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法义梳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与中国传统⽂化》法义梳理•⼩组共修⾃列提纲
现代中国⼈是世界上少数的、普遍没有宗教信仰的⼈群。
但是,作为中国传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其实就流淌在我们民族的⾎液中,我们的很多⼈⽣观念,早已浸润在佛法的滋养之下,与佛教有着⽆法分割的密切关系。
然⽽,对于这样⼀个在各个领域对我们有着深刻影响,却⼜普遍为⼤众所误解,因⽽貌似熟悉但实际却有着巨⼤隔膜的优秀思想,我们应该怎样重新认识和对待,并在此基础上,运⽤佛法智慧帮助我们化解烦恼,过上幸福、安乐的⽣活,值得每个⼈认真地思考。
进⼀步的,对于已经对佛法⽣起信⼼的我们,如何依循导师的教导,建⽴起正确的信仰和⾏为规范,也正是学习本章(信仰篇)所要着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SPAN>⼀>、多⾓度阐明佛教对中国社会⼴泛⽽深远的影响、佛教与传统⽂化⽔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
(⼀)、佛教与哲学。
⼀、总叙:
1、佛教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影响;
2、纵观中国哲学史,佛教始终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地位;
3、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法对中国⽂化有全⾯的认识。
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法对中国⽂化有全⾯的认识。
⼆、主⼲内容:⼀条轴线、两个视点。
1、略梳脉络——时间轴:
春秋(百家争鸣)→西汉哀帝(公元前2年,传⼊中国)→汉魏(三家确⽴)→魏晋⽞学(般若思想,南北朝⿍盛)→隋唐哲学(主要内涵,离此则⼏为空⽩)→宋明理学(重点落实于“⼼性”,佛教内涵、深厚影响)→清末民初(⼤乘精神。
谭嗣同《仁学》、康有为《⼤同书》)→近代(唯识的发展及在学界的影响。
欧阳竟⽆、⽀那内学院)
2、渊源与发展:
(1)、追溯渊源:
a、印度⽂化传统的特点:①宗教和哲学特别发达;
②宗教与哲学⼀体化的特点。
——举例《奥义书》:
印度早期
婆罗门教经典《奥义书》/
\
①既是宗教经典,也是哲学名著。
(⼀体化)
②叔本华评价:我得到此书,⽣前可以安慰,死后可以安息。
b、根植于印度⽂化传统,佛教形成了深厚、系统的哲学义理,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
(2)、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不同修学体系即哲学体系的构建,华严、唯识、天台、中观等)。
3、介绍唯识:
(1)、近代唯识的发展:
欧阳竟⽆南京 ⽀那内学院法相唯识梁启超、熊⼗⼒、梁漱溟梁漱溟北⼤ 讲授印度哲学开⾼校讲授佛学风⽓之先
熊⼗⼒
北⼤ 开讲唯识宋明理学⽼路离经叛道
《新唯识论》真常唯⼼思想甫经问世引发批驳浪潮
(2)、概述唯识思想的内涵及特点。
/ 精神现象 \
