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断纹审美探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工|2022年第31期
作者简介:梁顺昊(1999—),男,汉族,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设计学、产品设计。
[摘 要]古琴断纹是源于其琴板的热胀冷缩以及长期演奏中的振动等而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复杂,蕴含了极高的审美价值。
正是这种巧妙的人文与自然在漫长的时空中的融合,使得古琴断纹具有独特的审美。
[关键词]古琴;断纹;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J5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31-0066-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梁顺昊.古琴断纹审美探微[J].天工,2022(31):66-68.梁顺昊 湖北大学
断纹,多指古琴由于琴板的热胀冷缩以及长期演奏的振动等产生的漆面断痕。
断纹的品种繁多,但最富有工艺性的断纹多是天然裂纹经过加工而产生的象形图案,如牛毛断、流水断、龙鳞断、蛇腹断等。
一般而言,琴不足百年不出断纹,但在不同时期古琴的材质不同,断纹也多种多样。
断纹也是古琴历史悠久的象征,故琴界以断纹为贵。
古琴鉴别家曾有“千金难买龟纹断”[1]之说法。
古琴断纹纹理密集,其貌具有特殊的残缺之美,其形风格独特、韵律有序,与瓷器中哥窑的开片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琴技艺代表着我国文人与士大夫阶层的文人雅趣,位居我国“琴棋书画”四艺之首,能够全面反映我国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各个时期社会的人文需求,不论音色、形式还是文物价值,都堪称中华民族的艺术珍品,而且古琴断纹形式丰富多彩、涂层表面油色温润,是判断古琴年代久远的最好标准,它具有独特的质美,错综复杂,变化多端。
古琴断纹在我国的古老手工艺历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我国的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断纹在历朝文章中均有记载,如明代黄成的《髹饰录》、清代程允基的《诚一堂琴谈》等,宋代赵希鹄在《洞天清录》[2]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古琴以断纹为证,盖琴不历五百年不断,愈久则断愈多,然断有数等,有蛇腹断,其纹横戳琴面,相去或一寸或二寸,节节相似,如蛇腹下纹;有细纹断,如发千百条,亦停匀,都在琴之两傍,而近岳处则无之,有面底皆断者,又有梅花段,其纹如梅花头,此为极古,非千余戴不能有也。
”此描述充分体现了断纹是古琴年代久远、传世珍品的象征。
一、古琴断纹的概念与价值
古琴断纹是琴体经年累月受寒暑温差热胀冷缩以及长期演奏的振动等形成的。
由于木胎、灰胎、大漆的膨胀系数不同,导致漆面产生了有层次的裂纹。
经
过岁月的洗礼而产生的断纹,使古琴的演奏功能与艺术审美拥有了独特的价值。
大多数漆器工艺品都视裂纹为残次品或者视为不足,而古琴视此为珍宝,有其特有属性的原因。
古琴作为一种乐器,好的音色很关键,而作为一种弹拨乐器,琴体对声音的传导性又直接决定着音质,断纹在琴体内的出现直接改变了声音辐射品质常数、音阻抗、声衰减系数,从而产生了通透深邃的声音。
古琴除了乐器属性外,同时也兼具艺术品属性,一代代琴者的演奏及修缮赋予了古琴断纹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美感以及内在的人文情感。
二、断纹的分类
古琴断纹的分类方法是以断纹所呈现的特征为标准的。
断纹大多是均匀开裂的线条形成的肌理效果。
根据肌理效果的不同,大概可以分成玉骨冰肌断、牛毛断、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龙鳞断等。
[3]
三、断纹的成因
断纹成因复杂,既受材料本身的影响又受人为演奏和修复等的影响,是集天时、地利、人和而形成的特殊的美,是古琴在一代代琴人手中经历了无数次随机的漆面开裂与修缮而形成的一种破碎而规整的美。
(一)内在因素
古琴的琴体由木胎、灰胎、大漆层构成,受到外部温度、湿度影响,琴体会发生膨胀和收缩,而这三个层面的膨胀系数不同,木胎和大漆之间会产生作用力,会出现垂直于琴面的裂纹。
断纹现象不只有古琴存在,其他漆器上也有,而断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漆器底胎的材料性质。
由于古琴漆面木质较疏松,为了使琴面更耐磨,同时又要兼顾声音传导性,在琴坯制作过程中都会上灰胎,灰胎工艺是古琴制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古琴上的灰胎主要有鹿角灰、八宝灰、瓦灰等,其最常用的是鹿角灰。
因为生漆本身就富有柔韧性,还具有较高的耐磨性,并且硬度大、附着性好,
古琴断纹审美探微
66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探索研究
