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徐州市丰县欢口育英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徐州市丰县欢口育英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登桐君山观富春江月下东流
①我以为访一处佳胜山水,无须提前做功课。

做过功课,到那里你不知先看哪样后看哪样。

如果你要去的地方是桐庐,做功课,更容易发生选择性困难。

我把这种选择性困难说给水华,他说,要看桐庐,先看桐君山好了。

②次日晨,我和水华到了桐君山下。

我说这山不算高啊,水华说,若游玩,山不需要太高。

好山高矮适宜,有花有草,设亭列椅,人和山才融为一体。

世人都说“峨眉天下秀”,梁启超称桐君山为“峨眉一角”,康有为则认为“峨眉诸峰不及此奇”。

好山啊,不光山本身的形态要好,山上提供的视角也要好,登上去能看到更好的风光。

③往山上走,清风拂面。

枝叶牵衣。

台阶登几级,便有缓步之地,便于抬起头观望,这是当年修山路者为后人提供的人文关怀。

水华说,清代高鹏年在《桐君山记》里写“扁舟渡横港,登岸,徒步而上。

历三百余级,盘旋曲折,达于巅”。

徒步而上,三百余级台阶的高度刚刚好,太高了,李白、韦庄、白居易、苏轼、李清照上不去的。

高鹏年又说,上桐君山“一路松风成林,苔藓铺地,鸣禽上下,如奏笙簧,有石坊曰古小金山,即桐君山也”。

桐君山上草木葱茏,差不多一棵树边上,长着另一品种的树,高矮参差,各呈姿态。

鸟儿在不高的树上跃上跃下,细密鸣叫,更长音的鸟鸣从树叶茂密的高树里传出,如长啸一般。

此山不过于嶙峋,也不过于平缓。

亭阁花草,树石雾岚均各有位置,未破坏野逸气象。

④登山顶,视野顿开。

江水阔大奔流,对岸建筑的远与小,衬出我们所站的山头很高。

水华手指山下说,这一条是富春江,那一条是分水江,桐君山是两江汇合处。

作家柯灵写过一篇《桐庐行》,“船转到山脚,天目溪从斜刺里迎面而来,富春江是一片绀赭,而它却是溶溶的碧流,两种截然不同的颜色,在这里分成两半,形成稀有的奇景”,天目溪就是分水江。

我们脚下站的这个地方是产生过好多诗的。

我看了看脚下,只有石头和寻常花草。

水华说,唐朝诗人章八元就站在这里作诗:“三月暖时花竞发,两溪分处水争流。

”有两首清代诗人写桐庐的诗也蛮有意思,袁牧的《桐江作》和纪晓岚的《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都写到了山、水、绿、船,这是桐庐风光的四大家族。

郁达夫的《钓台的春昼》也写到桐君山,他说桐君山“地处在桐溪东岸,正当桐溪和富春江合流之所,依依一水,西岸便瞰视着桐庐县市的人家烟树,南面对江,便是十里长洲;唐诗人方干的故居,就在这十里桐洲九里花的花田深处。

向西越过桐庐县城,更遥遥对着一排高低不定的青峦,这就是富春山的山子山孙了。

东北面山下,是一片桑麻沃地,有一条长蛇似的官道,隐而复
现,出没盘曲在桃花杨柳洋槐榆树的中间;绕过一支小岭,便是富阳县的境界”。

⑤说着话来到桐君祠。

桐庐县志载,桐君祠最初建于北宋元丰年间,祠内桐君老人端坐中间,神态蔼然。

两侧分立扁鹊、张仲景、华佗、葛洪、孙思邈、黄唯一、李时珍、王清任的塑像。

相传,桐君是黄帝时人,在此山结庐而居,研医采药,治病救人。

他的医药经验被后人汇编为《桐君采药录》,影响深远。

⑥我跟你讲,水华说,桐君这个人,《浙江通志》记载,“桐君住在县东山隈桐树下,其地枝柯偃盖,荫蔽数亩,远望如庐舍,人问其姓名,则以桐示之,因名其人为桐君”。

为纪念这位中医药鼻祖,后人把他采药求道的这方土地命名为桐庐,江为桐江,溪为桐溪,岭为桐岭,洲为桐洲。

采药求道山为桐君山,山上修桐君祠祭祀。

⑦月光下的桐庐县城清逸大方,现代化的脚步与山水清音在这里相遇而不抵触,故此桐庐享有“中国最美县城”之誉。

我们沿着江边走,准备再度到桐君山看山上月色。

水华说,这个地方叫鱼梁渡头,郁达夫当年走到这里,“先在离轮埠不远的渡口停立了几分钟,后来向一位来渡口洗夜饭米的年轻少妇,弓身请问一回,才得到了渡江的秘诀。

她说,‘你只需高喊两三声,船自会来的。

’先谢了她教我的好意,然后以双手围成播音的喇叭,纵声一喊,‘喂,喂,渡船请摇过来!’果然在半江的黑影当中,船身摇动了,渐摇渐近,五分钟后,我在渡口,终于听出了咿呀柔橹的声音。

