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山水画的意境追求和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45
文人山水画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艰难的过程,很多不同时期的画家受到当时社会时局的影响,对艺术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创造,不断发展和创新山水画的表现方法,从而成就了山水画的辉煌。
所谓意境,主要是指画家可以赋予自然景物及物体情感,并将其表现在画作上,以此来抒发内心思想,实现情景交融,对画面产生升华作用。
对于画家自身来说,作品的优良离不开技艺的娴熟和情感的充分投入,只有在绘画中注入内心情感,才能创造出具有感染力、吸引力的作品,并将具有意境美的作品展示给观众,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一、中国文人山水画的兴起和演变(一)中国文人山水画的兴起
很多人认为文人山水画家是专门进行绘画创作的专业绘画者,但其实很多山水画是在当时封建社会下逐渐兴起和演变的一种国画风格,受到封建制度、政治时局、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生活得如意顺遂,因此当时很多文人山水画家向往大自然的风光,以此借景抒情,将山水景观与内心情感进行融合,并表现在画作中。
文人山水画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
时期的杰出画家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图》虽然是抒发爱情失意的作品,但是在背景中描绘了山川、树木及流水等自然景物,这也是初见雏形的山水画;到了隋代以后,山水画家展子虔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状态上进行了突破,虽然在意境方面的表达上还不是十分成熟,但是对于笔墨的表现已经有了相应的创新。
(二) 中国文人山水画的演变
中国文人山水画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在画面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上实现了多次创新发展。
山水画最初是将我国古代老子、庄子等人的哲学思想作为绘画的理论基础,到了唐宋时期,画家开始追求画作中自然幽静的意境表现,画面讲究重“神”轻“形”。
元代是文人山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艺术审美观念和表现形式对后期山水画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该时期还有四位著名的山水画画家,分别为黄公望、王蒙、倪瓒和吴镇。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在中国美术史上极负盛名,其画面描绘了富春江边的自然景物,重峦叠嶂,湖水平静,树木疏密有致。
黄公望在山水的
[摘 要] 中国文人山水画历经几千年的洗礼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经过了不断的演变与发展,是众多文人名士的劳动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中国山水画初步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宋元时达到顶峰,其发展形成过程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等息息相关。
中国文人山水画家十分注重画面中呈现出的意境,将自然环境与自身心境充分地融合在画作之中,以此表达和抒发创作思路与内心情感。
介绍了中国文人山水画的兴起与演变,就中国文人对于山水画的意境追求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如何更好地传承我国山水画。
[关 键 词]中国文人山水画;兴起;演变;意境追求;传承
中国文人山水画的意境追求和传承
何邦辉
图
1 吴镇 《渔父图》
046《名家名作》·研究
表现上多用干枯淡墨,用“披麻皴”画法将山体刻画得浑厚坚实;王蒙的画面创立了繁密饱满的艺术风格,其著名作品《青卞山居图》刻画了山川陡峭、云雾迷蒙的风光,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丰富且具有深刻内涵的画风;倪瓒的山水画作品极具个人风格,枯笔淡墨,画面效果干净疏朗;吴镇则喜欢在作品中描绘渔夫,其《渔父图》刻画了渔夫在幽静空寂的山水中怡然自得,他画面中的渔夫不仅是对劳动者的写照,更是借渔夫来抒发其内心情感,寄托个人理想,传达内心超然脱俗的思想境界(见图
1)。
图2 范宽 《溪山行旅图》
清朝初期有四位山水画家享有盛名,又被称为“清代四王”,分别是王时敏、王鉴、王翚和王原祁。
他们在艺术上有一共同特点就是仿古,画面讲究宏伟大气,又极具个人艺术风格,这四位画家将山水画作为一种特定的艺术形象,通过笔墨刻画出清冷幽僻、明净清寂的格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绘画艺术迅猛发展。
逐步重视对文艺事业的培养,成立各级美术协会及画院,国内按地区和风格划分为几大流派。
如以上海区域为主的“海派”,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派”,以南京为中心的“金陵画派”以及以广东、广西画家群体为主的“岭南画派”,这些画派及其代表画家都是全国范围内享有盛名的画家群体,为中国绘画及山水画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中国文人山水画的意境追求
