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甫)(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①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本诗作于客居成都时。

①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

②篠(xiǎo):通“筱”,指细小的竹子。

③裛(yì):通“浥”,沾湿、滋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即沧浪”三字,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典故,暗示诗人的操守。

B.颔联使用对偶的手法,描绘明净悦目的翠竹轻摇,细雨中清香可闻的荷花格外娇艳。

C.颈联描述了现实生活中诗人故人书信断绝,家人饱受饥饿之苦,与前文景色形成对比。

D.尾联“欲填沟壑”写诗人饱经患难,行将就木的消极与无奈,尽显杜诗思想感情之“沉郁”。

2.杜甫此诗,自称“狂夫”,却与李白《将进酒》中的“狂”大相径庭,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两首诗中二人的“狂”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马【注】
杜甫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注】这首诗大约写于乾元二年(759),当时诗人流寓泰州(今甘肃天水,当时属唐朝边境地区)。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首“咏物诗”,本诗表现了诗人的“爱物之心”;又以独特视角,用第二人称抒情达意,将马人格化,生动而有情味。

B.前两联语意紧密相承,“老”承“久”,“岁晚”承“天寒”。

交代了马与自己患难相依的关系,也写出了其老病的状态。

C.颈联写马的毛发、骨相等资质绝非平常之辈,但它在我面前却十分温顺驯服,对我非常忠诚,表达出对病马的浓浓深情。

D.曹操在《短歌行》中因思慕贤才而沉吟,杜甫因感动于此马为物虽微但对我情意深厚而沉吟。

同是“沉吟”却意味不同。

4.如同闻一多借“红烛”来写自己,杜甫所写的“病马”也实为诗人自己。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病马”与诗人的相似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唐杜甫
去郭轩楹敝,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待草堂环境,离城郭远,庭园开阔,旁无村落,因而诗人能够极目远眺。

B.颔联诗人凭槛远望,远近结合,写出江水碧澄浩荡,树林葱郁花朵盛开的景象。

C.尾联呼应起首两句,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反衬,更显繁荣热闹。

D.全诗八句均对仗,句句写景,句句有“遣心”之意,蕴含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

6.叶梦得《石林诗话》评价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诗句“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这一评价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小题。

羌村三首(其一)
杜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欹。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A.诗中的“鸟雀噪”,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狗吠”“鸡鸣”写法相同,都是用乡村常闻之声,营造宁静祥和的氛围。

B.从全诗看,“偶然”二字可作为诗歌的核心和点睛之笔,它深化了诗歌的思想内涵,同时将诗歌前后内容紧密联结在一起。

C.本诗所写的诗人遭逢世乱、飘荡在外的事实,恰可为《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等诗句作注。

D.诗人以质朴的语言、传神的笔法将亲人团聚之后悲喜交加的心理刻画得真切细腻、生动传神,情感表达深挚而又富于变化。

8.这首诗描写诗人回家时的情景,反映出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晓发公安①
杜甫
北城击柝复欲罢,东方明星②亦不迟。

邻鸡野哭③如昨日,物色生态④能几时?
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

出门转眄⑤已陈迹,药饵扶⑥吾随所之。

【注】①大历三年,诗人离开公安前往岳阳。

②明星:启明星。

③语出《孔子家语》:“若是哭也,其野哉。

孔子恶野哭者。

哭者闻之遂改之。

”④物色:指物。

生态:指人。

⑤转眄[miǎn]:转眼。

⑥扶:陪着;维护。

A.全诗叙写晓发公安之见闻感受,以人生感触为主线,景中融情,语言老到。

B.首联中的“击柝“明星”点明标题中的“晓”字,“复”字便见得前此已饱闻。

C.第二句中的“亦不迟”意谓柝声一歇,启明星也出现了,仿佛催人早早出发。

D.第七句照应颈联,第八句照应颔联,形成尾联分别呼应颈联和颔联的结构。

10.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渐渐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1.下列选项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秋风”“流水”“夕阳”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凄然孤寂的画面,渲染了伤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交代了城中景象:小城人家急着捣练,为远行人备制寒衣,城中石头小路狭窄,行人稀少,一片寥落。

