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说课(1) -完整获奖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都是说理性的文言文,篇目比较短小,但蕴含道理深刻。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授学生掌握理解文言字词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解道理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篇文章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作者此时初登仕途,在政治上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但良马易遇,伯乐难求,极写知遇之难,寓意深刻。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并未删除本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古文的能力,并体会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千里马和伯乐是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促进,但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作为一匹生不逢时的千里马,该有多么的落寞啊!

初二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积累和文学常识的积累(比如李白、杜甫、陆游、辛弃疾等等),并且有一定的文言鉴赏能力。学生基本能够把握本篇文章的怀才不遇的愤懑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朗读文本划分文章的朗读节奏。

2.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疏通文意。

3.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同时体会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虚词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增加学生积累,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同类文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探究,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解题。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

(三)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有《昌黎先生集》传世。唐宋八大家之首。

(四)教学过程。

1、朗读。(自由朗读、整体朗读)

2、划分文章的朗读节奏并展示,学生纠正断句。

3、断句读,去标点朗读。

4、学生找出重点文言字词并写出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以及自己不理解的文言字词,并按学思小组讨论和板演。师生一起看板演并纠写错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理解学生不会的文言词语。

这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5、学生一起翻译全篇文章。

6、品味文言虚词“也”的表达效果。同时借助“也”让学生把握各段的内容,同时插入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背景: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作者此时初登仕途,在政治上很不得意

文章中共有五个“也”。第一段结尾“不以千里称也。”,本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所以要读出不平之意以及可惜之感。第二段结尾“安求其能千里也?”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应读出谴责的语气。第三段“其真不知马也?”。作者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应起来,应读出悲痛之感和对统治者的嘲讽。

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直观的通过虚词也的语气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师生共同研讨各部分的诵读语气。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7、千里马和伯乐在文中各代表什么?运用了何种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千里马代表人才伯乐代表统治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的讽刺,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五)拓展提升:

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本设计的目的联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宽其对人才的认识。更好的达到本文的情感目标。

附:板书设计

1、划分文章朗读节奏

2、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3、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五、拓展探究

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

11.《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