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包虫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包虫论文
第一篇:肝包虫论文
摘要:肝包虫病在我国牧区多见。
近年来对肝包虫病的诊断治疗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
本文从诊断、治疗2方面对肝包虫病进行综述并附病例报告一例:B超目前应用最广泛,为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可用于流行区的普查筛选、术中检查、术后监测及囊肿穿刺的导向工具。
MRI对于囊肿破入胆道者有其特殊的诊断价值。
间接血凝试验用于检测包虫囊液的特异性Igm抗体,敏感率89%,特异性可达97%,交叉反应少,可与ELISA一起用于临床诊断。
简介:
肝包虫病(echinococcosisoftheliver)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人类作为中间宿主而受害。
绝大多数细粒棘球绦虫(犬绦虫)的幼虫,少数由泡状棘球绦虫的幼虫入侵肝后致病,以形成寄生虫性肝包囊为特征,故又分别称作肝棘球蚴病或肝泡球蚴病。
中国主要流行于西北、内蒙、西藏等牧畜地区,20~40岁的青壮年就诊率较高,男女之比约为2:1。
该病已见于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日趋严重的全球性问题。
狗是细粒棘球绦虫最主要的终宿主,中间宿主可为羊、马、牛、人等。
成虫寄生于狗的小肠内,虫卵随粪便排出,污染牧场、畜舍,常粘附在狗、羊毛上。
虫卵为人吞食后,在十二指肠内卵化成六钩蚴,能穿过肠系膜,进入门静脉系统。
其中约75%的幼虫被阻留于肝,尤其是右半肝内,少数可随血循环散布到肺(占15%左右)、脑、肾、脾、眼眶、肌肉等部位。
诊断方法: 1.影像学诊断
(1)X线检查:较大的肝囊型包虫病或肝泡型包虫病均显肝影增大,右膈升高和活动受限。
位于肝顶部者见右膈呈半球状或波浪形隆起,破入脑内显示右下胸膜炎,液气胸或肺实质炎征象,可作气腹造影鉴别膈上或膈下病变。
肝囊型包虫钙化影呈圆形或椭圆形,泡型包虫则显示弥散性丛点状或小圈形钙化影。
胸部X平片右侧隔肌抬高者约占18.22%,有胸膜炎征象者占5.13%。
腹部平片检查的阳性率为34.6%,典型的肝包虫囊肿有钙化[2]。
(2)肝超声波检查:B型超声断层检查,囊型包虫显示边界明确的液性暗区,其内所见光点或小光团为子囊;泡型包虫则显示密集光点,并见大小不等的光团,底光带多不清晰。
B超可证实囊肿病变的性质及可区分阻塞胆管的是破人胆道的子囊抑或是结石,成熟包虫囊肿可有清楚的玫瑰花结样子囊图象,失去活性的囊肿超声可表现为实性回声结构,类似肿瘤,用7.5 MH:的探针可见包虫囊肿的3层壁结构,其准确性与MRI类似。
柴君杰等人总结了497例初诊肝包虫病患者共645个包虫囊的B超影像进行分类:1,单纯型;2,内囊分离型;3,分隔型(子囊型);4,混合型;5,不均质回声型;6,实变钙化型。
文章认为,包虫囊影像类型的自然演变过程如下:
包虫囊最初发育形式可能是单纯型,然后出现分隔和子囊的发育。
囊内回声物质的出现是包虫囊衰老、变性坏死、吸收和纤维化、钙化阶段。
[3] B超结合血清学检查准确率可达94%。
B超可明确囊肿的确切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及有无囊肿一胆管交通存在,对寻找不能触及的肝实质内小囊肿尤为重要。
因此B超目前应用最广泛,为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可用于流行区的普查筛选、术中检查、术后监测及囊肿穿刺的导向工具。
(3)CT、MRI:囊型和泡型包虫均显占位性病变及显示病变的部位和范围。
对于肝泡状棘球蚴病以及合并感染、退变的病灶诊断,B超有其局限性,因此,可选择CT。
CT主要用于肝包虫囊精确定位,能清楚显现子囊、外生囊、囊膜分离及钙化等,用点整合方法从CT横断面尚可观察到囊肿容积的变化,同时还可明确腹腔内有无包虫囊肿闭,显著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4] MRI对于囊肿破入胆道者有其特殊的诊断价值[5]丁爽,贾文霄应用核磁扩散加权成像诊断肝包虫病,结果显示:肝细粒棘球蚴包虫、肝泡状棘球蚴包虫及邻近正常肝组织的扩散系数值(ADC值)三者间有统计学差异。
