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眩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针灸疗法 1.体针:主要根据耳眩晕的病因病理, 循经取穴,并根据病情虚实而采用不同的手法。 ●主穴:百会、头维、风池、风府、神门、内 关。 ●配穴:三阴交、关元、肾腧、脾腧、足三里、 气海、命门、行间、侠溪、中脘、丰隆、解溪。
●每次取主穴、配穴各2~3穴,虚证者用补法, 并配合灸法,实证者,用泻法。 ●髓海不足者,选配三阴交补肾阴,并调理三 阴经气,关元、肾俞,补肾固精。上气不足 者,选配脾俞、足三里以运化水谷,生精化 血,选气海穴补气以运血,使髓海得以充养 而眩晕自止。寒水上泛者,选配肾俞、命门 以益壮肾阳。肝阳上亢者,选配行间、侠溪, 以清泄肝胆上亢之火。痰浊中阻者,取中脘、 丰隆运脾胃以涤痰浊,解溪降胃气化痰浊而 止晕。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病史 2.主要症状:耳眩晕具有其典型的症状: 1)眩晕 多呈突发旋转性。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物 体沿一定的方向与平面旋转,或感摇晃,升降或漂浮。 眩晕均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 迟缓、血压下降等植物神经反射症状。 上述症状在睁眼转头时加剧,闭目静卧时减轻。患 者神志清醒,眩晕持续短暂,数十分钟或数小时自然 缓解,转入间隙期。 眩晕常反复发作,复发次数越多,持续越长,间隙 越短。
[病因病机]
耳眩晕为脏腑内伤所致,以 肾、脾之虚居多,又有风火、痰 浊等不同因素之兼杂。其病根属 虚,病象如实,因此,大多属本 虚标实之证
风、火、痰湿、虚:故有“无风不作
眩”、“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 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之说 内因与肝、肾、脾有关 外因则为风寒暑湿四气乘虚、七情致虚 导致所致
持续时间
[辨证论治] 一、分型治疗 ㈠ 风邪外袭,上扰耳窍 临床表现:突发眩晕,如坐舟车,恶 心呕吐;可伴有发热恶风,鼻塞流涕, 咳嗽,咽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散邪,清利头目。 方药:桑菊饮加减
可加入蔓荆子、蝉衣清利头目 眩晕较甚者,可加入天麻、钩藤、白蒺 藜以息风 呕恶较甚者可加半夏、竹茹以降逆止呕 咽痛较甚,可加射干、玄参、牛蒡子、蒲 公英以清利咽喉
㈤、肾精亏虚,髓海不足 临床表现:眩晕发作较频繁,发作时耳鸣较甚,听力减退明显。
伴精神委靡,腰膝酸软,心烦失眠,多梦遗精,记忆力差,手足 心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方药: 杞菊地黄丸加味。 眩晕发作时可加入石决明、牡蛎以镇肝潜阳 精髓空虚较甚者,可加入鹿角胶、龟版胶以增强填补精髓之力
若眩晕较甚,偏于风盛者,可加龙骨、牡蛎 以镇肝息风;少寐多梦较甚者,可重用伏神、 夜交藤,加远志、炒枣仁以清心安神;阴虚
较甚者,可加生地、麦冬、玄参、何首乌、 白芍;偏于火盛者,可加龙胆草、丹皮以清 肝泄热,或用龙胆泻肝汤以清泻肝胆之火。 因阳亢火盛,每致伤阴,故眩晕缓解后,应 注意滋阴养液,以潜降肝阳,可用杞菊地黄 丸调理善后。并应注意调理情志,防止复发。
二、鉴别诊断 ●耳眩晕应与脓耳眩晕、药物中毒性眩晕相鉴 别。此外,还应与中枢性眩晕相鉴别。 脓耳眩晕:有中耳炎病史,耳流脓,中耳和 鼓膜有病变,瘘管试验可为阳性,X线乳突拍 片可发现骨质破坏等病变。
●中枢性眩晕如听神经瘤、椎—基底动 脉供血不足而致眩晕,可通过X拍片、CT 等检查以示鉴别。脑动脉粥样硬化、高 血压症、低血压症、贫血等所致的眩晕, 均伴有各自病症的特征、临床表现,需 认真鉴别。
