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XX年九年级化学第十一单元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年九年级化学第十一单元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www.5y
kj.co
m 武威第十九中学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
第十一单元(章)教材分析
[本单元结构]
盐的概念已经在第十单元酸、碱的化学性质中提出,本单元是对盐的相关知识作进一步拓展:课题1是从生活中的食盐拓展到化学意义上的盐类化合物,指出即使在生活中,人们常见的盐也不止食盐一种;课题2通过介绍化肥拓展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两课题都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通过实际例子展现化学的魅力。
本单元还是初中阶段无机化学知识的最后部分,在介绍盐和化肥的同时,也对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分离提纯物质及化合物的分类(供选学)等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和提高、延伸。
本单元的特点是寓化学知识的学习与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于实际应用中,学用结合融为一体。
[本单元教学目的要求]
(一)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
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作用和简易鉴别方法
(3)
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4)
掌握碳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
(5)
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6)
记住“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并学会在复分解反应中使用
(7)
学会蒸发操作技能并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
(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事例,加深对盐类概念的理解,体会化
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学习化学知识对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
(2)结合已有酸、碱、盐知识,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总结复分解反应条件。
(3)根据已有知识提出问题,大胆设计实验,能较熟练地运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巩固已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改正不足。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关注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和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巩固学习化学的兴趣
(2)
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3)
体会学习化学知识对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增强爱国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武威第十九中学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学科下册第十一单元(章)
单元
名称、课题
生活中常见的盐
课时划分
5课时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总备课数
第6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资料收集和实验探究,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种类和用途。
过程与方法:注重化学实验探究,运用师生合作展示交流方法,加深对本节知识点的理解及规律的记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了解我国科学家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和学习激情。
教学重点
粗盐的提纯、对碳酸盐的特性的认识、
教学难点
对碳酸盐的特性的认识
教法
讲解,实验,合作
学法
运用师生合作展示交流方法,加深对本节知识点的理解及规律的记忆
教学准备
①粗盐的提纯:烧杯、漏斗、量筒(10mL)、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药匙、铁架台(带铁圈)、滤纸、剪刀、托盘天平、粗盐、水。
②[实验11-1]与[实验11-2]: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教
学
过
程
教学札记
(1)提出问题:
导入:盐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你们知道食盐的主要成分吗?你们知道氯化钠在生活中除了可以作调味品之外,还能有什么用途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讨论生活中常见的盐。
(2)活动与探究:
①盐的概念
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盐。
例如:Nacl、cuSo4、Na2co3等都是盐。
②提问
我们日常生活中除了常见的食盐外,还有哪些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呢?(组织学生讨论)
③氯化钠的性质、用途、存在
师:刚才同学对盐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并例举了许多生活中见过的盐,例如:洗涤用的纯碱(主要成分Na2co3);用作馒头和面发酵粉的“小苏打”(主要成分NaHco3);建筑中用的大理石(主要成分caco3)等等,那么我们熟悉的氯化钠到底有哪些广泛的用途呢?
④、指导阅读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然后填写下列表格。
投影:(将同学们完成的表格进行评价,并展示)
师:自然界中哪些地方存在Nacl呢?
生:海水、盐湖、盐井中蕴藏着丰富的Nacl。
师:如何从海水中提起氯化钠呢?
生:将海水蒸发,除去其中的水分,就可以得到粗盐了。
结论:氯化钠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3)粗盐的提纯:
师:在常见的盐中,氯化钠是我们生活中接触频率最高的一种盐,“民以食为天“,食盐便首当其冲,作为调味品,我们的生活必将离不开它,那么我们每天食用的食盐是如何从粗盐中制得的呢?
学生活动:四人一组,制订出实验目标、方案、步骤、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记录,最后交流讨论,教师汇总整理,全班展示。
归纳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生活中常见的盐,Nacl、Na2co3、NaHco3、和caco3的主要用途,学习了“粗盐提纯”方法及操作步骤,复习过滤操作技能,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
课
后
反
思
武威第十九中学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学科下册第十一单元(章)
单元
名称、课题
生活中常见的盐
课时划分
5课时
教学课时
第2课时
总备课数
第7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初步学会粗盐提纯和鉴定碳酸根离子的方法;能判断复分解反应的类型及发生条件。
过程与方法:
对碳酸盐的特性的认识、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形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与探究实验,培养学生
勇于创新、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判断。
教学难点
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判断。
教法
本节内容采用以下“探究—讨论—归纳”模式进行教学学法
将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
教学准备
②[实验11-1]与[实验11-2]: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③增加的演示实验: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教
学
过
程
教学札记
创设情境
1.教师演示: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2.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盐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
氧化碳气体?