证实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对肝包虫病的诊断及病理成分的分析有一定价值[6]。
2、免疫学诊断
(1)常用方法:皮内试验(ID),此法诊断简便并比较敏感,但
因操作方法、阳性标准和抗原注射量尚未标准化,易出现假阳性反应是其缺点。
间接血凝试验(IHA),阳性率约为91%,假阳性率为3.8%,反应敏感且假阳性率低,具有快速、简易等优点。
乳胶凝集试验(LAT)操作简便,敏感性和特异性亦较高。
琼脂凝胶扩散(agar gel diffusion,AGD)和弧5双扩散(arc 5 double diffusion,DDS)的敏感性分别在41%-97%和82.1%,两法操作简单、反应迅速、试剂量少。
对流免疫电泳(counter immunoelectrophoresis;CIEP)、免疫电扩散(immunoelectrodiffusion;IED)、酶联免疫电泳(Enzymelinked immunoelectro-phoresis;ELIEP)和酶标记抗原对流免疫电泳(enzymelinked antigen-CIEP;ELA-CIEP)均为较敏感及特异的诊断方法。
pinon(1976)根据CIEP沉淀带的特殊的手套手指形状可测知囊肿是否破裂。
CIEP于手术后3-7月转阴。
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和限定抗原基质球荧光试验(defined antigen substrate spheres;DASS)敏感性为89%-100%.放射免疫测定法(RIA)亦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亲和素-生物素化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法(ABC-ELISA)均为敏感、特异的常用诊断方法。
(2)补体结合试验(CET):可用作疗效考核,对复发的诊断有一定价值,然其敏感性较低、假阳性较高,故不十分常用。
皂土絮状试验(BFT)操作简单,尽管较CFT特异,但假阳性仍较高(3.0%-27.8%),故亦不常用。
通常,诊断囊型包虫病的方法多可用于诊断泡型包虫病。
血清IgE 因棘球蚴消失逐渐下降,其测定可用作疗效考核。
应用酶标记的抗包虫囊液抗原单克隆抗体作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ELISA)是特异性高、稳定性较好、操作简便的新方法。
酶联免疫印渍技术(ELIB)用带有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抗原决定簇的硝酸纤维膜检测包虫病具有敏感、特异、重复性好等特点,同时,ELIB无需分离纯化抗原。
PCR技术结合精细针吸活检技术,利用RT-PCR检测病变组织Em 特异的mRNA,作为诊断和疗效考核的依据,以弥补传统的影像学及
血清学诊断方法的不足。
RT-PCR基因诊断较Northern杂交,原位杂交分辨率高、快速、简便,适于分辨器紧密相关的转录物而不依赖其丰度,结果不受DNA变异的影响,是一种具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检测技术。
小结
包虫病是由棘球绦虫寄生人体或其它动物肝脏引起的疾病,肝包虫病在全世界发病范围很广,以牧区多见,肝包虫病占人体各部位包虫病的70%。
长期以来,肝包虫病的治疗一般采用手术疗法,尽管手术的方式和技术不断的改进,但依然存在术后复发、种植、长期残腔积液、感染甚至形成脓肿等众多的并发症,仅复发率就高达11.4%-36%[1]。
由于近年来B超、CT、PAIR等多种方法的发展及成熟,肝包虫病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
早期体格检查时大多病员全身情况良好;少数巨大囊肿病人可有慢性消耗性表现如贫血,消瘦乃至恶病质。
腹部检查可见右季肋部隆起并向助下缘突出,并可能触及边缘整齐,界限清楚,表面光滑随呼吸上下活动的半球形成包块。
由于囊液的张力较大,触诊时包块硬韧,压有弹性,叩有震颤即“包虫囊震颤”是特征性表现。
囊肿多在肝右叶,常致左半肝有代偿性增大。
第二篇:肝包虫病简报
简报
第12 期
玛沁县优云乡卫生院编 2012年 7 月 30 日
坚持不懈,严防包虫病
------记我乡包虫病筛查工作
肝包虫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是畜牧地区常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也称肝棘球蚴病,主要流行于畜牧业发达地区。
