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现状及思考——基于黟县8个传统村落的调查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现状及思考——基于黟县8个传统村
落的调查分析
陈晓华;鲍香玉
【摘要】Traditional village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is the great issu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The investigation of eight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Yi county shows that the local governmen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tourism development is the main utiliz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face the problems of great damage to historical buildings,no successor of intangible cultural inheritance,backwar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poor environment,conflict among relevant subjects.Planning guidance,renovating villages,cultural inheritance,maintaining feature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perfect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safeguarding the lives of residents are the important premise of traditional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是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重大议题,是城乡规划学科的重要命题.运用实地调查、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黟县8个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调研.调研发现:地方政府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视程度高;旅游开发是徽州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的主要形式,逐渐形成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多种模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面临历史建筑损毁较严重、非遗文化传承后继乏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庄环境问题突出、相关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等问题.针对现状问题,认为强化规划引导、整治村落风貌、强调文化传承、突出特色维护、保护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居民生活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重要前提.
【期刊名称】《池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2)003
【总页数】6页(P16-21)
【关键词】徽州;传统村落;黟县
【作者】陈晓华;鲍香玉
【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安徽合肥230022;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安徽合肥2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2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衰微导致了大量的传统村落的衰落和消亡,功能性衰退和物质性老化是传统村落普遍面临的两大问题。

徽文化作为极具地域特色的区域文化,作为徽文化孕育和发展的主要空间,徽州传统村落极具研究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繁荣兴盛农村文化、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现实要求,是城乡规划学科亟待深化的研究主题。

本文基于黟县8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现状调研,了解传统村落现状及保护发展面临的问题,初步提出传统村落更新活化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借鉴与启示。

1 调查方法及过程
1.1 调查村落选择
黟县地处徽文化核心区,共有31个传统村落被列入第一至第四批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西递和宏村于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徽文化区传统村落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图1、图2)。

黟县传统村落类型多样,典型性强,极具研究价值。

黟县传统村落系统完整地保存了明清民居、祠堂、牌坊、书院、街巷、园林等体现徽州文化的历史遗存,程朱理学、亦儒亦商的徽商文化、顺应自然的整体构筑、匠心独运的水系安排、仿生象形的村落形态,无不体现出明清之际深厚的社会经济文化及其集自然与人文于一身的人居环境和谐融洽之美。

浓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极具浓厚地域文化色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篆刻、徽州祭祀、徽州彩绘壁画、余香石笛制作技艺、利源手工制麻技艺、徽州楹联匾额等已成功入选列入国家级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本次调研村落选自黟县第一、第二批次国家传统村落,村落选取兼顾类型代表性和保护发展状况不同。

图1 黟县在皖赣徽文化核心区区位图
图2 黟县传统村落分布
表1 调研村落名单调研村落名称西递村利源村屏山村卢村南屏村关麓碧山村团结村入选国家传统村落名录批次第一批第二批第一批第一批第一批第一批第二批第二批属性行政村自然村行政村自然村行政村自然村自然村行政村所属乡镇西递镇西递镇宏村镇宏村镇碧阳镇碧阳镇碧阳镇渔亭镇
1.2 调查方法
本次调研采取实地考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

对选取的8个村落均进行了实地考察,重点调查村落形态、传统民居空间、街巷空间、重点历史建筑主要空间节点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状况等,从整体上对黟县传统村落进行感知。

实地走访镇村干部和村民,对村落所在镇、村干部进行针对性访谈22人次,了解村落历史演变、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展与开发规划等;通过对西
递村、屏山村、南屏村、利源村的居民访谈50人次,重点了解村民的传统村落保护意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村落发展的诉求以及保护发展的满意度等;同时向村干部、村民发放问卷45份,回收有效问卷43份,进一步了解他们对传统村落保
护发展的认识及个人意愿。

2 黟县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主要措施
2.1 政府制订相关政策,组织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黟县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制订了《黟县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实施工作意见》(简称《意见》),并由政府统筹协调住建委、财政局、环保局、规划局、遗产办(文物局)、国土局、发改委等15个部门及各乡镇做好《意见》实施工作。

