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完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近十年白居易诗歌平淡美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的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
主要集中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
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研究的著作大致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再版)、付兴竹《白居易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维,焦淑清《白居易传》(辽海出版社,2009年版)、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4500多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余篇、博士学位论文余篇。
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拓展,研究视角和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观念也较为开放自觉。
近十年来白居易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体现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
在白居易研究的多个方面上,成就较为突出地是关于诗歌的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关于白居易诗歌方面研究的著作有乔立智《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付兴林,倪超《<长恨歌>及李扬题材唐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文史新刊,2005年版》、胡奇光《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20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5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达4篇。
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呈现多样性,在观念上也比先前更为开放自觉。
近十年来白居易诗歌研究的主要内容多体现在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诗歌语言词汇研究、诗歌意象研究、诗歌对外翻译研究、审美研究等5个方面。
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50多篇硕博学位论文对白居易诗歌的相对应之处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整体上对全面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做出了较大贡献,对白居易集的编著也起到推进作用。
关于白居易诗歌的研究,从审美角度来看,学界一直关注的较少,进十年来有所转变,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于白诗的美刺功能上。
据不完全统,涉及到的相
关著作有王耘《唐代美学范畴研究》(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王明居《唐代美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刘方《唐宋变革与宋代审美文化转型》(学林出版社,2009年版)等3部。
相关研究的论文大约有15篇,内容主要集中在音乐审美方面。
二、研究主要内容、成果及其研究特点
(一)白居易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
对后世影响很大,如日本古典文学、宋代诗学,另外白朴杂剧、《红楼梦》的创作等都受到启示。
1、日本平安时期文学对白诗的接受研究
白诗在日本影响较大,尤其是在平安时代,以《源氏物语》、《枕草子》为代表。
(1)张安琪《日本平安时代对白居易诗歌的接受》中谈到:“从公元九世纪到十二世纪,随着中国唐代作家白居易诗歌的传入,日本文坛刮起了一阵‘白旋风’。
”[i]吴牧真.《白居易及诗歌对<枕草子>的影响》认为“白居易诗歌被平安时期的日本文人所接受的深层次原因,是他的作品在日本传播的过程即是日本文人的审美阅读的再创造过程。
”“白居易闲适感伤诗所体现出的审美情趣,他的诗、酒、禅、游的内容,洁身自好的志趣等,符合平安时代的文化背景,引起贵族文人的共鸣,无疑被平安时代的审美趣味所接受。
”
(2)关于《源氏物语》。
姚继忠.《源氏物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说到:“在丰子恺先生的《源氏物语》译本中,有关《白氏文集》的引用直接给出的注脚有31处,涉及19卷次。
......丰子恺先生在翻译过程中,对每一句需要加注的原文内容与注释都作了细致的对照研究,较为清晰的再现了《白氏文集》诗文的原貌。
”[ii]从中可见白诗对《源氏物语》之影响。
易兰《论<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的受容》中说到“自《源氏物语》全译本问世后,不少学者都就白居易对该书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
陶力在《贵族阶级的精神没落史》中指出《源氏物语》的开篇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长恨歌》的情节结构。
”“就诗的类型看,讽喻诗被引用了
33次,在47篇被引用诗歌中多达16篇,占总数的32%。
”[iii]其他论文还如欧阳多根《白居易诗歌对<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影响之比较》(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网络版第10期)
(3)关于《枕草子》。
李传坤《试论<枕草子>的审美意识与白诗流行的内在关系》中说到:“清少纳言作为一个王朝的女流文学作家,用自己的文学理念与审美标准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过滤与筛选”“从而塑造了一个全新的白居易形象”“《枕草子》中对白居易的作品引用大20多处”[iv]吴牧真.《白居易及诗歌对<枕草子>的影响》认为:“《枕草子》不仅频繁引用白居易诗文,就连其作品名字也源于白居易闲适诗《秘省后厅》”[v]
2、宋诗对白诗的受容与超越研究
