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20届“大同杯”初中物理竞赛初赛试卷(解析版)【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上海市第二十届初中物理竞赛初赛
试卷(大同中学杯)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第一部分
3.(2013•沧浪区二模)小明乘坐索道到山上游玩,每隔1分钟能遇见6部缆车,已知索道单程距离
专题:计算题;应用题.
分析:(1)求出上山时,小明与迎面而来的缆车的相对速度,然后求出小明上山所用的时间;
(2)根据上山时间,每分钟看到的缆车数,求出单程的缆车数目,最后求出缆车总数.
解答:解:(1)小明相对于迎面而来的缆车速度v
=2v缆车=2×1.2m/s=2.4m/s,
小明
索道单程距离s=2160m,小明上山所需时间t===900s=15min;
(2)小明上山时,看到的单程缆车数为6部/min×15min=90部;
索道有上山索道与下山索道,整个索道是双程的,整个索道上的缆车总数为90部×2=180部.故选B.
点评:本题以生活中的索道缆车为题材,考查了速度公式变形公式的应用,求出小明相对于对面缆车的相对速度是解题的关键;解题时要注意,索道是双程的,缆车总数是单程索道上缆车数量的两倍.
4.甲乙两车运动时间之比为3:2,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则两车行驶的速度之比为()A.9:4 B.4:9 C.1:1 D.1:2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推理法.
分析:
已知甲、乙两汽车通过的路程之比和时间之比,根据公式V=可求速度之比.
解答:解:两汽车的速度之比:
===×=.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利用,涉及到求比值,要细心,防止因颠倒而出错.
5.(2012•玉林)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后,发现灯L1、L2都不发光,电流表无示数.为了找出发生故障的原因,先用电压表进行检测,发现b、c间的电压为零,a、b间的电压和a、c间的电压都为3V,则电路的故障可能是()
A.L1断路B.L1短路C.L2断路D.L2短路
考点:电流表、电压表在判断电路故障中的应用.
分析:由题知,闭合开关后,发现灯L1、L2都不发光,电流表无示数,说明电路某处有断路.用电压表测量b、c两点间的电压,读数为0,说明b、c两点到电源正负极之间有断路;
用电压表测量a、b两点间的电压,有示数,说明a、b两点到电源正负极的连接是连通的;
用电压表测量a、c两点间的电压,有示数,说明a、c两点到电源正负极的连接是连通的;
据此综合分析.
解答:解:∵开关闭合两灯都不发光,
∴电路中有断路;
∵用电压表测量b、c两点间的电压,读数为0,
∴b到电源负极或c点到电源正极之间有断路;﹣﹣﹣﹣﹣﹣﹣﹣﹣﹣﹣﹣﹣①
∵用电压表测量a、b两点间的电压,有示数,
∴a、b两点到电源正负极的连接是连通的;﹣﹣﹣﹣﹣﹣﹣﹣﹣﹣②
∵用电压表测量a、c两点间的电压,有示数,
∴a、c两点到电源正负极的连接是连通的;﹣﹣﹣﹣﹣﹣﹣﹣﹣﹣﹣﹣③
由①②③可知,灯L1断路.
故选A.
点评:用电压表判断故障时,若电压表有读数,可能是所并联的地方开路或其他地方短路了,若电压表没有读数,则可能是所并联的地方短路或其他地方断路了.
6.(2005•重庆)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观察开关闭合前后,发现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变化情况是
()
A.电压表示数不变,电流表示数变大B.电压表示数不变,电流表示数不变
C.电压表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大D.电压表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不变
考点:电流表的使用;电压表的使用.
专题:压轴题.
分析:开关闭合前,电路为断路,电压表测量电源电压;开关闭合后,为灯泡的基本电路,电压表仍然测量电源电源,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解答:解:开关闭合前,电路断路,因此电流表示数为零;而电压表测量电源电压,因此电压表示数为电源电压;
开关闭合后,为灯泡的基本电路,电压表仍然测量电源电压,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因此电压表示数不变,电流表示数变大.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关键是对电路的正确分析,知道开关闭合前后电路的连接情况.