在资金上重点支持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有关项目,做好项目确定、实施和验收工作;环保部门会同相关部门与乡镇开展水源地保护、垃圾污水处理等综合环境整治工作;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健全古建筑修缮、产权交易审批管理制度,推进西递千艺坊等非遗基地建设,挖掘非遗项目内涵,推广非遗展示利用,赋予非遗传承新活力。

政府组织编制国家传统村落申报方案和村庄保护规划,截止目前,黟县31个中国传统村落已全部完成一村一档资料编写和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县乡(镇)政府以规划为抓手,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有序展开。

2.2 成立徽黄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统筹全县传统村落旅游开发
黟县政府本着“发展即保护”的理念,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传统村落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以古民居为显著特色的人文旅游,于2012年成立徽黄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徽黄集团”)。

自组建以来,徽黄集团积极协调配合传统村落旅游景区的资金投入、人员调配和服务管理事务。

2012年之前,屏山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由浙江一投资商开发经营,后又几经易手,经营一直不佳,每年给村里分红不足万元,村民和旅游管理
者之间时有矛盾发生,于是2011年底村委会与投资商协商解约。

2012年徽黄旅
游发展集团与村委会签订旅游开发协议,正式收购屏山村(古村)旅游经营权,将村庄旅游其纳入公司营销宣传网络中,投资2000多万元重点用于“三线”下地、道路整修、绿化提升、建筑改徽、环境风貌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风貌整治。

2015年接待游客8.47万人次,门票收入142.3万元。

根据协议,徽黄旅游集团
在每年给村集体和村民分红10万元的基础上,将门票收入的10%再分配给村民。

2012年1月,徽黄集团收回卢村景区经营权;2013年,接连收回桃花源漂流、
木坑景区经营权,完成西递旅游公司经营体制改革;2014年投入1500万元开发
了西递石林景区;2015年,收回塔川(传统村落)景区经营权;2016年收回关
麓(传统村落)景区和五溪山景区经营权。

至此徽黄集团旗下已拥有10个传统村落景区经营权。

2.3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为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和修缮力度,改善传统村落生产生活条件,黟县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大力加强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资金约1.5亿元,优先安排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

先后实施了西递、宏村、屏山、南屏、卢村、塔川、龙川、下梓坑等村落的道路修复、排水、三线地埋、古民居修复和村落周边环境整治等项目。

在传统村落修缮保护过程中,注重与生态旅游、民俗风情旅游相结合,充分发挥传统村落和民族特色优势,让传统村落重新焕发生机,使得古村落特色更鲜明,“古味”更浓,环境更优美。

表2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村落名称是否全覆盖道路硬化污水处理(户)
环卫投入(万元)垃圾桶(个)卫生院职工(人)村委会工作人员(人)教职工(人)西递村屏山村南屏村关麓村利源村用水是是是是是用电是是是是是是是
是是是90 80 40 100 40 24 20 31.5 3.5 3 80 60 110 20 21 9 1110 7 8547村庄教育教育机构中心小学幼儿园小学无无7 1200
2.4 组织编纂村志,记录传承村落文化
村志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记述范围的志书,全面描述乡村的历史、人文、地理、经济等状况,其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不可替代。

2017年,根据《黟县乡镇、名村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要求,黟县全面启动村志的编纂工作,并对编辑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与指导。

此外,村落部分年长有学识的村民也自发聚集在一起形成团体,致力于保护传统村落文化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自主收集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料,参与村志的编写工作。

由西递村退休教师胡晖生等主编的《西递村志》是安徽省第一部以行政村为单位编纂的村志,于2007年7月面世,囊括了存落建制、自然概况、基础设施、五业兴旺、旅游事业、古迹遗址、文化教育、乡土风情、名人履踪、轶事趣闻十章。

2018年5月,黟县乡镇志、名村志和特色志编纂工作推进暨现场培训会也在西递镇召开,由当地政府牵头,安徽省非遗“楹联匾额”传承人、徽州文化研究院研究员胡时滨老先生参与,《西递村志》的第二轮修编正在进行。