热传导作用很强,即使现代科技这么发达,目前也并未有其他材料可以替代大漆的作用。
所以,大漆和鹿角灰混用是历来斫琴师所公认的最佳涂料。
瓦灰遍地可寻,也常用其和生漆调和作为涂料。
产生断纹的第一个原因便是髹漆的灰胎技术,而后来又有了八宝灰,即把玛瑙、水晶等宝石碾成粉末,掺于鹿角灰中与生漆搅拌做古琴漆胎,所以形成的断纹也就色彩斑斓,而用八宝灰胎制作的古琴漆色虽然更美,但在音色上却有所局限,八宝灰胎质地相比鹿角灰胎更加坚韧,而这也导致其在音色的传导性上略逊一筹,虽然声音不及鹿角灰胎,但因为外形华美,故藏家常作文物珍之。
大多数传世古琴与其他文物不同。
古琴不是下葬品,而是作为乐器使用得以传世,所以在演奏过程中琴体的振动也是断纹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演奏过程中,琴体的振动使得其分子结构更松散,会使断纹的开裂更均匀、更延展。
(二)外在因素
传世的古琴由于年代久远,在演奏和传承的过程中会因正常的老化和意外的磕碰使古琴有不同程度的破损,不同的琴人会对其进行修复,而大多数斫琴师对古琴的修缮除还原外,还带有二次创作,会在其原貌的基础上,即在大漆灰胎的审美上融入自己的想法。
这样历史悠久的古琴上的断纹便成了不同年代多位斫琴师艺术创作的结晶,充分体现了中国工艺的历史人文美。
古琴上的断纹是在琴身上形成的细微裂纹,琴涂层的颜色一般选用深褐色和朱砂色,然后加入其他不同的成分,进而出现栗色、棕色以及水墨云纹等多种肌理效果。
而古琴漆面颜色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所以斫琴师修缮古琴时几乎不可能调出和原色一样的颜色,补漆颜色都会与原色有一定差异,但这种色差在古琴上并不算是缺陷,相反被视作一种审美,这也正对应了古代大漆技法中的“云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层的大漆出现氧化,正常的演奏振动、磨损等,这样斑驳交叠而又富有层次的断纹之美就体现了出来。
四、断纹的审美价值及特点
古琴上的断纹在艺术美学方面也有很大的意义。
由于斫琴工艺(即古琴制作过程)考究,其选材讲求轻、松、脆、滑,因此古琴斫制过程有着依材而斫的特色,制作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将直接影响音质和音色。
宋代朱长文在《琴史》中有云:“琴有四美,一曰良质,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
”[3]因此,断纹的审美价值是基于古琴的审美价值而研究的。
(一)残缺美
中国传统审美观崇尚圆满、完美,而古琴断纹则是中国传统审美中少有且珍贵的残缺美的体现。
通过在旧色的基础上混入新色,实现间补的效果,从而彰显器物拙古之美。
在时间的推移中,琴身逐渐出现黑红相间的斑纹,由于材料年代、氧化程度各不相同,琴面上的断纹层次也各不相同,深浅不一又错落有致,其修补时的人为艺术化和演奏造成的磨损所形成的肌理效果是由原漆开裂的断纹组织演变而来。
例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古琴《大圣遗音》,其琴身背面的断纹肌理呈横断状分布,是因漆面髹漆上层为朱砂色,经过长期的使用和氧化,将其下层流水状纹理磨显出来从而形成排布有序的效果。
这种非对称结构的肌理变化形成了一种破碎和灵动的美感,所以不管是近距离还是远距离观察它的细节,都可以看出断纹肌理变化和肌理单元的改变。
[4]
(二)流动美
古琴是文物,更是一种活着的乐器。
断纹伴随着时代变化、不同斫琴师的修缮而形成,经历了连续的不断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赋予了断纹独有的流动美。
古琴断纹的流动美体现了断纹的出现、发展与演变的过程,同时也是古琴断纹所出现的动态连续性在修复、演变的过程中对断纹的肌理、颜色、形状和触感等所产生的视触觉改变,古琴涂料表面先开裂出少量断纹后,持续依次增裂的断纹在补漆修复表面又陆续重新开裂出断纹,补缀涂料便随着修复时间的增长而逐步叠加,断纹经氧化、演奏的磨损使原漆层与修复前叠加的漆面效果随时间而逐渐递减,这就反映出断纹漆面的效果从一种规律逐渐演化成另一种规律,以及从一种视觉体验逐渐演化出综合触感、视觉体验的流动美。
[5]例如,故宫博物院馆藏古琴《大圣遗音》的蛇腹断、流水断,从漆面结构的修复面与原漆面断纹的密度、漆色的新旧中可观察到各个断纹出现的先后顺序:最表层是最新补的栗棕色漆补面被磨显出的规整纹理,再往下是流水断的原朱砂漆层被自然打磨渐渐变浅呈橘红色,其中弦线着力点量最重且使用次数较多的部位的漆层已经磨损显露出下层朱砂漆层,而随着年限的延长,磨显次数逐渐增加,断纹纹理和断裂后的灰胎层也不断发生扩展,使得底漆显露出来,而在磨损严重的部位则显现出最底层的漆色(如图1)。
人们在表演或欣赏活动中,从涂层表面断纹凹凸起伏的触感中就可以体会到历史长河中流淌的触觉流动美,这种自然形成的流动的美感无形中增加了古琴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演奏手感。
(三)音色美
古琴作为一种乐器,其音色的好坏是其作为乐器的器物价值最直接的体现,而断纹的独特之处在于,断纹不但不会影响古琴音色,反而可以使古琴音色更加松透澄澈。
古琴的“音”的美学意义并非完全是人为的产物,而是古琴本身特殊构造产生的切实存在的
