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 基础生命支持基本步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分析
患者,男,52岁,因胸痛来医院就诊,分诊护士接诊后,立即用轮椅将患者推至诊查床旁,准备测量生命体征,并通知医生为其诊查。

此时,患者突然发生抽搐,意识丧失,瘫倒在地。

那么针对此种情况,结合刚才我们所讲的基础生命支持相关知识,现场医护人员的抢救措施有哪些呢?
1、在安全情况下,快速识别和判断心搏骤停
轻拍、摇动患者双肩,大声呼叫,双侧耳边呼叫(为什么?)判断患者有无反应,同时立即检查呼吸和大动脉搏动。

判断有无有效呼吸时,可观察患者面部、呼吸情形和胸廓有无呼吸起伏。

成人和儿童检查其颈动脉,方法是食指和中指的指尖平齐并拢,从患者的气管正中部位向旁滑移2-3cm,在胸锁乳突肌内侧轻触颈动脉搏动。

婴儿可检查其肱动脉。

检查时间应至少5秒钟,但不超过10秒钟。

2、启动急救反应系统
在院外,如果发现有患者无反应,应立即呼叫帮助拨打急救电话,启动急救反应系统。

同时根据情况尽量获取自动体外除颤仪。

在院内,立即呼叫医护团队或紧急快速反应小组,获取除颤器等急救设备与物品。

一旦判断患者发生心搏骤停,或不确定是否有脉搏时,均应立即开始胸外按压,尽快提供循环支持。

胸外按压是对胸骨下端有节律的按压,通过增加胸内压或者直接挤压心脏产生血液流动,可为心脏和脑等重要脏器提供一定含氧血液。

对倒地至第一次电击的时间超过4分钟的患者,胸外按压更为重要。

可产生60-80mmHg的收缩期动脉压。

按压时,患者应置于坚实的平面上,如地板上,若在较软的病床上,身下应置按压板,以保证按压有效性。

头部位置低于心脏,使血液容易流向头部。

施救者可采用跪式或站式(需要时,用脚凳垫高)进行按压,力保按压时力量垂直作用于胸骨。

(1)胸外按压的部位:
成人位置相当于男性两乳连线与胸骨的交接处。

婴儿按压部位相当于两乳连线之间稍下方的胸骨处。

(2)胸外按压的方法:
按压时,施救者一只手的掌根部放在胸骨按压部位,另一只手平行叠加在其上,两手手指交叉紧紧相扣,手指尽量向上,保证手掌根部用力在胸骨上,避免发生肋骨骨折。

按压时,身体稍微前倾,双肩在患者胸骨正上方,双臂绷紧伸直,以髋关节为支点,依靠肩部和背部的力量垂直向下用力按压。

按压和放松的时间大致相同。

按压时应高声均匀计数。

(3)高质量心肺复苏要点:
1)保证按压频率与按压深度
100-120次/分(15-18秒钟完成30次),
至少5cm,但不超过6cm。

应避免按压过度和按压深度不足够。

8岁以下儿童患者按压深度至少达到胸廓前后径的1/3,婴儿大约4cm,儿童大约5cm。

当按压频率大于120次/分时,按压深度会随着频率增加而减少。

(3)高质量心肺复苏要点:
2)按压期间,保证胸廓完全回弹
按压放松时,手掌根部既不要离开胸壁,也不要倚靠在患者胸壁上施压。

按压过程中,按压放松使胸骨回复到自然位置,胸廓才能完全回弹。

胸壁回弹产生胸内负压,静脉血回流心脏,增加心脏的血流。

按压间依靠胸壁导致胸壁无法完全回弹,不完全的胸壁回弹会使胸内压增加,导致回心血流量和心肌血流减少,冠脉灌注减少,影响复苏效果。

(3)高质量心肺复苏要点:
3)尽量减少胸外按压中断
尽量减少胸外按压中断的次数和缩短每次中断的时间,或尽可能将中断控制在10秒以内,以增加胸外按压时间比,使其至少能达到60%。

胸外按压时间比(chest compression fraction, CCF)是指实施胸外按压的时间占总体复苏时间的比率。

设置胸外按压时间比的目标是为了能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从而增加在CPR过程中冠脉灌注与血流。

可以通过减少胸外按压的停顿而增加胸外
(3)高质量心肺复苏要点:
4)不要过度通气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人工通气的目的是维持足够的氧合和充分清除二氧化碳,但不应给与过频过多的同期。

因为在CPR期间,肺血流量大幅度减少,为维持正常的通气/血流比例,通气量不宜过大。

另外,过频过多的通气,会增加胸腔内压力,减少静脉回信血量,降低心输出量。

过多通气亦可导致胃胀气,胃内容物反流,误吸入肺内,风险增加。

此外,胃胀气使膈肌抬高,限制肺的活动,降低呼吸系统的顺应性。

(3)高质量心肺复苏要点:
4)不要过度通气
对于未置入高级气道的成人患者,不论单人与双人心肺复苏,按压与通气之比均为30:2
对于儿童和婴儿,单人心肺复苏时,按压/通气比例同成人,但当双人心肺复苏时,按压/通气比例为15:2,因为儿童和婴儿发生心搏骤停多是由于呼吸因素所致。