a、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对于的分析,尤为深⼊;
\ 潜意识 /
/①我们认识的对象,没有离开我们的认识;(唯⼼所现)\
/①我们认识的对象,没有离开我们的认识;(唯⼼所现)\
认识与存在
b、主要思想
(的关系)
\②我们认识的对象,是由我们⾃⼰规定的。
(唯识所变) /
c、唯识学与现象学的⽐较研究。
(海德格尔、胡塞尔;相通之处)
d、唯识学理论多根据因明的规则建⽴,从世界观、本体论建构了庞⼤⽽⾮常严谨的哲学体系。
(⼆)、佛教与⽂学。
、总说:
⼀、总说
1、佛教对中国⽂学影响⼗分⼴泛。
古代的很多⽂学作品都蕴涵着佛理,流动着禅意。
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很难透彻这些
2、古代的很多⽂学作品都蕴涵着佛理,流动着禅意。
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很难透彻这些
作品的底蕴。
⼆、佛经本⾝的⽂学价值:
1、⽂字——浩如烟海的佛经,即使单从⽂字⾓度看,也堪称传世⼒作;
2、观念、视⾓——佛经展现的⽓势磅礴的时空观,极⼤地拓展了国⼈的见闻(识)与思维(整个宇宙为舞台、⽆限时空为背景)。
“不可思议” /时间:⽆始⽆终——“⼀花⼀念⽆量劫”。
\空间:⽆外⽆内——“于⼀毫端现三千⼤千世界”。
3、体裁——佛教典籍的体裁丰富,可作为⽂化传承来学习。
三、佛教对⽂学的影响——⽂⼈好佛的潮流,作品的内容及思想⾼度。
1、潮流的兴起与兴盛:
(1)、东晋,⼗⼋⾼贤会集庐⼭,于慧远⼤师门下,结莲社、修净业。
(2)、唐宋,⽂⼈好佛之风更盛,涌现出⼀批名⼈、佳作。
2、作品思想和内容:
(1)、⽂学作品代表着作者对世界的观察、⼼得及⽣活积累,同时也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反映,精神信仰的折射。
(2)、部分作品直接取材于佛教或相关内容,不同程度反映了佛教的思想。
(三)、佛教与艺术。
⼀、佛教对艺术创作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极⼤地促进了中国雕塑、建筑、绘画艺术的发展。
1、雕塑——影响最突出的领域
(1)、总体:数量众多、艺术价值令⼈瞩⽬。
\ 中国雕塑史
(2)、分布:⽯窟、寺院 /的丰厚、分量。
2、建筑——佛教名胜是⼈⽂景观中的⼀项重要内容。
(举例:寺院、古塔)
3、绘画、书法——佛教题材⼴泛,品味⾼妙、超然。
⼆、欣赏蕴含着佛法境界和精神的艺术作品(甚或创造⾼品位的艺术作品),需要具备⼀定的佛
学修养。
1、“意”——作品的境界。
(艺术作品的品味⾼下,取决于创作者的思想境界)
如果我们不具备佛教修养,如何追随创作者的创作⼼路,穿越百千年的时空,领略那2、解意——⼈与作品的关系。
(篇⾸语:如果我们不具备佛教修养,如何追随创作者的创作⼼路,穿越百千年的时空,领略那番禅意,体会那份超然呢?)
3、备注:p21~22结尾这段⽂字说指的依然是绘画。
但是,其中的意思也可以作为全篇乃⾄种种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的说明,故⽽单列为结。
4、疑问:⾳乐范畴,有没有受宗教的影响乃⾄佛教的影响?
(四)、佛教与民俗、道德。
⼀、概说佛教对中国社会的民俗和道德产⽣的深远影响:
1、民俗——
(1)、佛教⾛⼊了寻常百姓家,极盛时,普及⾄“家家观世⾳,户户阿弥陀”;