67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工|2022年第31期
极大的个体差异。
音之美主要取决于琴体本身,琴体本身基础音色主要取决于制作工艺和选材。
杨时百先生曾在《琴余》中如此描述:“音声有九德,清、圆、匀、静,人力或可强也;透、润、奇、古四者,则出自天定。
”[6]通常说一张音色优美的古琴,要具备九德中的特点,而断纹则会直接对古琴音色产生影响。
断纹的产生说明古琴年代比较久远且常被历朝历代琴人用于演奏。
(四)历史人文美
每一种传世的古琴的断纹都有关于它的传说,其在各种偶然性因素的影响下经过了多个历史发展阶段,其断纹形状及其变异与多样使见到古琴断纹的人容易联想到人类历史演变的曲折。
例如,九嶷派古琴名家李天桓先生收藏的古琴《碧天秋》就是古琴人文历史美的写照,此琴据考证,斫琴年代为宋朝,后到琴家李浴星手中家传,此古琴不幸在唐山大地震中受到严重损坏,又经琴家郑珉中先生修复并重新刻琴名为“碧天秋”,笔者有幸于李天桓先生家中弹奏此藏琴,穿越千年至今日琴身已开出蛇腹断、流水断纹,音色松透高古(如图2)。
在修缮过程中不同的断纹都象征着人类不同岁月留下的历史印记,使我们的脑海里映下了一代代琴人修缮与弹奏的画面意象,这些演奏家、斫琴师、古琴收藏者都是人类历史的见证者,也是这种历史美的缔造者。
人们通过对断纹的欣赏能体会出其中历史人文美的价值,历史人文美是基于历史和人的文化活动产生的一种感性美,传递给人们美感,以此带给人们审美愉悦,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并以一种持久的形式带给人们美的震撼力,正是通过修琴、弹琴等一系列活动才赋予了古琴艺术人文情怀与历史底蕴。
[7]
五、断纹在当代古琴传承中的价值
古琴断纹是历史遗留给人们的瑰宝,它在带给人们美的多重体验的同时,也为当代古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探索的更多可能性。
近现代许多琴家在修缮、斫琴乃至演奏的过程中都受到了断纹的影响,所以对传世的文物古琴重新作考究,从形制构造到漆艺等多角
度进行了文物古琴的改良以及修缮。
在学术研究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郑珉中先生根据文物古琴工艺以及文献著作内容等做了深入研究,著述有《蠡测偶录集:古琴鉴定及其他》《故宫古琴》等多册学术论著,对文物古琴的鉴定、修缮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古有雷氏琴誉满盛唐,现如今的斫琴师也没有故步自封,而是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从音色、审美等多角度入手,使古琴文化愈发繁荣。
例如,当代斫琴名家王鹏先生先后修复了宋琴《龙吟虎啸》、唐琴《九霄环佩》,以及数百张历史名琴。
王鹏先生制作的古琴还作为中国乐器的代表作品,曾在被称为音乐殿堂的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同时王鹏先生的古琴曾在多个国家的音乐会亮相,使中国古琴走向了世界。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悠远的古琴之音,余音绕梁,时如号钟,时如松风,现场效果极其震撼。
奥运会开幕式所用的古琴正是王鹏先生用百年木材斫制的师旷式古琴《太古遗音》。
断纹也见证了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现当代古琴艺术仍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无数古琴艺术家的坚守和努力下蓬勃发展。
六、结语
古琴断纹是古琴艺术独有的艺术特点,断纹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木胎质地、大漆颜色、斫琴师的艺术创作、漆面开裂的顺序等多种复杂因素构成了流动而富有古意的断纹。
断纹是匠人艺术的结晶,是时间洗礼下流动的美。
断纹使古琴艺术在视觉和听觉层面都得以延展。
断纹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与审美的精髓,其代表了传统美学的独特性和人文精神,是历史文化和社会实践的浓缩产物。
至今这种文化价值仍值得我们借鉴,以具象之物研究其内核精神与工艺技术,进而从传统中吸收养分,努力创造更高的艺术造诣。
参考文献:
[1]郑珉中,王戈.郑珉中先生说古琴[J].紫禁城,2006(5):8-17.
[2]梁丽君.《洞天清禄集》著录与相关研究[J].美术研究,2015(4):23-29.
[3]韩伟.朱长文《琴史》综论[J].音乐探索,2017(1):93-100.
[4]郑珉中,王风.郑珉中先生藏琴手记[J].紫禁城,2021(7):30-105.
[5]黄海澄.形式美:相似与自相似[J].艺术探索,2005(4):56-57.
[6]欧阳平彪.杨宗稷先生《藏琴录》述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9(7):30-34.
[7]王学川.历史审美论研究的意义和任务[J].理论与现代化,2009 (4):61-66.
图
1 古琴《大圣遗音》图
2 古琴《碧天秋》
68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