7.即将进站的列车发出一鸣号声,持续时间为t.若列车的速度为v1,空气中的声速为v2,则站台A.t B.C.D.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计算题.
分析:设鸣号时列车与站台上人的距离为s,则鸣号开始发出的声音传到站台上人在的位置用的时间t0=,
从鸣号开始到人听到声音结束用的总时间等于持续鸣号时间t、鸣号结束声音传播剩余距离用的时间,则人听到声音的时间等于总时间减去开始声音传播的时间t0,据此求解.
解答:解法一:
设鸣号时列车与站台上人的距离为s,鸣号期间车走的路程为s1,
则鸣号结束时车到人的距离为:
s2=s﹣s1=s﹣v1t,
从鸣号开始到人听到声音结束用的总时间:
t总=t+
开始声音传播的时间:
t0=,
站台上的人听到鸣号声持续的时间:
t′=t+﹣=t.
故选C.
解法二:
设0时刻在A点开始发声,
t时刻在B点结束发声,
在t时刻看:最初发出的声音离A点v2t,最终发出的声音就在B点,
AB=v1t,
空中的这列声波的长度L=v2t﹣v1t,以速度v2匀速前进,
这列声波经过站台上的人所经历的时间为t'===t.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从鸣号开始到人听到声音结束用的总时间等于持续鸣号时间t加上鸣号结束声音传播剩余距离用的时间是本题的关键.
8.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要使电阻R1、R2串联,则应该()
A.电键S1、S2均闭合B.闭合电键S2、断开电键S1
C.只要断开电键S1D.只要断开电键S2
考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辨别.
专题:图析法.
分析:要解决此题,可以根据电流的走向来判断电路的连接方式: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依次通过电阻R1、R2,最后回到电源负极,则电阻R1、R2是串联连接.
解答:解:A、电键S1、S2均闭合,电阻R1被短路,R2与R3并联,故A不符合题意;
B、闭合电键S2、断开电键S1,R2与R3并联后再与电阻R1串联,属于混联,故B不符合题
意;
C、只要断开电键S1,若闭合了电键S2,则电路中是R2与R3并联后再与电阻R1串联,属
于混联,故C不符合题意;
D、只要断开电键S2,无论电键S1闭合或断开,电流依次通过电阻R1、R2,则这两个电阻
是串联在一起的;所以D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会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9.电动自行车轻便、实用、无污染,很受人们喜爱.如表中列出了某种型号电动自行车的相关数据,若某人骑该自行车在2小时内匀速行驶36千米,且此人的质量为60千克,则这辆电动自行车匀速行驶时的工作电流为()
质量(千克)40
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效率η75%
工作电压(伏)32
速度(米/秒)≤10
骑行时平均阻力(牛)18
A.4.25安B.3.75安C.3.50安D.3.25安
考点:功的计算;能量利用效率;电功的计算.
专题:计算题;信息给予题.
分析:(1)利用W=Fs计算电动自行车所做的功;
(2)由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效率η和功求出消耗的电能;
(3)利用I=计算工作电流.
解答:解:电动自行车所做的功:W=Fs=18N×36000m=648000J;
消耗的电能是:W电===864000J;
电动自行车匀速行驶时的工作电流为:I===3.75A;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机械功和电功的计算,是一道力学和电学的综合题,属于中档题.
3
A.人和救生圈漂浮在水面上B.人和救生圈悬浮在水中
C.人和救生圈下沉到水底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考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专题:计算题.
分析:判定人和救生圈的状态(即浮沉)决定于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浮力可由阿基米德原理计算,重力等于人和圈的重力之和.
解答:解:假设救生圈浸没其所受到的浮力为F
=ρgv排=1.0×103kg/m3×10N/kg×0.05m3=500N;
浮力
G=G人+G圈=100N+400N=500N等于救生圈浸没其所受到的浮力;
并且人在水里也受到水的浮力,也排开一部分水,所以,人和圈可以部分露出水面;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知识点关于浮力的计算,物体的浮沉条件,属于中档题.本题考查浮力、体积、密度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要知道物体漂浮或悬浮时,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是一道好题.
