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李叫兽]3种方法,可以改进任何一项工作—李叫兽·14天改变计划
为什么你有10年经验,但成不了专家
为什么你有10年经验,但成不了专家?有很多人问:为什么有些人年纪不大,经验并不多,但却能擅长复杂的商业策略和文案写作,是如何做到的?因此,本文就来回答这个问题:如何成为任何一个领域的专家。
文︱李靖本文摘编自微信公众号“李叫兽”(ID:Professor-Li),转载已获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如何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有人说主要靠经验,有人说靠天赋,但是大量的研究发现:不论是经验还是天赋,都不是成为专家的关键因素。
经验并不能让你成为专家。
任何一个工作10年的人都很有经验,但是他们大部分并没有做到领域内专家。
NSEAD商学院有一项研究发现:比起只有少量经验的人,大体而言,更有经验的管理者并没有产生高效的效果。
天赋也不能让你成为专家。
即使在国际象棋这样的『高脑力活动』中,研究发现,国际上一些排名靠前的大师,甚至在天生智力上低于普通人。
那么什么决定了一个人可以成为顶尖的专家,并且做出领域内的卓越成就?为什么大部分人不能像杰克·韦尔奇一样管理企业,不能像大卫·奥格威一样设计广告,不能像梅西一样踢球,不能像二郎一样做寿司?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完全不能做到的事情,一些大师级人物却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做到?不论是为市值千亿的大公司制定战略,还是做出影响大众、让人口口相传的广告文案,还是在欧冠赛场上轻易过掉强队的中后卫,还是85岁高龄做出让总统惊叹的寿司?或者看看周围的大多数人,他们工作勤奋,也经常看书学习,有的甚至有10年工作经验,但是为什么没有因此成为更优秀的人?更残酷的是,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几乎永远也无法达到或者接近伟大的水平。
心理学家Ericsson的研究发现: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
刻意练习是指为了提高绩效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它要求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熟练和舒适区域,不断地依据方法去练习和提高。
比如足球爱好者只不过是享受踢球的过程,普通的足球运动员只不过是例行惯事地训练和参加比赛,而顶尖的足球运动员却不断地发现现有能力的不足,并且不断以自己不舒服的方式挑战并练习高难度的动作。
解冻文案:不要让用户关注你的产品,先让他们关注自己
解冻文案:不要让用户关注你的产品,先让他们关注自己李靖12月23日阅读194 快速评论写文案,打广告,就是为了让消费者关注你的产品!但是对新产品来说,文案第一步真正要做的,往往并不是把消费者的注意力转移到产品身上,而是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他们自己身上。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李叫兽(ID:Professoe-Li),原作者为李靖,本文已获转载授权,如需转载本文,请联系原公众号“李叫兽”。
精简图文版,本期公众号免费首发当你想卖一瓶200元的洗发水,产品文案第一句你先怎么写?当你新发布了一款超极黑科技充电器,产品文案第一句你先怎么写?当你创业做了全新的定制衬衣,产品文案第一句你先怎么写?上面的文案,几乎符合了任何一个文案人写文案的直觉反应——。
甚至,这也符合很多人对营销、广告的理解:!但是对新产品来说,文案第一步真正要做的,往往并不是把消费者的注意力转移到产品身上,而是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他们自己身上。
比如上面的高档洗发水文案,当你说“神一般滋润效果”,用户就要问:我用海飞丝用的好好的,干嘛要改变?洗发水不就是30元的东西吗?还卖这么贵。
总之,你的产品与他们过去的习惯显著不同(“习惯了普通洗发水”),如果直接让他们关注你的产品(“我的洗发水多好多好”),他们是没有理由去改变自己习惯——任何人都懒得改变自己的习惯。
——所以创新产品文案最难写,所以20世纪的切片面包机用了15年才普及,所以智能手环火了这么多年,用的人还是很好。
总之,用户习惯顽固不化像“冷冻”。
而如果你就是要发布新产品,改变消费者的习惯,就必须先让他们关注自己。
比如同样是200元洗发水,你先说:这样写,就唤起了用户的痛点,让用户从“难以接受改变”的冷冻状态,变成“案”的解冻状态。
而这时候,让他们开始关注你的产品,才是成功的。
那么具体怎么解冻呢?如何让用户开始关注自己,唤起痛点,产生改变的动机?无数文案教材说了“要抓痛点”,“要直指人心”,“要让人有购买动机”,那么这种痛点和动机到底是哪里来呢?一般情况下,人都是不想改变的。
【14天改变计划】文档
141 141 147 149 152 154 158
7 / 178
14 天改变计划
7、注意文案的策略性 8、提供动机,唤起用户行动
160 164
DAY12 文案加减法&如何使用文案自检清单
今日课程
167
167
DAY13 一套方法,让你重新思考不同行业的营销区别
今日课程
171
171
第一部分:课前思考题
48 48 50 51 53 54 58
训练任务
59
DAY5 梯子理论
今日课程
61
61
4 / 178
14 天改变计划
第一部分:梯子理论引入 第二部分:梯子理论的 4 个层级 第三部分:用户访谈模板 第四部分:画出一张梯子图后,如何选择不同层级的文案?
61 64 69 70
训练任务 画出榴莲旅行的梯子图&写出对应层级的文案
3,缺乏训练。
10 / 178
14 天改变计划
粉丝问李叫兽书单,李叫兽开出书单之后,粉丝发现这些书都看过。高中大家读的书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分 数差别那么大?差别在于训练。大家看的书一样,但是训练是不一样的。只有通过训练,知识才能变成日常 的行为。
有一个人扫地做了 40 年,但是就是没办法出色。有些人写了很多年文案,没办法做到出色,就是要么缺乏知 识,要么缺乏改变思维模式的态度,要么缺乏训练。
第二部分:任务和目标
案例一:58 到家:上门服务 APP,上门家政服务、美甲等,上门服务 APP 领头羊。
任务:说服白领转换销售习惯,提升市场容量。挑战:大部分人不习惯改变消费习惯,如上门捏脚很难转变 成痛点,如何激发痛点。
案例二:榴莲旅游:旅行服务商。
你有多久,没有死磕过一个问题?
