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学生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考点解读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为主要目的,同时使人获得各种知识。
说明文语言要讲究简明准确,通俗易懂,清楚明白,条理分明。
因此,准确、严密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课文解剖
例1:茅以升《中国石拱桥》(部编版八上)“积累拓展”四:
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
..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
......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答案示例:“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有记载的”指出后面判断的根据,更提高了准确性。
例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
..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
——阿西莫夫《恐龙无处不有》(部编版八下)答案示例:不能。
因为“漂移”是指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如果互换,就不能正确表达文义,就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技巧解密
一、说明文语言主要特点:
①简洁性。
说明文的遣词造句应简洁平实、通俗易懂。
②准确性。
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
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③科学性。
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要特别注重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
④严密性。
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讲究语言的周到严密。
⑤条理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它本身的条理,我们说明事物就要按照它本身的条理来安排说明顺序,使之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⑥逻辑性。
有的说明文,要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上进行说明,语言逻辑性强。
二、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常出现的词语:
①表时间的词语。
如:当时、迄今为止、正在、将要、立即、已经、一向、渐渐……
②表空间的词语。
如:有的地方、到处、上方、正中……
③表数量的词语。
如:多数、绝大部分、全部、少部分、极少数……
④表频率的词语。
如:屡次、偶尔、常常、往往……
⑤表范围的词语。
如:整个、都、大部分、全、仅仅、只……
⑥表程度的词语。
如:极其、挺、比较、几乎、尤其、相当、很、十分、非常、更、最、稍微、略……
⑦表猜测、估计的词语。
如:可能、有可能、大概、也许、据说、至少、据推测、约、大约、近、上下、左右……
⑧表修饰限制的词语。
如:之一、一般、主要、唯一、只(只有)……
三、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题型:
题型一:选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
答题思路:这类题应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这一基本特点,联系具体语境答题。
答题模式:这个词在这里的意思是……,它准确地说明了事物(事理)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题型二:选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
答题思路:①一般是不可以。
②解释原词在文中的意思。
③解释供换词语的意思。
④说明换后意思有何改变。
一般是不符合实际情况,无法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答题模式:不能,“××”词表……,意思是……,所换词语的意思是……,换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不符合实际(原意),“××”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题型三:选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题思路:这类题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往往起修饰和限制作用。
答题模式:①表态(一般情况下不能删)。
②解词。
③定性。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左右”等词表估计;“可能”“大概”等词表推测;“常常”“往往”“一般”等词表频率;“都”“绝大部分”等词表范围;“一定”“目前”“之一”等词表限制等。
④如果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与实际不符,显得太绝对(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题型四: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其作用。
答题思路:此类题应从文中找出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进行分析。
答题模式: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然后分析这些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如果没有这些词语文章内容会有哪些变化,进而总结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题型五:文中加点的词语“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答题思路:要重点读这些词语前面的几句话,这些词语一般指的就是前面的那个词或那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要注意带入验证,即用找到的词句替换代词,读一读看是否通顺正确。
题型六:指出整篇文章的语言特点。
答题模式: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真题解析
【年黑龙江龙东】
病毒克星干扰素
①干扰素是一种新药。
刚开始还只是治治流感、肝炎、水痘之类的小毛病,现在对付许多肿瘤、癌症还有白血病都用上了干扰素,不但如此,由于它的越来越现代的生产方式,基因工程干扰素也已上市了。
②说起干扰素的发现,还要追溯到60多年前。
1935 年,美国科学家用黄热病毒在猴子身上做试验,猴子竟然没有反应。
1937年,有人重复类似的实验,证实给经裂谷热病毒感染的猴子注射黄热病毒,猴子也没事。
反复的实验证据让科学家们想到,生物界的病毒也存在着奇妙的互相干扰现象。
③病毒之间的干扰作用和干扰素的发现,让科学家们很兴奋,也给了他们无
穷的想象和启示。
因为人类的许多
..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再好的抗生素也拿它们没辙,可是干扰素却是对付病毒的克星。
要是能把干扰素制成药品就好了,那么人类的许多疾病不就有了迎刃而解的治疗方法了吗?
