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优质课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学设计所在单位沅陵县清浪乡高坪九年一贯制学校
学科历史设计教师瞿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特色,明清时期戏剧的繁荣,明清时期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
知道昆曲与戏剧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问、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大名着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鲜明的时代特点,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它们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引导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部分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
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三、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历史课本下册第21课,主要介绍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四、教学方法设计:
针对本节特点,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19世纪初有一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关于《红楼梦》这部文学名着你又知道多少,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时代鲜明的明清文化。
板书课题: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二)讲授新课。
(一)目标教学一:《红楼梦》
1、(多媒体出示《红楼梦》中的人物,说出《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读教材,要求学生抢答问题。
2、多媒体出示《红楼梦》有关的视频画面,提出问题:《红楼梦》的基本概况?
3、读教材,总结《红楼梦》的创作特点
4、读教材介绍《红楼梦》的内容
5、读教材要求学生总结《红楼梦》的影响
(二)目标教学二:昆曲和京剧
1、汤显祖:《牡丹亭》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
明朝时期经过改良,昆曲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
特点:体现了南曲的轻柔婉转,有保留北区的慷慨激昂。
并将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柔和在一起,且与柔美的舞姿相结合。
中期以后:逐渐陷入因循守旧的境地。
结果:由于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昆曲逐渐走向衰弱。
2京剧: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以徽调和汉调为基础。
乾隆年间,北京剧坛上演各种地方戏,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局面,四大徽班进京后,迅速适应北京观众的需要,同时吸收其他地方戏剧,特别是湖北地区汉调的优点,在艺术上进行改革,在同治、光绪年间,形成了京剧,成为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
京剧的含义:京剧脸谱有红、紫、黑、白、蓝、绿、黄等色,各有寓意;红色寓赤胆忠心,紫色寓志勇刚毅,黑色寓刚正耿直,白色寓奸诈狠毒,蓝色寓刚强勇敢,绿色寓侠骨义肠,黄色寓凶狠残暴。
此外还有老红、瓦灰、金、银等色,各有寓意。
六、板书设计: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一、古典小说:特点:反封建传统、突出个性、反映
现实问题
代表作:《红楼梦》清朝:曹雪芹,中国古典小
说的高峰
清朝前期二、昆区和京剧概况: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的文学艺术的繁荣昆曲:汤显祖的《牡丹亭》等
表现:清朝:京剧的形成
七、技术运用: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的魅力。
八、资源引用:课件、视频、幻灯片
九、创新点:分享看红楼梦的感想互动方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改变了过去主要由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而由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意图在于通过各种资料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的魅力。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节课下来,我发现了在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1、教学中思想上还存在一些困惑,如学生层次差异大,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注重对中下学生的知识的巩固,创新不足。
2教课过程中,不要急着让
学生回答问题,应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3除了利用小组学习的模式外,还可以利用同桌之间,组组之间进行学习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