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城市:城市是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是区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周围地区提供工业产品和各种服务。
区域:区域则通过提供农产品、劳动力、商品市场、土地资源等而成为城市发展的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