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创设数学典型例题的策略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创设数学典型例题的策略和意义
初中数学典型例题的教学策略
一、对解题思路方法的拓展,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数学学科思维十分灵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从一般到特殊,
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拓展。
例如:教材九上P39页,已知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1,10),(1,4)(2,7)三点,求出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该题可类比一次函数中的待定系数法,设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一般式,通过列出关于a、b、c的三元一次方程组就可求出a、b、c,从而得到二
次函数的解析式,教学中可将该题进行由一般到特殊的改变,比如:使二
次函数图象经过(-1,0)(3,0)及(1,4)三点求函数的解析式。
许
多学生在审题中,只抓住经过三点的信息仿照例题的解法,仍将解析式设
为一般式,通过解三元一次方程组从而得到a、b、c的值,得出解析式。
此时可提醒学生观察点的坐标特点,从点的特殊性入手,明确其中有两个
点为特殊点,即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可改设解析式为两根式得到一元
一次方程求出解析式,这样就降低了运算的难度。
此外引导学生进一步发
现其中一点为抛物线的顶点,可将解析式设为顶点式,进行求解。
通过题
目的迁移改变,解法引申,让学生体会到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过程,学会
选择恰当的解题方法,可减小运算难度,提高解题能力。
学生在选择适当
的点后,加以灵活运用,对待定系数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因此学生逻辑
推理、建模能力得到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数学学科素养的形成也得到
了落实。
二、通过对例题拓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养成深入研究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九上P41页习题8,在三角形ABC中,∠B=90度,AB=12mm,
BC=24mm ,动点P从点A开始沿边AB向点B以2mm/s速度移动,动点Q从
点B开始沿BC 向点C以4mm/S的速度移动,如果P、Q两点分别从A、B
两点两时出发,那么三角形PBQ的面积S随出发时间t如何变化?写出S
关于t 的函数解析式及t的取值范围,对于此题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
问题延伸,再设计了几个问题:
1、几秒后,三角形PBQ为等腰三角形?
2、几秒后,三角形PBQ面积最大?并求出面积的最值。
3、在一张三角形ABC的纸板中,∠B=90度,AB=12mm,BC=24mm ,一
只蚂蚁P从点A开始沿边AB向点B以2mm/s速度移动,另一只蚂蚁Q从
点B开始沿BC 向点C以4mm/S的速度移动,如果两只蚂蚁分别从A、B
两点同时出发,那么它们能相距6mm吗?
通过对问题的拓展,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将所学相关知识进行贯穿,借以巩固重要知识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以及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能力,
使学生真正学会如何用二次函数求最值。
这种用数学方法构建数学模型、
解决问题的素养也有利于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以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分
析问题、建立模型、确定参数、计算求解、检验结果,改进模型,最终解
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形成正确的
价值观念。
三、通过对例题结构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针对教材重要知识和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不足问题,例题教学宜求“变”求“活”。
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为4,底为6,求周长
该例题比较简单,本质是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运用。
讲解该例时应注重
对其进行挖掘、变化,加深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根据具体学情进行变式。
1、将条件与结论互换设计变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为4,周长为14,求底边(用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2、改变条件设计变式2: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为4,另一边为6,求
周长(用于培养学生分类讨论思想)
3、针对易错问题设计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为3,另一边为6,求周长(用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4、对知识进行适当延伸设计变式4:等腰三角形腰为x,底为y,周
长为14,写出二者的函数的关系式,并画出图象(用以培养学生数形结
合思想)。
通过不同变式练习,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条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
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地思考,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学会变通,使
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能动作用。
用例题的“活”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和“宽”的方向发散,既能培养学
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思维空间,
使例题的教育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也体现了核心素养中的“数学运算”
和“数学建模”的两大理念。
四、通过对例题的图形变式,类比拓展,引导学生多角度探讨同类问题,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能力,渗透转化思想,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例如:正方形ABCD中P为正方形内一点,且PA=1,PB=2,PC=3,求∠APB大小
该题可设计图形变式:将正方形ABCD改为等边三角形ABC内有一点P,PA=10,PB=8,PC=6,求∠BPC。
或等腰直角三角形ABC内有一点P,PA=10,PB=8,PC=6,求∠BPC
通过这些条件的改变,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试题模式的发散性,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可持续性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运用数学知识对课本中的例题、习题,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背景再研究,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例题的变式拓展,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主体,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度,并将数学知识进行转化,能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能力,使学生能够将知识灵活运用,开发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养成对例题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变式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