1,多维归因:选择最合适的那个why归因真是一个系统工程。
我想只要学过中学历史的人,一定会被什么直接原因、导火索、间接原因、根本原因等一系列名词搞得含混不清。
作为一个追求实用的人,我想你一定会破口大骂:这是什么玩意儿!劳资不管这么多名词,你就告诉我,如何得到“我想要的那个原因”?那么到底什么是“我想要的那个原因”?你想要一个原因,无非是为了指导工作、改善处境,从而达成这个目标的归因本质,实际上就是:在“可操作性”和“本质性”上取得平衡。
听起来有点绕口,先举一个前几天我刚遇到的“牙痛”例子你就懂了。
前几天我牙痛,想到的第一个解决方案是:吃止痛药。
这个解决方案可操作性很高(我自己可以改变),但感觉没有解决本质问题,有点“出现火灾后,不去灭火但把火灾报警器砸掉”的感觉。
我去了公司旁圣熙八号的药店,被告知疼痛的本质是发炎了,所以止痛没有用,得吃消炎药。
所以有了解决方案二:吃消炎药。
吃了消炎药没几天结果又痛了,我觉得肯定有本质问题没解决,所以去牙医诊所。
被告知,重复发炎的真正原因是:牙齿里面塞了食物残渣没有出来。
所以有了解决方案三:用牙线剔除食物残渣。
那是不是这样就行了呢?这是“我想要的原因”吗?当然不是,大夫说:之所以这颗牙容易进食物残渣,是因为上面有个洞。
所以有了解决方案四:补牙。
这个时候我还担心“这不是我想要的原因”,所以又问了问题:为什么我的这颗牙上有洞,别人的没有?是我生活习惯造成的?大夫说:看着不像,这是因为小时候牙齿发育问题造成的。
所以还可以有解决方案五:发明时光机。
嗯,发明时光机,穿越回婴儿,重新发育,也能解决。
那我应该选择什么归因和方案呢?我想所有人都知道:应该补牙。
一层层归因下来,你会发现:补牙之前的方案,虽然都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都没有接近问题本质。
补牙之后的方案(发明时光机),虽然更接近问题本质(发育问题),但是可操作性太差。
所以,所谓的归因,重要的不是去学习什么“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导火索”,而是一层层往下问为什么,然后在“可操作性”和“本质性”之间,取得平衡。
你会搞关系,但可能不懂沟通
在职场上,什么是有效沟通?很多人的理解是,有效沟通就是会“搞关系”,他们觉得那些说话让人如沐春风、从来不得罪所有人、张嘴就是赞扬的人,就是懂“沟通”的人,就是“高情商”的人。
很多教如何沟通的文章,也是在教如何“把话说得漂亮”,教如何“通过甜言蜜语维护表面关系”。
而就像真正的文案是“有效影响用户的感受”,而不是“把文字写的华丽”一样——真正的沟通目的是解决疑惑、建立共识并且让双方能够更加愉快地合作,而不是为了表面上讨好别人、盲目维护表面人际和谐,反而无法解决真正的问题。
在这个例子中,“为客人沏茶”被我们称之为“懂礼貌”和“高情商”的表现。
但是这所谓的礼貌,考虑的并不是“客人的感觉”,而是“如何让自己看起来更懂礼数”。
而真正的有效沟通,考虑的是如何解决问题,并让双方愉快合作。
下面就谈谈,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1确定我们在共同解决问题沟通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确定我们现在正在共同解决同一件问题”,而不是在“进行无意义的拉锯战”。
比如之前跟某个客户沟通写文案的事情,我团队的项目接洽人员就说:“为了减少外行指导内容而导致的沟通问题,因此我一般的做法是您不能随意改动我们的文案,任何文案的改动需要我们自己去决定。
”“啊?这么行?我自己打的广告自己不能改?”然后,如果继续这样沟通,就会陷入撕逼拉锯战中,所谓的“沟通”就变成了双方谈判能力的角逐大战。
这样沟通的问题在哪呢?这样沟通的问题在于:沟通双方根本没有站在一起共同解决问题。
文案作者认为:“你不能随意改我的东西,因为你不懂。
”他尝试去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说服对方同意放权。
”客户认为:“我花了钱,当然有权利去改。
”他尝试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说服对方同意我修改”。
双方站在了对立面,解决的问题不一样,自然无法达成共识。
那么如何解决呢?你需要把“要求”变成双方共同解决的“问题”,从而让沟通的双方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比如文案作者可以这么说:“我相信跟您的合作会非常愉快,我的文案专业技能,再加上您对产品的了解,肯定能强强联合做出好文案。
「思维」李叫兽方法论:珍爱生命,远离喷子
「思维」李叫兽方法论:珍爱生命,远离喷子在生活中,在职场上,你是否讨厌这样一群人,他们总是热衷于给你添堵,语言刻薄,脑洞清奇,反正你看了就感到厌烦这么一类人。
他们有一个很形象的雅号——喷子。
所以我们才说要珍爱生命,远离喷子。
什么现象被称作喷子呢?举个例子:假设你朋友兴高采烈跟你说:我今天升职啦!你有四种回应方式:第一种是真心为他高兴的,哇塞,太棒了,真是个天大的好消息,走,晚上撸串庆祝一下。
第二种是不愿意搭理你:哦,不错啊!第三种是只关心自己,哦,诶,你知道吗,昨天阿根廷队又输给德国队,我要去天台排队了。
第四种是喷子思维:别高兴太早,我看你那老板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再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所以,喷子思维是别人有消息告诉他,他会很积极,却总是着眼于负面,让你听了觉得很讨厌。
知道喷子现象后,那么,您有没有深层思考过,什么原因导致了喷子思维?在心理学上,引发喷子思维的底层原因有三个,第一个是社会比较理论&保护自尊;第二个是基本归因错误;第三个是隧道视野。
接下来依次深入解读。
引发喷子思维的第一个诱因是社会比较理论&自尊保护。
社会比较,是指我们经常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获得对自己的评价。
在这样的比较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我们常常会在内心对优于自己的人产生诋毁。
(尤其是这些人是我们身边的人时)当你看到朋友圈秀恩爱,你会说秀恩爱死得快。
当有人在你面前炫耀新买的衣服,你会说:你是来拉仇恨的嘛?当一个人自尊被伤害时,这种为了保护自尊而出现的“比较”和“诋毁”更常见。
比如听说一些土豪带着美女去北大清华参观,看到路过的学生骂一句“穷学生!”是真的因为此土豪鄙视一切穷人吗?自然不是的,我敢说他不会对公司的最基层下属说“穷工人!”所以土豪骂“穷学生”只不过是在一群高知识的人面前找自尊而已,而这种找自尊的方法就是从1000个特点中找出一个对方比自己弱的。
而土豪在其下属面前不需要保护自尊,所以也没必要鄙视。
类似的情况还常见于运动场,当一个没品的足球后卫被梅西过掉时,他有时也会骂一句“死侏儒!”因为这几乎是他能找到的比对方强的唯一一点了。
【李叫兽】“都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为什么你改变别人总是失败
【李叫兽】“都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为什么你改变别人总是失败“跟你说了多少遍了”妻子一遍又一遍抱怨丈夫乱脱鞋的习惯,丈夫也一再答应。
但是一下班,他还是乱脱鞋。
领导一次又一次告诉下属要提高执行力,甚至花费巨资找了培训师开“执行力讲座”,员工斗志昂扬。