文佳《白居易诗歌在南宋的传播与接受》认为:“宋代读者通过对白居易诗歌在语言、风格、旨趣、题材等方面的批评与借鉴,开拓出南宋诗论对白居易诗歌批评的新视野,创作出清新而含蕴深远的诗歌。
”[vi]谢琰《“兼济”的下移与“独善”的升华--白居易诗歌精神在唐宋之际的影响与变迁》认为:“在晚唐诗中,‘兼济之志’过分高扬,而‘独善之义’趋于僵化;在宋诗中,‘兼济之志’从中央移至地方,从理想移至当下,‘独善之义’从片面走向综合,从消极走向积极。
最终,得以成熟,‘后乐’观念得以育成。
”[vii]王域铖《宋诗对白居易诗的受容与超越--与苏轼诗为中心》认为:“白诗在北宋前期有着很大的影响,‘白体’成为宋初诗坛的一个代表。
”“苏轼诗语出白居易诗数量之多,白诗对苏轼在风格、题材、艺术表现方面的影响更大。
”“苏轼不仅有对白诗的受容,更有超越。
”[viii]其他相关论文如秦蓁《王禹偁对白居易诗歌主题的继承与发展》(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9年第2期)、王翠《白居易诗歌在宋代的接受--一宋初香山体为中心》(湖南怀化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
3、白诗的传播研究
郑慧《白居易诗歌在唐代的传播》认为:“任何文学作品只有经过传播,被受众接受才是一个完整的文学活动过程。
而白居易的诗歌是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大众化手段的诗歌典型代表”[ix]。
其中作者从白居易诗歌在唐代的传播情况、传播方式和效果、白居易自身的“传播意识”三大方面进行了前面分析,沈正赋《白居易诗歌中新闻传播特性》中认为:“白居易诗歌有利于自身传播的特点在于它
的新闻性”[x]。
其他的论文如文佳《白居易诗歌在南宋的传播与接受》(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网络版第5期)、沈正赋《白居易诗歌的媒介传播》(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1年第10期)、《白居易诗歌的人际传播》(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2年第1期)。
4、白诗影响的其他研究
邱美玲《中晚唐五代白居易诗歌接受研究》(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发表 2013年网络版第3期),主要是从思想和艺术风格两大方面来研究。
傅艳华、付兴林《白朴杂剧对白居易诗歌的接受与发展》(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1年第2期),主要是从故事情节的继承与开创上来看。
贾秀云《耶律楚材家族与白居易诗歌在辽金的传播》(山西晋阳学刊 2010年第5期),主要从耶律楚材诗歌流露的对白居易情怀和生活态度的准求来看。
(二)关于白诗的语言意象研究
近十年来,白居易诗歌当中的语言和意象的选取运用也受到大量的关注。
1、白诗语言的词汇运用研究
朱晓芳《白居易诗歌中的量词研究》(广东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年网络版第10期),主要对白诗中的名量词、动量词、量词的使用情况、量词的修辞特点进行了分析。
户美娟《白居易诗歌偏正复合词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年),主要从白诗偏正复合词类型分析、白诗偏正复合词中的新词新义、白诗中有关佛与道的复合词三大方面进行分析。
乔立智《白居易诗歌与“云”有关的意象词语的语言分析》(云南红河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主要从语言研究的角度挖掘或阐释意象词语背后的“隐含意义”。
吴冰洁《颜色词以及在白居易诗歌中的运用》(广西新学术 2008年第1期)等这些论文都对白诗中的词汇进行了全面的探析,以前两篇硕士论文为主。
2、白诗中的意象运用研究
赵二彩《白居易诗歌池塘意象研究》认为:“白居易喜欢池水,对池水持一种审美的态度,这与他后期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有密切关系。
”“池塘意象寄托诗人的隐逸情怀”[xi]傅艳华《白居易诗歌意象研究》认为:“白居易诗歌意象对日本文学影响深远,平安时期菅原道真的诗歌创作明显受白诗的影响。
”[xii]其它如郝彦丰、李红雨《启窗窥人生--从白居易诗歌中的“窗”意象看其“维摩人
生”》(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10期)傅艳华《白居易诗歌中花意象解读》(山西运城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等论文对白诗中意象也有所论述。
(三)白居易的诗歌分类研究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将其诗歌分为4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详见白居易《与元九书》顾颉刚校点《白居易集》中华书局 1979)。
1、具体诗类的研究
近十年来,后世对白诗的研究,除了对其自分诗类外还有许多的类别,如其亲情诗、晚年诗、养生诗、江州诗、忠州诗,且多为硕士学位论文。
张颖《论白居易闲适思想与闲适诗》(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毛妍君《白居易闲适诗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位博士论文 2006)、宋喜娥《白居易亲情诗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陈世磊《白居易晚年诗歌研究》(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张大玲《白居易亲养生诗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卢秀峰《白居易江州诗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叶楠《白居易忠州诗研究》(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等论文都是具体对白居易诗歌的研究,涉及的方面较为广泛。
2、诗歌归类研究
关于白诗分类标准的相关研究,一直都较少,近十年来也基本少有关注,但成果也还是明显的。
如:张中宇《白居易诗歌归类考--兼及<长恨歌>的主题》(西南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2004年第7期),作者通过前人对白诗分类论述的分析得出了白诗的分类标准,他认为白居易用了3种不同的标准对其诗歌进行了3次划分。
较之以往的很笼统的、单纯地认为是按内容、思想、表达方式等标准分,更加清晰。
较为更早提出白诗归类问题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杨民苏《论白居易的自分诗类》(昆明师专学报哲社版 1988年第4期)
(四)、关于白诗的其他方向研究
1、白诗中的女性思想
白诗中有许多诗歌是关于女性题材的,其中塑造了不同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了对女性的一种关怀和女性平等观。