A.B.C.D.
考点:欧姆定律的应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专题:压轴题.
分析: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时,电路中的总阻值发生改变,灯泡亮度随通过灯泡中的电流的改变而改变的思路进行分析.
解答:解:A、D、灯泡被短路,灯泡始终不会发光,故AD选项不符合题意;
B、该电路为并联电路,并联电路各支路互不影响,因此灯泡的亮度不变,故B选项不符合
题意;
C、灯泡与滑动变阻器串联,滑动变阻器可以改变灯泡中的电流,即灯泡亮度可以调节,故C
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识别电路是解答电学题的关键所在,在看懂电路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A.B.C.D.
考点:物理常识.
分析:根据我们对于交通标志的了解来逐一分析.
解答:解:A图的标志是禁止自行车行驶,是为了安全;
B图是挂在桥上的限重标志,是为了桥的安全;
C图是禁止鸣笛的标志,是为了减少噪声的污染;
D图表示的是此地距太原还有90km.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交通标志的了解,是一道物理常识题.
13.(2005•重庆)如图所示是一种自动测定油箱内油面高度的装置,R是滑动变阻器,它的金属滑片是杠杆的一端,且由定位挡板限制只能在电阻上滑动.从油量表(由电流表改装而成)指针所指的刻度,就可以知道油箱内油面的高度h.已知电流增大时,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则()
A.油面下降时,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
B.油量表的零刻度线一定与电流表零刻度线相重合
C.油量表的刻度值从左往右是逐渐增大的
D.油箱内的油越少,流过电流表的电流越大
考点: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欧姆定律的应用.
专题:压轴题.
分析:油面升高,浮标上升,浮标推动指针下移,滑动变阻器R连入电路的电阻变小,电路中的电流变大,电流表的示数变大,说明油量增多.
解答:解:A、油面降低,浮标下降,浮标推动指针上移,滑动变阻器R连入电路的电阻变大;电流变小,则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故A错误;
B、当油箱内一点油也没有时,油量表的示数为0;但是整个电路中还有电流,故电流的示数
不为0;故B错误;
C、因为电流增大时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所以,油面越高时,示数越大;即越往右示数越
大;故C正确;
D、油箱内的油越少时,浮标推动指针上移,滑动变阻器R连入电路的电阻变大,电路中的
电流变小;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当油面升降时,看准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如何变化是本题的关键所在.灵活运用滑动变阻器的变阻原理:通过改变连入电阻丝的长度,改变阻值的大小,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14.如图所示,OO'为凸透镜的主光轴,将点光源放在A点时,像在B点;将点光源放在B点时,像在C点.当将点光源放在C点时,则()
A.一定在B点成一个实像B.一定在A点的左侧成一个虚像
C.可能在B、C之间成一个实像D.可能在C点的右侧成一个虚像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应用题.
分析:解答此题要明确以下知识点:
凸透镜如果成像在同一侧的话应该是成虚像,并且像距大于物距;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与像在异侧,且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解答:解:如果凸透镜放在C点右侧,那么当点光源放在A点时,成像在A点左侧,而不是右侧的B,所以不可能;
当光源在A点时,像在透镜另一侧,说明成实像,那么像距应在一倍焦距外,这样当点光源在B点时就也会在相对于B的另一侧成实像,(也就是A的一侧)而不是成像在C点.所以透镜不可能在AB和BC之间.
如果凸透镜放在A点左侧,那么当点光源放在A点时,成像在B点,当点光源放在B点时,成像在C点,成像都是虚像.故此时凸透镜只能放在A点的左侧;所以该情况下有如下几种可能,即若C点在透镜的1倍焦距以外,像应成在透镜左侧的1倍焦距以外;另一种可能是,若C点还在透镜的1倍焦距以内,即此时所成的像应在C点的右侧.故分析四个选项,只有D是正确的.
