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唐山市第五十四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唐山市第五十四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与儒家崇圣、墨家尚贤相反,道家对于圣贤一直保持着理性的抵制,如老子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庄子的“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在于使老百姓回到纯然朴素的状态中,削弱社会的等级差别和能力差异。法家所提倡的尚法不尚贤,意在废除人为的能力评判、德行评骘,从而使法律成为衡量人际关系的唯一标准。道家想要社会回归于原始初朴的状态,实际上消解了社会组织的全部意义,而法家所设立的法,恰恰是为了维护在乱世之中的公共秩序,以期在圣人与贤臣之外,建立一个更具有可行性的社会秩序的维持方式。

法家所强调的人才选拔,不是出于道德的考虑,而是出于责任和能力的考量,试图建立一个有法可依、责权分明的公共社会。《慎子·君臣》中提出“官不私亲”的原则,肯定了选官必出于公。《慎子·威德》中强调,天子、国君、官长必以天下、国家、官事为本,而不能以天子、国君、官长自身的私权为本。

先秦法家以官职的大小、官阶的高低作为衡量士人社会价值的尺度。遴选出来的官员未必都是圣贤之人,但他们却是社会治理的具体执掌者,肩负起规范社会运行的责任。在君主制官僚体系下,官员的本职角色只能是协助君主治理人民,多在上向君主负责,少在下向民众负责。先秦法家吸收了道家思想,提倡君王垂拱,官员任事,《慎子·民杂》论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更是用摇木、张纲及救火三事为例,肯定了官员在君民之间的过渡作用。尽管最终的决策权仍掌握在君王手中,但官职是因其客观必要性而存在的,官员在执事时也是相对独立的,必须遵守一切为公的基本准则。

官员行使职权时,要废私立公,明于公私之分,做到清廉、方正、奉法,这是官员的公共责任。法家明确反对官员有私,批评“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群臣持禄养交,行私道而不效公忠”,官员一旦结交私人关系,很容易玩忽职守。不过,法家也承认官员在私人领域内有私,个人的私心并不绝对与公共责任冲突。

官员的社会责任不仅是承担应做的社会事务,还有一层涵义是在没有处理好时,官员要受到谴责和制裁。先秦法家完全不寄希望于道德说教,凡事一决于法,由君王对官员察言、任事、观行、考功,任何官员为政的任何环节,只要有所违背或者有所不妥,就必须对其有相应惩戒,绝不能枉法而任由之。这其实可以看作是官员问责机制的早期简单形态,问责的原则是法,问责的主体是君王,问责的方法是赏罚制度。

(选自《天下责任与先秦诸子学说的内在差异》,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法家并不崇尚圣贤,前者对其理性抵制,后者对其有暴力抑制的倾向。

B.法家强调对于人才选拔问题,不用考虑备选者的道德,要考虑其责任和能力。

C.君主制下官员主要向君主负责,在君民间起过渡作用,而其执事则相对独立。

D.法家认为官员要公私分明,认为其一旦结交私人关系,极易与公共责任冲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强调了法家不尚贤而尚法、以法律为唯一标准衡量人际关系的看法。

B.文章大量引用古籍,主要是为作者的观点提供支撑,比单纯的分析更有力度。

C.文章由总到分进行论证,先提出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介绍法家的法理思想。

D.全文用对比、举例等方法,阐述法家、儒家体系内涵,意在引出“问责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和法家的不尚贤,目的都是使社会恢复到原始初朴、更有秩序的状态。

B.认为“官不私亲”,要求治国者以天下、国家、官事为本,这在当时是客观、进步的。

C.必须惩戒未承担相应社会事务或为政有所不妥的官员,是问责机制的雏形。

D.法家要求行使职责的官员废私立公、分清公私,对当今治政有一定的启发。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代以降,国人反思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的原因,有人归咎于儒家文化,以为其缺乏或限制了勇武精神,难于造就阳刚的国民性格、坚定的国家意志。其实,这种认知主要是由于对孔子思想与儒家学说缺乏全面了解。在当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应该而且必须矫正这些认识的偏失,理解和发扬中国儒学中的勇武精神。