④但是,要使干扰素成为药品,进入实际应用当中,必须有足够的量。
那么,如何获得大量的干扰素呢?人们首先想到,用病毒刺激老鼠,让它们产生干扰素,再提取出来供人使用,但是这种方法失败了。
原因是干扰素的活动场所很专一,老鼠体内产生的干扰素对人不管用。
所以最理想的办法是用人自身产生的干扰素。
⑤其实,我们生活的环境是被微生物包围着的,时时刻刻都要接触到许多微生物,其中病毒的侵染刺激也不少。
科学家猜测,人的血液细胞里本身就存在干扰素。
后来研究证明,这种猜测是有道理的,通过精密的血液分析,在人和许多动物的细胞中都找到了干扰素。
⑥人们最初想到的是,通过血液制取干扰素。
可是,干扰素在血液中的含量太少了,用大量的血液才能制得微量的干扰素,产量低,自然价格也就十分昂贵。
治疗一个病人的费用高达几万美元,一般百姓只能望“药”兴叹,是名副其实的“贵族药”,干扰素无法得到普及、推广。
⑦既然蛋白质是干扰素的本质,那么把制造这种蛋白质的遗传基因找出来,转入大肠杆菌体内,让它们代劳进行大量生产,也许能行。
经过科学家的试验,1980年,终于实现了干扰素的批量生产,这是美国科学家的杰作,他们利用DNA 重组技术构建了生产干扰素的基因工程。
⑧如今,运用基因工程技术的国家有:美国、、法国、比利时、德国、英国
以及中国等。
通过DNA重组、大肠杆菌发酵等方法,大量获取各种干扰素。
经过
实验证明,这样制得的干扰素对乙型肝炎、狂犬病、呼吸道发炎、脑炎等多种传染病的病毒都有一定疗效,还能减缓癌细胞的生长。
(摘自《科学百科大讲堂》有删改)【问题】文中第③段加点词语“许多”能否删除?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能力。
本类题答题模式:不能删去;“××”词表……;句子内意思是……;如果删掉,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过于绝对(不合文意),“××”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本题中“许多”不能删去,“许多”表示范围,用在句子中只是强调“病毒”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多,但并不是只有病毒对人类造成危害,还有其他病毒。
如果去掉,就变成了人类的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太绝对,与事实不符合,“许多”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答案】“许多”不能删除。
因为“许多”在这里只是强调“病毒”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多,但并不是只有病毒,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科学;删除后,语言就绝对化了,不符合事实。
实战解题
【2024年山东东营】
识人超能力:千万人中一眼认出你
(法国)迈克·哈蒙
①“这不是小保罗吗,都长这么大了!”在超市的收银台前,一位30多岁的男士以错愕的眼神看着这位以旧相识口吻和自己说话的年迈女士。
“你可能已经忘了我是谁,我是你上小学时的游泳课老师。
”这位女士对他说道。
保罗对这位年迈的女士一点儿印象也没有,他只记得自己7岁时上过短短几周的游泳课。
②如果遇见这种情况,我们大多数人的反应和保罗类似。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面部轮廓也在发生改变。
对于那些相遇时间很短的人,要在数年之后再次认出他们,对大部分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
③但是对于有的人来说,即便仅有过一面之缘,多年之后仍然能够在人群中迅速辨识出一张面孔,他们会重新认出某个服装店的女售货员、出租车司机或是在某个活动中遇到的朋友。
他们识别陌生人面孔的效率与识别熟人面孔的效率几乎毫无二致。
但只有极少数人具有这种禀赋,我们称他们为“面孔识别达人”。
④这些面孔识别达人,通常还能够根据面部的局部图像辨识面孔,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在一张模糊的班级合影中找出一位老同学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挑战,而这对于面孔识别达人来说就是小菜一碟。
⑤他们独有的面孔识别能力对警方来说极具价值,因此,伦敦警方组建了一支在面孔识别方面具有超能力的警员队伍用于破案。
