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
【禁忌症】
双上肢同时进行手术。

【解剖】
(一)臂丛神经
由颈5~8及胸1脊神经的前支所组成。

上列脊神经自椎间孔穿出后,走行于颈椎横突的前与后结节之间(结节间沟),离开横突后,向下向外走行于前、中斜角肌之间(肌间沟),到
达肩胛舌骨肌的后面时已基本汇集成束,继续下行到达第一肋骨平面时,走行于锁骨下动脉
的外侧,并与它并行继续下行至腋窝顶,围绕腋动脉的周围,分为肌皮、桡、正中及尺神经
等分布于上肢。

(二)前斜角肌
起自颈椎3~6横突前结节,垂直向下走行,最后汇集成细腱而附着于第一肋骨面上的斜角肌结节,后者位于第一肋骨面上的锁骨下动脉沟的内侧。

本肌肉的上部直接位于臂丛神经的前面,下行至第一肋骨的附着部时,它与臂丛神经之间被锁骨下动脉所隔开。

锁骨下动脉则在
本肌肉止点的内侧。

(三)中斜角肌
起自颈椎2~7横突的后结节,向下走行汇集成细腱,附着于第一肋骨面上,在臂丛神经的外侧。

本肌肉在上部直接位于臂丛神经的后面。

(四)锁骨下动脉
由胸腔穿出,在相当于锁骨中点处,跨过第一肋骨,并弯向腋窝顶方向走行,构成腋动脉。

锁骨下动脉在第一肋骨面上的位置恰好在锁骨的中点,而臂丛神
经则紧挨在它的外侧伴行。

(五)从上述解剖看,臂丛神经阻滞的穿刺点可取以下四处:
1. 前中斜角肌之间,称“经肌间沟法臂丛阻滞”。

2. 锁骨中点偏外第一肋骨水平上,称“经锁骨上法臂丛阻滞”。

3. 腋窝顶腋动脉周围,称“经腋窝法臂丛阻滞”。

4. 锁骨下胸小肌三角区,称“经锁骨下法臂丛阻滞”(甚少采用)。

这四处的神经束比较集中,局部的解剖标志也比较清楚,根据穿刺点的不同,临床上分别予
以上述命名。

【局麻药】
见下表。

可根据手术时间长短选用其一。

麻药中宜常规加用肾上腺素0.1 mg 。

表臂丛神经麻醉的常用麻药
局麻药名称————————剂量(成人)——————作用维持时间(小时)
2%利多卡因————————20 ml——————————3~5 h
2%普鲁卡因————————25~30 ml————————1.5~3 h
1%利多卡因、0.15%地卡因—20~30 ml————————2.5~5 h
0.5%布比卡因——————15~20 ml————————3~6 h
【操作方法】
一、【经锁骨上法臂丛阻滞术】
(一)病人取仰卧,头转向对侧,肩下垂,患肢贴向躯体。