C.颈联描写了明月为客居异乡的游子照亮前路,孤帆终将带其归乡,这是诗人的美好愿望,也是无数游子的梦。

D.尾联写诗人年老头发发白,倚靠在庭院中的树旁,环顾四周发现故园中的景物已经物是人非。

12.有人评价这首诗后两联抒情极具特色“四句三层转折,见心口萦回之妙”,请结合诗句赏析感情及表达特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岸”两句描写了诗人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枫树成林。

B.第二联写诗人为了苟全性命,常常是四处逃难,而今又要远去衡湘,这使他泪满衣襟。

C.“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这两句对仗工整,使诗人矛盾的心情凸显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登高》和本诗都写了景,都是以乐衬哀。

都是通过在他乡所见的秀丽风光抒发了自己悲凉愁苦之情,极为沉痛。

14.前人有言,子美一生愁肠百结。

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抒发了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捣衣
杜甫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①辞捣熨倦,一寄塞垣②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注]①宁:岂,怎能。

②塞垣:指丈夫征戍之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戍不返”既指戍边秋至不能返家,也含难以生还之意,沉痛悲凉之意毕现。

B.颈联“深”字既写戍地遥远,又写思念之深,一语双关,还呼应了首句“不返”。

C.尾联写妇人用力捣衣,声音响彻云外,而丈夫也听到了这饱含浓浓思念的捣衣声。

D.诗歌借捣衣妇之口,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细小片段,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16.诗中句首大量运用虚字,如“亦”“已”“况”“宁”等,前人
评价此诗通篇俱用虚字,“曲而弥挚”“何等宛转呜咽”。

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这些虚字运用的妙处。

参考答案:
1.D2.①杜甫的狂是面对严酷现实愈加顽强的乐观洒脱。

虽然自己生活艰辛,却仍然欣赏生活中的翠竹轻摇,雨润荷花,始终用一种倔强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磨难;②李白的狂是自信的、不受约束的豪放。

一方面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对自己充满自信;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但愿长醉不愿醒”的随心所欲的狂放不羁。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写诗人饱经患难,行将就木的消极与无奈”说法有误。

尾联表达的是诗人虽饱经患难却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填沟壑”,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要在凡夫俗子,早从精神上被摧垮了。

然而杜甫却不如此,他是“欲填沟壑唯疏放”,饱经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

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同岁月流逝而衰退,反而越来越增强了。

在几乎快饿死的境况下,他还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赞美“翠篆”“红蕖”,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极写了这种“疏放”之态。

所以杜甫的狂是一种“疏放”的洒脱。

李白《将进酒》中的“狂”是一种自信的豪放。

诗中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诗人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钟鼓馔玉”的富贵生活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愿醒”,诗情至此,流露出随心所欲的狂放不羁。

3.C4.①马“老”且“病”,与杜甫晚年的身体状况相似;②马处“关塞深”,与杜甫流寓边地的政治境遇相似;③马“尘中老尽力”,与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相似;④马“驯良”忠诚,与杜甫忠君爱国的精神相似。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马的毛发、骨相等资质绝非平常之辈”错。

颈联意思为:你的毛骨哪有与众不同?但你的驯良至今未曾改变。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意思是:如今你已在风尘劳苦中力尽衰老,天寒岁晚之时,又患病在身,怎能不令人伤心。

马“老”且“病”,与杜甫晚年的身体状况相似。

此联通过吟咏那“老尽力”的病马,来表现作者自己晚年那种落魄的心态,感情深沉。

②“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意思是:骑这匹马儿已经很久了,总是一起冒着天寒,向那偏远的关塞前进。

马处“关塞深”,与杜甫流寓边地的政治境遇相似。

③“尘中老尽力”,意思是:如今你已在风尘劳苦中力尽衰老,马“尘中老尽力”,与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相似。

④“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意思是:你的毛骨没有与众不同,但你的驯良至今未曾改变。

此联两句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抒发对病马的浓浓深情。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意思是:马儿虽然低微,但蕴藏的情意确是非常深厚,你真叫我感动,我要一心地把你沉吟。

马“驯良”忠诚,与杜甫忠君爱国的精神相似。

5.C6.①“缘情体物”,寓情于景,自然景物的生动优美寄托诗人优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之情。

