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马勒《第一交响曲》最初的第二乐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繁花”马勒《第一交响曲》最初的第二乐章
今天很少有哪位“有头有脸”的指挥家没有指挥过马勒的交响曲,也没有哪位演唱德奥古典艺术歌曲的“大腕”会忘记录制马勒的艺术歌曲,更没有哪个上点档次的交响乐团愿意放弃演奏马勒的作品。
有关马勒及其作品的研究团体、学会、出版物、专著等,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各种各样的音频和视频资料也是品种繁多、目不暇接。
“我的时代终究是会到来的”,置身于十九世纪后期的
奥地利指挥家古斯塔夫?马勒(1860-1911)曾如是说。
这一
稍稍有些悲怆色彩的预言在他逝世半个世纪后奇迹般地应
验了:二十世纪下半叶世界乐坛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大作曲家、当年的大指挥家马勒和他的作品在湮没了半个多世纪后被世人重新认识,并予以重新评价。
在马勒为数并不算太多的作品中,最容易吸引人的无疑是他的《第一交响曲》。
各种媒体上关于这部作品的介绍多
得数不胜数,我就不重复阐述了。
这里想给大家介绍的是曾经有可能成为马勒《第一交响曲》的一个乐章,但最终又被他自己删去,标题为“繁花”的小作品,其演奏长度不过七分钟左右。
1888年3月,马勒创作完成了一部被他称为《有两个部
分的交响诗》(A Symphonic Poem in Two Sections)的作品(以下简称《交响诗》)。
1889年11月20日,马勒亲自指挥布达佩斯爱乐乐团在布达佩斯维加多音乐厅(VigadóConcert Hall)首演了这部由两个部分共五段(第一部分有三段,第二部分有两段)构成的《交响诗》,但首演并不成功。
他在给奥地
利女小提琴家娜塔莉?鲍尔-莱赫纳(Natalie Bauer-Lechner)
的一封信中说:“我的这部《交响诗》完成了首演,然而,
演出结束后,我的朋友们一个个都很不好意思地故意回避我,没有人敢和我谈这场演出和我的作品,我就像一个患了病的人,像一个弃儿。
”1884年的马勒
自此,这部作品一搁就是三年多,直到1893年,马勒
才对它做了修改。
修改后的这首《交响诗》以《泰坦,一首交响曲形式的音诗》(Titan,A Tone Poem in Symphonic Form)为名在汉堡进行了第二次演出。
“泰坦”(Titan)是他最喜欢的十九世纪德国早期浪漫派诗人和作家让?保罗(Jean Paul,1763-1825)一部小说的书名。
另外,“泰坦”也是希腊神话中的天神乌拉纽斯和地神盖娅所生的六男六女组成的巨神族,被称为“巨人”。
这首音诗的每一部分和每一段都有标题,有些标题下还写了说明。
第一部分的标题是“青年时代――花卉,果实,荆棘”。
其中三段小标题又分别为“春日无尽,引子和舒适
的快板”“繁花,行板”和“满帆前进,谐谑曲”。
第二部分
的标题是“人间喜剧”,其中两段的小标题为“卡洛风格的猎人的葬礼进行曲”和“从地狱到天堂”。
这些标题中的“鲜花”“果实”“荆棘”等词语都取自让?保罗的另一部小说《七卡斯》(Siebenk?s),而标题“繁花”(Blumine,也有人译作“花香”或“花”)则选自让?保罗的散文集《秋日繁花》(Herbst-Blumine)。
马勒之所以用这位著名诗人和作家作品中的这些标题,是想以此让自己的作品更容易赢得听众的青睐。
然而,此时已经是1893年,让?保罗的作品已不再“时髦”,甚至用“泰坦”这样有典故的标题也未被认可。
因此,1894 年6月3日在魏玛第三次演出后,马勒最终抛弃了所有的标题和所做的说明,他声称:“这些标题和说明是在作品写好后加上去的,我之所以把它们弃而不用,不仅是因为我发现它们完全不恰当,甚至不十分正确,而且我的经验告诉我,这些标题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了听众。
”
当这部作品于1896年3月16日在柏林第四次演出时,马勒不仅删掉了那些标题和说明,而且也删掉了第一部分中标题为“繁花”(Blumine)的第二段,将第一部分中的第一和第三段加上第二部分的两段组成了大家现在熟知的四个
乐章的马勒《第一交响曲》。
1898 年3月,这部作品由作曲家本人指挥,在法兰克福和布拉格上演,终于获得了成功。
这部四乐章的《第一交响曲》的乐谱于1899年2月由维也纳怀恩伯格出版社初版,1906年再版,而这个1906年版也
就成为了后来的通行版本。
那么马勒为什么要将原本应该是第二乐章,标题为“繁花”,风格如同小夜曲一般的行板乐章删掉呢?
据记载,“繁花”原本是1884年6月马勒花了两天时间应约为德国诗人和作家约瑟夫?冯?谢菲尔(Joseph von Scheffel,1826-1886)的一部戏剧《塞金根的小号手》(Der Trompeter von S?kkingen)而写的七段配乐中的一段由小号主奏的“间奏曲”。
1888年,马勒几乎没有作什么修改,就将“繁花”放入他上述那部由两个部分共五段构成的《交响诗》中,作为第一部分的第二段,也是整部作品中最短和使用乐器最少的一段。
在这段乐曲中,令人销魂的小号声与略带忧郁的双簧管声交替奏出了一对恋人在万籁俱寂、柔情如水的月夜,默默地交换着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
这是一首优美抒情的“爱的小夜曲”,马勒的朋友马克斯?施坦尼策(Max Steinitzer)称它为“沃纳尔小号曲”“它飘越月光映照的莱茵河,飞向玛格丽特所住的城堡”。
而创作这首“小夜曲”的灵感,正是来自马勒当时的一段恋情。
1884年,马勒正在德国中部卡塞尔(Kassel)的皇家帝国剧院任第二指挥,剧院里有一位漂亮的金发女高音歌唱家约翰娜?里赫特(Johanna Richter)。
虽然至今没人见过约翰娜的照片,但当时确实有报刊称赞她的美貌。
当然,才二十四岁的浪漫的年轻指挥家也很难自持,他迷恋着这位与他最喜
欢的诗人(教名为约翰?保罗?里赫特,Johann Paul Richter)和最喜欢的作家(让?保罗,Jean-Paul Richter)有着同样姓氏的女歌唱家。
马勒在1884年完成的由四首歌曲组成的艺术歌曲集《一个徒步旅行者之歌》(Lieder eines fahrnder Gsellen)就是对这段恋情的回顾,歌中有这样的描述:“当他仰望苍天时,仿佛看到了她蔚蓝色的眼睛,当他走在金黄色的田野中时,仿佛看到了她金色的头发在风中飘拂。
”他给她写过情诗,他为她痛苦过,称她“总是那么神秘”。
在一封给他的朋友弗里茨?雷尔(Fritz L?hr)的信中,马勒描述了1884年除夕他们俩在约翰娜家中一起含泪等待1885年新年到来的情景。
就在1885年,马勒离开卡塞尔到了布拉格,从此再也没有见过约翰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