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一、先秦文论
概述
(1)文学尚未独立。

诗乐舞一体,文史哲不分。

(2)文论亦未独立。

散见于经史子集,多着眼于文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一)孔子及儒家文论
1、“诗言志”——中国文论“开山的纲领”
“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尧典》
(1)“诗言志”揭示了诗歌表现思想情感的特点,是对诗歌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对中国文学重抒情、重表现的传统的形成,有不容低估的意义。

(2)“志”作为以理性为导向的情感心理,在礼乐文化传统中,长期以来被解释成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偏重于社会群体的理性规范。

“诗言志”对后代文论主张以理节情,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也有直接的影响。

(3)“诗言志”是对先秦歌诗观念的高度概括。

●“诗言志”是我国诗学的生命本根,它奠定了我国诗学的基本取向,蕴含着我国诗学的整体建构,是我国诗学“开山的纲领”。

2、孔子
(1)兴观群怨:论文学的社会作用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①可以兴——指诗歌可以启发人们对人生事理的感悟,可以兴发感动生命,具有艺术感染功能。

②可以观——指诗歌具有了解人心、了解社会风俗习尚、考察社会政治得失的认识作用。

③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喊起群体感情,起凝聚群体的作用。

④可以怨——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时事政治发表批评意见,可以宣泄一切正常人性和追求受压抑而生的种种怨愤不满。

⑤事父、事君——社会关怀,伦理教化。

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生态关怀,知识价值。

●“兴、观、群、怨”说全面概括了文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如情感作用、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等,对后代文论有深远影响。

(2)文质彬彬: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内容——“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形式——“情欲信,辞欲巧。

”《礼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巧言佞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辞达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
内容与形式——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子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八佾》(3)思无邪:论文学批评的标准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孟子
(1)“与民同乐”的文艺思想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乐也。

”《孟子·梁惠王》
(2)“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说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万章》
“以意逆志”的批评方法,是指文学释义时,不能因为文采修辞而妨害对辞句意义的理解,也不能因为辞句的表层意义而妨害对诗人创作意图的理解,要通过揣摩整首诗的诗意,推求作者的写作意图,达成读者心解与作者本意的会通,即“视界交融”。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万章》
知人,即了解作者的思想、生活经历、成长过程和审美趣味;论世,即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和写作背景等。

●中国释义学的开山纲领
“以意逆志”从解文到观辞更进到释意,重在文本内部研究;“知人论世”从论世到知人再落实到释意,重在文本的外部批评。

(3)“知言养气”说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
所谓养气,指道德修养。

孟子所养的“浩然之气”是一种精神上的气,是经过道德修养达到一种博大而崇高的精神境界所表现出来的由义与道凝聚而成的凛然正气。

气与言的关系是身心修养与文学的关系。

对“文气”说有奠基作用。

4、荀子
(1)明道、征圣、宗经:儒家文论传统的形成
(2)“乐得其欲”与“以道制欲”
(二)老庄及道家文论
1、老子
(1)尚质弃文,道法自然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老子提出一系列范畴,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自然等,对中国文论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巨大的影响。

(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①凭借有限、超越有限而达到无限。

②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通于道——自然无为。

③“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是一个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完美境界,有无穷妙趣,使人体会不尽,给人丰富的想象余地。

这实际上就是艺术意境的特征。

(3)有无相生,致虚守静
“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恒也。


“致虚极,守静笃”、“涤除玄鉴”
①“虚”,是指排除与至道无关的杂念与欲念;“静”,是指心境的平和宁静。

②“虚静”是主体排除主观成见和偏见,超越身心欲求,宁静专一的心理状态。

这是老子所启示的创作心理规律,对后代文学理论产生很大的影响。

(庄子“心斋”、“坐忘”;宗炳:“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刘勰:“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2、庄子
(1)“朴素为美”,“法天贵真”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顺物自然”(《应帝王》)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山木》)、“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庄子把“自然”、“素朴”视为文艺创作客体所具备的最高审美风格,故崇尚“天籁”之美,要求文艺创作剔除人为的雕琢和华伪,恪守自然本性,达到“功成之美,无一其迹”,出于人的自然流露而与客观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学效果。

《渔父篇》:“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真者,所以受之天也,自然不可夺也。

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崇尚自然,反对人为;崇尚真诚,反对虚假矫情。

(2)“言不尽意”,“得意忘言”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

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

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天道》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外物》
内涵:“言”不能尽“意”外之“道”,要从言外、意致之外才能体悟“道”。

因而,要真正理解文艺作品的意思,就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本身,而要充分发挥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调动生活体验、知识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透过有限的语言文字去领悟无限的“言外之意”。