术者面向病人。

嘱咐病人一旦出
现放射异感时,立即告诉术者,但不能任意转动头部。

(二)在锁骨上缘的中点部位,认真摸清锁骨下动脉的搏动点。

以此点为准,在其外测0.5 cm、上1 cm处做好标记,即为穿刺点。

如果恰好有颈外静脉通过此点,将穿刺点稍向外移。

(三)先作皮丘。

术者左手食指按住锁骨下动脉,右手持连接1 ml 注射器的22号注射针,刺入皮丘,而后向内、下、后方向缓缓刺入1~2.5 cm(其方向相当于指向第三胸椎椎体)。

针刺入过程中一旦出现异感,表示针尖已接触及臂丛神经,应稳妥地固定好针头,抽吸证实无
血或无气后,缓缓注入麻药,注药中需随时做抽吸试验。

如果在刺入过程中遇到骨质,即为第一肋骨,随即可将麻药注在第一肋骨面上,而不必勉强寻
找异感,否则胸膜、肺组织或大血管损伤的机会大增。

(四)注药后5~20 min内,如果病人出现下列征象:患肢麻感,表浅静脉扩张,皮温上升
,患肢上举费力,痛觉明显减退者,表示麻醉已成功。

20 min 后仍无上述征象者,表示麻
醉失败。

(五)手术时间长,当麻醉作用接近消失时,可再次阻滞臂丛神经。

方法如下:暂停手术,
将患肢贴向躯体,术者站在病人的头侧。

穿刺点进针方向及深度同首次阻滞,缓缓进针,不
必寻求异感,当触及第一肋骨后即注入2%利多卡因10~15 ml。

麻醉作用可在5 min内完全。


意随时做抽吸试验。

二、【经肌间沟法臂丛阻滞术】
(一)体位:同锁骨上法。

(二)穿刺点:有两种定位方法。

1. 在锁骨上法穿刺点的直上1~1.5 cm,相当于肩胛舌骨肌的上缘,在此处可隐约触到前、
中斜角肌间沟,向颈椎横突方向重压时,有异感向前臂方向散射,即为穿刺点。

此点有时与
颈外静脉重叠,可在后者的外侧或内侧缘进针。

2. 摸出甲状软骨的下缘(相当于第六颈椎横突水平),向外侧摸到胸锁乳突肌后缘,然后
再稍稍向外侧移动,所摸出的间隙即为前、中斜角肌肌间沟,向下摸到肩胛舌骨肌的上缘处,即
为穿刺点。

(三)穿刺及注药:
左手食指尖按住肌间沟,右手持稍长的注射针,刺过皮肤后向对侧腋窝顶的方向,缓缓刺入约1
~2 cm,病人主诉异感时即可停止进针而注药。

如果触及骨质,为颈 6椎横突,可稍退针
少许,改变针向后或前在进针寻找异感。

注药完毕后,局部应看不见肿张,否则往往表示
注药部位不正确。

(四)手术时间长者,术中可再次阻滞。

只要将针触及颈6椎横突即可注药,无需寻找异感。

三、【经腋窝法臂丛神经阻滞术】
在腋窝顶部,臂丛神经伴随腋动脉下行,并与腋静脉三者形成“神经血管束”,其外为深筋膜(即腋鞘)所包绕,将麻药注入腋鞘管内,就可阻滞臂丛神经。

本法尤其适用于小儿,但不宜用于肥胖或腋窝淋巴结增生的病例。

(一)病人取仰卧,患侧肩下垫薄枕,患肢外展并外旋90°,前臂90°屈曲。

(二)在胸大肌肱骨端止点的下缘,探触腋动脉的搏动,并向腋窝顶方向追踪到搏动接近消
失处,即为穿刺点。

(三)左手食指固定腋动脉,右手持24号针头,在腋动脉的上缘缓缓刺入,当感到有戳破纸样的阻力骤减感时,示针尖已刺透腋鞘,此时病人可能出现异感,同时可见针头随腋动脉搏
动而明显摆动。

固定好针头,抽吸证实无血后即可注入麻药。

如需缚扎止血带,注药后将针
退止皮下,注入2~3 ml麻药,可阻滞肋间臂神经,以防止止血带疼痛。

因小儿皮下菲薄,针尖进入腋鞘后往往垂倒,因而不易观察针头的摆动。

此时,如果将穿刺
针上方的皮肤稍稍拉紧,使针直立,摆动与否可因之明确。

如果穿刺及血管而出血,应立即拔针,压迫3分钟后重新穿刺。

(四)局麻药剂量和容积多少系根据腋鞘管容积而定,如18个月幼儿为6~9 ml,3岁为8~12
ml,4岁为10~16 ml,成人为34~40 ml,详见表。

表经腋窝法臂丛阻滞术常用的麻药
局麻药名称————————成人一次量————小儿一次量——————作用时间
1%利多卡因————————40 ml——————按0.8~1 ml/kg,——————————————————————利多卡因总量——————————————————————不超过8~10 mg/kg,——————————————————————体重超过30 kg者,——————————————————————仍按30 kg计算药量——1.5~2 h
1%利多卡因、15%地卡因——40 ml———————按0.8 ml/kg计算,——————————————————————地卡因总量不超过——————————————————————1.8 mg/kg,体重超——————————————————————过30 kg,仍按30kg计—3~5 h
局麻药内宜加用肾上腺素0.1 mg。