但是到了周一,还是发现大家没有交周报。
你不停地劝解自己的朋友要早睡早起,他也暗下决心,但是还是不管用。
为什么说理和命令总是不管用?因为这些方法最多让别人“赞同”,但是难以真正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为什么呢?人的大脑运行实际包含两个系统:系统1:情绪、情感、本能、冲动,渴望立刻获得满足……系统2:理智、意识、自控力、判断,能够推迟享受……如果把人行为的过程比作“骑大象”,那么系统2相当于骑手,它负责掌管方向;系统2相当于大象,它负责提供动力。
更多的时候,骑手难以控制大象,就好像理智很难控制本能。
比如你自己的“骑手”告诉你:我要准备一个考试,必须养成早起的习惯。
于是“骑手”就把缰绳向“早起”的方向拉了一下。
但是“大象”(你的本能)却并不喜欢这个决定,不管早上7点钟你怎么拉动“缰绳”,“大象”还是一动不动。
这个时候,所有人都想做出改变,但是他们都是在改变这个“骑手”—告诉自己一定要早起,再不早起剁手!而不是聚焦改变这个“大象”—比如设置难以关掉的闹钟。
同样的过程也发生在你想改变他人的情形下—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
管理者一遍遍重申公司的纪律,员工也很认同,但是这只改变了员工的“骑手”(理智),没有改变员工的“大象”(驱动力)。
于是我们看到了公司管理者经常做这样的愚蠢行为:重复相同的行为(开会骂员工)并期望得到不同的结果。
那么如果想真正改变别人,应该怎么办呢?你需要知道下面的几大原则,把改变的重点从对方的“骑手”(理智)转移成对方的“大象”(驱动力):1,无意识重复很多人觉得人很理智—他们一旦发现什么东西不符合自己的利益,自然就会改变。
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人经常无意识地重复明知道是错误的东西:2000年的某个周六下午,一群心理学家在芝加哥的一家电影院门口像前来观影的观众发放免费的爆米花,所有人都拿到了免费的爆米花然后兴高采烈进入了影院。
李叫兽做广告文案策划你还在痴迷搞创意设计
李叫兽做广告文案策划你还在痴迷搞创意设计李叫兽:做广告文案策划,你还在痴迷搞创意设计?广告的大奖叫做“XX创意大奖”广告的高级从业人员叫做“创意总监”甚至广告的很多教材书籍也叫做“XX创意精选”做出一个优秀的创意作品,简直是各种广告人的无上荣耀。
比如这些戒烟公益广告,有很多是获奖作品,被称为优秀的广告:冒出来的烟变成了一个死神,多么有创意!把一个人的肺部和点燃的烟的象征结合在一起,多么有创意!香烟其实是一种负面诱惑,为了让你上钩的,也很有创意!点燃的烟会变成绳索绑住你,会变成刀子割向你!这些:每个广告都是脑洞大开,让人不得不赞叹广告人的创意能力。
感觉它们如果获得戛纳创意大奖简直是当之无愧。
这个时候,我突然产生了疑问:这些优秀的广告人在设计这些让人惊叹的广告时,在研究些什么呢?他们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很明显,他们在研究“创意学”:如何让我的广告更有创意、如何更有趣、如何更加显得我才华横溢他们可能最接受不了的就是无聊的广告,广告嘛,最重要就是创意!既然是给公益组织做的戒烟广告,更是要好好创意了!可是我突然很纳闷:所有人都知道,广告的目标是为了改变用户的行为。
销售产品类广告是为了让人更想购买产品;征婚广告是为了让人想要跟你约会;戒烟广告当然是为了减少大众吸烟率。
所以,如果让我研究这些戒烟广告,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吸烟率,而不是为了发挥我的创意能力。
所以,我首先不会去研究创意学,而是先去研究拖延心理学、研究人的成瘾机制——我需要研究为什么很多人明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仍然还会吸烟?我需要先去对比那些戒烟成功的人和戒烟失败的人差异在哪,而不是首先就想“如何表达更有创意”。
而当我真正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这些时,发现上面的那一大堆创意广告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对,上面那些广告不论多么有创意,共同的问题就是:对减少大众的吸烟率,帮助更多人戒烟,没有作用!上面的广告表面上创意很多,其实只不过换着手法来表达同一个陈词滥调“吸烟有害健康”而已。
李叫兽.14天改变计划-学习指南(更新版)
欢迎大家来到“李叫兽14天改变计划”第二期,为了收获更好的改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科学的方法,下面就请跟随助教一起,了解这14天的旅程中,我要做什么?需要怎么做?一.学习环节:(1)明确学习方法:这14天我们具体怎么做,以产生改变?本期“14天改变计划”的学习方法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学习:观看直播○2训练:作业任务○3反馈:查看分数以上的学习、训练、反馈三个模块就是我们需要了解的学习方法,基本的学习步骤,分为以下4步:a.查看直播预告,提前知晓每日直播内容及开始时间b.手机端点击“直播链接”,进入直播观看课程视频c.直播结束后,查看文字版“阅读材料”,了解今日学习内容及作业任务d.完成作业任务并提交,等待评分。
(2)了解14天日程:10月23日-11月5日下面是“14天改变计划”学习日程Day1:开营仪式•了解未来两周我们要一起完成的任务以及激发痛点的基本框架•了解“14天改变计划”的规则•完成阅读材料:市场停止点(猜猜其他陷入市场困境的企业是怎么做的)•任务:写上你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期末会看看你是如何解决的)Day2-3:为产品找需求•学习方法:你的产品到底应该满足什么需求&消费者有哪些可被利用的需求•训练:用方法,为案例产品找到需求,并且决定哪个是应该用来打广告的需求Day4-5:哪些需求是痛点•学习方法:判断需求痛点的原则&如何识别消费者痛点•训练:用清单式方法,检查你为产品找到的需求•完成阅读材料:猜猜哪些痛点会失败&会成功Day6-7:根据找到的痛点需求,设置营销目标•学习方法:什么是用户视角的营销目标•训练1:撰写一个标准的用户视角营销目标•训练2:用户视角训练,改掉自嗨毛病Day8-9:如何用文案激发痛点•学习方法:11种痛点文案套路&心理阶梯(跟用户建立关联)•训练:利用“反馈训练法”,为案例企业撰写痛点文案Day10-11:如何用文案激发痛点•学习方法:最全文案自检清单•训练:利用自检清单•修改文案+减去自嗨Day12-13:信息时代,如何根据行业不同,选择推广方案•学习方法:改变消费者有且只有三种力量;根据品类和阶段选择推广方案•训练:改进推广方案&根据学会的模型,判断哪些营销方式无效Day14:闭营仪式•“14天改变计划”总结•优秀学员评选+颁奖•互动活动二.工具使用:明确了学习方法和日程规划,我们需要通过哪些工具完成学习任务呢?学习工具为:微信群+QQ群(1)微信群分群:助教按照学号,将学员划分到10个群组功能:学员之间的学习讨论(2)QQ群分群:助教按照学号,将学员划分到10个群组功能:a.消息通知●在qq群公告中,助教会发布每日的直播预告,其中包含:直播内容+直播时间b.查看学习材料●在每次直播结束后,助教都会发布文字版的阅读材料(其中包含作业任务),可点击“文件”查看c.学员作业提交每次的作业要求,都会包含在当日文字版的阅读材料内。
【李叫兽】正常人为什么无法站在用户角度思考?
