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硅_PVK复合体系的光电性能
多孔硅和有机半导体复合的发光特性研究进展
关 键 词
多孔硅 有 机半 导体 复 合
发 光特 性
Re e r h o s a c n Lum i s e e Pr e te r us S lc n ne c nc op r i s of Po o ii o U s ng a O r ani e i onduc or Co a t i g cS m c t nt c ZHAO YANG r n QUE a l Yi De e Du n i n
的有 机 半 导 体层 质 量 更 好 , 一 方 面 有机 物 更 容 易进 入 多孔 另 硅 的 内部 结 构 L_ , 多孔 硅 和 有 机 半 导 体 能 更 好 地 复合 。 }】 使 】 而 且 实 验 也 表明 , 孔 硅 和 有 机 半 导 体 复 合 后 发 光 特 性 比前 多 几种 复合 体 系 更优 异 , 而近 几 年来 成 为国 内外 研究 的热 点 。 因 本文 介绍 近 几年 来 国 内外在 多 孔硅 和有 机 半导 体 复合 的发光
Ke y wr s od
p r us sl o o g n c s mi o d c o , o p sto l mi e c n e p o e t s o o i c n, r a i e c n u t r c m o ii n,u n s e c r p r i i e
材 料 , sc/ S , i / S ,—iP [ 。 ⑧ 在 多 孔 硅 如 i P [ T O2P []cS/ S “ 等 ’
中 掺 入 稀 土 元 素 , 掺 入 Er】 。④ 多 孔 硅 与 有 机 半 导 体 复 如 _ 等
合 ( s 0s) 与 前 面 几 种 相 比 , 的 复 合 过 程 操 作 简 单 , 到 P/ 。 ④ 得
多孔硅
四、展望
由于多孔硅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应用 目的,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 1、发光机理 2、色彩
五、应用
多孔硅的应用研究领域已经拓展到生物物递送等领域。
二、发展历史
1、1956年Uhlir首先制备并报道了多孔硅, 随后多孔硅作为绝缘材料,即做成 SOL(Silicon on insulator)结构被应用于硅 集成电路; 2、1984年Pickering等首先在低温(4.2K) 下观察到了多孔硅的可见光致发光现象, 但当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3、1990年Canham 首次报道了多孔硅在 室温下具有强烈的可见光致发光现象后, 多孔硅的研究才得到较大的进展,人们相 继发现了多孔硅多种颜色(红、蓝、绿、紫、 黄、紫外、蓝绿以及黄绿等)的光致发光和 电致发光.鉴于硅基发光材料在光电子学 领域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有关多孔硅的 制备、光致(电致)发光特性以及发光器件等 方面的研究便迅速成为当今国际凝聚物理 和材料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
多孔硅
一、定义及特点 二、发展历史 三、制备方法 四、展望 五、应用
一、定义及特点
1、定义
多孔硅是一种新型的 一维纳米光子晶体材 料,具有纳米硅原子 簇为骨架的“量子海 绵”状微结构,可以 通过电化学阳极腐蚀 或化学腐蚀单晶硅而 形成。
2、特点
多孔硅具有良好电致发光特性,在光或电的激发 下可产生电子和空穴,这些载流子可以复合发光, 在电场的作用下进行定向移动,产生电信号,也 可以储能。多孔硅在光学和电学方面的特性为全 硅基光电子集成和开发开创了新道路,并迅速引 起了国内外对多孔硅的研究热潮。由于多孔硅具 有比表面大,易氧化的特点,因而被用作集成电 路中的结构隔离层
新型含能材料-多孔硅含能材料
• 引言 • 多孔硅含能材料的制备方法 • 多孔硅含能材料的性能特点 • 多孔硅含能材料的应用领域 • 多孔硅含能材料的挑战与前景 • 结论
01
引言
含能材料的定义与重要性
含能材料
指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释放出大 量能量的物质,广泛应用于军事 、航天、能源等领域。
重要性
原材料成本
多孔硅含能材料的原材料成本较高,进一步推高 了其整体成本。
设备投入
为了满足多孔硅含能材料的生产需求,需要投入 昂贵的生产设备和基础设施。
未来发展前景
军事领域应用
多孔硅含能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和低 感度的特性,有望在军事领域发挥重 要作用。
航天领域应用
多孔硅含能材料在航天领域可用于推 进剂的燃烧催化剂或点火装置等。
安全防护领域应用
多孔硅含能材料具有快速燃烧的特性, 可应用于安全防护领域的快速灭火或 爆炸抑制等。
新材料研发
多孔硅含能材料作为一种新型含能材 料,其研究和发展对于推动新材料领 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6
结论
多孔硅含能材料的重要地位
新型含能材料的代表
多孔硅含能材料作为新型含能材料的代表,具有优异的安 全性能和能量释放能力,在推进剂、爆炸和军事等领域具 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多孔硅含能材料的简介
多孔硅
多孔硅是一种新型的含能材料, 具有高能量密度、高稳定性、环
保等优点。
制备方法
多孔硅的制备通常采用化学气相沉 积法,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和原料配 比,制备出不同孔径和孔隙率的硅 基多孔材料。