故选D.
点评:本题需要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动态规律:
①“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近像变小、物近像远像变大”;
②凸透镜成虚像时,物像同侧,并且像距大于物距.此题有一定难度,是一道竞赛题.
15.如图所示,光线AB经过某凸透镜的一个焦点,B点在薄透镜上.已知F是该透镜的另一个焦点.若使用圆规和刻度尺来确定透镜的位置,则还需知道的条件是()
A.光线AB经过的焦点位置B.透镜光心的位置
C.光线AB经透镜后的折射光线D.不需要任何条件
考点:透镜的光路图.
专题:图析法.
分析:根据凸透镜有三条特殊的入射光线:①过焦点的;②平行于主光轴的;③过光心的.每条特殊入射光线对应的折射光线都有自己的特征.根据图示的入射光线的特点,结合对应的折射光线的特点即可得到答案.
解答:解:由题意知,B在凸透镜上,AB经过焦点,连接BF,并延长,还是经过焦点,以B为圆心,BF为半径作圆,交AB上为F′,F′就是凸透镜的另外一个焦点,连接F′F,则F′F就是主光轴,过B作F′F的垂线,交F′F于O点,O就是该凸透镜的中心位置,再以OB画凸透镜就可以了,因此若使用圆规和刻度尺来确定透镜的位置了,如图所示:
故选D.
点评:根据图示的入射光线的特点,抓住其对应的折射光线的特点是解决此题的关键,此题有一定的拔高难度,属于难题.
16.如图所示,甲、乙两球完全相同,分别浸没在水和水银的同一深度内,甲、乙两球是用同一种特殊材料制作的:当温度稍微升高时,球的体积会变大.如果开始水和水银的温度相同,且两液体温度同时缓缓地升高同一值,则()
A.甲球吸收的热量较多B.乙球吸收的热量较多
C.两球吸收的热量相等D.无法确定
考点:热量的计算.
专题:应用题.
分析:甲乙两球完全相同,即质量和比热容相同,当温度变化相同时,根据Q
=cm△t可知,二者
吸
吸收的热量相同,而在水银中压强大,球要膨胀相同的体积,那么在水银中的球要克服的力就大,做功就多,吸收的热量除了使内能增加相同的量外还要克服液体的压力做功,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由题知,水和水银的初温相同(两球的初温相同),当两液体温度同时缓缓地升高同一值,二者的末温相同,
吸收的热量除了使内能增加相同的量外还要克服液体的压力做功,所以乙球吸收的热量较多.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吸热公式的掌握和运用,能从两液体温度同时缓缓地升高同一值得出甲乙两球的末温相同是本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的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主要内容.A、B两球所处的环境初末状态一致,故两球的体积增量和温度增量均相同,所以内能增量相同.但A球位于水中,B球位于水银中,由于同一深度处水的压强较小,故A球膨胀过程中对外做功较少.由△E=W+Q的关系可知,B 球膨胀过程中对外做功较多,故B球膨胀过程中吸收热量较多,
17.夜晚,人们仰望天空,有时能看到闪烁的人造地球卫星.地球赤道处有一观察者,在日落4小时后看到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赤道正上方高空中经过,设地球半径为R,则这颗人造地球卫星距赤
A.R/2 B.R C.2R D.4R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专题:计算题;应用题.
分析:“人们夜晚仰望天空,有时能看到闪烁的人造地球卫星”,4小时后,太阳光刚好可以照到卫星,求出在4小时内,地球转过的角度,由几何关系可知是直角三角形,所以可以求得高度
解答:
解:如图所示:地球在4小时内转过的角度为×4=60°,由此可知是直角三角形,所以可以求得高度h=R.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求出地球在4小时内转过的角度,然后利用几何知识解答,另外解答此题还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第二部分
18.将50克、0℃的雪(可看成是冰水混合物)投入到装有450克、40℃水的绝热容器中,发现水温下降5℃.那么在刚才已经降温的容器中再投入100克上述同样的雪,容器中的水温将又要下降
A.6℃B.7.5℃C.9℃D.10℃
考点:热平衡方程的应用.
