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交大附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各种人类文明的共同滋养。
其中,敦煌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
敦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表达形态。
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敦煌在一千年左右的古丝绸之路文明史上成为多种文明形态接触、交流的大都会,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形成了敦煌文化特殊的表达形态。
敦煌文化更多的是在与其他文明形态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地域文化。
相比较而言,先秦文化、齐鲁文化等文化类型较为封闭,而敦煌文化是在开放的前沿和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以及波斯文化直接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不仅具有地域性,而且具有世界性,是一种更具国际比较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
同时,敦煌文化骨子里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脉,承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
有学者把敦煌文化排除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这是没有什
么道理的。
敦煌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类文明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
敦煌文化特殊的形成方式使敦煌文化具有“通而不统”的特点。
敦煌文化既有多种文化形态的汇通融合,又保持了各种文化类型自身的独立性,兼容了不同文化形态各自的合理性。
“通而不统”是“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特殊表达。
“和而不同”意味着承认存在差异和矛盾,追求多样性的统一,反对无差别的同一。
“和而不同”提倡多元文化在相互变流和相互融合中取长补短、共同繁荣。
它不仅是理解中国古代学术派别的基本精神和原则,也是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关系的基本精神。
在“和而不同”的前提下,敦煌文化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通而不统”的精神,更深刻、更广泛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胸怀。
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精神作为哲学底蕴,我们才造就了敦煌文化,并使敦煌文化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
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张,希望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但是中国绝不希望用中国这一套把世界统一起来,同时也不相信任何人、任何国家、任何文明有这样的能力将有上万年文明史、70多亿人的世界统一起来。
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和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差异性,世界需要的就是“通而不统"的文化精神。
中国文化能够成为世界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的文明,其延续不断的“基因密码”就是“和而不同…而不统’’的精神。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复兴,这一“基因密码”必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文化支撑。
(摘编自范鹏《“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敦煌文化具有“通而不统”的精神,这使其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
B.敦煌曾是多种文明形态的交汇之所,这种历史环境形成了敦煌文化特殊的表达形态。
C.“通而不统”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形成,两者都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关键因素。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用中国智慧解决人类问题,但并不能以此统一世界各种文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论证敦:惶文化的精神,更具现实意义。
B.文章通过和先秦文化、齐鲁文化的比较,论证了敦煌文化具有世界性的特点。
C.文章从敦煌文化的形成、传承渊源等多方面论证了敦煌文化具有多元融合的特点。
D.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阐明了“通而不统”“和而不同”两者概念之间的不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是因为中国文化是唯一没断裂的世界文明。
