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十四讲之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 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 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 说法。例:
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
“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 “逆”换成“迎战”。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游褒禅山记》)
一、文言文翻译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
所谓直译,就是直接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 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 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 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以意译为辅助手段。
因此,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 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 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 对号入座。
断句: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 如鲁(顶真)
[点拨1] 准确翻译文言文的答题过程是怎样的?
(1)审
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的关键词语 和重要的语法现象,因为这些都是高考阅卷时的 采分点,必须仔细斟酌,确保准确到位。对此, 考生可以先在原句上用笔将这些采分点一一圈注 出来,以便引起注意。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难、易”换成双 音节词)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
译文: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尽了它的肉,才离去。(“断、喉、 尽、去”均为一个字换为两个字)
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将古词换成现代词这种方法是极为常用的。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句中共有三个名词:湖阳公主、帝、朝臣。意思是湖阳公主 刚死了丈夫,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想要了解她本人的意 思。 断句: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 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如:
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 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 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 无以是知之耳
指在翻译时要注意文言文中固定句式的固 定结构,这样有利于准确地对文言文进行翻 译。例如: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译文:家境贫寒,没有办法得到书看。 (“无从”为固定结构,译为“没有……”)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文:他们观赏景物时的心情,能没有不同 吗?(“得无”为固定结构,译为“恐怕……” 或“能……”)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 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
断句: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 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
文言中有一些特殊的固定结构,如倒装 句、判断句、被动句等。这些句式可以 作为我们断句的切入点。如: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 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 妾不衣帛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 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 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断句: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 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 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 者乎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 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 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 主干,从而断开句子。如:
第十四讲 之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试大纲》内容要求为:理解并翻译 文中的句子。
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够根 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文言 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 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的分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要求学生根据 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结合句式特点、 词类活用特点),结合上下文,准确译出 原文句子的意思。有些试卷要求考生给 文言文断句,可以看作“理解并翻译文 中的句子”的另一种考查形式。
“就”“并”为采分点。“就”的义项 有:①接近、靠拢;②完成、达到;③ 即使。应选第①个义项。“并”的义项 有:①合并、吞并;②一起、一并;③ 抛弃。应选第①个义项。
全句译作:想要将军队秘密转移到江的 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2)古今异义词 [例2] (2009·高考浙江卷)然至其留意 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2)切
将文言文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 然后用上文介绍的六种翻译方法逐一地 加以解释。
(3)连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 来的词义连缀成一个语意通畅的文句。
(4)誊
在逐一查对文言文句中的采分点全部落 实到位以后,将正确答案誊写到答卷或答 题卡上。
在誊写的过程中要做到“三清”、“三 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 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 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 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例: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这里“上官大夫”“屈原”“顷襄王”都要保 留。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张衡传》) 这里除了“复造(又制造)”之外,也要保留。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 词或短语。最常见的是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调换文言文 的单音节词。当然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一样都存在一词多义的 现象,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相应的意义来组成词语。 例:
主要用在直译后很别扭,或根本就无法 直译之处。
例如:“秋毫不敢有所近”一句,直译 为“连秋天里鸟兽的毛也不敢接近”, 这话读起来不顺,听起来别扭,如果变 通一下,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 占为己有”意思就明白多了。
古人在文中好用典故,翻译时不必将典故 照抄出来,只需点明典故在此的含意即可。
二、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是文言文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较翻译 句子要容易一些。文言文断句有以下方法。
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要 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 等,然后再考虑:什么人,为什么,采用什么方式, 取得什么效果。以此为突破口,断句就比较容易了。 如:
[点拨2] 文言文翻译有哪些采分点?
考试时,有的虽然翻译得像模像样,得 分却少得可怜。原因何在?就因为只译 出了大意,而对一些“采分”点缺乏应 有的落实。殊不知,翻译的材料往往包 含古汉语一些特殊现象,而它们正是评 卷时的“采分”点!
(1)多义词 [例1](2008·高考江苏卷)欲潜师就尚于 江南,并兵御之。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 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 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 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 风格。
(三)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既能考查学生对实词、虚 词、不同的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句子 间语意关系的领会,又能考查学生的书 面表达能力。要做好文言翻译题,一般 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瑰”换成了“瑰丽”,“观”换成“景象”。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 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 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翻译的时 候就要使用拆分法。例: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 女”。
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 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 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例: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 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 影子一样地”。
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 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 例: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 来。
为了意思更清晰明确,我们给这段文字加上标点, 加标点符号处即断句处。
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 “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 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 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 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较多。如“盖”“夫”“其” 等发语词常放在句首, “耳”“乎”“哉”“焉”“也”“耶”等语气词常 放在句尾,“之”“以”“则”“而”等助词、连词、 介词常放在句中,掌握了这些词的用法,会更好地帮 助我们断句。如:
对古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互文见义、互 文同义这些用了繁笔的文句翻译时要加以还 原,用简笔的形式翻译。例:
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
这是互文同义,可译为:“精通五经六 艺。”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句子将一个意思从各方面加以铺陈,语意 连贯,气势阔大,但现代汉语里找不到相应 的词语来一一对译,这时可浓缩为:(秦国)有
“留意”今义为注意、小心,这里可译 为“沉迷”、“沉浸”、“沉溺”等。
全句译作: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 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
(3)活用词 [例3](2008·高考重庆卷)傲细民之忧, 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
“傲”活用为动词,“忽略”;“崇” 活用为动词,“在意”。
一鼓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 (击鼓)士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 尽了。
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 修辞格的词语。例: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 墓碑记》)
“缙绅”是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 这里是借代用法,译为“做官的人”。
张良曰:“谨诺。”(《赤壁之战》) 句中的“谨”表谦称,也可删去不译。
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 一些不同之处,常构成倒装句,应调整 成合乎现代汉语规范的句序后再翻译。 例: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 符救赵》)
这既是一个谓语前置句,又是一个宾语 前置句,翻译时谓语和宾语都必须回到 它们应有的位置上。可译成:您关心别 人困难的品行表现在哪里呢?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 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 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 尽量达到完美。
(二)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 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 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全句译作:忽略百姓的忧愁,而在意左 右的玩笑,那么国家也没有希望了。
(4)兼词
文言文中有少数词语兼有两个词,即“兼 词”。常见的有“焉”(于此,于彼)“诸”(之 乎,之于)“盍”(何不)“叵”(不可)等。 [例4] (2006·高考广东卷)今安庆守谭敬先, 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
例如:谭嗣同对梁启超说:“今南海之生 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 足下分任之。”这句话中提到了程婴等四个 人,翻译时无法把他们的故事也放进去,但 如果全部删去则又影响文意,这时翻译出该 典故在这里的含意——我要像杵臼、西乡那样 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死,以报答皇上;您 要像程婴、月照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 出走,以图谋将来——就可以了。
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掌 握这一特点,对句读也有帮助。如:
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断句: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对偶) 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人固皆死
断句: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人 固皆死(排比) 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
断句: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 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 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古人写文章非常注重语句的整齐对称, 行文中常用字数相同的结构。如: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断句: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 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