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临沂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临沂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公鸡
岑燮钧
杨瑞凤曾是剡剧界的头牌老生。
在舞台上,她气场极大,任是怎样的名角,都得喊她一声“爹爹”或者“老爷”,看她行事。
她一开腔,声若洪钟,丹田震动,喷口激越,气势磅礴。
可是,到了台下,卸了妆,人们发现她只是一个小老太。
晚年的杨瑞凤已很少登台,因力她身体不好,眼睛也不好。
剡剧是小生小旦戏,清一色的女演员。
女孩子自然不大喜欢演老生,所以,来杨瑞凤处拜师的不多。
目下倒是有个学生,是自己剧团的,叫李敏。
可惜李敏先天不足,长得太秀气,声音也不够洪亮,表演时有雌声,是为大忌,这让她很是操心。
每次来上课,她都逼着学生喝人参汤,希望她能长壮些。
偏是李敏对气味过敏,捏着鼻子,喝参汤如喝毒药。
渐渐地,她来得不如以前勤了。
杨瑞风一个人过活,住在底楼因为眼晴不好,很少出门。
—日,天蒙蒙亮,忽听得公鸡的叫声,她立马来了精神,想起多年前自己模仿公鸡的叫声.对着“狮子短缸”,(一种盛物的瓷器)练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终于练成剡剧界最苍劲的老生腔。
看来,李敏也得试试这一绝招。
她沿着小区细细探听,原来是不远处的邻居家传来的。
她一连敲了几次门,都没反应,直到晚饭时分,才等到主人。
她在院中果然看见了一只金黄威武的大公鸡,原来是邻居家乡下的客人送来的。
杨瑞风说明来意,邻居似乎脸有难色。
杨瑞凤出了高价,邻居才舍得,她抱到家里,很是高兴,因为市场上很难买到大公鸡。
没有鸡笼,只得散养。
结果,院中到处都是鸡屎。
每天早上,她听到公鸡的鸣叫,就如公鸡看到母鸡而颈毛奓起一样,也是热血上涌,以至于一度还产生了眩晕。
公鸡一声长鸣,她也一声长鸣,公鸡听到应和,更加叫得欢。
于是,院中叫声此起彼伏,仿佛有一群公鸡在打鸣,引得四邻“侧耳”。
可惜,李敏一直不来上课。
她等得心急,就打电话过去,那边李敏说,身体不爽,杨瑞凤只能徒呼奈何。
这天晚上,她实在等不住了,看月色如昼,街灯如市,觉得自己固然目力有限,似乎仍可一试。
于是,缚了公鸡,放到藤篮里,一手提着,一手搭着人行道内墙,摸索前往。
一则看看李敏身体怎样,二来也与
她深入探讨一下女子老生的唱腔问题。
这些年,偶有她出席的会议,她必振臂高呼剡剧须重视老生当,可惜应者寥寥。
倒不是她难耐寂寞,她是寂寞惯的,只是艺不传人,心有不甘,就仿佛做婆婆的总不见媳妇肚子大起来心里着急一样。
她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城市平坦的大道上,不敢走路中央,就是人行道也是靠边站。
有几个小孩子看看她古董般的藤篮和一只雄鸡,感觉遇到了魔法世界的巫婆。
好不容易总算摸到了李敏家。
这一路足足有好几公里吧。
“李敏在家吗?李敏在家吗?”
她的喊声在夜空中显得特别铿锵有力,带着舞台腔,完全像一个老头。
过了半晌,李敏下来了,脸蛋又是苍白又是红扑扑。
“先生,你怎么走来了?”剡剧界管老师叫先生,无论男女。
“我来看看你,你看我给你买了什么。
”
“一只鸡?先生你又破费了。
”
“哈哈,这不是一只普通的鸡,这是一只大公鸡,它是先生的先生,是你的太先生!杨端凤说话时带着职业性的舞台夸张。
过了会儿,李敏的老公下来了,让她们落座,看着杨瑞凤忘情地给李敏讲老生唱腔,他只能讪讪地退下。
杨瑞风带着李敏发声,只可惜公鸡还不到报晓时分。
她一边自己亲自示范,一边叮嘱李敏明晨早点起来,观察公鸡怎样发声。
“你看小小一只公鸡,它的声音这么饱满,可为什么你的声音在舞台上推送力不强?我们戏曲界有一句行话,叫字字送听,你要好好练习。
这一教就是三个小时,李敏的老公几次下来又上去。
终于,他耐不住了,说今晚就到这里吧,否则要累着杨老师了。
“不妨,不妨!”杨瑞凤依然沉浸在舞台上。
“你送送先生吧。
”李敏对老公说。
送到半路,杨瑞凤不再让李敏老公送,说自己来得就去得,并教育不是剡剧中人的李敏老公多担待,让李敏多吃些,养胖些,才有力气唱戏。
“杨老师,李敏她怀孕了,吃不下!”