2.5 积极发挥乡贤力量,推动传统村落社会治理
乡贤是乡村社会教化的启蒙者,是乡村内外事务的沟通者,是造福桑梓的引领者。

在传统社会,皇权止于县,乡贤则以其特有的社会文化权威主导和推动着乡村社会的治理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也有新乡贤,他们“先天持有在地知识、先天具有在地社会网络、先天具有地方威望”,带动其他村民参与传统村落保护。

西递村多位书法爱好者成为黄山市书法协会的会员,逢年过节举办写楹联、水墨画比赛等书法绘画艺术活动,凝聚传统文化氛围;南屏村的村干部们将空置的祠堂作为村为会的办公场所,即保护了传统建筑,又活化了村落空间,村主任自己出资为村民们免费安装生活用水。

3 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的主要模式
黟县传统村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依靠资源优势和政策扶持,旅游兴村成为黟县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主体形式,具体的活化利用模式可
概括为以下几种。

3.1 遗产地保护+旅游开发
西递和宏村自2000年11月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其依山傍水、幽静秀美、保存了大量明清古建筑、拥有最独特民俗,也被世人所知晓。

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作为旅游吸引物,较早发展传统村落旅游。

传统手工艺品商店是专门出售各种具有当地特色精美手工艺品的小型店铺。

居民利用自家房屋,出售自制的传统民族服饰、徽州四雕和刺绣技艺等多种传统手工艺商品,既提升生活水平,也推动了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活态传承。

如西递村的“砚林”工艺品商店,主打产品为雕刻歙砚和徽墨,访谈中得知,理工科出身(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的林老板是土生土长的西递人,习得一手笔墨横姿的书法、爱好雕刻,砚台的图案均为独创设计并篆刻。

民宿作为遗产地旅游开发的典型模式,存在于大多旅游型传统村落,村民利用闲置的房屋,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为游客提供住宿服务,能让人体验传统村落文化底蕴和特色风俗,感受民宿主人的热情与服务。

如西递徽娘文化民俗酒店,以美食、竹雕以及徽州文化吸引游客,游客入住同时可体验徽州茶艺和其他传统徽州文化民俗。

“徽娘”座落在西递古村青云弄里,典型的“粉壁青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式徽州古民居,进行了加固和防水改造,精心设计成成两个家庭套间和两个单间,客房内置物品一应俱全。

遗产地保护及旅游开发过程中,还将一些传统建筑作为非遗活动场地,宣传本地特色民风民俗,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祠堂、作坊等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作为载体,通过重现恢复其中的非物质文化活动吸引游客参与其中,获得体验感。

西递村的敬爱堂原是家族的宗祠,随着族权观念的淡化,已失去原本的使用功能,如今开辟为“西递民俗展览馆”,定期举办宗族祭祀活动,供游人体验观赏。

3.2 写生基地+服务业
传统村落依托特色鲜明的建筑风貌与自然环境成为写生基地,服务对象为来自全国各地广大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师生、艺术家团体及摄影旅游爱好者,以年轻人为主。

基于写生团体的活动轨迹,衍生了需求性村落空间,酒吧、民宿、咖啡厅、画材店等服务业逐渐兴起。

屏山村是“写生基地+服务业”发展模式的代表村落,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利用闲置的传统建筑,在充分保护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将咖啡厅和酒吧等符合年轻人需求的业态引入传统村落,服务于写生学生为主年轻游客群体,也促进了传统村落空间功能多元化转型。

屏山村的“御前侍卫”咖啡厅原本倒塌得只剩下了门楼,被投资者买下后与其他地方移来的残破老宅构建进行了组合,使其焕然一新,成为年轻人喜欢的活动空间。

3.3 文创+商业
文化创意包括文化创意零售、特色餐饮、展览空间、剧院式商业空间等多种模式,将文化创意与商业结合在一起,打造独特的商业体验空间。

让差异甚大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村落文化进行了一次时空对话。

将文创产业引入传统村落,以废置的传统建筑作为载体,符合传统村落的文化特质,不仅可以服务于外来游客,也为本地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位于碧阳镇碧山村的“碧山书局”是先锋书店连锁分店,由一座徽州老祠堂(启泰堂)稍加改造而成。