【李叫兽】正常人为何没法站在用户角度思虑?【Re-think 】“用户视角”我向来想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何重申了好多遍,但大多数人就是没法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即便全部人都知道,这是最最重要的一种营销思想?经过“ 14天改变计划训练营”对好多学员的交流、剖析,我想我渐渐找到了答案。
我们没法做到“站在用户角度”,其实不是由于我们自己不够优异。
实质上,正是我们多年基因优越劣汰后的进化,让我们拥有的那些天生本能直觉,阻截了我们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虑,进而做出大批的自嗨方案。
这篇文章,就借用过去“ 14天改变计划第二期”的真切故事事例,讲讲两种阻截我们站在用户角度思虑的“本能”:1,“自我视角圈套”:我们关怀自己,并想表达自己的感觉2,“发明家圈套”:我们本能想改变他人的既有观点一、自我视角圈套仿佛无论怎么学习训练,我们老是没法站在用户角度思虑,由于“内在视角”自己就是我们多年进化出的天生直觉——我们天生碰到全部问题的第一反响就是“关怀自己,表达自己的感觉”,而不是“站在他人的视角看自己”。
不信,看我出这样一个测试:假定在一个阳光明朗的周日上午,你拿着一杯热冲的美式咖啡,衣着最喜爱的潮流鞋子,走在人来人往的商业步行街上。
这个时候,忽然你的膝盖中箭,你痛得应声倒地,想象一下,你口中冒出的第一句话会是什么?“啊!我好疼啊!” 这是几乎全部人的第一反响,是数百万年来我们从进化中累积并深深植入基因的反响,可是却其实不切合“用户视角”这个重要的营销思想。
假如此时的你切换用户视角,从他人的眼中看自己,你信口开河的第一句话其实不该当是“啊!我好疼啊!”而是对着四周逛街的男男女女大叫一句:“各位!你们马上看到一个膝盖中箭的帅哥倒下啦!” 几乎没有一个正常思想的人会这么做——空话,谁不是第一反响先表达感受啊!但假如你把这类“正常思想”(自我视角)应用就任何一个营销任务中,你就见面对麻烦。
我在训练营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假定你在一条双行线的道路上开车,忽然路面塌方致使双行线变单行线,很快两边各有五六辆车相遇——排头的分别是一辆出租车和一辆私人车,任何一方都不想让步。
用李叫兽的方法写文案之三:10大需求
用李叫兽的方法写文案之三:10大需求文/边召鹏慧人学习会首席顾问版权声明:欢迎转载,无需授权,保留作者与出处即可。
在写作文案的时候,有时候凭直觉想发现自己产品的“卖点”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产品的价值只能从消费者的“需求”才能体现出来。
消费者不会理会你的产品有什么优势或者你为你的产品默默付出了多少努力,消费者关心的是“对我有什么好处”。
营销人员要保持反直觉状态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把人的需求划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从理论上,任何产品的需求都可以从马斯洛的“五层需求”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但是,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太过于“无趣”,面对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我们需要更容易入手和“更加有趣”的需求理论来指导我们创作文案。
李叫兽提供了“10大需求”可以参考----其实不见得非常科学或者已经穷尽了需求的分类,这些都不重要,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自己“得心应手”的“需求”,然后用自己的“需求工具”指导自己创造文案。
李叫兽10大需求理论。
【低价需求】如果市场上某些消费者很渴望完成某些任务或者实现某种愿望,但因为花费巨大,他们不得不放弃或者买个不给力的替代品。
这时,他们就渴望更低价又好用的解决方案。
例如,高仿版的LV包,山寨版的路虎汽车等等。
【新颖性】如果消费者对过去一成不变的产品、服务或解决方案感到不满,就渴望尝试新的或者更好的东西。
例如,新款服装,新款苹果手机,最新出版的图书。
【过程体验】如果市场上消费者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不得不忍受很糟糕的体验,这时他们就想对此进行提升。
例如,海尔负责安装的空调,海底捞火锅等。
【便携性】如果市场上的消费者,他们渴望能够完成某个目标,但是完成这个目标却非常麻烦,常常付出巨大的时间、精力,这时就渴望有省麻烦、更便携的解决方案。
例如,能够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如surface。
还有更小巧的移动电源。
【可达性】如果你的目标消费者过去一直渴望达成某个目标、成为某种人,而始终没有途径做到,他们就渴望存在实现目标的手段。
48【李叫兽】买不起流量,但你做得起创新
【李叫兽】买不起流量,但你做得起创新【价值创造】系列文章II : “如何进行价值创造”我一直以来都很好奇这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总能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并作出创新,而另外一些人却总是循规蹈矩,不得不陷入“买流量”、“刷订单”、“增加广告”等重复性工作?这篇文章就讲讲,如何进行“价值创造”型创新,并分享4种方法。
李叫兽上篇文章分析了一个大多数公司正在抱怨的问题:为什么营销变难了?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越来越难以吸引用户注意力”、“流量越来越贵”、“代言人也没过去那么管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大部分人都在做“价值攫取”型工作,而不是“价值创造型”工作。
“价值攫取”型工作是指想办法不断争取存量资源,而“价值创造型”工作则是更改资源的利用方式,创造新价值。
就拿举办一个营销论坛来说,所谓的“价值攫取”型工作,就是不断想办法邀请大咖、租到更高势能的场地、找来更大牌的媒体、布置更恢弘的灯光等,这些大部分都不需要什么真正的“想法”,只是在跟其他的同类论坛争取本身就已经稀缺的存量资源(比如大咖的时间)而已。
而“价值创造”型工作,则是需要重组资源的利用方式,比如为找到一个与众不同的需求,设计一个感召人参加的使命,重新思考别人来参加论坛的原因等。
之所以营销变难,就是因为随着资源流动加快(大家越来越能平等获得各种资源),导致价值攫取型工作变得没那么重要,反而让价值创造型工作变得更加关键。