鉴别点 发病类型
程度
周围性眩晕 突发性旋转性
较剧烈
中枢性眩晕 旋转或非旋转性
程度不定,较轻,可逐 渐加重。 与头位或体位变动无关
相关变化 伴发症状
头位或体位变动时,眩晕 加重。
伴耳胀满感,耳鸣、耳聋, 多无耳部症状,多伴中 恶心呕吐,无意识障碍。 枢症状,可有意识丧失。 持续数小时至数日,可自 然缓解。 持续时间长,数日至数 月。
治法:
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白芷、菖蒲、老葱—通窍理气,温经止痛。 当归—养血活血。 地龙、全蝎—善入经络,镇痉祛风。

若见气虚证者,加黄芪、桂枝 遇风加重者,可重用川芎,加荆芥、防风、白芷、 天麻祛风止眩。
㈣肝阳上亢,扰乱清窍 临床表现:眩晕每因情绪波动、心情不舒、 烦恼时发作或加重,可伴头痛;常兼耳鸣耳
2)耳鸣 多出现在眩晕发作之前。 初为持续性低音调吹风声或流水声,后转为高调 蝉鸣声或汽笛声。 耳鸣在眩晕发作时加剧,间隙期自然缓解,但不 消失。 3)耳聋 患病初期可不自觉耳聋,多次发作后始 感明显。 一般为单侧,偶呈双侧,发作期加重,间隙期减 轻,明显波动。 听力丧失的程度随发作次数的增加而每况愈下, 但极少全聋。 4)头脑涨满感 发作期患侧头部或耳内有涨满、 沉重或压迫感
聋,口苦咽干,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胸胁 苦满,少寐多梦。舌质红,苔黄,脉弦细数。 治法:平肝息风,滋阴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君:天麻、钩藤——平肝熄风。 臣:石决明——咸寒质重 平肝潜阳 除热明目
川牛膝 引血下行并活血利水。 佐:杜仲 寄生——补益肝肾以治本。 栀子 黄芩——清肝降火 益母草(合川牛膝)——活血利水 夜交藤 朱茯神 宁心安神 诸药同用 平肝熄风,清热活血 补益肝肾之剂
因痰致眩,当责于脾,故眩晕缓解后,
应注意健脾益气、调理脾胃以杜绝生痰 之源,防止复发,可用陈夏六君子汤加 减以善后

气血瘀滞,闭塞耳窍
临床表现:眩晕时作,耳鸣耳聋,伴有头痛,心悸健忘,失眠多
梦;或见面色晦暗,口唇发紫,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点、 瘀斑,脉细涩或弦涩。
活血祛瘀,通窍活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一、风邪外袭,上扰清窍 风善行而数变,若气候突变,起居失常,风邪外袭, 引动内风,上扰清窍,则发为眩晕 二、痰浊中阻,蒙闭清窍 饮食不节,或劳倦、思虑过度,伤于脾胃,致脾失 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聚湿生痰。痰浊阻遏中焦,清 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为之蒙蔽,发为眩晕 三、气血瘀滞,闭塞耳窍 跌仆坠落,头颅外伤,血溢脉外,气滞血瘀,或病 久气虚血瘀,或痰瘀交阻,致脑络痹阻,耳窍闭塞, 气血不能荣养清窍,故眩晕时作。
第九节 耳眩晕
[概述] ●含义: 耳眩晕是指因邪犯耳窍,或脏腑
虚弱,耳窍失养,或痰浊水湿泛溢耳窍 所致的以 头晕目眩、耳鸣耳聋、恶心呕 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耳部疾病 西医学的内耳疾病所引起的眩晕可 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包括梅尼埃病、 良性位置性眩晕等等
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显著 差别,一般单耳发病,后可累及他耳, 两侧同时患病者很少。
三、手术治疗 ●适用于眩晕发作频繁、剧烈,长期保 守治疗无效,耳鸣和耳聋严重者。手术 方法较多。宜选用破坏性较小又能保存 听力者。如颈交感神经节普鲁卡因封闭 术、内淋巴分流术、迷路破坏术等。