“什么,李敏怀孕了?太早了吧……”杨瑞凤想说说什么,终于咽下,“啊哟,那我应该送一只老母鸡!”
这一晚,杨瑞凤半夜进的门。
小区里有人听到,凌晨两三点,有公鸡报晓。
(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通过剡剧界头牌老生杨瑞凤用公鸡教徒弟李敏练嗓的事情,写出了剡剧老生这一优秀传统戏剧行当逐渐衰落,即将失传的严峻现实。
B. 当杨瑞凤跟邻居说明想买公鸡的意图后,邻居“脸有难色”,等到杨出了高价,邻居才肯卖,说明杨的邻居很会借机挣钱。
C. 买回公鸡后,“院中到处都是鸡屎”“引得四邻‘侧耳’”说明杨瑞凤尽管老生唱腔造诣很高,但生活不讲卫生,不会处理邻里关系。
D. 小说结尾“小区里有人听到,凌晨两三点,有公鸡报晓”写出小区里无人关心杨瑞凤的生活,侧面写出剡剧老生行当的衰落。
2. 结合全文,分析概括杨瑞凤的形象特点。
3. 小说以“公鸡”为题目,请分析“公鸡”在小说中的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红鞋
韩松落
杨小萱家里,有两双鞋是动不得的。
一双是她姥姥留下的绣花鞋,粉红色的底子,绣着精致的花样。
那鞋子据说是她姥姥少女时代亲手做的,一辈子也只穿过一次,在出嫁那天。
杨小萱的妈妈唯一的偶像,就是会做绣花鞋的姥姥,她是杨小萱妈妈捏着绣花鞋时永恒的话题:“我,不及她的百分之一,你,不及你姥姥万分之一。
”杨小萱很不耐烦:“一双绣花鞋。
”她妈妈说:“你说什么?”
另一双是她哥哥留下的。
杨小萱原来是有哥哥的,1978 年,她爸爸妈妈带着三岁的哥哥返回西安时,哥哥在火车站走丢,到现在也下落不明。
她妈妈每每提起小哥哥,就陷入半昏迷状态,捏着小鞋子哺喃地说着:“我要是当时不拿那个搪瓷缸子去接开水……”突然又睁开眼睛,目光炯炯地盯着杨小萱:“怎么丢的不是你!”家里遇到搬家及墙缝漏水,她妈妈绝对少不了要说几句“要是你哥哥在就好了”。
杨小萱也不恼:“要是我哥哥在,全球气候肯定不会变暖”。
她妈妈又说:“你说什么?”。
不能跟姥姥比,更不可能跟哥哥比,杨小萱觉得自己不男不女,十分苦恼。
她小时候渴望的是一双红鞋,但提都不敢提。
她是家里的隐形人。
报考大学,她的目标是离家越远越好、专业越强悍越好,于是成为交通大学道桥专业的学生。
大学毕业,顺理成章地进了施工单位,一年有大半年时间,挤在男人堆里,在荒山秃岭施工作业,心情倒非常好。
好日子终于因为妈妈的电话结束,电话那头,妈妈又气急败坏又不耐烦地说:“你回
来吧!回来吧!”潜台词分明是:“回来也没有用,要是你哥哥在就好了。
”
那一年海南又慢慢热起来,她爸爸当初的战友找上门来,说是三万块就可以在海南买一块地算作入股,从此以后年年有分红,十分诱人,他爸爸热心地在厂子里召集入股,居然筹到了买十六份地的钱,钱一交出去,老战友立刻人间蒸发。
她爸爸豪气干云地承诺由他还钱,第二天却在浴室摔了一跤,从此半身不遂,躺在床上。
除掉自己家出的那一份钱,欠的钱是四十五万。
那一年,一个效益稍好的单位的员工薪水,大约是一千二百块;黄瓜,即便春节也不过两块钱一斤。
杨小萱按着计算器,眼前浮现出二十二万五千斤春节的黄瓜,以及将近四百个揣着当月薪水的工人。
第二天很快来了。
她挨个去那些股东家拜访,一家家承诺还钱。
有人面罩寒霜,有人连哭带骂,有人门都不给开,有人还算和气,甚至捧了茶出来,但话语间分明隔着一层,有人已经不抱任何希望,肯听她讲话也更像是自我安慰,也有人生怕不还他家的钱,或者还得太迟,小心翼翼地表示:“利息我们就不要了。
”
她去单位请了长假,在街口盘了一间铺子,一心一意地开始卖鞋子。
三个月后渐渐开始有了收益。
开始一点点地还债。
她把债主分了几拨,有了钱,先还给那些家里有病人的、有孩子上学的,宽裕点,再给别的一家家还。
债确实是在减少,但似乎还是太慢了,二十二万五千斤春节的黄瓜,消失得十分缓慢。
杨小萱每次坐在鞋子中间,半夜三更地贴着标签,会突然被这二十二万五千斤黄瓜压得喘不过气来,她胸口发闷,但一刻也不敢停。
她渐渐和债主们培养出一种奇异的感情,有时候她上门还钱,赶上他们吃饭,他们也热情地招呼她,她也不客气,偶然也会坐下来吃一点,店里遇到麻烦,也找有门道的债主帮个忙,有时候去还钱,赶上他们心情好,还要推让一阵子,春节还常常把他们约齐了,一起吃个饭。
三年、五年、六年,二十二万五千斤黄瓜慢慢减少,她甚至买了一辆二手的客货两用车,又匀出钱来交了首付,买了一处新房子,把朝阳的那间给了躺在床上的爸爸和妈妈。
有天,杨小萱听见妈妈跟楼下的人说“还是女儿好”,口气酷似计划生育宣传员。
杨小萱记得非常清楚,全部债务还清楚那天,是2005 年8 月12 日。
她曾经无数次设想过这一天,但这一天当真来了,她却十分平静,去最安静的宾馆开了一个房间,关掉手机,一直睡到第三天的早晨。
她在自己的货品里,挑出一双红鞋子,仔细地穿在脚上。
她开着车向西,一直向西,当年她造的桥,应该还在。
她要去看那些桥。
(选自《小说界》,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如开头提及姥姥的绣花鞋和哥哥的鞋,意在突出在妈妈眼里,杨小萱不如姥姥心灵手巧,也不如她哥哥“有用”。
B. 文中多次写到“二十二万五千斤春节的黄瓜”,突出了债务的沉重,形象地写出了杨小萱巨大的心理压力,为塑造杨小萱形象作了有力的铺垫。
C. 杨小萱的父亲热心召集工人入股,在上当之后又勇于承担,承诺还钱,这些对杨小萱都是一种无形的感召,是其主动承担家庭重任的精神源泉。