而后者则做起来更加困难——不得不绞尽脑汁想点与众不同的新想法。
那到底如何进行价值创造呢?在营销活动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建议——看看市场上有多少消费者,看看竞争对手的行动,所搜集一些相关案例,但是我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看看自己的思考行动”。
是的,要解决“价值创造”的问题,你更应该的不是看向外部(比如搜集信息和知识),而应该看向内部,好好去研究下你自己到底是如何思考的。
当你内部去“思考自己的思考过程”时,就会发现,之所以大部分时候你陷入了循规蹈矩的“价值攫取型”工作,而不是抬头去“价值创造”,并不是因为你不够聪明,也不是因为你知识缺乏,而是因为你的思维被大脑的天生陷阱给限制住了。
14天改变计划日志-day1
01开营仪式今日进度下面是“14天改变计划”进度图,我们每天都会重新更新一遍,让你看到整体的进度:模块一:需求篇DAY1参加开营仪式,了解“14天改变计划”的任务和框架✓ 学习:为产品找需求✓DAY2训练任务:尝试为产品寻找需求DAY 1DAY3学习:需求自检清单观看李叫兽对为产品找需求的反馈DAY4 训练任务:利用需求自检清单寻找需求DAY5 观看李叫兽对需求寻找的最终反馈DAY6 学习:梯子理论,尝试与用户建立关联训练任务:为产品撰写梯子图模块二:痛点文案篇DAY7学习:如何制定用户视角的营销目标观看李叫兽对梯子理论的反馈DAY8学习:如何唤起痛点观看李叫兽对用户视角的营销目标反馈DAY9训练任务:为产品撰写痛点文案观看李叫兽对文案的反馈DAY10学习:痛点文案自检清单观看李叫兽对痛点文案自检清单的反馈02DAY11 训练任务:利用文案自检清单修改产品文案 DAY12学习:文案加减法,如何提升信息效率观看李叫兽对文案自检清单的反馈模块三:行业差异篇DAY13 学习:改变消费者的3种力量DAY14参加闭营仪式问题解决清单今天你阅读了课前思考材料,并且参加了训练营的开营仪式,通过直播视频了解了14天改变计划的路径、规则;以及我们要为那些企业解决什么问题。
在之后的时间里,你会不断地学到新知识,并尝试通过完成一次次训练,帮助自己对其进行掌握。
在这个过程中,李叫兽将会和你一起思考并尝试解决企业问题,并且在每一次日志中,形成一份问题解决清单,显示我们的进展。
在今天和明天,我们将会一起尝试为案例企业的产品解决“寻找产品需求”的问题,什么是寻找需求?以你已经在之前的“课前思考”材料中,读过的odrono除汗剂为例。
几十年前,除汗剂被发明时,遇到了推广不顺的问题,智威汤逊公司的詹姆斯·杨为其制作广告,针对女性主打“过量出汗会是一种社交失礼的行为,会损害你的身份形象”从而激发其“购买除汗剂,维护形象”的需求,帮助除汗剂提升销售量。
47【李叫兽】为什么你感觉营销变难了
【李叫兽】为什么你感觉营销变难了?Re-think:“营销工作”这一次,我希望重新思考营销工作的变化。
一. 到底为什么营销变难了?李叫兽在公众号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过去几年,营销上有哪些变化让你非常难受?大部分答案是这样的:•用户注意力分散,越来越难以吸引注意力•媒介渠道效果越来越差•流量越来越贵•花钱也无法获得好的推广效果了•代言人也没有过去那么管用了这些答案在我的意料之内,因为只要是做过营销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
就拿营销的一个环节——【广告】来说,我经常做这样的一个比喻:如果把广告比作催眠曲(本质上都是在影响目标用户),那么过去的广告类似于“在封闭的房间里给用户唱催眠曲”——通过大规模广告轰炸,强迫对方接受概念,效果很好。
而现在用户的注意力越来越分散,媒体越来越多,也导致现在的广告,是在“时速100公里的摩托车上给用户放催眠曲”——用户仍然能听见,但已经没有那么容易被强制洗脑。
所以,影响用户的成本也就水涨船高。
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觉,除了广告以外,还有公关、分销渠道、促销等几乎所有营销环节——影响用户越来越难了,营销成本越来越高了。
于是,这就成了很多人的核心论点:注意力分散,营销成本上升,导致营销变难。
那么这是真相吗?大多数人产生的“营销变难”的感觉,真的是因为所谓的“注意力分散”、“竞争激烈”导致成本上升吗?当然不是,只要是稍微拿出点时间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种所谓的“洞见”,与另一个事实有点冲突:社会的总营销成本并没有上升。
(数据显示,近年广告支出占GDP的比例并没有提高数据来源:PWC 中信建投研究发展部、国家统计局)那既然这样,为什么我们普遍感觉营销“越来越难”了呢?在分析原因之前,你必须先理解两种基本的工作类型:“价值攫取型”工作和“价值创造型”工作。
这样的分类,是源于战略学上的两个经典概念——“价值攫取型”战略和“价值创造型”战略。
“价值攫取型”战略的核心是想办法更多地争取存量资源。
14天改变计划-课前思考(更新版)
【14天改变计划】本文件是李叫兽“14天改变计划”内部资料,任何学员不得外传,更不得在互联网分享。
只有我们更多地去保护版权,才会有更多的优质知识出现。
如果对此表示认可,请在右边的红线处,签上你的姓名:课前思考/阅读材料今天是十四天改变计划的第一天,在晚上的直播中,你将会开始正式地学习“为产品寻找需求”的相关知识。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进行学习,我们为你准备了课前的思考/阅读材料,在其中,会包含以下三个模块:(1)深度阅读案例:除汗剂在美国市场如何找到正确的需求,发展壮大?(2)案例分析:一些真实案例企业的背景介绍,由你来尝试为他们寻找真实市场需求(3)写下你自己想解决的一个任务,并且在今后14天所学到的知识加以解决。
模块一我们第一次学物理学的时候,出发点往往并不是一个牛顿定律公式,而是日常生活中让我们感觉到奇怪而无法解释的现象(比如“为什么苹果会落地”)。
同样,当我们未来用14天的时间去了解“产品如何寻找需求,激发痛点”,最初的出发点也不应该是理论本身,而是一些“现象”——在商业界我们称之为“案例”。
所以,在今晚的课程正是开始前,我们为你准备了一个经典的商业案例,它详细地描述了在美国市场上,除汗剂如何从一个刚刚被发明时无人问津的产品,成功地吸引到成千上万的消费者,发展为千亿级别的市场。
希望它能够对你进行启发,帮你解决后续案例企业的真实问题。
下面,就请像“牛顿好奇苹果为什么会落地”一样,尝试阅读这一案例吧:在1912年,Odorono止汗剂被一名外科医生发明,最开始发明他的初衷是为了使他在手术时,手上没有汗。
而这位医生的女儿,墨菲在也下试用了其父发明的这种液体,发现它能够除湿去味以后,决定创业对此进行销售。
