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著名山水画家赵振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话著名山水画家赵振川
代茜
人物简介:
赵振川,1944年生于西安,祖籍河北省束鹿县。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国画艺委会委员,多年来担任国内大型画展评委。
黄胄美术基金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第四届文联副主席,陕西省美协名誉主席,陕西长安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陕西省政协委员。
任北京大学中国画赵振川工作室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西北大学客座教授。
国务院授予“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获陕西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获陕西省委、省政府颁发的“第二届陕西文艺大奖艺术成就奖”。
作品先后入选第四届、第七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经常参加当代中国山水画提名展、综合性画展、国际水墨画交流展等国内外大型邀请展,作品《陇上九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特殊奥运会书画展”金质奖章。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北京故宫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等中外美术机构及个人大量收藏。
他出版了多种个人画集,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及报纸杂志等重要专业媒体均有专题报道。
2006年,他同家人一起向中国美术馆捐赠父亲赵望云先生的作品351
幅。
中国报道:长安画派是中国画坛最具特色、最具影响力的画派之一,涌现了像赵望云、石鲁、何海霞、黄胄等一批大家,请您介绍一下长安画派对当代中国画的影响,长安画派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赵振川: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画面临着革新。
可以说,长安画派在中国画实现从旧形态到新形态,从古典形态到当代形态的转变过程中起了
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阶段以前,中国画中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相对较少。
我父亲赵望云致力于用中国画的形式表达劳苦大众的普通
生活,反映当时农村的凋敝和破落。
可以说他是用手中的画笔去报道,
反映现实生活。
而由我父亲创始的
长安画派也始终秉承着从传统艺术走向生活的原则,他在坚守中国民族绘画艺术优秀传统的前提下,同
时又在创作题材中面向现实生活,反映时代风貌,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对于中国画的创新,也开创了中国画在反映社会题材方面创作的先河,这也是长安画派在中国画
坛具有较高影响的根本所在。
中国报道:您出生在艺术世家,您的父亲赵望云先生是长安画派的
祁连之春 68cmx136cm 2010年
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近现代最负盛名中国画艺术大家之一,在绘画的艺术道路上,您父亲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赵振川:可以说,我生活在一个大师云集的环境中。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除了得到父亲的指导,还有幸师从石鲁先生,并因为我父亲的原因,与黄胄、何海霞先生、方济众先生都有交往,我曾经见证过他们创作的旺盛期,在我艺术学
习和探索的过程中,也得到他们的指导。
这样的机遇是上苍给我的厚爱。
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氛围积淀了我对于艺术的感觉和悟性。
而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对我影响最深的一个方面,也是他对学生的要求,到生活里去寻找你的艺术,然后用中国画的方式去表现。
到生
活里去,已经成为一个类法则性的内涵,时至今日,仍然可以帮助每一个热爱艺术的人。
进行艺术创作,需要有个性并进行表达,但艺术家离不开生活,否则仅
有自我,是无法创作出好的作品的。
而将才华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观察和感悟通过中国画的形式去表达,则是真正成就艺术的过程。
中国报道:您曾经到陕甘交界的陇县下乡,并一呆就是八年,这段比较艰困的生活对你的艺术道路有怎样的影响?
赵振川:如今回想起来,如果没有那段生活,我未必能画好画。
几年下乡的生活锤炼了我,让我真正地认识到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人生,理解艺术与现
实的关系,对我来说是生活阅历的积累,也是又一次人生观的树立。
有句话叫劳其筋骨。
如今回想起来,当时强劳动后的那种轻松感、愉悦感,已经很难再次
体会。
当从那种艰苦的劳动环境中离开,重新从事画画,感觉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也觉得没有什么事情不能克服。
如今,我还会经常回到下乡的地方,也为那
里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希望能够对当地的环境做出改善。
中国报道:石涛说过“笔墨当随时代”,而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是长安画派的一个主要特征,可以说长安画派是中国画坛上从古典形态走向时代形态完成得最好的一个画派,这是否和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创作理念是分不开的?
赵振川:没有对生活的理解、掌握和积淀,笔墨的现代化、形态的现代化都
提不到日程上。
对于生活的感悟,与思想紧密相连,是对生活的全新理解。
人处于时代中,人与精神的改变,直接影响你所表现的形态、形象的改变。
好像
画山水,同样的山水在不同的画家笔下,呈现出的是完全不同的内涵。
“笔墨当随时代”中的“笔墨”其实就代表着人的精神,人有什么样的精神,他的
“笔墨”
巴山秋云飞扬时 68cmx136cm 2007年
出来的就是什么样的精神。
而当随时代,也是取决于处于时代中的人的精神。
通过生活在这个时代的画家的笔触,将人的精神移植到画面上,画面也就有了生命,传递了处于时代之中人的精神,人的精神得以物质化,在纸面上保存下来,并最终留给时代。
中国报道:美术界评论家认为:您的山水画师法自然却又推陈出新,厚重而不失灵动,幽远而富有情趣,创造性地将自然的鲜活生机和生活的体验融入到作品中,您如何看待您在艺术上的这种创新与突破?