为延长麻醉作用时间,1%利多卡因可用葡萄糖液配置,则麻
醉作用时间可延长一倍左右。

一般于注药5~10 min后麻醉完全。

由于麻药被吸收入血液,可同时产生镇静和睡眠作用。

【并发症】
(一)气胸或张力性气胸
主要发生于锁骨上法,余两法中无这种并发症。

常因针尖越过第
一肋骨的内缘而刺破胸膜,
甚至肺组织而造成。

针尖在刺破胸膜的瞬间,有时病人主诉胸痛,或出现咳嗽,应引起高度
警惕,宜立即将针退出。

单纯气胸一般无明显不适现象。

如系张力性气胸,可在手术后期或手术
后数小时内出现呼吸困难,气管偏向健侧,听诊患侧肺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叩诊患侧呈鼓音,X 线
透视肺脏呈明显压缩。

此时,应在第二肋间胸骨缘外3~4 cm处作胸腔穿刺抽气,并施行胸腔闭式
引流2~3天,一般均可痊愈。

预防:穿刺点定位必须正确,在未摸清锁骨下动脉搏动之前,不盲目进行穿刺。

注意针刺入
的深度和方向,一般不必勉强寻找异感。

将注射器连接于穿刺针后再作穿刺,可预防气体进
入胸膜腔。

重视病人的胸痛主诉和咳嗽征象,一旦发生立即退针。

(二)急性局麻药中毒
为麻药被误注入血管内所造成。

病人表现兴奋、不合作、面肌痉挛,甚至全身惊厥,最后呼吸循环衰竭。

为此,在注药过程中病人一旦出现兴奋时,应立即停止注药,并给镇静药。

如果出现肌张力亢进或惊厥征象,应立即静脉慢注2.5%硫喷妥钠,并以面罩吸氧,维持满意的呼吸交换量。

只要及时采取上述措施,一般均可解除。

为预防局麻药急性中毒,在注药前及注药中,必须稳妥地固定好针头,并随时作抽吸试验。

穿刺中如果出血,应立即拔针,并在局部压迫2~3 min,调整穿刺点及方向后重新穿刺。

如仍出血应放弃本麻醉。

(三)邻近的其它神经被阻滞
多见于肌间沟法或锁骨上法。

最常见的为星状神经节阻滞,出现荷奈氏征群(即同侧眼裂缩小、瞳孔缩小、眼球后缩、结合膜充血、颜面潮红、无汗、鼻塞等),一般无需处理。

其他
有喉返神经阻滞而出现声音嘶哑;膈神经阻滞而出现同侧膈肌麻
痹、胸闷、气短等征象,应予吸氧处理。

为防止双侧膈神经或喉返神经阻滞而出现呼吸危象,应禁止同时进行双侧臂丛阻滞麻醉。

(四)全脊髓麻醉
主要发生于肌间沟法,为一种严重并发症,主要是因穿刺针呈水平方向向内侧刺入过深,使针尖误入椎间孔而至椎管内所造成。

为预防这种并发症,必须强调穿刺针应指向对侧腋窝顶的方向刺入,且刺入不宜过深,一般在表浅处即可觅得异感。

如果遇到骨质,不能沿骨组织继续前进,应退针少许,纠正方向后再刺。

【注意事项】
(一)麻醉作用有时出现很快,有时需20 min才完全,主要决定于针尖与臂丛神经之间的距离远近,二者愈接近,作用出现快而完全,反之则慢,有时还不完全。

如果麻醉不完全可加
用皮肤浸润麻醉,肌注哌替啶75~100 mg,或酌情补作尺神经、正中神经或桡神经阻滞等方法以弥补。

(二)三种阻滞方法的麻醉阻滞范围不尽相同。

为此,其适应范围也有所不同:
1. 肌间沟法的麻醉范围有时可达肩部、颈部,且桡侧阻滞较易完全。

因此,适应于肩部、
上臂中上1/3以上以及桡侧的手术。

有时腕部和手的尺侧,麻醉出现较缓慢,或不完全,可
加用肘部尺神经阻滞以弥补。

2. 锁骨上法的麻醉范围仅达上臂中上1/3交界处。

为此,仅适用于上臂中1/3以下的手术,对上臂上1/3及肩部手术则无效。

3. 经腋窝法的麻醉范围更低些,且容易出现桡动脉阻滞不全,故仅适用于肘关节以下的手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