但一开始在推广时,除汗剂的推广并不顺利,在与零售商接触时,他们要么选择拒绝进货,要么把卖不动的产品原封不动地退回来。
原因在于:首先,在当时的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并不认为出汗、有异味是一件失礼的事情。
即使有些人觉得有必要处理自己的体味问题,他们习惯的做法也是经常清洗,然后用香水遮盖出现的任何臭味。
用李叫兽的方法写文案之五:梯子理论需要打磨
用李叫兽的方法写文案之五:梯子理论需要打磨文/边召鹏慧人学习会首席顾问版权声明:欢迎转载,无需授权,保留作者与出处即可。
用李叫兽方法写文案之四:梯子理论用李叫兽的方法写文案之三:10大需求用李叫兽的方法写文案之二:需求自检用李叫兽的方案写文案之一:“热身运动”所有人都认为自己的产品最有价值•不要指望“只要制造了最好的捕鼠器,全世界的人都会排队购买”。
所谓“最好的捕鼠器”,只是你自己的看法,别人并不会相信,哪怕你拿出专家或者权威机构的证明。
其次,就算真的是“最好的捕鼠器”,也不一定值得排着队购买,为什么一定要买你的捕鼠器,自己现在使用的就很好,何况自己一直都习惯在隔壁老王家买。
同样,诺基亚当年也认为自己的手机才是全世界最好的手机,摩托罗拉的工程师同样认为自己的手机才更棒。
“时光书社”也不例外。
虽然时光书社已经做到了“免费领书”,这一点在价格方面已经具备了优势,或者说“时光书社”是一个好的服务,可是消费者为什么一定要“免费从时光书社领书”?从传统自我视觉出发,消费者应该是:•非常喜爱读书,听说时光书社免费领书应该蜂拥而至。
•原来每本书要花费20-30元,现在只要8元快递费,会激动地马上行动。
•终于有机会把所有喜欢的书搬回家,同样的花费可以得到更多的书。
但真实情况是:•消费者爱读书吗?•消费者喜欢买书吗?•消费者在意买书过程中省钱吗?对于一个从来没有打算买车的人,车的价格及时5折,他依然无动于衷――免费送他一台车,他都不愿意去交购置税、保险等。
对于一个购车预算限于10万元的人而言,宝马7系从100万降价到30万,他依然不会考虑。
营销就是要在产品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一个桥梁,桥梁的一端是“产品”,一端是“消费者”,在产品端要做到“产品可信”,在客户端要做到“消费动机”。
重温李叫兽的梯子理论李叫兽的梯子理论从“产品属性”出发,经过“客户利益”和“心理利益”,最终达到消费者的“价值观”,共四个层次,这是连接产品与客户的桥梁。
《朋友圈的尖子生》读书有感
《朋友圈的尖子生》读书有感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而李叫兽无疑是这句话的最好例证。
他通过不断学习和运用知识,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了百度最年轻的总裁。
那么,他是如何实现这一华丽转身的呢?李叫兽从小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质。
他善于运用策略性思考方式,无论面对什么问题,总能找到解决办法。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阅读始终伴随着他,成为他获取知识和智慧的重要途径。
年少时,他尤其喜欢科普和人物传记,通过阅读,他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还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好奇心。
李叫兽的成功离不开他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深入思考。
他相信证据,不依赖直观的直觉,而是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来获取真理。
他明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他始终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检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这种学以致用的能力使他能够在不同的领域中取得突出的成绩。
为了成为专家,李叫兽进行了大量的刻意练习,不断离开自己的舒适区,挑战自己的极限。
他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逐渐成为了行业内的佼佼者。
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和追求卓越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然而,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李叫兽也经历了低谷和挫折。
在面对困境时,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积极寻找突破的方法。
他发现通过知识来施加影响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而自媒体则成为了他展示自己和传播知识的平台。
通过撰写文章和分享自己的见解,他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认可,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影响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李叫兽学会了如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提供差异化的价值。
他明白,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他注重培养自己的设计战略能力,善于寻找达到目的的方法和策略。
同时,他还学会了以战略学的思想家为指导,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当我们看到一个有用的知识时,不应该只是简单地接受和记住,而应该停下来思考如何将其与其他知识联系起来,是否能够用它来解释某些现象,以及将来如何去运用。
新媒体文章排版编辑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新媒体文章排版编辑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新媒体文章排版编辑一个合格的新媒体编辑,不单要写得一手好文章,更要重视编辑排版的规范。
优秀的排版,可以让文章结构更加清晰,逻辑顺畅,用户容易理解,便于快速扫读,而且优雅美观大方,让阅读成为享受。