(2)、宗教节⽇逐渐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民俗节⽇(浴佛节、盂兰盆会等)——佛教提倡的孝亲着重于报恩,是⽐⽴⾜于伦理纲常之上的孝道观念更究竟的尽孝⽅式。
2、道德——
国⼈的很多道德观念深受佛教影响,如因果报应的观念等。
⼆、宗教信仰是维护社会安定的基本⼒量,佛教为⼤众提供了⼀套可⾏的全球道德规范标准。
1、法律和道德是维系社会安定的两种主要⽅式,⽽作为道德建⽴的基⽯,佛教对中国社会产
⽣了深远的影响。
(1)、当今社会的基本⾯貌:
a、社会在不断进步,⽽⼈性并没有太⼤变化。
⼈性的弱点在今天更为张扬,欲望和贪婪或空前的⼤。
b、现代⼈的⽣活⽅式(沉迷声⾊⽝马)和价值取向(崇尚⾦钱、物质享乐),正是古圣先贤所呵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反映了思想的倒退⽽⾮进步。
(2)、宗教戒律(对维系社会安定和净化⼈⼼)的作⽤:
a、宗教基本的道德信条具有永久性和普遍性。
b、宗教的戒律,是针对⼈性弱点建⽴的,可以从根本上消除犯罪现象产⽣的根源。
c、宗教戒律的特殊性在于具有强⼤的后盾——根植于信仰之上、根植于对神的敬畏、对因果规律的敬畏,这使持戒成为⾃觉的⾏为。
(3)、法律(对维系社会安定和净化⼈⼼)的作⽤:
a、法律和规范的作⽤是有局限的。
· 规范,建⽴容易遵守难——只有当规范成为法律时,才会有⼀定威⼒;
· 法律的作⽤不可能⾯⾯俱到,总有漏洞可钻;
· 即使法律能发现并制裁所有的犯罪现象,但法律发⽣作⽤时,破坏已经形成;
· 法律作⽤的发挥,取决于执法者是否公正等诸多因素;
· 当权⼒⼤到可以不受法律制裁,或狂妄地蔑视法律,就会必然的为所欲为。
b、唯物论者崇尚的“断灭论”易使个体对⽣命存在的意义陷⼊迷惘、易使⼈⽆所畏惧,并导致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私⾃利的盛⾏、泛滥。
2、与其他宗教、哲学相⽐,佛教的特点使之成为可⾏的、可以适应全球的道德规范。
(1)、佛教是⽴⾜于现实⼈⽣并具有包容性的宗教——对⽐,有些传统宗教排他性较强,或与现实⼈⽣距离较⼤;
(2)、佛教道德的可⾏性更强,佛教认为⾃利与利他是统⼀的,凡是有利于别⼈的⾏为,必然有利于⾃⼰——对⽐儒家的将利与义对⽴起来,难以实践。
a、佛教结合利益对道德⾏为进⾏界定
——衡量⼀种⾏为是否符合道德,要看:
①、是否⾃他都真实受益;
②、不仅能使我们获得眼前利益,更能使我们获得长远利益。
b、对“因果报应”的诠释:
①、“善有善报”的结果,可能在今⽣,也可能在来⽣或更久,因缘成熟时⼀定会得到回报,所谓功不唐捐;
②、善⾏能使我们内⼼善的种⼦得到滋养,所以在付出的当下,就会使我们的⼼灵得益;
③、我们在⾏善时不必关注外在的报应,那只是⾏善的副产品。
真正的利益,在于我们⾃⾝(⼈格的完善)和(⽣命素质的提升),⽽这⼀结果与⾏善是同步的,是当下就能感受到的。
我们做什么,⼼灵就会有什么改变;做多少,就会改变多少。
<</SPAN>⼆>、了解“空”的智慧,调整⼼态,创建(每个⼈)幸福的⽣活。
(⼀)、⼈⽣的幸福。
⼀、⽣命是习惯的积累(揭⽰⽣命品质的本质和它的原理):
1、今⽣是过去⽣命的延续;
2、众⽣平等,⽣佛平等——差异来⾃于“每个⼈在⽣命延续过程中,张扬了不同的⽅⾯。
当⼀种⼒量具有压倒⼀切的优势时,其他⼒量便会相应萎缩”。
3、决定的因素,在于我们⾃⼰(的选择)——“在我们的⽣命中,善恶双⽅⼀直在不断争⽃,不断发展⾃⾝势⼒。
⽽我们⾃⼰就是提供给养的⼈”——我们究竟希望哪⼀⽅获胜呢?!