应用领域
多孔硅含能材料在军事、航天、能 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 火箭推进剂、炸药、燃料电池等。
多孔硅
12
多孔硅的荧光特性
1. 多孔硅的孔度与荧光波长的关系 荧光波长随多孔硅的孔度增加而移向短波段,即光子能量随孔度 荧光波长随多孔硅的孔度增加而移向短波段, 孔度增加 的增加而增大. 的增加而增大. 低孔度 60% % 70% 70%以上 80%以上, %以上, 2. 蓝移现象 多孔硅的电化学处理结束之后切断电源,继续在 中进行化学腐 多孔硅的电化学处理结束之后切断电源,继续在HF中进行化学腐 开路腐蚀, 继续向短波波段移动; 这被称作开路腐蚀 光谱可以继续向短波波段移动 蚀,这被称作开路腐蚀,光谱可以继续向短波波段移动; 或者化学处理结束后,将样品从 溶液中取出后 溶液中取出后, 或者化学处理结束后,将样品从HF溶液中取出后,光谱也会移向 短波段.这是由于多孔硅的样品上吸附了大量的HF溶液 溶液, 短波段.这是由于多孔硅的样品上吸附了大量的 溶液,化学腐 蚀依然在进行,这种现象称蓝移现象. 蚀依然在进行,这种现象称蓝移现象.
11
多孔硅发光的基本理论
分子在势能面间的"跳跃"过程称为跃迁, 分子在势能面间的"跳跃"过程称为跃迁,相应于电子从一个 跃迁 轨道跳跃到另一个轨道. 轨道跳跃到另一个轨道. 辐射跃迁:即跃迁过程伴随着光子的放出,包括荧光和磷光过程; 辐射跃迁:即跃迁过程伴随着光子的放出,包括荧光和磷光过程; 荧光 过程 非辐射跃迁:即跃迁过程没有光子参与, 非辐射跃迁:即跃迁过程没有光子参与,能量以热或者其他形式 耗散,包括内转换,系间窜越等. 耗散,包括内转换,系间窜越等.
7
多孔硅(Porous Silicon) 多孔硅
硅在HF溶液中经电化学腐蚀, 硅在 溶液中经电化学腐蚀,成为多孔 溶液中经电化学腐蚀 多孔硅. 状——多孔硅. 多孔硅 孔度:电化学处理时, 孔度:电化学处理时,腐蚀掉的硅的质量分 数. 低孔度多孔硅: 低孔度多孔硅:主要用于集成器件的隔离和 SOI材料的绝缘衬底; 材料的绝缘衬底; 材料的绝缘衬底 高孔度多孔硅(高于 % :可用作发光材料, 高孔度多孔硅 高于70%):可用作发光材料, 高于 孔度越高,发射光的波长就越短 波长就越短. 孔度越高,发射光的波长就越短.
多孔硅的发光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多孔硅的发光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多孔硅的发光性能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多孔硅是一种具有蓝色发光特性的材料,具有较高的表面积和孔径可控性,因此在光电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多孔硅的发光与其微观结构以及表面性质密切相关,因此对多孔硅的光学性质进行深入研究,对理解其光电性能,开发相关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制备多孔硅的方法,探究其发光性能与微观结构、表面性质之间的关系,寻找影响多孔硅发光性能的相关因素,并对多孔硅在光电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多孔硅的制备方法:采用电化学腐蚀法或湿法化学腐蚀法等方法制备多孔硅,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
2.多孔硅的发光性质研究:利用荧光光谱仪等仪器对多孔硅的发光性质进行测试,并针对不同条件下的制备方法、孔径大小等因素进行分析。
3.各种表征手段: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多孔硅样品的结构、形貌等进行表征,以便深入了解发光特性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同时研究多孔硅的表面性质。
四、研究预期成果和意义预计研究结果将基于多孔硅在特定条件下的制备方法探讨其发光特性,并深入了解其物理化学机制及在光电领域应用的前景。
结果有望为多孔硅在光电器件、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有益的信息和实际应用价值,对学术研究和相关领域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预计进行1年时间。
其中,前4个月主要进行多孔硅的制备和表征;第5-8个月主要对多孔硅的发光性质进行测试和分析;第9-12个月主要对结果进行总结和展望,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并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成果的推广。
六、参考文献1. Lu, M., & Fan, S. (2018). Porous silicon: a promising platformfor optical sensors. Progress in Quantum Electronics, 58, 1-26.2. Nieto-Ortega, B., Carmona, N. B., López-Cruz, O., García-Ramos, J. V., Rodríguez, E. M., & Guerrero-Lemus, R. (2019). Luminescent Porous Silicon Films fo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From Surface Chemistry to Optical Functionality. Frontiers in Materials, 6, 195.3. Li, X., Li, L., Zhang, W., Li, Q., Li, C., Wang, W., ... & Li, C. (2019). Porous silicon-based photonic microcavities: From fabrication to applications.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100, 137-163.。