病因犬绦虫寄生在狗的小肠内,随粪便排出的虫卵常粘附在狗、羊的毛上,人吞食被虫卵污染的食物后,即被感染。
优云乡地处高海拔、纯牧区,是肝包虫病的好发和高发地区。
2012 年7月27日国家疾控、省疾控、县疾控三级疾控单位齐聚我乡,为我乡广大牧民群众免费开展肝包虫病筛查工作。
此次筛查通
过病史采集、对牧民开展B超和血清检查。
当天共检查104例,其中16例患有肝包虫病。
为三级疾控单位及时掌握肝包虫病的流行状况提供了医学依据,也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我院职工积极配合上级医疗单位,对牧民群众认真讲解了有关包虫病传播途径、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及防治知识。
教育牧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不喝生水,不吃生肉,饭前洗手,餐具洁净;消灭野犬,加强家犬的管理;儿童勿玩耍狗;防止犬粪污染草场、饲料、水源,预防羊群染病;保护水源;搞好环境卫生。
使广大牧民群众对次疾病有所认识。
同时,做好翻译、解释说明工作。
使得当天筛查工作圆满顺利的完成。
通过对全乡牧民群众免费开展包虫病筛查和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牧民群众的普遍赞誉。
抄报:县卫生局、乡政府
第三篇:包虫病
包虫病
1.简介
在美丽的中国西部高原地区,多为藏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和劳作的地方,由于恶劣的高原气候,闭塞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在我们西部广大农牧区一种被称为“第二癌症”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包虫病,犹如草原“瘟神”时时威胁和危害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给包虫病患者带来了深深痛苦,严重制约了西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农牧民的脱贫致富。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包虫病的防治工作,安排技术人员和专项资金,积极开展了包虫病的防治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
包虫病又名棘球蚴病。
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经济问题,是畜牧业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
棘球蚴在人体和家畜体内寄生时,由于虫体逐渐增大,对周围组织呈现剧烈压迫,引起组织萎缩和机能障碍。
当肝脏肺脏有多量虫体寄生时,由于肝肺实质受到压迫而高度萎缩,甚至引起死亡。
2.流行分布
包虫病呈全球性分布。
重要流行国家有东亚的中国、蒙古;中亚的土耳其、土库曼斯坦;西亚的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南美的阿根廷、巴西、智利;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非洲北部、东部和南部的一些国家。
我国是包虫病高发国家之一,其中以新疆、西藏、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四川等7省(区)最为严重。
其次是陕西、山西和河北的部分地区。
另外,在东北3省、河南、山东、安徽、湖北、贵州和云南等省有散发病例。
包虫病主要有泡型包虫病和囊型包虫病。
泡型包虫病又被称为“虫癌”,是高度致死的疾病,分布范围多见于青海、西藏、甘肃、四川、新疆的部分地区。
在我国以囊型包虫病为主,主要流行于西北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家犬是主要的传染源和终宿主。
受草地畜牧业固有生产模式的限制,农牧民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畜牧业生产和产品的加工等过程中无法实现有效的监控和处理,造成包虫病的广泛流行危及人畜健康。