赵振川:首先,我在创作中承袭了很多前辈的优点,包括他们对于笔墨精神的把握,对生活的理解。
我很注重对这些大家作品进行学习和研究,但更注重的是“悟”的过程。
“悟”是一个很漫
长也是很复杂的过程,每个人都有各自
独特的精神特质、生活经历、艺术积淀,
对他们的学习,不能是“拿来主义”,需
要经过自身的领悟以及对于生活、艺术
的认识,真正转化成为自己所用。
其次,
是对于艺术的思考。
通过手中的笔和墨,
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完整地传达和表现。
这是一个天天都在做、在推算、在探索,
不断找寻新感觉的过程。
在创作过程中,
随时随地有新的想法和感受,会被生活
中的几个点和形象打动,总是想通过笔
墨去表现,这就是我对待艺术创作的理
解和追求。
这个过程是伴随我的创作生
涯的,会让我始终处于创作的过程,而不
是自我复制、自我临摹、自我重复。
生命
在于不断地创作,是一种在不断肯定的
过程中否定自我,推翻自我的过程。
我
接触的大家,他们不断创作的过程就是
对自己灵感的分析书写的过程,追逐艺
术上创新的感觉,追逐艺术上新的感触,
不断剥离陈旧的东西,甚至对于某些题
材的锤炼,也不是因循守旧,而是一种精
神的再现和笔墨的重新锤炼,于我如是。
中国报道:“注重写生、深入生活”
可以说是长安画派一个很重要的创作传
统,您在近四十年里一直不间断地在外
采风,这些丰富珍贵的采风写生经历,如
何作用于您的艺术创作?
赵振川:生活的积淀,对于创作来
说十分重要。
人很渺小,对于大自然和
万物的理解需要我们到自然中去,到生
活中去,
需要对自然和生活有认识和交
流的过程。
而同样的地方,不同时间去
都会有截然不同的感悟。
我曾经多次到岭上秋收 98cmx180cm 2007年
责编:高鑫
赵振川:
多年来,我始终在践行着向广大的美术爱好者、美术工作者,宣传和介绍
长安画派的艺术特点和艺术追求,保护长
安画派的艺术主张和艺术道路,时至今日,已经对中国美术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长安画派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并依然影响着我们这些后来人。
我希望做一些实事,我与北京大学联合创办高级研修班,就是充当一个桥梁和纽带,通过言传
身教,带领学生实践长安画派老一代艺术家的艺术道路,传递长安画派的艺术精神,并通过创作出精品,实现对长安画派的传
承和发扬,如今看来也是一种成功的实践。
对于长安画派的未来,我期望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于我来说,就是多带学生,多搞创作,多做专题性的研究,把长安画派
承袭和发展下去。
大河冬雪图 175cmx135cm 2008年
陕南采风,每次去都有新的感受,如同探矿一样,不断地发现其中所蕴含的闪光点,并作用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因此对于画家来说,常年的采风,是对自身的充电,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灵感,让自己的创作思维焕发活力。
中国报道:笔墨的表现更多的是随机性的,
是一个过程。
您认为当代山水画家在吸收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上,应该如何随着时代的变化画出自己的笔墨精神和时代的风韵呢?
赵振川:
对于作画的人来说,对于笔墨的理解就是随机的。
所谓中国画中的神品,都是不可复制的,换句话说,就是随机创作的。
但是随机性到了一定的创作过程中,还需要有一种可控性。
老是随机性,不成熟,老是可控,没有灵动感,没有艺术感觉,一样不行。
对于一个成熟的画家,既要在可控性中体现随机性,又要在随机性中包含可控性。
尤其是中国的水墨,始终需要把握随机性和可控性,既有对于笔墨的控制,同时要体现对于表现对象的宣泄,挥洒和随意的感觉。
中国画写意的精髓就在于此,是一种可控的随意。
中国报道:您是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又是长安画派的领军人,不仅自己要在艺术的创作道路上不断地研究发展,应该还肩负着陕西美术事业发展的重任,对“长安画派”的未来您有怎样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