多孔硅简介
多孔硅的发光机理——非晶发光模型
多孔硅中含有较多的氧,形成无序混合相 ,其发光光谱与非晶硅相似。多孔硅产生非 晶硅的可能性有两种解释:一是多孔硅晶格 常数比衬底硅大,会产生较大应力;多孔硅 晶粒表面应力引起无序变化。第二种是自然 氧化过程也会在多孔硅表面引起应力。
多孔硅发光机理——与表面相有关的发光模型
缺点是如果阳极和阴极的相对位置不合适及在 其表面形成氢气泡的绝缘效应引起电解质电流密 度空间的变化,从而导致不均匀腐蚀的发生。
2、双槽电化学法制备多孔硅 双槽电化学方法制备多孔硅的具体做法是将
硅片插入装有腐蚀液的电解槽中间的固定架上, 硅片把电解槽分成两个相互独立的电解槽,用两 片铺片分别面对面放在硅片的两侧作为阴极和阳 极。结构简图如图3所示。
1.SH2模型 红外吸收光谱表明,多孔硅表面存在SH2,升温 退火可解吸,HF浸泡又可恢复。这些变化与多 孔硅的荧光谱有对应关系,所以认为发光是由 SH2引起的。 2.表面吸附分子发光模型 认为多孔硅巨大的表面积所吸附的某些成分是 荧光的原因,例如氢、氟、氧、碳等。而这些 成分都被证明存在多孔硅表面。
简单制备方法
硅在HF溶液中进行电化学腐蚀(单槽和双槽)
多孔硅发光机理的几个模型
多孔硅的发光机理——量子尺寸模型
Canham提出,采用电化学腐蚀的制备的多孔 硅是由密集的、具有纳米量级线度和微米量级 的硅丝组成,形成了所谓的“量子线”。当空 隙密度大于80%时,硅丝间是相互竖立的。多 孔硅的发光被认为是约束在这些量子线上的激 子的辐射复合。
具有以纳米硅晶粒为骨架的海绵状结构 的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功能材料
多孔硅结构
多孔硅特性
绝热层
导热率达到 0.624W(m.k)
多孔硅的光电性质及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强度强遥 随时间可逐渐蓝移袁开始 移动较快袁 逐渐减慢袁18 小时后基 本不再移动袁 发光强度也逐渐减 弱遥 图 4 为多孔硅孔隙率与光荧光 强度的关系实验曲线遥 3.2 多孔硅的减反特性
图 5 为用化学腐蚀法制得的
多孔多晶硅减反曲线与氮化硅减 反膜的减反曲线遥 实验条件和结果 为院用化学腐蚀法在多晶硅渊电阻 率 1~3赘窑cm袁p 型硅 10cm伊10cm冤 表面制造多孔硅袁 通过用不同的 HNO3/HF 浓度尧腐蚀时间尧温度得 到表面形貌均匀一致的多孔硅袁厚
图 4 多孔硅孔隙率与光荧光强度的关系 (a) p- 型硅孔隙率 65%时的情况曰(b) p+型硅对三种孔隙率的情况
图 5 多孔硅的减反曲线渊多孔硅加权反射率为 5.25%, SiN 减反膜为 9.7%袁硅片为 35%冤 54
第 42 卷袁 第 2 期 2005 年 2 月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图 6 反射率与孔隙率的关系
要有空穴袁这可以由 HNO3 在局域 阴极处被还原而产生遥 当存在痕量
HNO2 时袁阴极反应按下式进行院
HNO3 + HNO2要要要N2O4 + H2O
N2O4 要要要2NO2
NO2 要要要NO-2 + e+
图1
NO-2+ H+要要要HNO2
53
第 42 卷袁 第 2 期 2005 年 2 月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图 7 (a) 渊A冤孔隙率为 20%袁渊B冤40%袁渊C冤60%(P+-n / PMS)[3];渊b冤多孔硅不同腐蚀时间的 PS/c-Si 异质结电流(c)电压(b)关系院 时间和厚度按 A尧B尧C尧D尧E 顺序增加袁串联电阻和并联电阻均随厚度增加而增加袁当在氢环境中钝化后电流电压均有所增加[5]
多孔硅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多孔硅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近年来,多孔材料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多孔硅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多孔材料,在能源存储、催化剂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就多孔硅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其性能研究进行探讨。
一、多孔硅材料的制备方法多孔硅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溶胶-凝胶法、模板法和电化学腐蚀法等。
在溶胶-凝胶法中,首先通过水解和缩合反应形成凝胶,然后通过热处理或化学处理使之形成多孔结构。
这种方法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的优点,但其孔径分布范围较窄。
模板法通过使用有机或无机模板剂在硅源溶胶中形成孔道结构,然后通过烧结或氧化去除模板剂,最终得到具有多孔结构的硅材料。
这种方法能够制备出具有可控孔径和孔道结构的多孔硅材料,但模板剂的选择和去除过程较为复杂。
电化学腐蚀法则是通过在一定电位下将金属或合金腐蚀形成孔洞,然后将之填充或转化为多孔硅材料。
这种方法制备的多孔硅材料孔径分布范围较广,但制备工艺较为繁琐。