B.有世界性特点的敦煌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认为它不属于中国文化是错误的。
C.如果敦煌文化不具有“通而不统"的特点,那么它就会被外来文明如佛教文化异化。
D.相比较于其他中华文化如齐鲁文化,敦煌文化的独立性、兼容性无疑是首屈一指的。
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和谐与价值和谐
殷实
①现代社会是否是一个排斥诗意的社会不得而知,但现代社会对诗歌荣誉、诗人地位的取缔已经是事实。
如此的话,关于诗歌的话题也就只能在所谓专业化的语境中自说自听——近三十年来,以“现代”“国际化”为旗号的中国诗人们孜孜以求的,正是“个人”“私人”和“纯诗”一类的东西,拒斥通俗,反对大众化审美,梦想与众不同的成
就和价值,这本身就为诗歌的命运自设了陷阱
..。
②离开人的尺度,离开对生命的正直与尊严的把握,就会导致精神要素的稀缺,导致精神探求的迷失、停滞。
精神的东西不能继续拓展和变化,主观性的内容不见发育成长,对“人”的认知当然就不会有什么帮助,“新诗”要么成为新的载道工具、宣传工具,要么只能作茧自缚,渐渐与时代精神隔离,最容易成为新的文化僵尸。
百年间,新诗人们扔掉了旧式枷锁,就其思想的僵化、意识的荒芜而言,其实仍旧是破衣烂衫,唯有一副看似放浪形骸的奇怪尊容而已。
③由于上述的未完成状态或曰畸变,我们看到,今天的中国诗人们,的确是没有太多体面可言的。
在许多场合,包括在诗歌朗诵会上,他们往往一个个衣冠不整,言谈粗俗,喜欢以流行文化中的“雅痞”装扮亮相。
而今天的中国诗歌内容,部分是虚饰浮夸和假正经的,大多数则油腔滑调、玩世不恭,再就是沉迷于另一种形式的雕虫小技——在毫无语感和句法的情况下搬弄文字游戏。
今天的诗歌精神苍白不振,情感粗鄙萎靡,与我们固有的民族精神、民族气
派是严重脱节的。
但在这里我要指出的是,这种脱节,并不仅仅因为内部原因,我们还应看到来自外部的影响,或者说是来自西方的伤害。
近现代西方文化中的历史主义和虚无主义,可以说几乎在同时作用于中国的思想历程。
④中国的现代化,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现代性问题,皆由近代以来的历史危情所催迫,所以可能从来都不存在单纯的文化或诗歌艺术现代化问题。
与历史命运、民族解放事业等内容绑定的文化与艺术精神是什么?无论革除腐朽教义、灌注理性文明,还是培育国民精神,与此类任务相关的文化艺术活动或作品,都必定是功利主义的。
功利主义的艺术并非一无可取,从歌咏情志、塑造伦理、教化人文、愉悦心灵这些古老的审美特性来看,差不多所有的艺术也都是功利主义的。
关键在于,“功利” 的价值诉求何在?当我们的文明被外力所摧毁,我们的民族面临存亡危机时,革命家和艺术家们不约而同,都从域外寻求真理,企望用启蒙运动以来的近代西方价值为中国“换血”,以图与列强比肩。
这样的现代化之梦,这样的现代化过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现代性悖论,让我们的思想文化精英们常常陷于要以自我否定来建立文化自信的焦虑和矛盾之中。
⑤意图现代化的中国新诗,并非一场形式革命、文体革命,而在于诗歌对“人”的时时处处的觉察与发现,在于对健康的现代自由人格的追寻塑造,在于对真实地与民族历史命运同步时所感受到的苦难与欣悦的诚挚表达。
遗憾的是,有此追求的中国诗人只是凤毛麟角。
⑥由于“现代”是一个与“进步”相联系的词,又是一个与诸多西方“标准”相联系的词,所以,汉语诗歌的现代化过程,一开始就充满了歧义和悖谬。
现实功利层面的“进步”诉求,对不断更新技艺的西方偶像们的追赶,使中国的新诗人们劳碌异常却几无收获。
而北岛等人的早期诗作,是因人性觉醒而触动了人们的心弦,而非对现实功利的追求。
⑦还是那句话,离开了人的尺度,离开了对生命价值和尊严的确认,离开了对意义的甄别和呈现,语言必然是空无一物的,对“现代化”的追逐也就容易沦为词语的空转。
因此,新诗仍必须从我们今天的汉语实际出发,必须学会诚实地“说话”,也必须遵从严格的句法原则和虔敬的修辞伦理,彻底清除荒诞轻浮或暴力化的语词,警惕新的野蛮和蒙昧,回归温柔敦厚。
更重要的是,也要努力摆脱对域外形式、域外思想模式的百年模仿期、崇拜期,学会从历史传统、从民间语文中汲取活力。
惟其如此,“进步”才能实现,“标准”也才会达致。
(有删改)
1.第①段加点词“陷阱”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
2.下列对第②段画线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画线句是作者对中国新诗发展的总体概括。
B.语感上“新”诗人与“旧”枷锁形成反差。
C.“破衣烂衫”一词映射出了新诗的思想意识。
D.这几句话指出新诗并不“新”,且荒芜僵化。
3.第③段中描写了新诗人们在诗歌朗诵会上的表现,有何作用?请加以分析。
4.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取缔诗歌荣誉、诗人地位,可见这是个排斥诗意的社会。
B.新诗沦为载道工具或成为新的文化僵尸往往是因为缺少精神要素。
C.从古老的审美特性来看,《寿阳曲·远浦帆归》是没有功利主义的。
D.只要遵从严格的句法原则和虔敬的修辞伦理,就能写出好的新诗。
5.本文在行文的过程中运用了形象化的语言,请对其在论述中的作用进行评析。
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三晚月呜咽
肖建国
那年秋天,我在湘西一个叫瓦拿的小山村住了几天。
“瓦拿”是方言,意思是贫穷的山坳。
我从小镇翻山题岭、涉水过河来到这里。
增是土墙,瓦是灰瓦,斑驳的木门吱呀作响。
空内简洁、干净。
两把椅子,一张方还有朴拙厚实的木床。
这就是老洼经管的“客栈”。
我到达时,太阳西似。
空空荡荡的院子里,除了树外,就是风。
老注对我说,村里全培骨头,年轻人都出去捞世界了,孩子们则在山下上学。
老洼五十出头,腿有残疾,出了远门,就紧跟形势,把村民度弃的房屋粗过来,翻修一新,办起客栈。
有人笑他,这穷乡僻壤的,会有人来吗?