意境可以传达画家的创作灵感,寄托内心感受,因此,很多中国文人画家十分注重画面的意境表现,将自然风光和内心境界充分融合在作品上。
意境这一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段十分漫长的过程。
先秦时代,中国绘画开始着力于研究内心与物体之间存在的关系。
到了魏晋时期,著名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了“六法论”,主张“气韵生动”,通过“以形写神”来刻画物体的主要特点。
宋朝后期时局动荡,因此当时很多文人画家多喜欢在画面中营造宁静、安然的绘画风格,画面中的人物常临溪而坐、依山读书,面对着美好宁静的自然风光洗涤心灵,以此表达内心渴望隐居山中,远离市井繁华的美好愿望。
同时,北宋与南宋在意境风格的表达上各有不同,北方山水画家注重全景山水,画面氛围庄重磅礴,例如北宋画家范宽的作品《溪山行旅图》,其画面描绘的山川约占画面三分之二的比例,瀑布一泻千里,气势逼人,该作品突出表现了北方山水的雄厚、壮美(见图2)。
而董源、巨然作为南方绘画意境的代表人物,董源的《潇湘图》描绘了夏天夜晚明亮的氛围,山峰绵延,画法花青运墨,色泽淡雅湿润(见图3)。
僧侣画家巨然很好地延续了董源的表现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创新。
他的《秋山问道图》刻画了江南周围的丘陵景观,重峦叠嶂,并无陡峭之感,溪流蜿蜒流转,清新秀润(见图4)。
此外,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国画“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以及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的“三远”透视理论,以此来表达画面的意境美。
元代实现了绘画审美意境上的一次巨大突破,画家开始从领悟山水意境逐渐倾向于研究笔墨知趣,从“神”
047
转换到“逸”的境界,后期很多绘画作品也是从元代的山水画基础上开始进行传承与发展的,可以说元朝时期使绘画发展之路持续向前迈进。
总的来说,造型艺术往往具有绘画的局限性,因此,绘画意境的表现应该在观察物体固有形态的基础上,将自身情感和所思所想传达在作品上,实现作者主观情感和客观物体的相融相通,借景抒情,以此引发作者共鸣,让欣赏者充分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并以此产生无限遐想。
三、 中国文人山水画的传承与发展
山水画是我国宝贵的财富,也是中国画的重要画种之一,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发展传统文人山水画,同时还需要立足创新,在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上融入个人的艺术表现风格。
笔墨是山水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解读山水画的笔墨,对于中国山水画家及相关爱好者来说具有十分深远的研究意义。
例如八大山人花鸟画受到徐渭笔墨的影响,将传统文人画的意境与个人风格进行传承融合,以此形成自身独特的艺
术语言。
因此,作为新中国的绘画者,应该吸取古人在绘画中的精湛技法,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和审美理念,并积极融入自身观点、绘画风格与灵魂,以此实现文人山水画的创新发展。
此外,想要传承中国文人山水画,还要深入了解山水画的发展历史,没有山水画的历史文化作为基础,其意境则很难继承和发扬下去。
四、 结语
中国文人山水画经历了中国几千年美术史的洗礼沉淀,犹如宝石一样熠熠生辉。
文人画家借情抒情,使观赏者不仅可以感受到山川流水的壮丽气势,还可以感受到作者通过画面表达出的内心情感。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努力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山水画更好地发展与传承下去,让自身作品不仅仅拘泥于笔墨,更多的是需要追求精神层面的意境之美,以此帮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可以世世相传,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王帆.从“意境说”的视角谈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取向[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0.
[2]荣韬,丁尔丁.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的意境美[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02-104.
[3]范美俊.试论诗画合一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和影响[J].自贡师专学报,1998(1):69-71.
[4]杨絮飞,李国新.论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特点[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6):141-143.
作者简介:
何邦辉,男,汉族,山东郓城人,大学本科,中级职称,
研究方向:中国画。
图
3 董源 《潇湘图》
图4 巨然 《秋山问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