专题:计算题.
分析:可看成是冰水混合物的0℃的雪熔化成0℃的水需吸收热量,根据热平衡,可知Q
=Q熔化吸
放+Q吸,然后列出热量关系式,先求出1kg0℃的这种可看成是冰水混合物的雪熔化成0℃的水时随所吸收的热量,最后再根据第二次的Q放=Q熔化吸+Q吸列出关系式即可解答.
解答:解:热水原来的温度t1=40℃,热水和质量50g的冰水混合后的温度为t′=40℃﹣5℃=35℃,∵不计热量损失,
∴Q放=Q熔化吸+Q吸1
设1kg0℃的这种可看成是冰水混合物的雪,熔化成0℃的水时需吸收的热量为q熔化,
则第一次,质量为m1、温度为O℃的雪与质量为450g的热水混合后,
cM△t1=m1q熔化+cm1(t′﹣0℃)
即:4.2×103J/(kg•℃)×0.45kg×5℃=0.05kg×q熔化+4.2×103J/(kg•℃)×0.05kg×35℃
解得:q熔化=4.2×104J
第二次质量为m2、温度为O℃的雪与质量为(M+m1)的热水混合后,水温又要下降的温度为△t,
则:c(M+m1)△t=m2q熔化+cm2[(t′﹣△t)﹣0℃]
即:c(M+m1)△t=m2q熔化+cm2(t′﹣△t)
∴4.2×103J/(kg•℃)×(0.45kg+0.05kg)×△t=0.1kg×4.2×104J/kg+4.2×103J/(kg•℃)×0.1kg×(35℃﹣△t)
解得:△t=7.5℃.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热平衡方程的应用,能确定第二次使用的热水的质量、知道温度为O℃的雪熔化成温度为O℃的水需要吸收热量,都是本题的关键.
19.如图所示,劲度系数均为k的甲、乙两轻质弹簧,甲弹簧一端固定在天花板上,乙弹簧一端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当在甲的另一端挂一重物G,乙的另一端压一重物G时,两弹簧的长度均为L,现将两弹簧并联,并在其下方系一重物G,此时弹簧的长度应为()
A.
L+B.
L+
C.
L﹣
D.
L﹣
考点:探究弹簧测力计原理的实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与读数.
专题:计算题.
分析:(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在弹性限度范围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即F=kx,其中F为弹力大小,x为伸长量,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
(2)根据F=kx可以计算出弹簧的伸长量x=,弹簧的长度为L=L0+x,其中L0表示弹簧的
原长.
解答:
解:(1)设弹簧的劲度系数是k,根据弹簧长度的表达式弹簧的长度为L=L0+x=L0+
则甲弹簧的长度L=L0+,则原长L0=L﹣;
乙弹簧的长度L=L0﹣,则原长L0=L+;
(2)甲、乙弹簧并联时,两者长度相同设为s,
那么甲的伸长量x1=s﹣(L﹣),产生拉力kx1=k[s﹣(L﹣)];
乙的伸长量x2=s﹣(L+),产生拉力kx2=k[s﹣(L+)];
甲、乙两弹簧拉力之和应该等于G,
即:k[s﹣(L﹣)]+k[s﹣(L+)]=G
解得弹簧的长度s=L+.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弹簧测力计的原理,解题的重点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根据这个原理写出出相应的表达式是本题的难点所在.
20.将一根均匀的木棒AB,放在支点O上,由于OA<OB,木棒不能保持水平,现在木棒右端截去与OA等长的一段并置于OA上,木棒恰好能平衡.则OA:OB为()
A.B.1:2 C.1:3 D.1:4
考点:杠杆的平衡分析法及其应用.
专题:计算题;压轴题.
分析:设单位长度木棒重为m0g,求出左边木棒重G1、右边木棒重G2,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得关于m0、L OA、L OB的方程,约去m0可解得L OA与L OB的比值.