●“言不尽意”与“得意忘言”论述了道与语言的关系,涉及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指出了语言文字的局限性以及突破这种局限性的途径,对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易传》儒道兼综的文论思想
(1)象与意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周易·系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其利,鼓之舞之以尽其神。

”《系辞上》
立象可以尽意,通过具体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可以让人领悟或感受到无限深隐丰富的“意”。

作为美学命题,对“意象”范畴的提出具有启迪意义。

(2)阳刚与阴柔
“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易传》
①对文艺范畴的影响:美丑、虚实、真幻、动静、情志、形神、文质、哀乐等对立范畴。

②对文学风格论的影响:曹丕:文气“清浊”;
阳刚——雄浑、健劲、豪放、壮丽;阴柔——淡远、高远、飘逸、温柔。

(3)通变入神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


“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系辞》“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

”《说卦》
二、两汉文论
概述
(1)文化脉络:黄老之学——经学——谶纬神学
(2)文论特点:①围绕诗与辞赋展开;②基本特征:依经立论
(一)《诗大序》:儒家文论的总结
1、情志说——对诗歌本质的认识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1)提出情志统一的诗学观,发展了“诗言志”,更准确全面的概括了诗歌的本质特征。

(2)继承《乐记》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观念以解释诗歌的本质和起源,显示出“以声为用的诗的传统,比以义为用的诗的传统古久得多。

”(朱自清《诗言志辨》)
2、发乎情,止乎礼义——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
“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变风变雅为怨刺之诗,发乎人性人情,所以刺者,欲回归于礼义之世。

3、教化与讽谏——对诗歌政治功用的强调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4、主文而谲谏——对诗歌形式特点的要求
主文:注重文采,讲究形式;谲谏:“刺上”的方式应委婉含蓄,不可直露急切。

“主文而谲谏”符合人对批评的接受心理,易为统治者接受,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附:对“六义”的总结
1、六诗和六义说
《周礼·春官·大师》称“六诗”:“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毛诗序》称“六义”:“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2、关于六诗的解释
孔颖达《毛诗正义》将“六诗”分成三体三用: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其它:六诗皆体。

3、关于风雅颂——以政教美刺说诗。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风,以某个人的事来表现其所属国家的风尚;雅,讲整个周王朝王政废兴,政有小大,故有小雅大雅;颂,歌颂盛德而告之神明。

4.关于赋比兴(《诗大序》未作解释)几种有代表性的阐释:
①风,言贤圣治道之遗化。

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

兴,见今之美,嫌於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雅,正也,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

颂之言诵也,容也,诵今之德,广以美之。

(郑玄《周礼》注)
②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以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卷一)
③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

(南宋胡寅《斐然集》卷十八《致李叔易》引李仲蒙语)
④诗重比兴——感物兴情;比兴寄托;兴寄、兴象、兴趣;诗可以兴。

⑤清·吴乔《围炉诗话》:“比兴是虚句、活句,赋是实句。

有比兴则实句变为活句,无比兴则实句变成死句。


(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太史公自序》:“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1、理论内涵和意义
“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最能产生优秀的文艺作品这一创作的普遍现象和规律。

2、理论背景
《魏风·园有桃》:“心之忧兮,我歌且谣。

”、《小雅·四月》:“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论语·阳货》:诗“可以怨”、屈原《惜诵》:“发愤以抒情”
3、“发愤著书”说的影响
韩愈《送孟东野序》:“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三)汉代的屈原论
1、西汉刘安、司马迁肯定屈赋,崇尚屈原的人格美。

①淮南王刘安作《离骚传》
“以《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

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皦然泥而不滓。

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②司马迁突出屈原“怨”的精神,全面揭示屈赋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史记·屈原传》)
2、东汉扬雄、班固提出了不同看法。

“(扬雄)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

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汉书·扬雄传》)
“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

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

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

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

……然其文宏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班固《离骚序》)
评价的矛盾:既同情屈原的遭遇,肯定屈赋的“宏博丽雅”;又从现实的、政治的、经典的要求出发,批评屈原的行事与屈赋的风格。

①在人生准则上,批评屈原露才扬己,竞于群小,不能明哲保身。

②在文学内容上,反对通过作品“怨刺其上”。

③在文学形式上,认为屈赋的“虚无之语”“非法度之正”,不合儒家温柔敦厚之旨。

3、王逸对屈原的评论
汉代第一个对楚辞进行全面整理和研究的人,也是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其《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①高度肯定屈原的人格精神
“今若屈原,膺忠贞之志,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而论者以为‘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中矣。

”(《楚辞章句叙》)
②分析屈原创作动机以及作品功用
“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


“上以讽谏”继承儒家诗学精神;“下以自慰”即诗人从自己作品中获得精神安慰和满足,是王逸对屈原创作提出的新见解。

“自慰说”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种普遍现象,开启文
学创作“自适”“自娱”的创作动力说和功用说。