销售图书以徽州建筑、徽州历史文化以及乡村建设为主题,共2万余册。

祠堂的一楼大厅和二楼是阅读休息区,捧一杯香茗,在历史建筑内感受文化的熏陶,不失为慢生活的一种休闲方式;碧山书局旁边的“牛圈咖啡馆”因建造在废弃的牛栏上而得名,木构架和木质的地板,别致的现代装修风格、醇厚的咖啡香味让碧山村多了一抹文化创意的气息;碧山村“工销社”也是废弃空间的一次活化利用,引入文化气息较浓的小众原创书籍,手工艺品以及各类文化商品为传统村落锦上添花。

宏村镇众多单体古建筑通过转型活化为文化艺术交流和文化创意活动场所,成功塑造了艺术创作、摄影、影视制作、休闲度假等融为一体的新型业态组成的片区,已成为年轻人零距离接触徽州古建筑和历史文化气息的平台,盘活了传统村落存量用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性互动发展。

3.4 集体用地流转+招商开发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旅游业持续加快发展,人们对居住品质要求越发严格,在国家条件允许、区域政策支持、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旅游房地产借着天时地利人和应运而生。

在传统村落景区周边进行旅游房地产开发,既借助了传统村落的名气,也为村落带来了人气。

黟县北部的卢村,又名雉山村,为卢氏聚居之地,现保存完好的古民居53幢,其中“木雕楼”被誉为“徽州木雕第一楼”,凭借木雕楼景区影响,加之离宏村景区较近,通过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成功进行了旅游地产开发。

2010年5月安徽省政府批准黟县宏村镇卢村将农村集体用地34.4724公顷转为建设用地,并征收集体
建设用地0.1428公顷,总共34.6152公顷,用于黟县卢村悦榕庄项目建设,新加坡悦榕集团计划总投资10亿元,规划总用地1500亩(包括520亩建设用地和近1000亩景观用地),打造核心精品酒店区、分时度假酒店区、企业会务区三大板块,并通过景观保护和打造,最大程度体现徽州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风光和徽州地域文化。

3.5 村落整体置换+互租
传统村落中绝大多数历史建筑产权归属于原住民,现有旅游开发利用主体为旅游开发公司,因利益分配造成产权所有者和使用者矛盾较多。

在传统村落保护大背景下,当地居民都能认识到古民居建筑的历史价值,他们一般都不愿意转让产权,传统村落旅游经营者对这些古建筑开发利用因产权问题不能统一管理经营,存在传统建筑管理与开发利用之间矛盾比较大。

同时,传统村落的古建筑因年代久远,生活设施
落后,生活舒适性差,大多村民不愿意住在里面,存在传统建筑保护与农民居住改善诉求之间矛盾比较大。

在此背景下,采用一种整体互租方式,可使经营者获得村落中所有历史建筑的使用权后进行整体开发,原居民也能满足居住改善愿望。

在关麓村调研时,徽黄旅游发展集团工作介绍这种模式正在准备过程中,徽黄集团已在关麓古村外成片建造新民房,拟与关麓村居民签订互相租赁和使用合同,并给予相应的补偿。

这种“错位”的互租模式可提高旅游公司对传统村落的管理积极性,有利于对传统村落进行了开发利用。

4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发现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

4.1 历史建筑损毁较严重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具有浓厚文化传统和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和村落风貌因保护力度不够、过度开发、建设性破坏受到不同程度损毁。

尤其是尚未被人们所知的或者还未列入保护范围的文化遗产,被破坏的程度更深。

调查中发现,受到文革时期“破四旧”影响,代表地方宗族权利与传统文化的祠堂被大量破坏,数量锐减;村落内部的传统建筑因年久失修损毁严重,严重影响了历史建筑群的整体建筑风貌;木构架建筑不同程度遭受白蚁侵蚀,木制组件被破坏,房屋安全性、稳定性受到影响。