很多生物识别软件在分析低分辨率图像时也束手无策,这些警员却能够识别低分辨率的影像和照片中的面孔。
⑥脸盲症患者并非不能完全识别人脸,他们可以识别出面孔上的诸多细节,但是他们只能在一个极为有限的面部空间内识别这些细节,他们无法在同一时刻识别整体的面部信息,因此他们在识别一张面孔时要花费很多时间并且容易犯错。
在遇到熟人时,脸盲症患者通常需要声音、步态等额外信息,才能认定这个人的身份。
⑦脸盲症患者分为后天和先天两种类型,其中后天型是大脑不同部分的病变导致的。
在大脑中,一张巨大的神经元网络负责辨识脸部。
如果这张网络上的一环受损,面孔识别的能力就会降低。
如果向后天型脸盲症患者展示同一个人的两张相片,他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可长达25秒),才能判定是否为同一个人。
⑧除了后天型脸盲症患者之外,还有一类患者。
他们的脑部没有任何病变,但仍很难进行面孔识别,这就是先天性脸盲症患者。
在面孔识别方面,先天性脸盲症患者是表现最差的。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章开头那位在几十年后仍能认出自己游泳课学生的年迈女士。
现在很多自动识别人脸的软件也做不到这一点,这些软件在确定身份方面仍然经常出错。
⑨为了研究面孔识别达人的大脑工作机制,科学家们将他们请进实验室以求能够了解更多面孔识别能力的细节。
时至今日,这些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从现阶段取得的研究成果来看,面孔识别达人在智商、记忆和感知能力测试中并没有超乎寻常的表现,他们只是在面孔识别方面超出常人。
⑩在最近的一项实验中,参与者们首先被要求观察20个人的照片,每张照片看5秒钟。
之后他们会观看40个视频短片,要说出之前看到的20个人是否在视频中出现。
从统计学角度来说,参与者们有二分之一的概率能够猜中。
这40段视频短片全部使用监控摄像头在正常光线条件下拍摄。
在67%的情况下,面孔识别达人都能成功辨识出照片中的人是否在视频中出现,其成功率比普通人高了9%。
⑪普通人需要经历一个学习过程,才能够辨识异于平常环境的新鲜面孔。
比如初次到旅行的人,在分辨当地人的面孔时会遇到困难,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域外表型”。
但是随着与当地人的接触越来越密切,我们就能够更加容易地辨识当地人的面孔。
⑫但显而易见的是,这种凭借经验获得的面孔识别能力的提升具有局限性。
悉尼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识别护照照片是否就是眼前的人时,经验十分丰富的边防检查员并不比没有任何经验的人水平更高。
面孔识别达人受域外表型的干
扰是否低于常人,仍有待科学研究的证实。
⑬面孔识别达人的大脑究竟在哪些方面异于普通人呢?行为研究表明多数人更容易正着识别一张面孔,而非倒着。
但是,脸盲症患者却不受正着或倒着的影响,因为不管是正着还是倒着,他们都同样无法辨认面孔。
而面孔识别达人对正着和倒着更为敏感。
对于大多数人,一张完整的面部图像所包含的信息大于各个组成部分的信息之和。
一旦一张面孔的图像以倒着的形式出现,其正常摆放时所具有的信息完整性就不复存在。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面孔识别达人仍然能在其中获取比正常人更多的面部信息。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面孔识别达人对于面孔不同组成部分有着更为突出的整合能力。
⑭,一个科研团队还对面孔识别达人看照片时眼球的运动进行了研究。
根据统计,面孔识别达人更加将注意力集中在面孔的位置,普通人更加关注眼睛,而脸盲症患者则更加将目光集中于嘴部。
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眼珠转动和面孔识别在大脑内部的关联尚未被认知。
1.通读全文,概括“面孔识别达人”具备哪些超能力。
(3分)
2.说明下面这段文字应该放在选文什么位置,并答出两条理由。
(4分)
近年来,面孔识别达人的超能力也引起了心理学家们的关注,但是对于面部识别的研究其实很早就已经开始了。
从19世纪开始,医学研究便发现了一些人在识别周围的人以及在识别新面孔时所表现出的失能,这种缺陷在20世纪被命名为“脸盲症”。
3.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分)
*4.任选角度说明选文语言的一个特点及表达效果。
(4分)
11/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