解答:解:
如图,设单位长度木棒重为m0g,
则左边木棒重:
G1=2m0g×L OA,
右边木棒重:
G2=m0g×(L OB﹣L OA)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得:
G1×=G2×,
即:2m0g×L OA×=m0g×(L OB﹣L OA)×,
解得:
L OA:L OB=1:(+1).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的掌握和运用,设单位长度木棒重为m0g,求出左右两边木棒重是本题的关键.
21.如图所示,凸透镜的下半部分被截去,其上半部分的高度为L.在其左焦点F处放有高为L的发光物AB,在右焦点F',处放有一平面镜MN.则关于AB通过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成一个正立等大的虚像和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B.成一个正立等大的虚像和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C.A B的上半部分成一个等大倒立的实像,下半部分不成像
D.A B的下半部分成一个等大倒立的实像,上半部分不成像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实验题;图析法.
分析:本题可用作图法进行分析,取AB物体的中点P分析,P点以上各点发出的光线,P点以下各点发出的光线三种情况进行分析.
解答:解:(1)如图2(a)所示,取AB物体的中点P分析:从该点发光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应为平行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仍为平行光.但所有这些光线的位置均在凸透镜光心以下,所以这些光线不可能直接会聚成像,也不可能通过凸透镜会聚成像.
P点以上各点发出的光线,情况与P点相似,但反射光线的位置更要向下移.
P点以下各点发出的光线,情况虽与P点也相似,但反射光线的位置向上移,这些平行光可经凸透镜第二次折射,折射光线应会聚在左侧焦平面上的某点处.
(2)如图(b)所示,点Q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平面镜反射、再经凸透镜折射后,在Q点正下方距主光轴相同距离的Q’处会聚成像,该像显然是倒立的、等大的.本题正确选项为D.
故选D.
点评:这是一道竞赛题,对初中生来说,难度很大,此实验现象可以让学生做实验时动手操作一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感性认识印象会更深.
22.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总电流I为1.2安,R1=R2=2R3.则下列对通过R2电流的判断正确的是()
A.大小为0.6安,方向向右B.大小为0.6安,方向向左
C.大小为0.3安,方向向右D.大小为0.3安,方向向左
考点:欧姆定律的应用;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电阻的并联.
专题:计算题;应用题.
分析:由电路图可知,三电阻并联,根据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和欧姆定律表示出各支路的电流,根
据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得出总电流,即可求出通过R2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解答:解:∵R1、R2、R3并联,
∴三电阻两端的电压U相等,
∵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1.2A,
即通过R2的电流大小为0.3A,方向向左.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并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的计算,判断出电路为并联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23.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电流表、电压表都是理想电表,当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P从a端移到b端的过程中()
A.V表示数先减小后增大,A表示数增大
B.V表示数先增大后减小,A表示数减小
C.V表示数先减小后增大,A表示数先增大后减小
D.V表示数先增大后减小,A表示数先减小后增大
考点:欧姆定律的应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专题:推理法;图析法.
分析:(1)滑动变阻器是靠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它在电路中的作用就是通过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2)这道题我们先分析变阻器电阻变化情况,然后得出总电阻变化情况.由于电压一定,根据欧姆定律就可以得出电流变化情况.再根据电流的变化判断出电压表的变化.
解答:解:(1)分析电路图可知,滑动变阻器被分成了两个电阻并联,电路由滑动变阻器部分的电阻R并,与R、R0串联组成,当P由a到b,滑动变阻器部分的电阻R并先变大后变小(中点时电阻最大),即当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P从a端移到b端的过程中,则电路的总电阻先变大后变小;
(2)电流表测量的是其中一条支路的电流,电路总电压等于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P由a 到b,与电流表相连的支路电阻逐渐变大,根据欧姆定律I=可知,电路中电流(电流表示
数)减小,在给出的选项中,只有B选项符合要求.
故选B.
点评:本题的难点在于分析电压表的示数变化,所以先分析出电流表的示数变小,而四个选项中只有B选项符合电流表示数变小,故不再具体分析电压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