②“自有天然工妙”,用语精准,描写真切。

“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唯细雨,鱼儿不时地浮出水面;唯微风,燕子方飞而翅斜。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更显繁荣热闹”错,尾联意思是,城中有十万户人家,而此地只有两三户人家。

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更显出草堂的闲适幽静。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蒙蒙细雨中,鱼儿欢跃,时不时跳出水面,微微风中,燕子斜飞。

“细”“微”是形容词,分别描摹“雨”“风”的状态,“出”“斜”是动词,分别描绘“鱼”和“燕子”在
细雨和微风中的动态。

“缘情体物”,寓情于景,自然景物的生动优美寄托诗人优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之情。

“自有天然工妙”,用语精准,描写真切。

唯其雨细,鱼儿才欢腾地游到上面,“出”写出了鱼的欢欣,鱼儿不时地浮出水面;如果雨猛浪翻,鱼儿就潜入水底了。

唯其风微,燕子才轻捷地掠过天空,“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燕子方飞而翅斜;如果风大雨急,燕子就会禁受不住了。

诗人遣词用语精微细致,描写十分生动。

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诗人定居草堂,渡过一段相对闲适安宁的生活,在自然景物的描绘中寄托诗人优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之情。

7.A8.①描写妻子儿女的惊异、拭泪,反映出庆幸、心酸、惊喜等复杂心理;②描写邻人爬满墙,感慨叹息,反映出相邻关心又不忍打扰,又感伤又高兴的心理;③描写诗人与家人相聚又不敢相信的情景,反映出诗人喜痛交杂的心理。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A.“写法相同,都是用乡村常闻之声,营造宁静祥和的氛围”错误,本诗“鸟雀噪”反衬出村落的萧索冷清。

而陶诗为正衬,营造宁静祥和的氛围。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人物心理的能力。

“妻拏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写的是妻子儿女都很惊讶于我还活着,心情平定后还擦拭着眼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在安史之乱中,多少人因战乱而死去,诗人被虏去,常年没有音信,所以家人
早已对诗人的存活不抱有希望。

现在居然能够安然归来,当真是不容易。

所以这里有惊喜、庆幸之情。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当我安然无恙归来之后,邻居都爬满墙头,感叹唏嘘不已。

为何不进屋而是在墙头看着这一切呢?应是不忍破坏诗人一家团圆的喜庆气氛,邻居们也为诗人一家人历经劫难能够团圆而高兴。

最后写到“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夜深人静,邻居都散去了,而诗人和妻子却都无睡意,所以又燃起烛火,围坐在一起。

不敢相信还能有重见的一天,仿佛在梦中,太不真实了。

诗人到现在为止都还不敢相信这一切,流露出内心的心酸悲苦之情。

9.D10.①对自己滞留他乡数月且衰病一身的遭遇的悲愁。

②对乱离时代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

③对个人无止境的漂泊生活的感伤。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第七句照应颈联,第八句照应颔联”错误。

第七句是说出门离开之后,转眼之间,这里已成为过去了,照应颔联“邻鸡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态能几时”,抒发了时光易逝、世事无常之感;第八句是说只要有“药饵”可以疗疾,就让小舟漂荡到哪儿算哪儿吧,照应颈联“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抒发了漂泊不定之感。

故应是“第七句照应颔联,第八句照应颈联”。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药饵捷吾随所之”一句写即使如此,只要有孤舟可以容身,有“药
饵”可以疗疾,就让它漂荡到哪儿算哪儿吧。

“药饵扶吾”写出诗人全赖药饵维持生命的境况,抒发了诗人滞留他乡数月且衰病一身的遭遇的悲愁。

“邻鸡野哭如昨日”写邻舍雄鸡报晓,野外发丧或上坟的哭声,仍象往常一样。

此处写闻时之感。

既闻“邻鸡”,又闻“野哭”,人民苦难,尽在此声中。

“野哭”是战争强加于人民的灾祸的反映,“如昨日”,足见日日如此,尤为惨痛。

表达了诗人对乱离时代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

“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写诗人眨眼间就要从此随船远去,这次出门,亦无前期,渺然不知何往。