D. 那些工人债主们对杨小萱前后的态度变化,是杨小萱还债的诚意和实际行动感化的结果,小说这样写是从侧面揭示杨小萱为人的可贵品格。
5. 请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分析杨小萱这一人物形象。
6. 探究小说要以“红鞋”为题的用意。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谱家训:传承君子之风
君子文化浸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还通过家谱、家训等渠道,使传统伦理在家庭落地生根,转化为家庭成员的做人信条和生活习惯。
每一个人都诞生并生活在一定家庭之中,每个家庭在世代繁衍和薪火相传的同时,都会或隐或显地积淀并形成某种价值观念和德行风尚,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家风。
一般说来,家风既包括有文字及实物遗存的有形部分,也包括仅是口头和行为传授等随时消失的无形部分,有形的部分以家训、家谱等为载体,固然有助于家族文化的传递和弘扬;无形的部分如长辈的言谈等虽然往往随生随灭,但它多半留在后辈心中,对家族成员的成长和家族风气形成同样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
中华民族具有深刻的“家国同构”观念,一方面,家是国的细胞,没有家就没有国;另一方面,国是家庭细胞赖以生存的肌体,国盛才能家兴,国破则难免家亡。
正是这种水乳交融的家国同构理念,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家族的家训、家谱等,虽然具体内容互有差异并各具自己特色,但其中所宣扬的立身处世、持家兴业的规则和教导等,基本都是建立在对中华文化主流价值体系的集体认同之上。
君子文化作为儒家思想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标识,与历代著名家训、家谱秉持和崇尚的做人理念及价值观念等高度契合。
在一定程度上毋宁说,众多家训、家谱所传达的励志勉学、入孝出悌、勤俭持家、精忠报国等优良家风,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具体细化,不仅堪称个人和家族成长兴旺的座右铭与传家宝,也是君子文化从庙堂走向民间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
君子文化与家族文化融合,在家训、家谱、家风中扎根开花,不仅有助于崇德向善之风在家族里世代相传,还能够由家族推向村邑、由村邑推向国家。
清代宰相张廷玉作《王氏族谱序》说:“故君子之用心,必将使人知族人之成本于一气,则孝弟亲睦之意,油然自生。
而婚姻洽比之风,因之可以浙及由一家以推于一乡,由一乡以推于天下。
风俗之美,教化之成,未尝不由于是。
此谱牒之设所为深有功于世道,而君
子详慎之不敢忽也。
”社会风俗之美,正是通过“由一家以推于一乡,由一乡以推于天下”的形式,逐步改善并蔚成风尚。
以家训、家谱为主干的家族文化,与君子文化看似概念不同、内涵相异,但两者的思想来源和核心理念却有诸多相似之处,两者谈论的中心都是如何做人、如何立身处世、如何兴家立业等问题,而得出结论或者说给出的答案,又十分相近。
君子文化为什么能够沉入并浸透历代家训家谱而成为普通百姓广泛认同的价值导向?为什么历代世家望族的家训、族谱等总是以君子文化为主调凸显家族文化特色?其原因和奥秘都在这里。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文化浸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家风通常可以理解为每个家庭在世代繁衍的过程中,积淀并形成的某种价值观念和德行风尚。
B. 不同时代、不同家族的家谱家训,虽然形式各具自己的家族特色,但宣扬的具体内容基本一致。
C. 在家谱家训中,入孝出悌、勤俭持家等教导的建立基础都是对中华文化主流价值体系的认同。
D. 家族文化之所以能够与君子文化融合,是因为家族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核心理念源自君子文化。
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家谱家训与君子文化的密切关系为立论基础,提出家谱家训可以传承君子之风的观点。
B. 文章第二段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意在强调家风中的无形部分对家风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C. 文章第三段基于“家国同构”理念,阐明了家与国之间、优良家风与君子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D. 文章第四段通过引用文献资料进一步阐释君子文化与家族文化融合的重要作用,说服力较强。
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子文化可以浸透家谱家训,使传统伦理化为家庭成员的做人信条和生活习惯。
B. 对于如何立身处世,君子文化和家族文化所给的答案都是励志勉学和精忠报国。