[护理与预防] 1.向病人说明本病并非严重疾患,解除 疑惧,鼓励病人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注意劳 逸结合。 2.发作期间,应让病人卧床休息,注意 防止起立时因突然眩晕而跌倒。 3.卧室保持安静,减少噪音,光线宜暗, 但空气要流动通畅。 4.宜进低盐少水食物及低脂肪饮食。 5.禁烟、酒、咖啡及浓茶。
耳眩晕在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发作期与发
作间歇期。急性发作期,局部与全身症 状均较重 耳眩晕发作间歇期,耳眩晕表现不明 显,或可表现不同程度的耳鸣耳聋。
●病名与别名 :耳眩晕属祖国医学眩晕范畴, 又有眩运,旋晕,头旋等称。 在古代医学文献中,只有眩晕病名,自 《内经》之后,论及眩晕的文献资料,不计 其数,大部分在内科杂病之内,其中包括了 “耳眩晕”。 根据本病眩晕与耳窍有关的特点,为了教 学、医疗的统一,故称本病为“耳眩晕”, 以示与一般眩晕的区别。
2.耳针:可选用额、心、神门、胃、肾、 内耳、脑等,每次2~3次,中、强刺激,留针 20~30分钟,间歇捻针。 3.头皮针:双侧晕听区,每天一次, 5~10次为一疗程。 4.穴位注射:可选取合谷、太冲、翳风、 内关、风池、四渎等穴位,每次取2~3穴,每 穴注射5%或10%葡萄糖注射液1~2ml,或维生素 B12注射液100微克,隔日1次。
3. 检查
发作期间一般都有强弱不等的水平 性自发性眼球震颤。 听力检查显示感音性耳聋 耳镜检查鼓膜正常 间歇期各种自发和诱发试验结果可 能正常,多次复发者可能减退或丧失
◎根据上述症状和检查,详询过去病史,特别 注意眩晕反复发作史,患者在无中耳病变的基 础上突然发作旋转性眩晕,伴有耳鸣、听力减 退和发作间歇期眩晕完全消失的病史. 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如突发性聋伴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颅内占位性病变 引起的眩晕,临床诊断多可初步确定。
㈡ 痰浊中阻,蒙闭清窍 临床表现:眩晕而见头重如蒙,胸闷不舒, 呕恶较甚,痰涎较多,或见耳鸣耳聋,心悸, 纳呆倦怠。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健脾,涤痰息风。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中用二陈 汤燥湿化痰,加白术健脾燥湿,入天麻以息风。 湿重者,倍用半夏,加泽泻 痰火互结者,加黄芩、黄连、胆南星 呕恶较甚者,加竹茹、生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若肾阳亏虚,可用真武汤加减,以温壮肾阳,散寒利水
(六)气血不足,耳窍失养 临床表现:眩晕时发,每遇劳累时发作或加 重,发作时面色苍白,神疲思睡,耳鸣、耳聋,
兼唇甲不华,食少便溏,少气懒言,动则喘 促,心悸,倦怠乏力,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健脾安神 方药:八珍汤或归脾汤加减。以气虚为主、 清阳不升,中气下陷者,可用补中益气汤以 益气升阳。
四、肝阳上亢,扰乱清窍 若平素情志不舒,阳气郁结,化火生风,风火上 扰;或因暴怒伤肝,怒则气上,升发太过,上扰清窍 而致眩晕 五、肾精亏虚,髓海不足 由于先天禀赋虚弱,或病后失养,耗伤肾精,以 致髓海不足,髓海空虚而脑转耳鸣。 六、气血不足,耳窍失养 由于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生化之源不足, 或久病耗伤,气血虚少,不能上奉于脑而致眩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