老洼回应道,现在都进入渔网时代了,那么多的鱼挤在一个网里,这里的荒凉,说不就是风水室地呢。
老洼把一张张图片抛到网上。
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野花,小桥流水人家,这里应有尽有。
于是,就有人舟车劳顿地来了。
熟悉一下环境,天色已暗,袅袅升起的炊烟让小山村洁跃起来。
隔壁一老叟佝偻着,敲着木盆,发出咚咚回响,呼唤着山坡上晚归的牛羊。
整个傍晚,我看到六七位老人,他们行动迟缓。
见到我,险上都露出木然的笑。
夜里,我在半醒半梦间,隐隐约约听到一阵哭声。
刚开始嘤嘤鸣鸣,噪音嘶哑,持续低沉像是用手掌捂着嘴巴,不敢让悲痛之声放肆开来,间或有些哽咽,顿几下后,伤心抽江则更加凄切。
敢开始是一个人哭,紧接着是两个,三个……笑声渐渐有了力量,显悲壮。
我在这悲壮的力量中,由迷翻变为清醒。
咬咬舌头,疼!我明白,这不是梦,而是真实的存在。
人一清醒,恐惧便蒙遍全身。
我轻轻侧转身,那哭声就像看着我似的,忽然由高交,混合的悲伤又变成了单一的鸣咽。
如泣如诉,凄凄惨惨,我浑身起满皮疙瘩。
这半夜三更的,难道有鬼不成?伸手拉灯,却停电了。
虽然老洼交代过,夜里会电,但在这个鬼魅迷离时刻,任约我内心如何坚定,也有些不寒而来。
我索性坐起来。
这时哭声稍弱,透过窗子,我看到半轮秋月浮在云雾票纱的西天。
西天很低,紧扣在屋裕下。
哭
声就好像从那里传出,丝续缀传入耳膜,钻选脑海。
那月牙儿也对我发出清冷的笑,隐约可见的凤眼中,忽地酒出大片雪白的泪。
我骇然。
哭声娶然而止。
这一夜,无法入眠。
第二天,我问老洼,可曾听到哭声?
老洼愣怔片刻,把头摇得如同拨浪鼓似的说,没!
我在诧异中感觉到,要么他在说谎,要么我真的是出现了幻觉。
第二天夜里,哭声再次响起。
刚开始依旧是要婴鸣呜,有些强忍住似的。
慢慢地又有哭声加入。
我翻身起床.蹑手蹑脚走出小院,循着哭声,轻轻来到老人的泥墙外。
果然不错,有七八位老人坐在院中,正在默默哭泣。
有的哽咽,有的抽搭,有的独自抹泪。
院里院外,没有言语,只有嘤嗡嗡、咿咿唔唔的哭声。
哭到惨痛处,吓得半边月亮赶紧躲入云层,天地为之一暗。
夜虽不凉,我却瑟瑟发抖。
老人们哭过一阵子后,你拉我一把,我拽你一下,互相搀扶着站起身来,然后各自蹒跚着回家。
我揉揉双眼,静静心神,突然感悟自己冒昧地出现在这里,确实很不厚道。
第三天夜里,我期待哭声再次响起,可惜没有。
第四天依旧没有。
第五天,我要返回小镇,老洼来送我。
走了很长一段土路,老洼才开口说话。
他说得很缓慢:好多年了,都已成了习惯。
人越老,越是想念外出的子女。
特别是到了晚上,更觉得孤零零的无所依靠。
刚开始,只有老叟因思儿哭泣。
没想到这一哭,就好像在朦胧的泪水中见到儿子一样,思念之情顿时有所缓解。
其他老人听到后,纷纷仿效。
经多年验证,老人们在三更之月思念亲人,则子女感应更加灵验,都会及时打回电话。
于是乎,这就成了老人们想见子女的一种习惯。
我听完,默不作声。
突然问:这两天,小山村的电话多吗?