学生活动
1.分组实验:按要求完成[实验11-1]、[实验11-2],记录实验现象。
2.集体交流: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3.创新尝试:
仿照示例:①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试着书写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碳酸钠与盐酸:Na2co3+2Hcl=2Nacl+H2o+co2↑
③碳酸氢钠与盐酸:NaHco3+Hcl=Nacl+H2o+co2↑
④碳酸钠与氢氧化钙:Na2co3+ca2=2NaoH+caco3↓
4.观察与思考(一):
①观察:反应①②③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讨论:由此你发现了什么?
③归纳: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的鉴定方法。
5.观察与思考(二):
①观察:第④个反应有什么特点?
②讨论:由此,你又有哪些新发现?
③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一般形式与特点。
6.回忆与反思:根据你具有的酸、碱、盐知识,列举
几个酸与碱、盐与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观察判断它们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为什么?
7.讨论与归纳:
①讨论:你所做实验中的复分解反应与你所列举的反应,它们的生成物有什么特点?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②归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课
后
反
思
武威第十九中学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学科下册第十一单元(章)
单元
名称、课题
活动与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
课时划分
5课时
教学课时
第3课时
总备课数
第8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初步学会粗盐提纯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用类推的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并形成规律性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扩展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与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粗盐的提纯
教学难点
粗盐的提纯
教法
本节内容采用以下“探究—讨论—归纳”模式进行教学学法
将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
教学准备
①粗盐的提纯:烧杯、漏斗、量筒(10mL)、玻璃棒、
蒸发皿、酒精灯、药匙、铁架台(带铁圈)、滤纸、剪刀、托盘天平、粗盐、水。
教
学
过
程
教学札记
创设情境
1.学生交流家庭小实验情况(教师点评)。
2.教师出示:一瓶食盐,一瓶粗盐,一瓶食盐的水溶液,一瓶粗盐的水溶液。
3.学生观察:
①固体食盐与粗盐的外观差异;
②食盐与粗盐的水溶液的外观差异。
4.提出问题:“如何将粗盐转化为精盐?”“怎样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今天的学习任务:活动与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实验小组,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
①通过观察、比较固体食盐与粗盐的外观和食盐与粗盐的水溶液的外观,你得出什么结果?
②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你采取什么方法?
③粗盐提纯的基本步骤有哪些,怎样设计?
④每个步骤,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交流讨论结果:
①组内交流,形成方案。
②全班交流,互为补充。
(教师发现典型,及时评价;根据问题,及时指导)
教师示范
1.制作过滤器。
2.简要说明过滤操作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
1.分组实验:分工协作,分步操作,记录现象及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
2.交流实验结果:各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的得与失。
(教师适时点评,告诉精盐产率的理论值)
3.学生评议,提出疑问:
①我们小组得出的精盐产率大于理论值,为什么?
②我们小组得出的精盐产率远低于理论值,为什么?
4.分组讨论:
①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②根据实验误差的原因,你在操作中,还应该注意什么?怎样改进?
5.交流讨论结果:尽可能多找出造成实验误差可能出现的原因。
(学生可以进行争论,教师给以引导)
教学小结
1.学生: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提高了哪些能力?(学生自我评价)
2.教师:对粗盐的初步提纯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归纳小结,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教师激励性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会用过滤的方法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如果要除去粗盐中可能含有的氯化镁、氯化钙、碳酸钠等可溶性杂质,你将用什么方法除去?原理是什么?怎样操作?
学生讨论
针对拓展问题进行讨论,根据时间,讨论可长可短。
如果讨论不够充分,可让学生课后再查找资料进行探究。
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课后活动
按要求写探究实验报告。
课
后
反
思
武威第十九中学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学科下册第十一单元(章)
单元
名称、课题
课题2化学肥料
课时划分
5课时
教学课时
第4课时
总备课数
第9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常用化肥的种类、作用、保存及施用时注意事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化肥实物的搜集、化肥知识的调查和课堂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化肥及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提高学生环境意识,培养学生重视农业、关心农村、确保农业持续发展的真实情感
教学重点
区分氮、磷、钾肥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
本节内容采用以下“探究—讨论—归纳”模式进行教学学法
将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
教学准备
②实物:缺氮肥的包心菜叶片(实物)、缺磷的小麦植株(高、矮各式各1株)、缺钾的大豆叶片(实物③常见化肥样品。
教
学
过
程
教学札记
创设情境
1.讲述:1958~1960年,由于自然灾害,不少人饿死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突飞猛进,基本解决
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的事实,指出化肥在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上所起的作用。
2.投影:播放养分充足或缺某种养分的植物生长图片。
指出:“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说明肥料与农业生产、人们吃饭有着密切的关系。
点明学习主题。
学生活动
1.展示学生各自搜集的常见化肥的样品,由各组代表上讲台展示样品,做简要介绍(教师适当点评)。
2.阅读课文:整理资料,填写下表:
常用化肥的名称、化学式及作用
类别
氮肥
磷肥
钾肥
复合肥
名称
化学式
主要作用
植物缺少时的症状
(重点,用时稍长些,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发现问题)
3.讨论交流:交流信息资料,互查上述表格所填内容。
(教师深入小组,了解讨论情况,适时指导)
4.展示图表:各小组代表争相走上讲台,展示图表,简要说明。
归纳整理
投影1:展示完整的图表。
投影2:常用化肥包装袋商标图示及说明书。
再创情景
由学生讲述案例:
①细心的农民问我:夏天雷雨过后,田里的庄稼长得特别旺盛。
听说你在学校里学过,你能告诉我其中的秘密吗?