时间似乎已经入了酉时的下刻,小市里的群动,这时候都已经静息。


⑧到山顶,月下的富春江静静流过,丰腴白净,水面筛动着对岸高楼的灯影。

我看到岸边十几条渔船停驻,灯火里人影忙碌。

水华说,这是船民,很辛苦的。

我们桐庐的船民过年要在船上贴红纸,上面写“大将军八面威风”,船上放一捆青柴,叫“青龙吉祥”。

⑨山上,我们再拜桐君老人,感谢他的恩德,踏着月光白霜的石阶下了山。

⑩水华姓郭不姓桐,桐庐县合村乡麻境村人,军旅诗人,博闻强记,过目成诵。

我与水华相识廿载,他比我小十岁,为吾友人。

(取材于鲍尔吉∙原野的同名散文)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②段中,梁启超和康有为都用峨眉山与桐君山作比较,但侧重点不同,他们分别强调桐君山的秀和奇。

B. 第④段中,作者对在桐君山顶所见的山、水、绿、船进行了详尽而直接的描写,生动展现了桐君山的明丽。

C. 第⑦段中,作者借助了郁达夫在鱼梁渡头向一位年轻少妇问渡的经历,让读者感受到桐庐当地的质朴民风。

D. 本文用语精当,富有美感,如第⑧段“筛动”一词,形象描绘出江水静流,微波荡漾,光影闪烁的动态美。

2. 第①段说“要看桐庐,先看桐庐君山好了”。

阅读全文,简要回答先看桐君山的理由。

3. “水华”这一人物在本篇游记中十分突出,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历史上,家教是促成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对基层社会治理起着有益的作用。

如今,吸收借鉴古代家教在传承主流价值观方面的有益经验,对更好发挥家教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十分有意义。

(一)传承家训:主流价值观的通俗化。

家训是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家庭内部施教,最主要的特点是通俗易懂。

家训大都是训主结合个人成长生活经历对人伦亲情、世道人心、社会变化做的深入阐述,说理透彻明了,读来亲切可感。

历史上的很多家训,不仅对训主一家一时产生了影响,且还泽被后世。

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之誉的《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家训专著,内容十分广泛。

从中可以看出,文人士大夫著训立说的主要用意和家教的基本内容,也为后世家训树立了样本。

清人王钺曾说:“北齐黄门颜之推《家训》二十篇,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

”整体看来,《颜氏家训》体现了进德修业的理念、知行结合的家教方法、重教崇化的价值诉求,对主流价值观的社会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遵行家礼:主流价值观的日用化。

古人认为,“不学礼,无以立。

”把学礼、尊礼看作人立身处世的重要依托。

家礼是传统中国人优良教养的载体,我们常说一个人教养好,是与家庭范围内遵礼行礼分不开的。

家礼的内容不单涉及家庭成员行为处世的言行要求,且还对家庭生活中的冠婚、丧、祭等事宜的具体开展、实施做出了仪式化的要求,说明了相关的程式和具体操作规仪,这也是家礼中最主要的内容。

古人制定家礼,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落实“名分之守、爱敬之实”和“纪纲人道之始终”,即夯实人伦亲情。

古人认为要使人伦亲情和谐有序,就需从家庭生活中的点滴言谈举止入手,通过时常练习行为规仪,方能做到临事自然应对。

对整个社会而言,千千万万家庭遵行家礼,有助于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起到化民成俗的作用。

古代家礼文献中,朱熹所著的《朱子家礼》久负盛名,将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礼教做了全面总结和说明,是家礼教育的集大成,影响早已超出家庭。

(三)制定家规:主流价值观的规约化。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家规是古人制度化的家教方式,是硬性的伦理规范。

在古代,制定家规的人多半是文人士大夫、饱学之士、士绅乡贤,他们大都是社会的精英,也都受过主流价值观的教育熏陶,他们在制定家规时,自然都遵循传统的纲常伦理,将社会主流价值观融入家规的制定当中,这使得“家法必遵国宪,方为大公”成了家规的显著特点。

实际上,这种将社会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融入家规的做法,也起到了促进家庭成员社会化的作用。