动物患包虫病后直接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动物品种的选育和畜种改良,严重阻碍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由于牛、羊等家畜包虫病给我国畜产品造成的年经济损失多达数亿元。
调查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行区各地的人群感染率和患病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由于各地区间肉类和其它牲畜产品的流通等原因,包虫病已由牧业区向农业区和城区扩散,并呈由西部和北部向东部和南部蔓延的趋势。
包虫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安全和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因此,搞好包虫病的防治研究工作对我省西北部高原牧区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农牧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和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均具有重要意义。
3.病原形态
包虫病是由棘球属虫种的幼虫所致的疾病。
目前被公认的虫种有细粒棘球颖虫、多房棘球绦虫、伏氏棘球绦虫、少节棘球绦虫。
其形态、宿主和分布地区略有不同,以细粒棘球绦虫最为常见。
细粒棘球绦虫虫体很小,仅2-7mm长,由头节和3-4个节片组成。
细粒棘球蚴为一包囊构造,内含液体,形状与大小因寄生部位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
4.生活史和感染途径
包虫病的流行与传播存在家养动物循环和野生动物循环两种形式,家养动物循环是指狗与牦牛、绵羊等的细粒棘球蚴循环,野生动物循环是指狐狸、狗与与啮齿类动物的多房棘球蚴循环。
犬是包虫病的终末宿主,犬参与棘球蚴循环并传播,据统计,家犬棘球绦虫的平均感染率为35%。
犬日排棘球绦虫虫卵量约为20-200万个,在排出成熟节片及大量虫卵时,污染草地、水源、家居环境,或附着在其毛皮上,食草动物和人均因食入虫卵而被感染。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由于人与犬的密切接触,在包虫病的传播过程中,犬作为传染源的危害明显大于狼、狐狸等野生动物。
细粒棘球绦虫成虫孕卵节片随终末宿主的粪便排出体外,孕节蠕动或破裂而污染牧草、牧地、水源、畜舍等环境物体,当中间宿主羊、牛、骆驼、猪、马等40多种动物随牧草、饲料或饮水吞食了这种虫卵时,即感染包虫病。
虫卵在中间宿主寄生发育,临床上尤以肝脏和肺脏上的寄生较为常见,犬等终末宿主吃了病畜的肝、肺等内脏器官后,棘球蚴就进入肠道,约经3个月发育为成虫,成虫可在宿主肠道内生活6个月左右。
多房棘球绦虫的虫卵随终末宿主(狗、猫、狐等)粪便排出,散落在地上、水中和植物叶茎上,被中间宿主(人、畜、鼠等)吞食,经血液循环被带到肝脏,在这里发育成泡球蚴,泡球蚴易转移到肺脏和大脑等器官。
若受感染的中间宿主的肝脏等组织器官被终末宿主动物食入,泡球蚴在其小肠内发育为成虫。
人若误食虫卵也可感染包虫病,棘球蚴在人体内生长发育长达10至30年,最近研究证实,鹰类可以散播虫卵污染食物,对于棘球蚴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5.临床症状和致病作用
棘球蚴对中间宿主的危害依蚴体的大小、数量与寄生部位而有差异。
棘球蚴几乎可以寄生于人和其他中间宿主的各个部位。
根据有关资料的报道,棘球蚴病最常见的是肝包虫病、肺包虫病,此外,还有腹腔包虫病、脾包虫病、肾包虫病、骨包虫病、脑包虫病及心脏包虫病等。
其致病作用一是对器官的压挤,二是分泌毒素。
蚴体发育慢,在
体积不大时,宿主长期无感觉。
患者早期会有低热、食欲减退、腹泻、过敏性皮疹等现象出现,但是它的症状也会因包虫寄生的部位、囊肿大小以及有无并发症而不同。
主要有两类表现:(1)过敏反应,使宿主发生呼吸困难,体温体高,在人特别敏感,常见的有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甚至导致死亡;(2)占位性病变,随着包虫囊的不断生长,被寄生的器官出现压迫性萎缩,影响功能或导致疼痛。
