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冀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几分之一》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冀教版三年级下册
第1节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9~81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3.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结合具体教学情境和操作活动,经历由生活经验到认识分数的过程。
情感态度
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几分之一,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难点: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具学具
课件情境图、2个桃子、2把凳子、1张桌子、几张长方形纸。
教学设计
一、出示情境图,讲故事引入
请同学们根据情境图,分角色扮演,表演图中的故事。
故事内容大意参考如下:
小猴子皮皮可淘气了,这天,它站在树上,东张西望的,想看看有什么好吃的。
亮亮和莉莉坐在树下的一张石头桌子旁,桌子上摆着2个又红又大的桃子。
皮皮的眼睛一下子直了,这可是它爱吃的呀!它还没有吃早饭呢,肚子早就敲鼓了。
亮亮对莉莉说:“2个桃子,正好我们每人1个。
”说着他们就要伸手,皮皮“嗖”地一下从树上跳下来,拿起1个桃子说:“我也要吃。
”莉莉笑着说:“小猴子,你一定饿了吧,这个桃子就送给你吧!”
“2个桃子,送给小猴子1个,就剩下1个桃子,怎么办?”亮亮皱着眉头对莉莉说。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故事看表演。
(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接近自然也是孩子的天性,通过主景图,把孩子的心与大自然联系到一起,调动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自然走进课堂。
分角色表演,既锻炼了孩子们的表演能力,又能把课堂气氛带动起来)
师:对呀,1个桃子两个人怎么办呢?
在故事情境中提出问题。
学生乐于主动思考。
这时聪明的莉莉回答说:“咱们一人一半吧。
”
在故事情境中提出问题,学生乐于主动思考。
二、导入新课
1.师:2个桃子我们记为2,1个桃子记为1,分桃时提到了“一半”,这个“一半”是日常生活中的说法,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整个桃子的二分之一,那么“二分之一”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新的数字朋友——分数。
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思考。
学生议论交流。
(自然导入新课)
生活中的“二分之一”。
师:你们还能举出生活中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的事物吗?学生思考。
生1:一半月饼。
生2:半个西瓜。
生3:半个馒头。
生4:半张纸。
……
(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分数的影子,联系实际)
2.教学例1。
出示例1图片及问题。
把盘中的三种食品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师:观察一下,盘子中有哪三种食品?
生:橘子,牛奶,月饼。
师:这三种食品中橘子有几个?
生:橘子有4个。
师:那么,4个橘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生:2个。
师:牛奶呢?
生:牛奶有2盒,平均每人分1盒。
师:月饼只有一个,该怎么分呢?
生:掰开,每人一半。
师:说得很好,对于一个月饼如果分给2个人,每人只能分得一半,我们就可以说每人分得二分之一块月饼。
3.动手做一做。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
(1)拿出一张长方形纸。
①把它平均分成2份。
(强调平均)
②把其中一份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③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
(教材上的三种折法和涂法)
学生独立操作。
(动手是这个阶段孩子的长处,这时的感性思维比较强,让他们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折纸学习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师鼓励学生用其他的方法解决问题。
④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一半,也就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记作1
2。
⑤无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该怎样表示呢?学生回答:二分之一。
用分数表示:1
2。
⑥拓展:什么物体也能平均分,表示出它的1
2
?
(2)拿出一张长方形纸。
①把它平均分成3份。
(强调平均)
②把其中一份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③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
④出示教材的两种折法和涂法。
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3份,涂色部分占其中的一份,也就是这张纸的三分之一,记
作1
3。
自由发言。
(在学生熟悉之后,把知识点给他们)
介绍写法与读法。
短短的横线表示平均分,横线下面的3表示平均分成3份,横线上面的1表示为分成的
1份,这个数读作三分之一。
(3)再拿出1张长方形纸。
①把它平均分成4份。
(强调平均)
②把其中一份涂上颜色。
③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
④请用分数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操作。
进一步巩固新知,尝试利用所学解决新的问题。
⑤读出自己写的分数。
学生尝试读出“四分之一”。
⑥展示学生各自的分法。
4.试一试。
师:刚才我们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2、3、4份,下面我们进一步把一张整纸平均分成5份、6份……能做到吗?
学生思考,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发新思维,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
①演示把一张纸平均分为2、4、8份的折法。
②启发学生其他的做法。
③给其中1份涂上颜色,然后写出份数并读出来。
学生:观察老师的做法。
独立动手操作。
小组间读一读。
(这个环节里,教师需要细心,鼓励孩子独特的做法,并给予肯定和适当的启示)5.议一议。
师:回想折纸的过程1
2
、
1
3
、
1
4
中,2、3、4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1:2表示把1整张纸平均分成了2份。
生2:3表示把1整张纸平均分成了3份。
生3:4表示把1整张纸平均分成了4份。
(通过“议一议”栏目,使整个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孩子把自己对“份数”的理解充分表达出来)
(1)依次出示:
师:请在这三个图中选出含有1
2
的图形。
学生议一议,说明道理。
学生思考:前面和后面的圆分成的两部分大小不一样。
学生得出结论:没有平均分。
教师讲解:平均。
(针对容易出现的漏洞进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学生印象深刻)
(2)观察折纸,想一想,平均分的份数和每份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得出结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所占的就越小。
(3)比较:
①同一个苹果,2个人分;
②同一个苹果,3个人分;
③同一个苹果,4个人分;
思考三种分法中,哪种分法1个人分得的苹果多?
利用结论,比较。
三、巩固练习
1.读一读。
出示“练一练”第1题,学生读出分数。
2.“练一练”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设置各种练习题目,巩固所学。
学生在掌握了新的知识后,会有一种急于解决问题的冲动,课堂设置这些练习,既可以满足孩子,也可以充分暴露出存在的各种不足)
四、课堂小结
1.介绍生活中的分数。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与分数有关。
(出示路牌、外国国旗等,让学生说一说上面隐含的“分数”)2.请你联系实际,在身边找一找“分数”。
如:教室里窗户上有四块大小一样的玻璃,每块是它的几分之几。
3.向课外延伸:只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用心地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你一定还会发现更多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