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气血不足型 兼有气血不足的表现。
四、针灸治疗
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经筋。 以手足太阳经、手足阳明 经穴为主。
主穴
阳白、攒竹、鱼腰
四白、颧髎
局部取穴,疏调局经气
地仓、颊车
翳风 ──祛风散寒
合谷、太冲 ──循经远取,祛风通络。
配穴:
1.风寒:风池、列缺 2. 风热:风池、曲池 3. 眼睑闭合不全:睛明 4. 人中沟歪斜:人中 5. 鼻唇沟变浅:迎香 6. 颏唇沟歪斜:承浆 7. 后期体虚:灸大椎、足三里、脾俞、百会 8. 倒错现象:补健侧,泻患侧,双侧针刺, 以浅刺为主。
一样,每穴注射0.3~0.5ml,隔日一次。
5. TDP灯照射:患侧面部、耳后。 6. 局部按摩 7. 穴位埋线:适应于面瘫经久不愈者。
按语
1. 针灸治疗面瘫具有卓效。 2. 注意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 3. 本病初起时针刺量不宜过强。 4. 避免风吹受寒,必要时可戴口罩、眼罩防护。 5. 防止眼部感染,可点滴眼药水。 6. 通常在起病1—2周内开始恢复,1—2月内症状
面瘫 facial paralysis
目的要求
1. 掌握面瘫的概念。 2.熟悉面瘫的病因病机。 3.掌握面瘫的辨证和针灸治疗。 4.熟悉穴位注射等治疗面瘫的方法。
一、概述
1. 定义:面瘫(facial paralysis)是以一侧 面部麻痹,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 一种疾病。
中医又称“口眼歪斜”, “歪嘴风”, “口 歪”。
面神经解剖结构
面神经—(混合神经) 1、运动神经纤维:支配面部表情肌 2、感觉神经纤维 (1)一般感觉神经纤维:支配面部、
耳后皮肤 (2)鼓索神经:支配味觉 (3)镫骨神经:支配听觉 3、副交感神经纤维 (1)支配泪腺 (2)支配唾液腺
上半部(核上部):
接受双侧皮质延 髓束纤维支配。 下半部(核下部):
本病也可能由某种病毒感染所引起,如水痘、带 状疱疹病毒等。
三、辨证要点
(一)主症
1. 发病突然,常于夜间发病。 2. 患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 3. 食物停留于患侧齿颊间。 4. 患侧耳后、耳下、面部疼痛,舌前2/3味
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 5. 或伴流泪、流涎。
(二)体征
1. 额纹变浅消失; 2. 眼睛闭合不良,眼裂变大; 3. 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4. 人中沟歪、露齿时口角歪
接受对侧交叉过来的皮质延髓束 纤维支配。
临床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
类,两者在发病病因和临床症状 有所不同,应注意鉴别。
核上性损伤中枢性面瘫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鉴别
中枢性面瘫
核上性 口角㖞斜 眼裂以下单侧支配
核下性损伤周围性面瘫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鉴别
周围性面瘫
核下性 口眼歪斜 眼裂以上双侧支配
操作
早期—浅刺、轻刺激、泻法,风 寒可加灸,风热用刺血法;
中后期—补法,灸法、拔罐(温针灸或 隔蒜灸); 地仓透颊车。
顽固性—用滞针法。
其他疗法
1. 电针 选穴:参照处方选穴,用疏密波。(早期不宜)
2. 皮肤针叩刺:患侧面部、耳后叩刺。 3. 拔罐:患侧面部闪罐。 4. 穴位注射 选穴:地仓、颊车、合谷每次1~2穴。 药物:VitB1、VitB12、加兰他敏、黄芪注射液每次选
2. 西医相关病证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最常见于贝尔麻痹 (Bell palsy)。
流行病学
面瘫的发病率在(20 ~30)/10万人,在 各种原因引起的单侧面瘫患者中占60% ~75 %,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生育期女性发病率 略高,罹患此病的年龄中位数为40 岁,但可以 发生于任何年龄,10岁以下少见,10 ~29 岁发病增加,30 ~69 岁发病率比较稳定,7 0岁以上发病率最高,两侧面神经发生贝尔面瘫 的几率相等。
二、病因病机
内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 外因:感受风寒、风热邪气
经气阻滞, 脉络失养, 筋肉纵缓不收
面瘫Leabharlann 医病因病理 贝尔麻痹目前其确切的病因尚不明了。 贝尔麻痹常在局部受冷风吹拂或着凉后发生,故
认为可能是因寒冷引起营养面神经的血管痉挛, 导致神经的缺血和毛细血管的损害,而发生面神 经水肿,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以在茎 乳管内的部分尤为显著。部分病员乳突和茎乳管 的骨细胞也有变性。
向健侧。 5. 蹙额 、皱眉、鼓腮困难。 6. 患侧面肌挛缩,口角歪向
病侧的 “倒 错”现象(久 病)。
(三)分型
(1)风寒型
兼有风寒表证,证见畏风恶寒,多有面部 受凉史(如迎风睡眠,面部吹风过久等),舌 淡红,苔薄白,脉弦缓。
(2)风热型
兼有风热表证,证见发热、咽痛、口干、 口苦、苔薄黄、脉浮数。多继发于感冒发热, 中耳炎、牙龈肿痛之后,伴耳后疼痛。
明显好转,约2/3患者在三周内可基本恢复正 常。
7. 针灸作用的机制 增强肌肉收缩,恢复神经的传导。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抗菌、抗病毒。 提高机体免疫力。
谢谢!
阳白
鱼腰 攒竹
四白
颧髎
地 仓 颊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