老洼一脸苦相地说:没有。
不过旋即补充道,我说的这些话啊,你别当真,只当是一场梦好了。
(选自《作品》2018年第12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富有意蕴,“三更月呜咽”,画面感极强,暗示出清冷、凄惨的氛围,也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小说描写夜半哭声时,写“月牙儿对我发出清冷的笑,忽地涌出大片雪白的泪”意在突出小说的荒诞色彩。
C.小说中老洼与其他留守老人有着明显的不同,他思维活络,办客栈,利用山村自然资源在网上招徕生意。
D.小说最后写“我”听老洼道出原委后“默不作声”,情感内敛,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2.简要概括“我”遭遇夜半哭声时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
3.小说叙述了“我”遭遇夜半哭声之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态度。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子通,东海丞人也。
少贫贱,以鱼猎为事。
居乡里,见班白提挈者,必代之。
性好施惠,家无蓄积。
隋大业末,
有贼帅左才相,自号博山公,据齐郡之长白山,子通归之,以武力为才相所重。
有乡人陷于贼者,必全护之。
时诸贼皆残忍,唯子通独行仁恕,由是人多归之,未半岁,兵至万人。
才相稍害其能,子通自引去,因绝淮,与杜伏威合,寻为隋将来整所败。
子通拥其余众奔海陵,得众二万,自称将军。
初,宇文化及以隋将军陈棱为江都太守,子通率师击之。
棱南求救于沈法兴,西乞师于杜伏威,二人各以兵至,伏威屯清流,法兴保杨子,相去数十里间。
子通纳言毛
文深进计,募江南人为部曲
..,诈为法兴之兵,夜袭伏威。
伏威不悟,恨法兴之侵己,又遣兵袭法兴。
二人相疑,莫敢
先动。
子通遂得尽锐攻陷江都,陈棱奔于伏威。
子通入据江都,尽虏其众,因僭.即皇帝位,国称吴,建元
..为明政。
丹阳贼帅乐伯通率众万余来降,子通拜尚书左仆射。
更进击法兴于废亭,斩其仆射蒋元超,法兴弃城宵遁,遂有晋陵之
地。
获法兴府掾李百药,引为内史侍郎,使典文翰;以法兴尚书左丞殷芊为太常卿,使掌礼乐
..。
由是隋郡县及江南人士多归之。
后伏威遣辅公柘攻陷丹阳,进屯溧水。
子通击之,反为公柘所败。
又属粮尽,子通弃江都,保于京口,江西之地尽归伏威。
子通鸠集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东至会稽,南至千岭,西距宣城,北至太湖,尽有其地。
未几,杜伏威遣其将王雄诞攻之,大战于苏州,子通败绩,穷蹙请降,伏威执之送京师,高祖不之罪,礼赐甚厚。
(选自《旧唐书·卷五十六·李子通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通鸠集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
B.子通鸠集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
C.子通鸠集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
D.子通鸠集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曲,是我国古代的军队编制单位。
大将军营有五部,部下有曲。
文中代指军队。
B.僭,指地位在下者冒用在上者的名义、礼仪或器物等,文中指超越身份登上帝位。
C.建元,既可指每年纪历的开始,也可指开国皇帝第一次建立的年号。
文中指后者。
D.礼乐,原是周代作为各级贵族政治和生活准则的制度,文中指“六艺”中的礼和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子通自小贫贱,乐于助人。
他早年捕鱼打猎,在乡里看到老人提着东西,一定要帮助他们,家里也没有积蓄的财产。
B.李子通勇武有力,为人仁义。
他被叛军抓住而归顺其首领左相才,因为有武力而被赏识,他全力保护被叛军抓住的乡人,所以人们多愿归顺他。
C.李子通善纳下言,用兵如神。
他接受毛文深的进言,招募军队,诈称沈法兴的军队,夜袭杜伏威,造成二人之间的耗斗,自己有机会占据江都。
D.李子通不计前嫌,任人唯能。
他重用自己的敌人沈法兴的部下李百药和殷芋,因此隋朝地方以及江南的很多人才
都愿意归顺他。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现代汉语。
(1)才相稍害其能,子通自引去,因绝淮,与杜伏威合,寻为隋将来整所败。