4.2 村庄环境问题突出
传统村落历史悠久,建筑密度大,加上黟县山区地形复杂,排水设施改造难度非常大,污水收集与处理困难,生活污水基本直接排放环境中。

近年旅游开发游人增加,生活垃圾和污水量大增,造成较严重的环境问题。

从南屏村的调查发现,村中活动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遍布小吃摊位,排放的厨余垃圾和油烟污染非常严重。

另外,写生颜料污染问题比较突出,颜料中含有二氧化铅、三氧化砷等有毒物质,直接排放将污染土壤和水体,直接或间接地危害村民身体健康。

村落写生人群集中,
部分学生图方便,随地倾倒颜料,或直接在溪水中清洗画笔、调色盘等。

因管理缺位,一些专门设置的颜料回收垃圾桶形同虚设。

4.3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与现代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靠地面排污、天井排水,已经无法适应日益现代化的雨污处理需要,同时,在消防、供水、交通、通信等方面皆表现出了相应的问题。

传统村落拥有较多的国家级及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开挖铺设下水管道难度大,导致排水设施不完善,排污困难;村落建筑间距过小、密度过大,消防隐患问题较严重;部分村落的村民用水为高山泉水,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大。

景区型传统村落内公共厕所数量偏少,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旅游公共交通车辆班次少,散客进出传统村落不方便。

停车位欠缺,尤其是旅游高峰期和逢年过节期间,该问题最为突出。

4.4 非遗文化传承后继乏人
传统村落传承历史记忆,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生活、历史、文化、科学及艺术价值,村落空间及其要素被赋予了历史文化属性,具有社会文化承载与传承功能。

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和国家级传统村落,除对古民居等物质文化的保护外,还更要挖掘和发展民俗、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传承。

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以及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服饰文化、徽商文化等挖掘力度不够,传统手工艺(省级非遗:利源制糖、制麻等)缺少年轻传承人。

4.5 相关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冲突
居民之间发展意愿有差异。

如西递经商的居民希望沿河打造水街夜景,但很多居民不愿意制造太浓重的商业氛围,不主张旅游开发的居民认为经商的居民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居民与当地政府发展诉求不完全一致。

居民觉得在房屋建设权和资金补助方面,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对待方式不平衡;居民认为政府管理方面有待加强,政府则希望居
民多关注村庄的集体建设。

居民与旅游公司之间收益分配矛盾较突出。

居民认为旅游公司不能只顾着赚钱,除了卫生还应该加大其他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投资;村民觉得自己分红和旅游公司的收益差别大,心里觉得不公平,居民贡献自己的房屋用以村落的旅游发展,分红却不多。

旅游公司的想法是居民太注重利益,在很多工作上不配合,给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难度。

此外,部分居民对游客有抵触心理,他们认为写生学生和观光客,占用狭窄的街巷道路,妨碍村民日常生活。

5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思考
5.1 强化规划引导,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居民生活
创新规划理念,加强规划对于城乡发展的引领作用。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引领下完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内容,协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关系。

以提升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质量为目标,重点加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村落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

传统村落中的雨污分流、污水集中收集难度非常大,迫切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牵头进行专项规划与建设,适当推广分布式污水处理技术和合理布局;消防隐患大的历史建筑要重点建设消防预警系统;针对游客量和居民出行量,适宜增添公共交通车辆班次;村落中狭窄的街巷,禁止占用道路写生,鼓励以拍摄照片的形式记录并对着照片创作,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当地居民的交通影响;根据村民生活和旅游发展需求,在有建设条件增加建设公共活动广场。

5.2 整治村落风貌,强调文化传承,注重特色保护
针对传统村落内局部损毁的历史建筑,按照原始形态谨慎修复补缺,对因故被毁的但价值评估较高的历史古迹,建议在原址上重建,对于已经坍塌但毫无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不建议修复和重建。

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和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服饰文化、徽商文化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