C. 世家望族的家谱家训以君子文化为主调而凸显家族文化特色,这种情况并不罕见。
D.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君子文化,未来还将潜移默化地滋润中华儿女的心田。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
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之权,遂废孟尝君。
诸客见孟尝君废,皆去。
冯驩乃西说秦王曰:“王亦知齐之废孟尝君乎?使齐重于天下者,孟尝君也。
今齐王以毁废之,其心怨,必背齐;背齐入秦,则齐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齐地可得也。
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不可失时也。
”秦王大悦,乃遣车十乘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
冯驩辞以先行,至齐,说齐王曰:“今
臣窃闻秦遣使车十乘载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
孟尝君不西则已,西入相秦则天下归之,临淄、即墨危矣。
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复孟尝君,折秦之谋,而绝其霸强之略。
”齐王曰:“善。
”王召孟尝君而复其相位,而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
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
后召而复之,冯驩迎之。
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所知也。
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
今赖先得复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
”冯驩结辔下拜。
孟尝君下车接之,曰:“先生为客谢乎?”冯驩曰:“非为客谢也,为君之言失。
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愚不知所谓也。
”曰:“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君独不见夫朝趣市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
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
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
愿君遇客如故。
”孟尝君再拜曰:“敬从命矣。
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
”
(节录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10. 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齐国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诚:实情
B. 非为客谢也谢:致谢
C君独不见夫朝趣市朝者乎趣:奔向、奔赴
D. 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徒:白白地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B. 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C. 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D. 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12.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B. “战国四公子”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其四人都是礼贤下上、结交宾客之人。
C. 孟尝君,名文。
在古代,名和字是有着严格区别的。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一般在出生几个月后由父亲命名。
称对方名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D. 门客作为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就是在古代达官贵人家中养的一些人,有的是具有真才实学,能在关键时刻替主人办事的,但是也有一些是徒有虚名,骗吃骗喝的。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尝君被废黜的原因,除了是齐王不满其声名盖过了自己并独揽了齐国的政权,还有就是齐王被秦、楚两国散布的流言语迷惑。