③高度肯定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

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离骚经序》)
▲《楚辞章句》的学术意义:
王逸尊骚为经,认为《离骚》依经立义,完成了汉代楚辞学依经立义的思想系统,糅合楚骚美学与儒家思想,是汉代楚辞学的集大成。

▲《楚辞章句》的社会意义: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乱政,“清流”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激扬士节,与戚宦周旋斗争。

王逸作《楚辞章句》,意在通过驳斥历来对于屈原的消极批评,批判明哲保身和全身远害观念,张扬儒家积极入世的抗争精神,砥砺士大夫忠正伏节,弘道济世。

《楚辞章句》是通经致用的经学观念的产物,具有很强的现实功利性。

4、王充的文论(《论衡》)
《论衡》的思想主旨:“真美”、“疾虚妄”、“务实诚”
《论衡·对作篇》:“是故《论衡》之作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


文化文学背景:谶纬盛行、拟古文风
(1)尚实:“务实诚”——著文与衡文的原则
①王充弘扬文学的写实精神,反对“言事增其实”、“辞出溢其真”的虚妄之美。

“论则考之以心,效之以事,浮虚之事,辄立证验。

”(《对作》)
“增过其实,皆有事为”——对艺术夸张也依事实之真的标准加以衡量。

“言甚莫过圣人,经艺万世不易,犹或出溢增过其实。

增过其实,皆有事为,不妄乱误,以少为多也。

……经艺之增与传语异也。

”(《艺增》)
“增”是为了使事物的本质更加突出鲜明,而不是歪曲事实,不能“失其实”“离其本”。

②王充倡扬文学的情性精神,认为艺术创作贵在表现情感与个性。

“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

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

……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超奇》)
③王充提倡易晓与创新的文风,反对艰深华巧、拟古的文风。

“夫笔著者,欲其易晓而难为,不贵难知而易造;口论务解分而可听,不务艰深而难睹。

”(《自纪》)
“饰貌者以强类者失形,调辞以务似者失情。

百夫之子,不同父母,殊类而生,不务相似;各以所禀,自为佳好。

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

”(《自纪》)(2)尚用:“为世用”——文章的功用旨归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者,一章无补。

”(《自纪》)
“文岂徒调墨弄笔为美丽之观哉?载人之行,传人之名也。

善人愿载,思勉为善;邪人恶载,力自禁裁。

然则文人之笔,劝善惩恶哉。

”(《佚文》)
(3)尚文:“繁文之人,人之杰也”——文质统一的文德思想
“夫人有文,质乃成;……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章者人弥明。

”(《书解》)
“故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通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

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愈通人,鸿儒超文人。

……繁文之人,人之杰也。

”(《超奇》)
三、魏晋南北朝文论
概述
(1)文学的自觉
①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门类。

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较细致的区分,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③文论由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转向文学自身,对文学抒情特质、审美特性有了自觉追求。

④从品评才性到“论析文心”,文学批评家与文学批评理论专著崛起。

(2)玄学的影响
才性、言意之辨,有无、形神之论,动静、虚实之说,既是玄学清谈的话题,又是文学理论的命题。

(一)曹丕《典论·论文》——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
《典论·论文》理论探讨的焦点由先前文学与外部世界关系转入文学活动内部关系如文体特征、作家创作才性、作品的鉴赏与批评等,高扬文学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作用,成为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

1、“审己以度人”的批评原则
“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倾向;“文人相轻”“暗于自见”的错误态度。

指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能“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提倡“审己以度人”的批评原则。

2、文“本同而末异”——论文体
“夫文本同而末异。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众体。


(1)“本”与“末”,分别就文学的本质特征和文体特征而言,本文主要讨论文体与风格的关系,提出八体文章的四种风格类型,对文体论的发展具有奠基意义。

(2)“诗赋欲丽”是对文学形式美的认识,表现了建安时期文学追求华美的风气,摆脱了经学的束缚。

(3)提出才性与文章体貌的关系——“唯通才能备众体”
3、文以气为主——作家才性论
(1)文气说的渊源——自然之气、生命之气、乐气
(2)“文气”说的理论内涵
文气是作家的自然禀赋和气质个性在文章中的表现,是一种表现出个性特征的文章气势和情韵,是反映到文章中的内在生命活力。

①与道德伦理内容的德性、品性无关。

②强调作家独特个性对作品风格的决定性意义。

③文气主要表现为音节字句的声调力量。

曹丕将文气分为清浊两类,开以阳刚阴柔论文学风格的先河。

文气论偏重崇尚壮盛之气,贬抑柔弱不振的文风,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曹丕第一次把“气”引入文学评论中,提出了具有重大影响的“文以气为主”的命题,标志着文学的个性风格论的形成,体现魏晋时代人的觉醒及文的自觉的时代精神。