“舟楫眇然自此去”,言乘舟而去。

“去”上加“自此”,就含有一去不还之意;又加“眇然”二字,便笼上迷茫的气氛。

“江湖远适无前期’’,言漂泊于江湖之止,不知何处是岸,何日底止,抒发了诗人对个人无止境的漂泊生活的感伤。

11.D12.①颈联以乐写哀,以轻快的语调写出了想象中的归家之乐,饱含了作者的希望,反衬出不得归家的凄凉。

②尾联想象自己年老归乡,目睹人事已非,抒发了思乡的惆怅之情,通过想象反衬出悲凄的现实,包含了难以回乡的无奈愁苦。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D.“尾联写……”错误,尾联中“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写诗人想象自己年老时回到故乡,头发花白,倚靠着庭树,并非写实。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颈联写不知道明月是为了谁照路,望月思归而难归,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只能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

“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以乐景写哀情,妒忌他人团圆美好,乐中含泪,反衬出不得归家的凄凉;
尾联想象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会倚靠庭园旧树,华发满头,同时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

通过想象反衬出不得归的悲凄现实,写尽了漂泊者的复杂心情,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

包含了难以回乡的无奈愁苦。

13.D14.①远离故土的悲戚。

通过描写江南宜人的春色来反衬自己漂泊他乡的痛苦。

②身处逆境,但仍有报效朝廷的热忱。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写出了诗人虽年老多病、奔波无定,但一心报国的思想情怀。

③已至晚年仍无人赏识之苦。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写出了自己仕途上一直没有知音、伯乐的悲叹。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都是以乐衬哀”错误。

《登高》选用了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这些意象,这些意象是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渲染了一派萧瑟凄凉的氛围,所以运用的是以哀景写哀情的手法。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的首联写到桃花汛涨平了湘江两岸,飘忽如云的白帆驶过枫林,
而这首诗是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所以通过描写江南宜人的春色来反衬自己漂泊他乡、远离故土的痛苦之情。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意思是当此年老多病乘舟南行的时候,一颗向北的心啊永念皇恩。

诗人老了,病了,照理应该还乡才是,而现在却更往南走,可悲。

尽管如此,诗人报国热情不减,心一刻也未尝忘怀朝廷。

所以表达了作者虽身处逆境,但仍有报效朝廷的热忱。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意思是我苦苦地写了一辈子诗歌,可叹至今还没有遇到一个知音。

写出了自己仕途上一直没有知音、伯乐的悲叹,直接抒情,表现了已至晚年仍无人赏识之苦。

15.C16.①起句“亦”字下得极为沉痛,因为战乱,“戍不返”已是常态,“亦知”两字,深深表达了思妇的苦痛、无奈之情。

②颔联“已”“况”两字把天冷与久别连缀叠加,强化了思妇捣衣时内心之苦。

③颈联写思妇为做棉衣,不辞辛劳疲惫。

一个“宁”字,表达出对丈夫深深的爱。

④这些虚字既连通了思妇内心情感脉络,又强化了思妇的苦痛和思念之情,使得全诗的情感宛转而深挚。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而丈夫也听到了这饱含浓浓思念的捣衣声”错误。

是希望丈夫听到,“君”亦可理解为读者。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起句“亦”字下得极为沉痛,因为战乱,“戍不返”既指戍边秋至不能返家,已是常态,也含难以生还之意,沉痛悲凉之意毕现。

“亦知”两字,深深表达了思妇的苦痛、无奈之情。

颔联“已”“况”两字把天冷与久别连缀叠加,此时的季节,已是苦寒的月份,我们已经长期分别,时刻怀念在心,强化了思妇捣衣时内心之苦。

颈联写思妇为做棉衣,不辞辛苦,倾尽全力捶打,一方面是为了让丈夫如期穿上自己做的衣服,感受到远隔千里的真挚爱意;另一方面,她们也将思念之情托付在捣衣声中,随风传递,希望能让远行的丈夫听见,一个“宁”字,表达出对丈夫深深的爱。

“亦知”“已近”“况经”“宁辞”,通篇俱用虚字播弄描写,何等宛转呜咽。

这些虚字既连通了思妇内心情感脉络,又强化了思妇的苦痛和思念之情,虚字对戍妇的心理状态作深入的曲折的刻画,使得全诗的情感宛转而深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