⼆、怎样获得幸福:
1、幸福的根本在于良好的⼼态。
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已是联系⾮常紧密的整体——
a、影响命运发展的因素越来越多(有形、⽆形、直接、间接);
b、⽣活越丰富,潜在的意外也越来越多。
2、未来能否获得幸福,关键取决于⼼理素质。
(1)⾯对世界的风云变化,始终保持坦然淡定、宠辱不惊的⼼态。
如果具备这⼀点,⾛到哪⾥都能⽴于不败之地;
(2)(是否构成)伤害和伤害的程度,取决于①、能否正确看待事物;②、对事物的执著程度。
三、幸福⽣活可以很简单:
幸福只是个⼈的感受,⼈都是活在⾃⼰的⼼态中。
幸福⽆法具体地量化。
四、幸福的⽣活是健康的:
要懂得(认清)⽣活,要(真正)懂得享受⽣活。
(⼆)、“空”的智慧。
⼀、总说:
1、“空”,是对存在的⼀种智慧诠释。
2、我们不能离开存在的现象来认识空,存在的当下就是空。
(《⼼经》公式:双不异,双即)
3、任何事物的存在既是有,也是空。
佛教所说的“空”,正是帮助我们透视事物的真相,透视因缘的假象。
(《⾦刚经》,认识世界的公式:“所⾔,即⾮,是名”)
⼆、义理层⾯——“空”的涵义:
1、“空”的第⼀种涵义——体性层⾯:缘起性空。
(1)佛教对⼈⽣的解释,可归纳为“因缘因果”四字。
所谓“诸法因缘⽣,诸法因缘灭”,除了这些条件的和合,找不到真实不变的存在。
(2)、佛教所说的“空”,是“缘起性空”。
否定有独存、不变的事物存在,⼀切都是条件决定,⽽不是⾃⼰决定,世上万物莫不是因缘和合的假象。
a、“假”是要我们远离有和空的⼆边:物质虽⾮固定不变的有,但假相宛然。
①、认为完全没有→断见;②、认为固定不变→常见。
b、佛教对世界的认识,是中道的认识,是远离断、常⼆边的真实认识。
2、“空”的第⼆种涵义——⼈们赋予事物的内涵、认识等。
任何事物的存在既是有,也是空。
空的是我们赋予它的诸多内涵——我们将⾃⼰的情绪投射到对象中,然后执著它。
三、指导修⾏层⾯——“空”的作⽤:
从佛法修⾏上说,“空”主要是破除“我执”。
(1)、⼈最⼤的特点是处处以⾃我为中⼼—— ⼀切烦恼和罪恶皆根源于对⾃我的执著。
(2)⼈究竟有没有能⼒认识⽆限的世界和宇宙呢?——佛法认为,我们的⼼也是⽆限的。
若能开发出⼼性中⽆限的层⾯,⾃然可以认识⽆限。
但强烈的“我执”,却使我们的⼼从⽆限变成有限,甚⾄是极其有限。
(3)、从唯识学的⾓度,每个⼈都有⼀个属于⾃⼰的世界,都是活在这个属于⾃⼰的世界中。
这个世界有多⼤,就取决于我们⾃⼰。
(4)、佛教关于“空”的认识,作⽤就在于帮助我们打破“我执”,使有限回归⽆限——原初、⾃然、⾃在。
四、⼩结:
1、⼀切众⽣皆有佛性,皆能成就⽆量智慧、⽆量光明、⽆量功德。
2、学佛修⾏,就是要粉碎“我执”建⽴起来的堡垒,将⽣命宝藏开发出来。
——还原⼼的本质,⼼包太虚,量周沙界。
3、整个佛法的修⾏,就是破除“我执”的过程。
禅宗中所说的开悟,正是打开⽣命宝藏的钥匙。
(三)、结说。
1、所有知识中最根本的,是做⼈的知识,认识⾃我的知识。
(1)任何⼈不能拥有全部知识,缺乏某⼀种,对我们的⽣活并不会构成太⼤的影响,但我们不能不做⼈,不能缺乏做⼈的知识,因为做⼈不可以请假,也不可以退休;
(2)认识⽣命,才是⼈⽣幸福的根本。
懂得如何做⼈,才是任何⼈必不可少的知识。
2、现代教育重视实际技能和知识掌握,却对做⼈的知识重视不够。
导致现代⼈太缺乏正确的⼈⽣观念。
(1)得到⼀个⾼学历,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认识了⼈⽣。
如果不懂得如何做⼈,要把今⽣⼏⼗年过好也不容易,何况⽣命还有⽆尽的未来。
(2)、青年⼈,更应该了解传统⽂化、了解佛教。
有了正确的⼈⽣观念,才会有良好的⼼态,才可能有美好的明天。
总结:
信仰关注的是⼈⽣⼤事、是⼈类永恒的问题,不论你认不认识得到,⼈类对信仰的需求是普遍存在的。
佛教对于每⼀个⽣命个体来说,都具有极其重⼤的现实意义,它可以指引我们⾛出⽣命的迷途。
重新认识佛教,建⽴正确的信仰,是每个⽣命迫切的需要和内在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