颜菲《论白居易的女性观》认为: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白居易对女性的态度都是充满着感情的,他对女性命运的关注超过了前代
的任何一位诗人,表现出鲜明的进步性与超越性。
”[xiii]另外,如夏彩玲《白居易诗歌作品里的女性关怀》(黑龙江: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4期)、赵立学《白居易诗歌的女性平等观》(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8年第9期)、李春芳《李白和白居易诗歌中女性形象比较》(黑龙江:鸡西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杨光《浅谈白居易诗歌中矛盾的女性观》(古典文学知识 2005年第3期)等都对白诗中的女性思想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论述。
2、白诗翻译的研究
关于白诗翻译的关注,近十年来不算多,但也还是有人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着研究。
如常雅婷《阿瑟.韦利的白居易诗歌翻译研究》中认为:“阿瑟·韦利的白居易诗歌翻译既是流畅英诗,同时又是经得起推敲的翻译名作。
”冯娟《伽达默尔阐释学视角下的白居易诗歌音译》认为:因白诗特点“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对其进行阐释成为关键所在”该文尝试以伽达默尔的主要观点“视域融合”、“前理解”和“效果历史”为理论基础,结合相关理论,对白诗的不同译本进行对比研究。
姜学龙《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以白居易两首诗的英译为个案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三、研究存在问题与不足
诗歌是白居易思想的直接表达方式之一,通过对其诗歌的研究可以去了解他的思想与情感,如从讽喻诗中可以看到他的一种“兼济天下”的责任意识,从闲适诗中见他的“知足保和”的闲适情怀等。
当然,仅从诗歌研究角度入手还很难把握其的一个整体思想,还需要从不同的方向对之进行进一步探析。
近十年来比较研究,母题研究,语言学,文化学等方法的介入,为白居易诗歌研究开拓了较为广阔的空间。
然而,由于白居易思想具有复杂性,使得其许多诗歌表现得内容情感也具有不确定性,在研究过程中也会有诸多不便。
十年以来,关于白居易诗歌研究的问题与不足可以归为以下几点:1、在白居易2800余首诗作中,真正纳入研究者视野的还较少。
对其讽喻、闲适诗类型的研究较为突出,而对于感伤诗、杂律诗的关注还有待提升。
2、论题重复的较多,许多期刊论文多以硕博学位论文为参考依据,有许多是直接引用其中的论点
论据,出现冷饭新炒的现象。
3、研究系统性不强,较为分散。
四、研究趋势、研究意义及其建议
近十年来,学界关于白居易诗歌的研究,引入了许多新角度、新方法,如从语言学角度来分析诗歌中的动词、动量词、偏正复合词等,这给不仅为白诗研究提供了空间,还为语言学的研究增加了一份语料;通过对比研究的运用能够使论点更具有效性与清晰性。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已经跨越到了经济学领域。
10年来,与白居易相关的会议也召开了许多次,据不完全统计,整理发表的有5次。
如周超《白居易诗词语拾零三则》(2010年在福建召开的“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何清《“盐”意之间白居易的诗歌创作》(2008年在四川召开的“盐文化研究论丛”)、李敬一《论白居易中后期的关心民生主题诗歌》(2004年在北京大学召开的“先秦两汉文学论集”)。
还有2007年在洛阳召开的“中国·洛阳白居易诗歌国际研讨会”。
从以上5次会议,我们可以看出白居易诗歌的影响力在今天也还非常大,关于他的研究方向也在不断扩大,形式也在变化。
总体来看,趋势主要是关于白诗的价值,其中有运用价值(语言、经济)、审美价值(园林)、教育价值(人生)。
研究意义,主要通过对白居易诗歌的研究,在今天社会中能够让其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建议:(1)、对白居易诗歌的研究应该扩大研究视野,对于已经研究透的领域就尽量避免。
(2)扩展新的研究角度,可以从审美角度去研究,并能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安琪.日本平安时代对白居易诗歌的接受[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2).
[2]姚继忠.源氏物语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易兰.论《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的受容[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李传坤.试论《枕草子》的审美意识与白诗流行的内在关系.[J].广西: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13.
[5]吴牧真.白居易及诗歌对《枕草子》的影响[D].陕西: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文佳.白居易诗歌在南宋的传播与接受[D].广西: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谢琰.“兼济”的下移与“独善”的升华--白居易诗歌精神在唐宋之际的影响与变迁[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
[8]王域铖.宋诗对白居易诗的受容与超越--与苏轼诗为中心[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9]郑慧.白居易诗歌在唐代的传播[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0]沈正赋.白居易诗歌中新闻传播特性[J].安徽: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4).
[11]赵二彩.白居易诗歌池塘意象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2]傅艳华.白居易诗歌意象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
[13]颜菲.论白居易的女性观[D].湖南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4]常雅婷.阿瑟·韦利的白居易诗歌翻译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5]冯娟.伽达默尔阐释学视角下的白居易诗歌音译[D].湖南:长沙理工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