(2)子通败绩,穷蹙请降,伏威执之送京师,高祖不之罪,礼赐甚厚。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详定试卷(其二)①
王安石
童子常夸作赋工,暮年羞悔有扬雄。
当时赐帛倡优②等,今日论才将相中。
细甚客卿因笔墨,卑于《尔雅》注鱼虫。
汉家故事真当改,新咏知君胜弱翁。
[注]①宋嘉佑六年(1061)朝廷春试,王安石与杨畋同任详定官,读其诗,因答之。
②王褒因善作赋而蒙汉宣帝赐帛。
枚皋曾发牢骚说:“为赋乃俳,见视如倡。
”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今的学子们常炫耀自己辞赋写得好,却不知当年西汉的辞赋名家扬雄曾在晚年对自己作赋的经历深感后悔。
B.“倡优等”三字表明,当年因辞赋出众而受赏的王褒和抱怨自己辞赋出众而不受重用的枚皋,地位都不高。
C.宋朝与唐朝相似,也采用科考取士,工于辞赋者不仅可以入朝为官,甚至可以位至宰相,与汉朝差别极大。
D.诗人认为汉朝辞赋家地位低下的情况确实应该改变,本朝不该出现这种情况。
杨畋也是认同这种看法的。
2.本诗表达了哪些情感态度?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
(《寡人之于国也》)
(3)使天下之人,____________。
独夫之心,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4)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
挟飞仙以遨游,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5)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恨歌》)
7、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请你从“惊蛰”“芒种”“立秋”“大雪”……中任选一个,描写与此节气相对应的自然或人文景象。
要求语言生动,具体形象;不少于150字。
②近日某学校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严肃课堂纪律,在教室安装人脸识别系统。
该系统不但可以识别每个进出教室的学生,还能识别学生发呆、打瞌睡、玩手机等行为;每个同学每节课的低头次数、举手次数等信息也会被记录在案,作为综合测评成绩的重要指标。
对此有人表示支持,有人表示反对,请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150字左右。
③请从《平凡的世界》《呐喊》《红岩》《边城》中选择一个人物,以他(她)的口吻给同一作品中另一人物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抒发自己的悔恨之情。
要求:感情真挚,合乎情理;不超过150字。
8、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主要人物形象鲜明,就是次要人物也生动丰满。
请从《呐喊》《边城》《红岩》《老人与海》四部经典中任选一个次要人物,结合书中的相关内容,写一段抒情文字。
不超过150字。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解决日益严峻的作业问题,近来许多学校开始探索“私人订制作业”的模式,即为不同能力水平或不同学习习惯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此举一经推出,顿时引来一番热议。
老师们基本上肯定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认为这样做有助于因人施教,减负增效;家长们却不大赞同这种做法,认为这样做是人为地将学生划成三六九等,有歧视后进生的嫌疑,也会加剧教育的不公平。
假如你是老师,请就此写一封告家长书,阐述自己的看法。
假如你是家长,请就此写一封致老师书,阐述自己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符合相应的立场;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1. C
2. D
3. B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选项C,“通而不统”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形成错,原文只是说“通而不统”是“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