B. 众宾客的离去反衬了冯驩的忠诚,西行游说的成功更说明了他的能力。
C. 孟尝君有食客三千,体现了他的礼贤下士,而他复职后准备狠狠地侮辱弃他而去的宾客,又反映了缺乏容人之量。
D. 冯驩不仅善于游说,而且善于劝谏。
他巧用比喻劝说孟尝君,并真心祝愿他能恢复往日门客盈门的盛况。
孟尝君最终接受了他的建议。
14.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不可失时也。
(2)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5.下列对《声声慢》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词艺术地表现了作者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
B. 词的上片写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是对开头的阐释与补充。
C. 词的下片写菊花“如今有谁堪摘”,表现作者因郁闷已不再为花凋谢感到惋惜。
D. 作者的生活遭遇,能让人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这是本词动人的重要的原因。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如果我们要感叹才华被弃如沧海遗珠,追求向往终归缥缈虚幻,可以用李商隐《锦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表达。
(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_____________” 形容月光照耀下的水波,再用“__________”来描摹无风时水中的月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初夏时节,文庙的淮海戏排练小组成员们终于能够碰面练戏了,当我赶到时,相约的老戏友们已经恭候我多时。
B. 如今网络科技发达,人的“网行”和文的“网行”都是“无人驾驶”般潜行。
爷爷自嘲,“老朽虽廉颇老矣,好在尚能饭”,玩微信不亦乐乎。
C. 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D. 新搬来的邻居很是活泼热情,经常会请一些朋友在家中聚会,每次他都会喊我一声:“来吧,欢迎叨扰。
”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建国门街道苏州社区和崇内社区由于毗邻同仁医院、北京医院,以及东单附近的大型写字楼的原因,
②胡同里车多位少,③乱停车成了苏州胡同风貌保护的顽疾。
④街道、社区始终坚持问计、问需、问政于民,⑤面向居民开展了多达几十余次政策宣传,⑥听取广泛民意。
⑦在辖区单位和群众共同参与,⑧片区内建成了3座立体停车楼。
⑨通过公平合理分配车位,居民翘首以盼的理想——“胡同内无车惊扰、胡同外规范停车”——成为现实。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会显得特别幸福。
——爱因斯坦
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认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
——林肯
③幸福就像那些星星,它们不能遍布整个夜空;它们之间有空隙。
——泰戈尔
读了上面的三句话,你有怎样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的两句或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B项,“说明杨的邻居很会借机挣钱”不正确,文中没有体现出邻居有借机挣钱的意图,邻居只是舍不得卖掉大公鸡。
C项,“院中到处都是鸡屎”“引得四邻‘侧耳’”不正确,由原文可知,“引得四邻‘侧耳’”的是“院中叫声此起彼伏,仿佛有一群公鸡在打鸣”。
另外“说明杨瑞凤尽管老生唱腔造诣很高,但生活不讲卫生,不会处理邻里关系”分析错误,“到处都是鸡屎”是因为“没有鸡笼,只得散养”。
D项,“小区里无人关心杨瑞凤的生活,侧面写出剡剧老生行当的衰落”分析错误,小说结尾“小区里有人听到,凌晨两三点,有公鸡报晓”,是写杨瑞凤因剡剧老生行当没有人能传承而彻夜难眠。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能力。
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要先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该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
从身份上看,杨瑞风是剡剧老生,是一位老艺术家。
第二段写杨瑞凤“在舞台上,她气场极大,任是怎样的名角”都要“看她行事”,她的演唱“声若洪钟,丹田震动,喷口激越,气势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