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教学建议(101中杨双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弹力 1、定义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 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2、产生条件 1、物体间相互接触 2、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弹簧或者软的物体能看见形变,那 么坚硬的物体能否发生形变呢? 也可以尝试把激
平 面 镜
光器直接放到讲 台上,激光打到 远处的墙上 刻度尺
平 面 镜
激光
相互作用(高考要求) 内 容 要求 Ⅱ Ⅰ Ⅱ Ⅰ Ⅱ 说 明
1.滑动摩擦.动摩擦因数 2.静摩擦.最大静摩擦力 3.形变.弹力.胡克定律 4.力是矢量.矢量和标量 5.力的合成和分解
不要求知道静摩擦因数
相互作用(会考要求)


要求
(A) (A) (B) (A) (B)


1.力,力是矢量,力的三要素,力的图 示和力的示意图 2.重力,重心 3.弹力,胡克定律 4.静摩擦力 5.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公式和动摩 擦因数 6.力的合成和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 7.共点力的平衡
重点、难点:不同弹力的方向、胡克定律及其 探究过程
学生初中基础回顾:
初中要求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了解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已经知道弹性形变 和弹簧弹力的概念。未接触胡克定律
例1:如图所示的弹簧秤的最小刻度是 _______牛,它的测量范围是_______牛, 用这个弹簧秤不能测量超过_______牛的 力.图中弹簧秤对物体A的拉力为_______ 牛.
图3-2-1
指导学生阅读:
一、形变 1、定义: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 2、形式: 拉伸、压缩、弯曲、扭转 3、分类: (1)弹性形变:物体在形变后能撤去作用力时能够恢复 原状的形变。 (2)塑性形变:物体在形变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 4、弹性限度: 物体形变如果过大,超过一定限度时,即使撤 去外力,物体也不能再恢复原状,这个值叫做弹性 限度。
本章教法建议: 1、初中已学知识回顾
2、建议: 读书指导法、演示法、讲授法、 实验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法结合
学时建议:
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2、弹力 3、摩擦力 4、力的合成 5、力的分解(正交分解) 测试讲评 总学时 9课时 1课时 1课时 2课时 2课时 2课时 1课时
具体教学建议
第一节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阅读:
第四节 力的合成
教学目标
1、能从力作用效果出发研究合力和分力的关系。 2、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并知道它是矢量 运算的普遍规则。 3、体会等效的思想方法,参与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法则的过 程,体会实验归纳的方法。 4、体会在科学探究中既要大胆猜想,也要严谨求证。
重点:实验探究平行四边形定则 难点:合力的概念
第二节 弹力 教学目标
1、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 2、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和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 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4、通过实验探究弹簧的弹力和其形变量的关系,理解胡克定律, 了解科学研究方法。 5、了解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与生产和生活息息 相关。
1、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例如:胡克定律) 2、应用图像探索和表述物理规律的方法(例如:胡 克定律、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关系) 3、等效替代的思想(例如:重心、合力和分力) 4、微小量放大的实验研究方法(微小形变放大) 5、由实际问题建立理想模型(轻绳、轻杆、轻弹簧)
本章实验:
1、分组实验: (1)探究弹簧弹力和形变量关系 (2)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学生小演示: (1)二次平衡法测物体重心 (2)形象理解静摩擦力方向 (3)感受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 3、演示实验: (1)微小形变放大 (2)用传感器测最大静摩擦力 (3)两分力大小不变,夹角改变合力变化 (4)力的实际作用效果
1、知道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和发生形变的原因。 2、初步认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清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力。 : 4、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知道重心的概 念。 5、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6、通过“做一做” 栏目,培养探究能力和质疑能力。
重点、难点:通过实验认识摩擦力的规律
学生初中基础回顾:
初中已经知道三种摩擦现象,知道滑动摩擦 力是怎么产生的以及和哪些因素有关,二力 平衡时静摩擦力求解方法,并初步了解摩擦 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1:下列措施中,属于增大摩擦的是( ) A.给笨重的旅行箱装上轮子 B.汽车轮胎表面做出凹凸不平的花纹 C.气垫船利用气体将船和水分离 D .经常给自行车轴加润滑油
三、几种弹力及其方向
研究对象所受到的弹力 方向总与施加这个弹力 的弹性体形变的方向相 反。
画出物体所受弹力的方向
强化几个问题:
1、谁受到的力?
2、这个力是谁施加的?
3、是谁的形变产生的?
绳中的弹力常常叫做张力
过P点作一个假想的平面将绳子分为两段,它们在此处 相互施与一对拉力。这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按 照牛顿第三定律,必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大小T 叫做绳子在该点的张力,方向与绳子在该点的切线平 行。
第五节 力的分解
教学目标
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强化“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2、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3、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 定分力的方向。 4、会用作图法和三角形知识求解分力。 5、尝试利用力的分解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物理 问题。 6、能区别是矢量和标量,知道三角形定则,了解三角 形定则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质是一样的。
F1 F2 o 可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不是简单的将两个力相加减。
共点力
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力
三、合力大小与分力夹角的关系。 演示实验: ①当两分力大小一定时, 合力随分力夹角变化而 变化的规律?
演示:几何画板 ②当两分力的夹角不变时,增大其中一 个分力,合力的大小是否一定增大?
小结: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 接触面有弹力 • 接触面粗糙 • 物体发生相对运动
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沿着接触面,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问题
(1) 静止的物体能受滑动摩擦力吗? (2)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一定与它运动的方向相反对吗? (3) 滑动摩擦力一定是阻力吗?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f FN
定义: 产生条件: 大小: 方向: 作用点: 标、矢量:
给出力的概念学习规范
强 相 互 作 用 电 磁 相 互 作 用 弱 相 互 作 用 引 力 相 互 作 用
强 度 变 大
思考与讨论
大统一理论(统一场论)
• 17世纪
19世纪
牛顿将“天上的力与地上的力”统一起来。
麦克斯韦将“电与磁”统一起来。
F1=
o
F2=
F1=
o
F=
F2=
多次的、精细的实验表明: 以两个分力为边做平行四边形,这两个边之间 的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 致,也就是说,对角线就表示F1、F2的合力。 3、平行四边形定则: 用表示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 这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这就叫平行四边形定则. F
F/N fm f滑
静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分析图线中各部分 的含义。 t/s
0
小结:
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两物体间有弹力 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 接触面不光滑
2、静摩擦力的方向 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 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3、静摩擦力的大小
a.实际所受的静摩擦力,根据力的平衡规律进行分析 b.随着产生运动趋势的外力的变化而变化 c.跟物体间接触面的压力大小无关
4、实际问题中,往往按照力的实际效果 分解
画给 出出 两合 种力 情, 况让 的学 分生 解自 。己
问题1: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
演示:斜向上拉电子秤上面物体
问题y1: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
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和分 解,主要考查作图法,在 计算方面,只要求会应用 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解. 应知道矢量有不同于标量 的运算规则.
(B) (B)
全章概念图:
力(相互作用) 性质不同