(4)按压者的更换:
为保证高质量的胸外按压,避免按压者疲劳和胸部按压质量降低,有两个或多个施救者时,应每2分钟改变按压和通气的角色。

特别注意的是,2018年AHA心肺复苏指南更新中将“每2分钟轮换按压员一次,或若疲劳则提高频率”更改为“每2分钟更换按压员一次,或若疲劳则提高频率”。

4、开放气道
常用气道开放方法:
(1)仰头抬颌法:适于没有头和颈部损伤的患者。

方法是:患者取仰卧位,施救者站于患者一侧,将一只手置于患者前额部用力使头部后仰,另一只手食指和中指置于下颏骨部向上抬颏,使下颌角、耳垂连线与地面垂直。

(2)托颌法:此法开放气道适用于疑似头、颈部损伤者。

方法是:患者平卧,施救者位于患者投策,两手拇指置于患者口角旁,其余四指托住患者下颌部位,在保证头部和颈部固定的前提下
向上抬起,使下齿高于上齿。

如果患者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应立即给与口对口、口对面罩等人工通气。

(1)口对口人工通气:在保持气道通畅和患者口部张开的位置时进行。

施救者捏住患者鼻孔,用口唇把患者的口完全罩住,进行缓慢人工通气。

施救者实施通气前,正常吸气即可,不用深吸气。

通气完毕,施救者应立即脱离患者口部,同时放开患者鼻子,使患者能从鼻孔呼出气体。

实施口对口人工通气时,一定注意应用合适的通气防护装置,既能保证通气效果,又能有效保护施救者。

如果患者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应立即给与口对口、口对面罩等人工通气。

(2)口对面罩通气:单人施救者在心搏骤停患者的一侧,完成30次胸外按压之后,将面罩置于患者口鼻部,使用靠近患者头顶的手,将食指和拇指放在面罩的两侧边缘,将另一只手的拇指放在面罩的下缘固定,封闭好面罩,其余手指置于下颌骨边缘提起下颌以开放气道。

30次胸外按压,2次通气,每次通气持续1秒,使胸廓有明显起伏,保证足够气体吸入肺部,但应注意避免过度通气。

如果患者有
需要呼吸支持,人工通气的频率为每分钟10-
30次胸外按压,2次通气,每次通气持续1秒,使胸廓有明显起伏,保证足够气体吸入肺部,但应注意避免过度通气。

如果患者有自主循环存在,但需要呼吸支持,人工通气的频率为每分钟10-12次,即每5-6秒钟给与人工通气1次。

婴儿和儿童的通气频率为12-20次/分。

抢救过程中应尽快获得团队人员的支持,应用球囊-面罩进行通气或建立高级气道(气管内插管)给与机械辅助通气与输氧,及时纠正低氧血症。

6、早期除颤
除颤的机制是利用除颤仪在瞬间释放高压电流经胸廓到心脏,使心肌细胞瞬间同时除级,终止导致心律失常的异常折返或异位兴奋灶。

从而恢复窦性心律。

由于室颤是创伤心搏骤停患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除颤是终止室颤最迅速、最有效的方法。

CPR的关键起始措施是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

所以,如果具备AED,应该联合应用CPR和AED。

除颤具有时间效应,每延迟除颤1分钟,复苏成功率下降7%-10%。

故尽早除颤可显著提高复苏成功率。

但对非募集的心搏骤停(一般是发生心搏骤停可能4分钟以上了),则应先进行5个循环30:2的CPR,然后再给与除颤,其目的是先使心脏获得灌注,从而使除颤更有效。

除颤之后应立即给与5个循环30:2的高质量CPR 后再检查脉搏和心律,必要时再进行另一次电击除颤。

目前生产的AED和手动除颤仪几乎都是双相波除颤仪,除颤能量为120-200J。

使用单相波除颤仪时除颤能量为360J。

后续除颤能量相同或选择更高能量。

婴儿与儿童除颤理想能量目前仍不清楚,但认为合理的除颤能量是2-4J/kg。

首剂量可先考虑2J/kg,后续电击能量为4J/kg或更高级别能量,但不能超过10J/kg或成人剂量。

心肺复苏效果的判断
1、颈动脉搏动
2、自主呼吸出现
3、瞳孔 瞳孔由散大开始回缩,说明复苏有效
4、面色及口唇 面色由紫绀转为红润。

5、神志 患者有眼球活动,睫毛反射与对光反射出现,手脚开始抽动,肌张力增加。

心搏骤停后的病理生理变化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到这里,再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