(3)文气说的发展
①韩愈论“气盛言宜”——气与文辞声律的关系:
“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答李翊书》
所谓气盛,就是对于所要说明的道理充满自信,情感强烈,有高屋建瓴之势,又经过了深思熟虑,情思酣畅,沛然有余。

具有此种精神状态,则遣词造句时声调之抑扬、句式之长短,便能自然合宜。

“气盛言宜”揭示了作者精神状态与文辞声调高下、节奏之间的关系,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

②刘大櫆论“音节”与“神气”的关系——“因声求气”
4、文章的作用和意义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1)文学的价值在于成就个体人格与生命的不朽,而不再单纯是政治教化的工具。

这就把文学从经学附庸中解放出来,提高了立言的地位。

(2)曹丕所推崇的文章包括汉儒所轻视的诗赋,体现曹丕的文学价值观摆脱了儒学思想的束缚,代表时代的新精神、新风貌。

(二)陆机《文赋》(文论史上第一篇创作专论——“精析文心”)
1、写作目的与论述核心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因论作文利害之所由。


全文围绕“物—意—文”的关系展开,按“发生—构思—表现”的顺序论述创作过程。

“文逮意”是《文赋》讨论的重点。

2、创作的发生
陆机在文学理论上第一次把“物感”说——心由物动表述为“瞻万物而思纷”,把它看作创作构思开始的一部分。

3、构思的过程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抚四海于一瞬。

(1)构思初始的心理状态:内视与神思的飞驰。

“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2)构思过程的特征
①想象的超时空性,思维的跳跃性、自由性和广阔性。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②艺术思维活动伴随着情感、形象和语言而产生。

“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③灵感问题——“动静”兼顾,“意辞”相连
4、论文章体貌风格的多样性
“诗缘情而绮靡。

赋体物而浏亮。

碑披文而相质。

诔缠绵而凄怆。

铭博约而温润。

箴顿挫而清壮。

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奏平彻以闲雅。

说炜烨而谲诳。

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

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


(1)列举十类文体,一一概括其文体特征。

(2)主张内容形式并重、“情”“理”协调。

“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3)“诗缘情而绮靡”的内涵和意义
①“缘情”,明确宣告诗歌出自人的情感体验,开启了中国古代文论“重情”的传统。

“缘情”与“言志”之别:“前者以‘情’为主,后者以‘理’为主,前者重个人感受,后者重群体规范;前者推崇情之‘真’,后者显扬情之‘正’;前者要动人情,后者要正人心”(陈伯海《中国诗学之现代观》)
②“绮靡”:绮,文采;靡,声音。

指诗歌文辞精美动人的审美特征。

概括反映了时代的审美要求。

③“缘情”是诗的内质,“绮靡”是诗的外形,诗因情性的焕发而达成美好动人的文辞。

(三)刘勰《文心雕龙》——“体大思精”、“笼罩群言”的文学理论著作
1、释名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

……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邹奭之群言雕龙也。


2、《文心雕龙》的结构划分
①文原论。

文之枢纽。

《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

②文体论。

论文叙笔。

论文:《明诗》到《谐隐》十篇。

序笔:《史传》到《书记》十篇。

③文术论。

剖情析采。

《神思》《风骨》《情采》《隐秀》《物色》等二十篇。

④文评论。

文学史论《时序》;作家论《才略》、《程器》;鉴赏论《知音》。

⑤总序。

长怀序志。

介绍写作动机、宗旨和全书结构。

《序志》。

3、文之枢纽
“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序志》)
(1)文之原:文本乎道,是道之文。

日月山川为道之文饰、外化。

人与天地并生,为天地之心,人文是对天地之文仰观俯察的结果,是道之文的体现。

因此,文要自然,要讲究文采声律对偶。

(2)文之正:征圣宗经
人文是体现道的,圣人之文是阐明道的最集中典型的代表,五经又是圣人之文的经典,因而必须征圣、宗经,要以圣为法,使文章的内容归于雅正。

这体现了刘勰雅正的文学观。

(3)文之变:正纬辨骚
纬书虽内容荒诞,但“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文采和用事有可取之处。

楚骚合于经又异于经。

其价值一方面在风情气骨,一方面在惊采壮词。

刘勰的文学基本思想是奇正结合,古今结合,其文学思想方法有“唯务折衷”的倾向。

他在体制方面提倡宗经征圣,在文辞方面则崇尚新变。

一方面受时代潮流的影响,一方面又试图以提倡雅正精约的文风,企图纠正当时文学浮诡不正的弊病,把文学思潮引向雅正。

4、论文叙笔——文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