电磁
常见的力

引力
拉、支持、压、弹簧弹力
摩擦力 (静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重 力
运 算 力的合成与分解
本章涉及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一个确定的力如何分解
一、创设情境、引入要研究的问题
为什么力气较小的女士可以轻而易 举拉动汽车呢?
力的合成
二、力的分解 1、分力:若力F1、F2共同作用和力F单独作用所产生 的效果相同,F1和F2就为F的分力。 2、已知合力求分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分解。
3、分解法则:仍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理论上来讲,一个力可以由无数个分力来替代。如一座大 型斜拉桥就是由成百上千根钢索产生的分力来拉住桥面的。 我们仅讨论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的简单情况。
学生初中基础回顾:
初中要求掌握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 成方法,了解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 中的应用。
例1: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分别为F1=3N, F2=5N,并且这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则F1与F2的 合力( ) A.一定是8N B.一定是2N
C.可能是3N或5N D.可能是2N或8N
创设情境:演示实验,创设情境,引出合力的 概念
• 20世纪初 爱因斯坦在提出相对论之后,致力于寻找一
种统一的理论来解释所有相互作用,直到他逝世。在爱因 斯坦的哲学中,“统一”的概念深深扎根于他的思想中, 他越来越确信“自然界应当满足简单性原则”。虽然“大 统一理论”至今没有成功,可是建立统一理论的思想却始 终吸引着成千上万的物理学家们。 • 20世纪中 格拉肖、温柏格、萨拉姆三位科学家提出弱 电统一理论。 20世纪末 霍金等科学家提出弦理论与超弦理论。 可以简单介绍197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轻绳---理想化模型
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关系(胡克定律)
第三节 摩擦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方向。 4、会运用公式 f FN 计算滑动摩擦力大小。 5、会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6、知道生产和生活中增大和减少摩擦的实例,有将物理知识应 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意识。
重点:重力概念 难点:重心的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学生初中基础回顾:
初中要求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 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并进行相关计算。
例:画出图中空中飞行的铅球所受重力示意图
指导学生阅读:
学生黑板上画出 F=3N力的图示
重心概念:等效思想
学生小实验
重力
第三章 相互作用 教材分析及教学活动建议
北京市第101中学 杨双伟 2016年10月
全章概述
要求
课程标准(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 科学态度和责任)
1、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 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 性,知道胡克定律。 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 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与标量,用力的合成 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问题。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一、静摩擦力
1、静摩擦力的产生
学生研读教材
2、静摩擦力的方向
学生小实验:手握水杯 问题: (1)受静摩擦力物体是否一定静止 (2)静摩擦力方向是否一定和运动方向相反 (3)静摩擦力方向是否一定和运动方向共线
3、静摩擦力大小
学生小实验:感受静摩擦力大小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
力传感器 木块 计算机
d.最大静摩擦力跟物体间的压力、接触面的材料及粗糙程度有关
二、滑动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F/N
F压/N 0
实验表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
f = µN
µ为动摩擦因数,无单位,µ与接触面 的材料、粗糙程度有关。
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分析这两种情况下的摩擦力方向、物体运动 方向及相对运动方向,用最简洁的方式总结滑动 摩擦力方向的规律。
一、合力
1、 若力F单独作用和力F1、F2共同作用所产生的效果 相同,力F就叫做力F1和F2的合力。F1和F2为F的分力。
讨论:(1)什么叫效果相同?效果是什么?
(在讨论中,体会等效替代的思想)
(2)“一个力”和“几个力”能同时存在吗?
2、已知分力求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二、学生探究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