家规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违反家规的言行做出惩戒性的规定,以教育家庭成员改过迁善,起到警示作用。

“不孝不悌者,众执于祠,切责
之,痛责之。

”家规影响所及是细致入微的,有着社会主流价值观所不能企及的作用,较为直接地将社会主流价值观下潜到千家万户。

历史上,有“江南第一家”之称的义门郑氏,其《郑氏家规》被视为古代家规典范。

该家规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制定了具体的惩戒措施,即便是一家之长,违背规定也不能例外。

该家规还特地要求入仕为官的子弟“须奉公勤政,毋蹈贪黩”,规定了义学的设置等相关事项,十分重视对子弟的教育。

正因此,郑氏一门在家规的约束下,取得了突出的治家成效,屡屡受到表彰,其家规也影响深远,为后来的家规或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借鉴。

(摘编自王永祥《家教传承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历史经验》)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家训专著,因清人王钺的推崇而得以广泛流传。

B.家训是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一般在训主家庭内部施教,其他家庭不可抄袭。

C.古代家礼既有对个体行为处世的言行要求,也包括了一些重大事宜仪式化的要求。

D.为了促进家庭成员社会化,家规的制定者将社会价值观念、法律、道德融入家规。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家训、家礼、家规三个角度阐述了古代家教内容与主流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B.文章第二段围绕家训的内涵探讨了家训对主流价值观社会化的促进作用问题。

C.文章论述中以《颜氏家训》《朱子家礼》《郑氏家规》的巨大影响为论据,具有说服力。

D.文章从历史出发,旨在为当前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显示了作品的现实意义。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训、家礼、家规不仅对古人治家有帮助,对古代基层社会治理也起了有益的作用。

B.遵行家礼既是个人教养的体现,也有助于夯实人伦亲情,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

C.家规大都是由家族中受过主流价值观教育熏陶的精英人物制定,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D.家规能直接地对违反家规的言行做出惩戒,因而对家庭成员的作用比法律、道德更大。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

那么,什么是意境?
从中国美学史来看,意境与意象、象等概念相关。

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象与形相比,有虚与实、动与静的区别。

象比形更虚灵,更生动。

象还有另外一个用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想象”。

《韩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人希见
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

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

”比较起来说,眼见的形为实,意想的象为虚。

正因为想象的介入,象变得更加虚灵、生动和非现实。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

正因为如此,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虚构的、想象的,总之,是非现实的。

形象多指现实中的事物的形状。

形象可以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从而转化为意象。

比如,在文学形象这种说法中,形象就是审美对象,可以包含虚构和想象的成分。

不过,形象也可以是非审美活动的对象。

比如,在测量活动中,形象就表现为客观的形状。

意象是审美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目标。

通过意象,我们可以将审美与非审美、艺术与非艺术区别开来。

既然意象已经将审美和艺术从其他人类活动中区别开来,为什么还需要意境?究竟什么是意境?尽管境与象关系紧密,但它与象不同。

中国传统美学中,有“境生于象外”“象外之象”等说法。

由此可见,境不是个别的象,而是个别的象的放大或延伸,是不能对象化的境域或者意境。

意境不是对象,不能与意象相对,因为意象始终是在意境之中存在,不能越出意境而存在。

从这种意义上说,意境比意象要大。

意境不仅大于意象,而且高于意象。

与具体的意象相比,非对象化的意境更加抽象和虚灵。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意境也有境界的意思。

有意境就意味着境界更高,更有形而上的意味。

对意境的欣赏,能够使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意境不仅是虚灵的、动态的,而且是超越的、神圣的。

它不仅往广大的方面蔓延,而且往高深的方面伸展,由此意境类似于古人心目中的宇宙,即“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

意境是宇宙,但它不是物理学上的宇宙,而是心灵的宇宙,是精神生活的宇宙。

中国艺术家创造出有意境的艺术作品,目的是安顿我们的心灵,安顿我们的精神生活。

意境理论让我们从个别事物中超越出来,进入更加广大的周遭世界,进而与历史和宇宙发生关联,这对于将今天的艺术实践从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中解放出来尤其重要。

现在已经有不少西方美学家开始用气氛、氛围、灵韵等具有中国美学色彩的词汇来描述艺术圈,我想它们都不如中国美学中的意境那么准确。

在意境范畴启发下建构起来的艺术圈,将如同时下生态圈和经济圈一样,成为当代艺术中的一种新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