绵羊对本病最易感,死亡率比其他动物高,严重感染时,消瘦、被毛逆立、易脱毛、肺部受侵害则连续咳嗽,卧地,病死率较高;牛感染包虫病时,营养失调、体瘦衰弱、反刍无力、常鼓气,叩诊浊音区扩大,触诊表现疼痛,肺则咳嗽,如破裂者全身症状迅速恶化,通常会窒息死亡;猪等家畜症状不太明显,有带虫免疫现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236-1998)生猪屠宰操作规范A1.2.3 进行内脏检验,动物剖解可见肝脏肺脏凹凸不平,切开肝脏肺脏可找到棘球蚴,可见有液体流出,有时能见到子囊,绝大多数泡状棘球蚴囊肿见于肝,一般呈单个距块型,有时为结节型,或两者兼有。
终末宿主的棘球绦虫病一般无明显症状,当感染严重时,病狗表现腹泻、消化不良、消瘦、贫血、肛门瘙痒等症状。
6、造成包虫病高发主要原因:
(1)农牧区特定的生态环境
该病主要在农牧区流行,牧民家家养犬,家犬、野犬四处流窜,严重失控,狗粪也随处可见。
严重污染了草场、水源以及街道、居民住宿区的环境。
作为中间宿主、终末宿主的牲畜、犬啮类动物、狐、狼等动物间形成了自然循环传播链,都不同程度的感染两型包虫病,在流行病学中均起着重要的传染源作用。
(2)犬类动物管理无序
犬是包虫病的终末宿主,犬参与棘球蚴循环并传播,据统计,家犬棘球绦虫的平均感染率为35%。
犬日排棘球绦虫虫卵量约为20-200万个,在排出成熟节片及大量虫卵时,污染环境或附着在其毛皮上,食草动物和人均因食入虫卵而被感染。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由于人与
犬的密切接触,在包虫病的传播过程中,犬作为传染源的危害明显大于狼、狐狸等野生动物。
但是,在牧区对犬只的管理不到位几乎是空白,犬类动物无序繁衍,野犬数量不断增大;而且牧犬和家犬绝大多数都是未加约束、自由活动。
而牛粪作为牧区最主要的燃料,在收集、制作、翻晒等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与地面上的犬粪接触;最为关键的是,农牧民宰食牛羊后,多将带虫内脏随意抛弃,任犬抢食,进而无意中使犬感染棘球绦虫,从而构成人畜间疫情灾难性循环。
(3)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农牧区一般当地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教育与医疗卫生发展滞后,卫生意识淡薄,受传统生活习惯和观念的影响,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卫生意识,对包虫病防治自我防护意识匮乏,从而成为导致广大农牧民群众包虫病患病率居高不下。
此外,广大牧区牧民的居住条件差。
农牧区人畜同居一室现象非常普遍,尤其是寒冷而漫长的冬季更为突出,长时期与牲畜、犬共生于一室无疑增加了感染机会,也是造成包虫病高发的主要原因。
在牧区大部分农牧民随地屠宰牛羊,随意堆放,肉品极易受到包虫虫卵污染,随时可以拿来生食,这也是造成包虫病高发的原因之一。
饮用水的不安全性也是高发原因之一。
由于传染源-犬类动物活动的不确定性,对其粪便无法进行无害化处理造成包括水源在内的环境污染,绝大多数农牧民的生活用水是在居住地附近自由取水,多取沟、溪、塘等地表水或浅层地下水饮用,长期饮用被虫卵、孕节污染的水也会导致包虫病高发。
7、包虫病的防治策略
包虫病的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健康养殖,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贯彻“切断病原循环链”方针,以动物与人类包虫病的发生流行的关系、规律为基础,从管理、教育和技术措施三方面入手,重点抓好驱虫,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综合防治。
我国卫生部办公厅于2007年4月颁布了《包虫病防治技术方案(试行)》。
根据该技术方案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如下一些具体的防治措施.(1)切实做好家养犬的管理,推行拴养制度和定期驱虫制度
①推行家养犬拴养制度,严格控制犬的数量:建立犬驱虫登记卡,对流行区所有家(牧)犬进行登记,建立家养犬养殖档案,并对家养犬实行拴养制度。
登记的内容包括:户主姓名、犬的性别、年龄、毛色、每次驱虫的时期等。
②消除无主犬:以村为单位对无主犬进行登记造册,清除并作无害化处理。
③推行犬定期驱虫制度:采用吡喹酮(规格:0.2g/片)对所有犬每月定期进行一次药物驱虫,每犬每次1-2片(体重大于15㎏的犬每次2片),可将药物包被在犬能够吞食的饵料中,给犬喂食。
