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孟子》一书, 现存七篇, 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王 道”,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提倡君王要“与民同 乐”, 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 希望人们 能安居乐业 。
孟子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有不少 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
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 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 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不深)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4、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C )
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 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 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
1、谈论问题:
如何作战
看法: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攻
天时Biblioteka 不如地利城 :而
环
攻
之
守方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
守
城
粮多
:
兵
守方
城
高
革 利
攻方
池深
地利
委而去之
人和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板书设计
天时 不如 地利
攻方失利
举例
守方失利
天时不如地利 战争要人和
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 翻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 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 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 )
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 B第二段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D画线的句子(“域民不以……威天下……”这三句)从反面 论证了“人和”的重要
谢谢,再见
拓拓展:你知道历史上或生活中的哪些
例子印证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
展研 一古训?跟同学们介绍一下。 究 ❖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
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 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古训“得道多 助,失道寡助”。
秦朝暴政失天下
反馈练习(2001年佛山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整篇课文给出作为文段)
字词归纳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1 三里之城
结构助词:的
亲戚畔之
代词:他,指代寡助之君
一词多义 2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代词:它,指代驴子
寡助之至
之 3 辍耕之垄上 动词:到、去
4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
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无义
5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标志,无义
6 久之,目似瞑 语气助词,无义
地利
域民
不如 人和
道理 固国
治国也需人和
威天下
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寡助——亲戚畔之
对比论证
论证语言特色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 不多也。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
小结(1)用双重否定句排比,排比有力;(2)用层递排 比,更具气势。体现了孟子政论文的特点:气势磅礴,有 很强说服力。
1、选出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B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水陆草木之花
C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D两狼之并驱如故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C )
A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兵器 B寡助之至 至:极点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叛
域:区域D D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
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 )
写作背景
❖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 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 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 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 治国理想。
教学目标
一、积累文言词语。 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增强对国
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三.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运用对比,逐层深 入的论证的写法。 四.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 失
一、解词:重点实词 典型虚词 二、翻译句子(重点句) 三、文章的理解分析(课文主旨、写作 方法、语言特色等) 四、默写名句
1. 七里之郭 外城 2. 环而攻之 包围 3. 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4. 兵革 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甲衣 5. 委而去之 委:放弃 去:离开 6.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靠 7. 固国 巩固 8. 威天下 威慑 9. 寡助之至 极点 10. 亲戚畔之 通“叛”,背叛 11. 故君子有不战 行仁政的君主;或者
道寡助” 的含义 ;并从中受到教益。
注音和节奏
fú guō sù guă qī
pàn
夫郭
粟寡戚
畔
封疆 jiāng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学习文言文要掌握什么内容,换言之,你知道中考文 言文会考察哪几大方面的内容?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 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 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
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 分痛苦。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 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 主张,宣扬“仁政”、“王道”。 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 说。
2、古今异义:
亲戚: 古:族内的人和族外的人 今: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去: 古:逃跑 今:到 ……去 池 : 古:护城河 今:池塘
词类活用
环:名词作状语 包围 域:名词用作动词 限制 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巩固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 震慑 征服
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文章谈论了什么问题?作者的看法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使 用什么论证方法?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 四段? 4、第三、四段的句子在句式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王 道”,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提倡君王要“与民同 乐”, 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 希望人们 能安居乐业 。
孟子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有不少 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
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 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 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不深)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4、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C )
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 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 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
1、谈论问题:
如何作战
看法: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攻
天时Biblioteka 不如地利城 :而
环
攻
之
守方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
守
城
粮多
:
兵
守方
城
高
革 利
攻方
池深
地利
委而去之
人和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板书设计
天时 不如 地利
攻方失利
举例
守方失利
天时不如地利 战争要人和
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 翻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 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 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 )
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 B第二段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D画线的句子(“域民不以……威天下……”这三句)从反面 论证了“人和”的重要
谢谢,再见
拓拓展:你知道历史上或生活中的哪些
例子印证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
展研 一古训?跟同学们介绍一下。 究 ❖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
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 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古训“得道多 助,失道寡助”。
秦朝暴政失天下
反馈练习(2001年佛山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整篇课文给出作为文段)
字词归纳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1 三里之城
结构助词:的
亲戚畔之
代词:他,指代寡助之君
一词多义 2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代词:它,指代驴子
寡助之至
之 3 辍耕之垄上 动词:到、去
4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
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无义
5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标志,无义
6 久之,目似瞑 语气助词,无义
地利
域民
不如 人和
道理 固国
治国也需人和
威天下
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寡助——亲戚畔之
对比论证
论证语言特色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 不多也。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
小结(1)用双重否定句排比,排比有力;(2)用层递排 比,更具气势。体现了孟子政论文的特点:气势磅礴,有 很强说服力。
1、选出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B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水陆草木之花
C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D两狼之并驱如故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C )
A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兵器 B寡助之至 至:极点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叛
域:区域D D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
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 )
写作背景
❖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 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 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 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 治国理想。
教学目标
一、积累文言词语。 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增强对国
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三.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运用对比,逐层深 入的论证的写法。 四.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 失
一、解词:重点实词 典型虚词 二、翻译句子(重点句) 三、文章的理解分析(课文主旨、写作 方法、语言特色等) 四、默写名句
1. 七里之郭 外城 2. 环而攻之 包围 3. 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4. 兵革 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甲衣 5. 委而去之 委:放弃 去:离开 6.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靠 7. 固国 巩固 8. 威天下 威慑 9. 寡助之至 极点 10. 亲戚畔之 通“叛”,背叛 11. 故君子有不战 行仁政的君主;或者
道寡助” 的含义 ;并从中受到教益。
注音和节奏
fú guō sù guă qī
pàn
夫郭
粟寡戚
畔
封疆 jiāng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学习文言文要掌握什么内容,换言之,你知道中考文 言文会考察哪几大方面的内容?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 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 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
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 分痛苦。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 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 主张,宣扬“仁政”、“王道”。 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 说。
2、古今异义:
亲戚: 古:族内的人和族外的人 今: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去: 古:逃跑 今:到 ……去 池 : 古:护城河 今:池塘
词类活用
环:名词作状语 包围 域:名词用作动词 限制 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巩固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 震慑 征服
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文章谈论了什么问题?作者的看法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使 用什么论证方法?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 四段? 4、第三、四段的句子在句式结构上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