(摘编自彭锋《意境论的重生》)材料二:
说到意境,我以为,意境是现实生活重压下可以让人们的心灵暂时得到抚慰的一剂良药。

人们旅游,或寄情于山水,或暂驻风雪,或赏花问月,为的就是远离人际关系如葛藤一般纠缠在一起的现实生活。

董其昌的山水特别高远清澹,一笔一笔安详宁静。

这种意境,是他心上笔下的追求,更是他对于动荡不安动
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

以董其昌那样的身份,以他那样的身份派生出的那样的心情,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追求这样宁静的意境,是有意要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既是一种休息又是一种抚慰!这就是艺术的妙谛所在。

有唐一代,安史之乱那一段,草木厌兵民不聊生,倒出现了许多意境优美的田园诗,为什么会这样?那几乎是民众们的集体向往,是诗人对民众的一种大抚慰!而在盛唐时期,歌舞升平,“小邑犹藏万斛金”,却产生了以建功立业思想为基础的边塞诗,边塞诗的苦寒意境是人们不乐意经历的,但因为它与人们当时的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所以既变成了一种审美,又被人们称道!艺术的妙谛就是要与生活拉开距离,如果生活是什么样艺术便是什么样,那我们还要艺术做什么?意境是理想化了的,是人类精神的休息场所,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

意境之美,是画面给人们提供更多联想的可能,是由此及彼,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

艺术必须要由此及彼,如果艺术不能完成这一个飞越便不是艺术,只不过是说明文,或是——看图说字。

文学中的意境之美也如此,文字要在读者的脑海里变成海市蜃楼般的画面,如《简∙爱》,你似乎都能感觉到主人公生活的环境,感觉到那种阴冷和潮气。

说到营造国画的意境,不是画家自己在那里营造,画家只不过提供了某种可能,只是通过笔墨对看官们的生活经验做了指点和引导,然后由看官去营造。

意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

意境的标准不会随时代产生多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画。

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这只是某些人的事,就国画而言,你也可以笔墨不必随时代,你可以死死固守传统,固守本身便是一种美,是一种精神!中国画技法形成于农耕时代,你要它随时代发展,现在是什么时代?工业时代好像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你来画宇宙飞船或手机电脑不是不可以,但也同样需有意境。

关于国画意境,没有什么评判标准;说到笔墨,却有标准,那就是笔墨一定要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

(摘编自王祥夫《意境之美》)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象是虚的,形是实的;象是动的,形是静的;象必须和形对比起来才能让人理解。

B.意象专指艺术形式创造的审美对象,是非现实的,因为意象比形象更加虚灵生动。

C.高远清澹的意境,并不是董其昌心上笔下的追求,而是对其官场紧张心情的互补。

D.国画的笔墨和意境并没有太大区别,不应有评判标准。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不是对象,不能与意象相对,因为意象始终是在意境之中存在,不能越出意境而存在。

B.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是当今艺术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重建意境论可能会解决这一问题。

C.只有于似与不似之间提供给人们更多联想的可能,形成由此及彼的飞越,艺术才能成为艺术。

D.与材料二谈到国画不同,材料一追溯中国美学史谈对意境的认识,但都分析了文学的意境美。

9.下面诗句不属于材料二中所述“与生活拉开距离”的一项是()
A.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B.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0.依据材料内容,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意境?请简要概括。

11.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赵王恐,不敢不献。

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节选自人教版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B.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C.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D.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布衣之交:指百姓之间的交往。

布衣,平民。

B. 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C. 九宾:在朝堂上安设“九宾”。

这是古代外交上接待使臣最普通的礼节。

D. 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

用滚水烹煮。

14. 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蔺相如有勇有谋,胆略过人。

在秦王无意偿赵城池时,以“璧有瑕,请指示王”为借口拿回和氏璧并痛骂秦王。

B. 蔺相如深谙人心,善于辞令。

抓住秦国二十余君“不坚明约束”之过,借理在我方之势,让秦王无可奈何。

C. 蔺相如自作主张,出使不利。

蔺相如没有按照赵王的旨意办事,没有用和氏璧换回赵王想要的十五座城池。

D. 蔺相如视死如归,不畏强暴。

“臣请就汤镬”体现了他不计个人安危、把生命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精神。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陈靖中舍①归武陵
王安石
知君欲上武陵溪,水自东流人自西。

到日桃花应已谢,想君应不为花迷。

过郑山人所居
刘长卿
一径人寻谷口村,春山犬吠武陵源。

青苔满地无行处,深映桃花独闭门。

(注)①陈靖:北宋时期人,做孝感令时,因公事忤逆了郡太守,遂弃官,最后以太子中舍身份致仕。

16. 下列对这两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诗中“水自东流人自西”一句暗喻时光、精力的匆匆流逝,也暗示友人逆势而行,自有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