归根到底就是一个点——提升用户体验。
那么我们如何掌握编辑排版的技巧呢?以下是笔者整合出来的干货,笔者将根据实际写作顺序来进行分享。
第一部分:明确技巧一.文字段落首先文章正文的内容一般以15-16PX为宜,如果针对的是中老年读者群体可以适当放大到18PX。
然后是文字的色彩尽量不要超过2种,字符间距一般保持在1.0(内容较少时可改为2.0);正文行间距以1.5-1.75为宜。
你应该尽量避免中文使用斜体,中国人讲究立立整整,你也不需要花费苦心去设置字体,因为大部分文章在手机端显示都是默认宋体。
二.配图规格配图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晰、明亮并且契合主题,新媒体文章用到图的地方无外乎三个地方:1.封面图(头图),最佳尺寸600*275,尽量让图片内容主体处于图片正中心位置。
2.略缩图(略缩图),尺寸为200*200,这种小图要选择简洁干净,色彩统一的图片。
3.正文配图,经过调查分析,图片铺满整个屏幕的体验是最好的,尺寸最大5M,但事实上图片长宽度大于640PX,就会被压缩,图片最小则不能小于400PX。
4.学会截图和编辑图片大小,能让你的内容更加充实有趣。
你可以试试QQ 截图(默认快捷CTRL+ALT+A,微信为ALT+A),和电脑自带的画图工具。
第二部分:提升自我一.标题党的必要标题的字数不要多于13个,因为头条和次条标题在用户手机屏幕上一行的字数正好是13,如果一行达不到最佳表达效果,可将标题延长至两行,但不要超过 64 个字节,否则转发朋友圈时不能完整显示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种方法,可以改进任何一项工作—李叫兽·14天改变计划【Re-think】完成任务上一期14天改变计划圆满结束,周三晚9点开抢第二期。
在发布新一期之前,今天写文章分享一下我在上一次14天改变计划中的最大感想。
那就是——到底如何把一件事情做好?上一期的500名学员中,有280多名是企业的董事长、CEO、VP等高管,大部分都有至少一次的成功经历。
在这14天中,我听到了很多人的故事。
让我十分惊讶的是,为什么有的人即使在不同行业工作,也能把工作做好(不仅仅是营销)。
而很多普通人却从来没有过,哪怕一次把一件未知的事情做好的经历。
所以这篇文章就用最简单的概念讲讲:“做好一件事”的思维本身。
很多人一直问我这样一个问题:“李叫兽分享了超有启发感的营销方法。
即使我是搞技术的,都发现背后有很多相似的逻辑,可以拿来改良我技术上的工作。
那么,是否有一些方法,可以帮你把任何一件事情做好?即使你可能本来没有那么会做?”我当然没有能力发现人类这种社会动物把工作做出色的终极奥义,但我的确相信也发现,很多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方法(不仅仅是营销)本质上是相通的。
所以我尝试去总结这些本质的方法,希望对你的工作有所启发——尤其是当你面对一个看似困难而无从下手的工作时。
毕竟,我发现有的优秀程序员,经过培训也可以产生好的营销想法,而多年在营销岗位碌碌无为的人,却经常依然碌碌无为——这说明了有些工作方法,一定有超越行业的共性,并且不能简单地被所谓的天赋、经验和智商来解释。
下面就是我一直以来应用,并且发现周围很多出色的人都在应用的3种工作方法——把任何一件事情做好都可以用的方法。
(ps.也是我要在14天改变计划中去普及和训练的思维)1. 利用知识范围以外的知识在上一次14天改变计划的策划阶段,我们需要一个平台去完成信息公告、作业反馈、资料共享等任务,于是我们团队的运营负责人就提供了一些方案给我,其中包括使用Worktile(我们团队的内部协作软件)、百度云、群邮件等。
我发现每种方案都有体验不好的地方,就问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所有平台中,有哪些是你之前完全不知道的平台?”得到的回答是:没有。
这就道出了我们无法解决某些问题的第一重要原因——解决该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在你现有的知识范围以外。
也就是说,前期在寻找训练营平台的时候,我们在自己的大脑中寻找答案,然后发现所有的答案都不满意——可是你怎么能确定那些你没听说过的平台,就没有合适的呢?而若想真正解决一个问题,则不得不尝试去利用你现有知识范围以外的知识——尝试去了解你现在完全没听过、没注意过的方法。
这听起来很难,但实际做起来却很简单。
比如刚刚的寻找训练营平台的事情,百度搜一搜、在行约个专家、看看相关科技网站新闻、让群里的粉丝提些建议……自然容易发现之前完全没听说过的平台。
毕竟,在这个信息时代,我认为最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就是说:我不会做。
通过互联网和一些专家平台,你几乎可以找到所有领域的所有知识、做法、信息甚至学习方法(当然不包括核技术,毕竟很多国家签署了防止核技术扩散的协议)实际上很多优秀的人都是这么工作的,当接到一个重要的任务,他会假设一定有知识范围以外的知识,可以改进他的工作,从而主动去研究和改进。
比如,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教授Robert Cialdini想要写一些让人真正能看懂的科学著作,与很多作者不同的是,他并没有打开word就开始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相反,他先假设在自己的知识范围以外,一定有一些方式可以改进科学著作的用户体验,只不过自己过去不知道罢了。
所以他扎进图书馆中,找出知名科学家写给外行读者的所有科普著作,并且将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抄写下来,希望找到一些启发。
在一遍又一遍总结中,他发现凡是他觉得乏味难懂的段落,都是一些目的明确、符合预期、夹带很多术语的文字。
而引人入胜的科普文章,则总能想办法通过悬疑来打破预期。
接着应用自己发现的好多方法,去改善自己的书籍写作,发现果然易懂很多。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问:既然这么简单,为什么大部分不是这么做的?大部分人为什么总是围绕自己已知的知识展开工作?除了我们常说的“因为这样很舒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经常低估一个领域的专业程度。
上面一个做科研的大学教授想写书籍,没有直接写,是因为他知道即使自己是XX领域专家,但是“写作”本身是一项独特的技能,非专业的人一定做不好。
而大部分人遇到一个新任务新领域,总是觉得自己只要按照直觉去做就可以做好了。
比如我们上一次14天改变计划有些课程要直播,一开始我发现方案就是在我们的会议室上放手机用微吼直播,看到这里立马觉得这样体验肯定不好。