②一位老大爷给我讲:70年代刚使用化肥时,生产队里种黄豆,为确保增产,施用了大量尿素。
夏天时,黄豆苗生长非常旺盛,农民很高兴。
结果,到了秋天,黄豆的结实率很低。
相反,漏掉施尿素的地方,黄豆结实却较丰厚,令人哭笑不得。
教师点拨
1.教师介绍案例①中的秘密。
2.案例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讨论、交流对案例分析的体会。
让学生知道:种田也必须学习科学知识,否则就要付出代价,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第79页第二、三两段。
2.讨论交流:为了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在化肥使用
方面,你应当给父母做哪些宣传?
教师小结
我们知道了化肥的作用及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为保护我们的家园而努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活动
1.小结: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归纳、巩固知识,同桌、同学互查)
2.学生主持:用卡片展示问题(常见化肥的名称、化学式、用途等),小组抢答(或板书)。
教师总结
1.简要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2.课后活动:怎样识别区分常见的化肥:尿素、碳酸氢铵、过磷酸钙、硫酸钾?(为下一课时做准备)。
课
后
反
思
武威第十九中学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学科下册第十一单元(章)
单元
名称、课题
课题2化学肥料
课时划分
5课时
教学课时
第5课时
总备课数
第10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区分氮、磷、钾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化肥实物的搜集、化肥知识的调查和课堂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化肥及农药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环境意识,培养学生重视农业、关心农村、确保农业持续发展的真实情感。
教学重点
区分氮、磷、钾肥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
本节内容采用以下“探究—讨论—归纳”模式进行教学学法
将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
教学准备
仪器:试管、试管架、试管夹、研钵、酒精灯、火柴、烧杯。
教
学
过
程
教学札记
设置情景
(贴在黑板上)农作物生长时需要大量的氮、磷、钾肥,如果缺少这些营养元素,农作物就会得“病”: 实物1:发黄的菜叶与正常的菜叶比较。
(缺?)
实物2:矮小的小麦植株与正常的小麦植株比较。
(缺?)
实物3:叶片边缘发黄的大豆叶与正常的大豆叶比较。
(缺?)
提出问题
1.这三种不正常的植物,各缺乏什么养分?
2.如何区分常用的氮、磷、钾肥呢?
3.怎样科学施肥?
学生活动
1.观察实物、填写下表:
氮肥
磷肥
钾肥
碳酸氢铵
氯化铵
磷矿粉
过磷酸钙
硫酸钾
氯化钾
状态
气味
溶解性
2.组内交流:交流观察结果。
3.展示观察成果: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观察的结
果(其他同学补充)。
4.学生小结:从外观上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教师点评)。
5.交流实验结果:学生下位,自由交流;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教师指导,给予点评)。
6.归纳小结:区分氮肥和钾肥的方法。
学习评价: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统计能正确区分氮肥、钾肥的方法及人数)
问题拓展
黑板上的三种不正常的植物,各缺乏什么养分?急需施肥。
但是,买回来的化肥包装袋因磨损,字迹模糊不清,无法辨认。
现取化肥样品分别装入1、2、3号小瓶,放在实验台上。
请你帮助辨认,指导施肥。
看哪个组最先完成任务,把小瓶标号写在黑板上对应的“生病”植物的下方。
教师小结
你们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是满意,基本满意,还是不满意?
课后活动
1.整理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同学互相交流,查漏补缺。
2.调查你的父母在贮存、使用化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他们提出合理的建议。
3.社会调查:化肥使用的利弊与对策
www.5y
kj.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