第一,仁者必有勇,“文”“武”相反相成。文武双全、文成武德、“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这些习语无不昭示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武”两大范畴之间相反相成的密切关系,显示了文武并举对于修齐治平、公共治理的重要意义。诚如《礼记》所言:“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灾,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后世意蕴丰富的“文”“武”两大概念,其含义的源头便脱胎自孔子所尊崇与追慕的古圣先贤——周文王与周武王。而孔子及儒家作为周代文明的自觉传承者,我们对其认识却明显地偏重于“文”的一端。

第二,“文”优于“武”,先“文”后“武”。相比于具体的政治功业,孔子所开辟的儒家学说,更为长久而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文化。以“武”在整个社会文化中的定位而言,儒家强调在道德理性统摄下的“文”优于“武”、先“文”后“武”,这正是中华勇武精神的基调。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仁”为精神核心,始终对人性的后天可塑性抱有乐观的期待,对人世的温情和道德充满信心。因此在“修仁德”与“修甲兵”的抉择中,儒家

天然即持反战的立场而首择前者。

第三,“武”之德要求智、仁、勇的统一。智、仁、勇是早期儒家最为着力提倡的君子所应具备的三种德目。“仁”作为儒家的精神核心,也应当统摄暴力活动的始终。以“仁”为根柢的规定性力量,既为行武的前提,又是行武的目的与归宿,唯其如此,“武”的使用才有意义。“智”与“勇”是扩张暴力效能的重要方式。在烽火连天的东周之世,对战争规律的认识愈发深入,人们谋求以最少物质投入取得最大效果,“智”与“勇”之德便愈发受到世人的推崇。孔子则超脱出当时实用主义的时代风气,指出“智”与“勇”本身并不具备单独构成美德的条件。

孔子身后的儒家学者中,孟子更加强调“仁”的核心地位,标举“仁者无敌于天下”的王道政治理想。孟子将直接性的暴力置换为王霸之辩、天爵人爵之辩、批判与抗议精神、大丈夫人格与浩然之气,面对冲突和矛盾,拒绝苟且或残暴而指出向上一路。学说特质偏重经验与推证的荀子,则更为关注解决现实中具体的暴力问题,将刑罚提高到与文教同等重要的地位,正视武力与战争在国家政治治理中的必要性,进而对其进行细致分梳。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政治、经济、宗教、文化诸方面的矛盾冲突同时加剧。中华武德精神强调以“文”为先而不忘战、智、仁、勇统一的特质,根本上起到了划定边界、协调冲突、规训具有破坏性力量的暴力为人类文明发展所用的导向性作用。重新重视与传承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武德精神,以其智慧化解矛盾冲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不仅必要,而且正逢其时。

(摘编自杨甜、杨传召《儒学中的“武”》)

4.下列对于“文”和“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武”相反相成,“文成武德”等词语便是印证,显示了文武并举对于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义。

B.因为儒家强调在道德理性统摄下的“文”优于“武”,所以儒家思想始终对人性的后天可塑性抱有乐观的期待。

C.儒家着力提倡的智、仁、勇的统一也是“武”之德所要求的。以“仁”为根柢的规定性力量,是行武的目的与归宿。

D.孔子身后的儒家学者,不再重视“文”的核心地位,他们提高了对“武”的认识,正视“武”,在国家政治治理中的必要性。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驳后立,先指出近代以来国人对于儒家文化的认知偏误,接着分析了原因,然后表明观点。

B.本文以“文武并用”为中心论点,采用了三个分论点,构成并列式结构,思路清晰,论证严密。

C.在论述过程中,作者引用《礼记》来论说“文”和“武”相反相成的关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结尾总结了中华传统勇武精神在当今时代的意义和作用,呼吁人们更加重视和传承这种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