因为直播的机位摆设、角度、灯光、布景等等,每一点可能都够一个导演专业的本科生修一门课的了。
如果这件事如此简单就能做好,为啥还要修习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呢?所以后来,我们请了专业的拍摄顾问,找朋友借了灯光等设备,果然直播体验提升了很多(后来我才知道,甚至屏幕距离墙面几米合适,都有专业的理论)。
原来,直播拍摄的几乎所有知识,都在我们团队现有的知识范围以外,而我们过去还假设不需要这些知识就能做好。
所以做好一项工作,最可怕的并不是知识和专业的缺乏,而是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不知道自己原来缺乏这些知识,不知道原来随便一个领域,其实都非常专业。
当我们在开发程序或者不知道公司如何报税的时候,我们知道去了解现有知识范围以外的知识(否则无法开展),但是当我们遇到营销、管理、招聘、拍摄、写作、演讲、做规划等软性技能的领域时,却经常天然假设这些领域没啥专业的,然后盲目自大,围绕已有知识展开工作,回避前沿的、未知的知识。
而当你选择回避知识的前沿,仅仅去围绕已有的确定性的知识展开工作时,你的生活当然会很舒适,但你却不会收获任何额外的新奇发现,和激动人心的成果。
所以,当你接手一个重要任务的时候,一定不要低估该领域的专业性,一定要假设在你现在所有已经知道的知识范围以外,肯定还有对你有所帮助的东西。
2. 拓展思考域思考域,就是当我们考虑某个问题时,思考的所有方面。
(PS.这个思维没有找到学术术语,用的是采铜的书籍中对这种思维的定义)比如当你在考虑要创业做一家规格的餐厅时,首先想到的就是——高端餐厅、中端餐厅、低端餐厅。
高端餐厅啥都好就是贵,中端餐厅就是中等水平中等价格,低端餐厅就是低水平低价格。
这就意味着你思考的范围太过于狭窄(也就是低思考域)。
实际上我们还可以考虑:消费者到底在意餐厅的什么?比如你会说:口味、服务、环境、等待时间长短、价格等。
然后把这些变量加进去,你就会发现之前的思考太狭窄和单一:而如果重组的话,你就会发现,会不会市面上有一些消费者不属于这三种呢?如果有些只能支付中等价格的消费者,渴望五星级酒店餐厅的服务,但对其他的(比如等待时间)却不在乎呢?这种市场机会就没有被最初的简单思考模式涵盖,但是的确有机会——没错,这就是多年前的海底捞抓住的机会。
当你这样去思考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很多其他的可能性,比如高口味、低服务是否有机会?高环境低口味是否有机会?而这就是我说的“拓展思考域”——当你在考虑一个问题的时候,要在一定程度上借助模型的力量,强迫你去思考多个方面。
比如大部分人考虑竞争者,就是看看同行业谁最强。
而后来,年仅30岁左右的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了“波特五力模型”,告诉我们任何的竞争力量,都来自于5个方面之一。
学习并使用这种模型后,每次考虑竞争问题,你就相当于强迫自己要考虑足5个方面(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考虑了2-3个方面),从而让战略决策更加充分。
这是因为“模型”通过“强迫你思考N个方面”,拓展了你的思考域。
一般来说,我自己常用的模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框架,另一类是清单。
(1)框架式模型在14天改变计划中,我给学员讲了“为产品找到需求”的框架,告诉他们,每次拿到一个产品,都不要假设它就是满足某需求的,而应该把整个框架内所有的需求都套入一遍,从而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说到唯品会,所有人第一直觉都是满足“低价”需求——特卖模式,同样的商品,我的价格更低。
但是这是这家特卖电商在沟通消费者时唯一的可能性吗?当然不是。
比如我讲的“产品10种需求”框架中,还有一种是“省麻烦”(减少消费者的非货币成本),套入到唯品会上,就可以是“大牌特卖,不用到处找”(主打跟天猫和线下特卖的区别,突出聚合网站的优势)。
然后再一条条去看其他的需求,同样的一个产品,自然可以发现更多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你能够想出的所有方案的最大数量,减少思维枯竭、创意枯竭。
(2)清单式模型如果说框架式模型是用来“增加创意和启发”的,那么清单式思维就是用来做筛选和检查的。
比如在营销过程中,为产品找到主打的N个需求点之后,很多人会单纯凭借主观感觉去选择,觉得某个方案一定OK。
但这是不对的,人的思维总是有局限的,世界上最厉害的判断大师和战略专家,单纯评价大脑都不可能面面都考虑到。
这就需要借助清单的力量。
比如我之前总结了一个新产品选需求的“自检清单”,每个方案都应该套入进去,把清单上的6个原则都过一遍,从而减少自嗨。
实际上,大量的案例都证明了,清单式模型,可以大规模减少错误。
比如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患者经常在手术后发生静脉置管感染,用了各种手段都收效甚微,包括——采用更先进的设备、雇佣更专业的医生、设置严格的奖惩措施等等,都无无济于事。
后来到了2001年,他们只做了一个简单的改进就把当年的感染率从11%降低到了0,15个月节约了200W美元的成本。
这个简单的改进就是给所有的重症监护医生提供一张“插入静脉置管”的清单,要求必须把清单上的N条事情都做完并且打钩后,才能结束工作。
清单的存在,强迫本来只通过直觉和经验思考的医生,多思考了很多方面,从而避免了各种失误。
总之,如果你想进一步改进一个工作,一定要想办法学习、参考或者总结出该工作的模型(其中包括框架和清单)。
因为人本身的直觉思考域非常有限,而模型的存在会强迫你思考多个方面,拓展思考域。
比如当年的神将军林彪,就总结了四快一慢、三猛战术等模型,连军中的炊事员都会背。
3. 预测-反馈法既然说要研究成功案例并参考成功轨迹,那么各位一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每次看到别人一个出色的工作或者伟大的洞察,总感觉好像意料之中,没那么厉害。
但是当自己真正去想去做的时候,却发现其实没这么容易。
这是典型的事后聪明式偏见,这种思维陷阱严重制约了我们从任何一个案例中学习。
比如当年尼克松访华之前,很多人预测尼克松不会访华然后搬出一堆证据;结果尼克松访华后,大量的美国人搬出另外一堆证据又说——尼克松访华,简直显而易见。
那么如何克服这种事后聪明式偏见,真正了解并借鉴很多案例的精髓呢?一个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预测-反馈法——想办法把自己置身于某个决策之前,然后想象一下自己会怎么判断,最后再拿结果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