确认犬吞服后在犬驱虫登记卡上进行记录,投药后7天内限制犬的活动范围,收集犬排出的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深埋、发酵)。
(2)牲畜的屠宰管理
①屠宰场的管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6548-1996)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对病变脏器实施无害化处理(高温高压、焚烧或深埋),严禁出售;严禁在屠宰场内养犬,并防止犬进入屠宰场。
②家庭和个人屠宰的管理
在目前尚不具备定点屠宰条件的地区,要教育和引导群众不用未经处理的病变脏器喂犬,可将病变脏器煮沸40分钟后喂犬,也可对病变脏器焚烧或深埋。
(3)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贯穿于包虫病防治过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其目的在于通过普及包虫病的基本知识,唤起全体居民对包虫病危害性的认识;提高居民积极参与和配合防治工作的意识和依从性;增强流行区居民自愿地接受包虫病查治的自觉性;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习惯,以降低人群感染率和包虫病在动物宿主间传播的机会,最终达到控制包虫病的目的。
①牧民和从事屠宰业等高风险人群在生产和生活中要加强个人防护,不喝生水,不食生菜。
②应避免与犬密切接触,饭前洗水。
③捕杀野狗,限制犬的数量,严禁用含有虫体的动物脏器饲喂犬
畜,加强对家犬驱虫,人、犬驱虫后的粪便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④严格执行肉食品卫生检测制度和动物检疫制度。
(4)人群包虫病患者的发现和治疗
①病人的发现和疫情报告
疫区广大农牧民群众和城镇市民必须配合相关机构开展包虫病的检查监测,切实做到早检查、早确诊、早治疗。
方法可根据《包虫病诊断标准》(WS257-2006)采用B超影像学检查,对疑似者采用血清学方法辅助诊断,计算患病率。
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包括乡村医生和个体医生),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规定,采用网络直报或传染病报告卡对所有确诊、临床诊断和疑似包虫病病例进行报告。
②病人治疗
包虫病患者应遵医嘱,积极开展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
目前对于包虫病的治疗,仍然以外科手术为主。
我国在包虫病的外科治疗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展,经过不断改进手术方法,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治愈率。
对符合手术指征并愿意接受手术治疗者,应选择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尽早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适用于无禁忌症的肝囊型包虫病Ⅰ-Ⅲ型、多器官包虫病、肝外包虫病和手术耐受性差、术后复发以及泡球蚴病患者等不宜采取外科手术根治的患者。
8、总结:
包虫病的发生和流行,严重制约了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给西部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深重灾害,在身体疾患痛苦和经济条件双重压力下,人们谈病色变,在个别重疫区甚至已到了水不敢饮、肉不敢食的境地,是广大农牧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
《2006-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中,已明确将其列为重点防控的疾病,这既是包虫病患者的福音,也是广大西部地区公共卫生事业中建设中的重要事件,各族人民翘首以盼,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人民健康的关心和重视,加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