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生活》课堂中涵养文化修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龙教学jiɑo xue
义?投资者出于什么目的购买股票?购买股票后,可以享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引用现实生活中股票投资者的相关现象,对当今证券行业的现状作适当延伸拓展,由此引入学生问题探究,既能围绕议题形成整体教学线索,又能聚焦“股票,想说爱你不容易”这一核心。
关注差异,提升参与性。
在议题设计中,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议”的机会和愿望。
这就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和特质,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体验参与学习,在参与中提升自己的思考。
本课的系列一体,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身边的生活体验、课前阅读、课中互动探究、课后拓展探究中,找到相应的答案,启发一定的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基于困惑,凸显思辨性。
要从学生思维的困惑处提出问题,从学生思维的误区处设计问题,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对议题的了解、思辨、讨论,更深刻地去认识世界、思考人生,形成坚定的政治认同,进行积极的公共参与。
本课的议题,从现实出发,有意营造认知冲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对股票既爱又恨?既然股票投资利国利民,为什么现实中总有股民发出“受伤的总是我”的感叹?以此引导学生在参与和探究中,运用学科知识和辩证思维解决困惑。
四、升华议题,目标达成多元化
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明确要求教学的目标应该指向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要建立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发展性评价机制。
因此,我们既要借助议题式教学,落实教材的知识目标,也要渗透正确的价值取向。
因此本课的设计,不能只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消化和理解,还需引导学生从原有的股票初始认知出发,探究股票市场设立在国
家经济建设的作用,思考股票市场的建立健全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居民投资的作用,经过议题的层层深入,促使学生科学辩证地思考股票的特性,增强学生对我国现有经济制度的政治认同,并能从未来投资者的角度,认识到投资中风险与收益共存,提升法治意识,学会理性分析,从而为未来更好参与经济建设奠定基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③《文化生活》即是带领学生了解中华文明、感知文化、品味文化、感悟文化,涵养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化。
如何在课堂中涵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坚定文化自信,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在赏析活动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中华文化以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直到鸦片战争时期,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文化自信被严重损害。
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领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重拾文化自尊,激荡起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认同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通过对优秀的文学、影视、戏剧、美术等作品的鉴赏和分析,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获得文化的滋养和正确的文化认知。
比如,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课,笔者以“传统文化是包袱还是财富”为议题,整合“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文化创新”“我们的中华文化”三部分内容,组织学生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综艺节目,让学生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在《文化生活》课堂中涵养文化修养
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许苹
34
沙龙教学jiɑo xue
的特点,从而对新时代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进一步的认识,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所展现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坚定文化自信,激发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使命感。
二、在辨析活动中明确文化的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凸显价值引领的意义。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生活纷繁复杂,学生在文化方面产生了很多认知冲突,对于这些冲突,教师应通过传递积极价值为学生引领方向,通过辨析活动,让学生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引领学生认同、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以“文化因交流而多样,文化因互鉴而丰富”为议题,笔者设计了辩论活动,启发学生辩证思考,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探究《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一内容时,教师在向学生展示中外一些民族节日蕴含的民族宗教信仰、风土人情和道德伦理的对比后,针对学生“喜欢过洋节日,忽视中国传统节日”的现象,以“如何对待西方感恩节”为话题,组织学生分组对“感恩无国界,过感恩节无可厚非”“过感恩节是崇洋媚外,应抵制感恩节”进行辩论,引导学生对文化多样性进行辩证思考,明确我们要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有了辩论前的知识铺垫,再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和课堂辩论,学生们认识到:过节不是一件小事,不能只追求节日的表面形式,还要了解这个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民族节日是集中展示民族文化、集中表达情感的方式,具有独特的价值;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对外来文化摒除“敌视”“俯视”和“仰视”的错误观念,要相互借鉴,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在学生得出这个结论后,教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辅以国外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参与,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
三、在创造尝试中感悟文化创新的价值
高二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认知水平有限,对“怎样进行文化创新”难以理解和把握。
为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创造尝试,在模拟情境中体验、感悟文化创新的途径,激发学生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在《文化创新的途径》这一课,笔者围绕议题“文化创新靠什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班旗图案设计和创意展示”活动,让学生尝试进行文化的创新。
课前,按照活动要求,学生围绕“如何使设计的图案既符合班级建设的精神和目标又有创意”这一核心问题,各抒己见、制订方案。
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两派意见:“应用外来文化元素设计班旗会失去民族特色,体现不出我们的国学底蕴,因此我们应该保持民族传统特色,不应使用国外的元素”“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西方的文化元素更时髦、先进,设计班旗应该全部采用西方文化元素,这样才能显示我们班的与时俱进”。
学生的争论焦点正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并把各自优秀、合理的元素应用到自己的班旗作品设计中。
课堂上,各组上台展示各自小组的班旗设计作品,讲述作品中的寓意和创意,最后师生投票选出“最佳创意班旗”。
在热烈的课堂氛围中,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结合教学内容,对各幅作品进行点评,以班旗图案设计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创新进行思考,可让学生的学习有依托。
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实践、反思、创造、感悟,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有进一步的了解和体会。
“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教师在《文化生活》教学中,要巧用“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方式、手段,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中国人民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故事,要通过一个个富有感染力的小故事,把中国道路讲得引人入胜,做到既有思想说服力、文化感染力,又有道德感召力、情感穿透力,才能让学生想了解、听得懂、愿接受,产生情感共鸣,感悟“故事背后的道理”。
除了教师亲自讲述故事,也可以发动学生讲述身边的故事,还可以利用微视频发声讲故事。
在引导学生探究“什么是新时期的爱国主义”这一议题时,运用《大地之子黄大年》《奋斗者·罗阳》《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等故事,生动地展现时代楷模爱国、敬业、
奉献的精神,让学生领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中汲取丰富的文化养分,并在见贤思齐中提高自觉践行的能力。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