二、多孔硅材料的性能研究1. 孔结构控制多孔硅材料的性能与其孔结构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调控制备方法可以实现对多孔硅材料孔结构的控制。
可以通过改变前驱体的类型、溶剂的种类和浓度、反应温度等条件来控制多孔硅材料的孔径和孔道结构。
研究表明,当使用有机溶剂时,多孔硅材料的孔径通常较小,而使用无机溶剂时,多孔硅材料的孔径较大。
此外,反应温度的升高有助于减小多孔硅材料的孔径。
2. 光学性能多孔硅材料具有较高的折射率和较低的杂散光损耗,因此在光学器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研究表明,多孔硅材料中的孔道结构可以通过调节前驱体的浓度和反应温度来控制。
同时,多孔硅材料的孔径和孔道结构也会对其光学性能产生影响。
通过控制多孔硅材料的孔径和孔道结构,可以实现对其折射率的调节,从而实现光学器件的性能优化。
3. 催化性能多孔硅材料在催化领域中也具有潜在应用。
多孔硅材料的大比表面积和孔道结构可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和质量传递通道,从而促进催化反应的进行。
硅基材料的光学特性表征
硅基材料的光学特性表征光学材料是一种具有特殊光学性能的材料,用于在光学器件和光学系统中实现光的传导、控制和操纵。
在众多的光学材料中,硅基材料由于其优良的光学特性成为了研究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就硅基材料的光学特性进行探讨,并介绍几种常见的硅基材料的表征方法。
硅基材料由于其卓越的光学特性,广泛应用于光电子学、传感器、光波导等领域。
其中,硅基材料的吸收特性是光学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硅基材料在可见光波段的吸收主要来自于能带结构引起的电子-空穴对的吸收,而在红外波段则主要来自于晶格振动引起的声子吸收。
因此,测量硅基材料的吸收谱对于研究其光学特性非常关键。
除了吸收特性,硅基材料的透射特性也是光学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硅基材料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的透射率很高,透过率高达90%以上。
而在紫外波段由于硅基材料的本征能带结构限制,透射率较低。
通过测量硅基材料的透射率可以了解其对不同波段光的传导性能,从而对材料的应用提供指导。
此外,硅基材料的折射率也是了解其光学特性的重要参数。
折射率是指材料对光的传播速度的调节能力,是使用硅基材料制作光学元件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
硅基材料的折射率随着波长的变化而变化,这是由于材料的能带结构和晶格结构引起的。
准确测量硅基材料的折射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光学性能,并在实际应用中进行优化设计。
除了吸收率、透射率和折射率外,硅基材料的光学特性还包括发光特性和非线性光学特性等。
硅基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发光效率,被广泛应用于光电子学和光通信领域。
此外,硅基材料由于其非线性光学特性,能够在光学器件中实现光的调制和调制,被用于设计高速光电子器件和光学计算。
对硅基材料的光学特性进行全面准确的表征是实现其在光学器件中应用的前提。
目前,常用的表征方法包括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透射光谱仪、椭圆偏振仪和拉曼光谱仪等。
这些仪器通过对硅基材料碟片进行光学性能测量,可以获得硅基材料在不同波段的吸收率、透射率、折射率等重要参数。
多孔硅基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能研究
多孔硅基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能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孔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而多孔硅基材料因其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在光学器件、传感器和催化剂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为了制备多孔硅基材料,研究者们采用了多种方法。
其中,溶剂蒸发法是一种常见而有效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在溶液中加入溶剂,然后控制溶剂的挥发使溶液中的溶剂蒸发,从而形成微观孔洞。
此外,还可以采用溶胶-凝胶法、模板法等制备多孔硅基材料。
这些方法各有优劣,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合的方法。
制备多孔硅基材料后,研究者们对其光学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多孔硅基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因此在光学传感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多孔结构提供了大量的吸附位点,能够吸附和浓缩光学传感器中的目标分子,从而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和检测限。
其次,多孔硅基材料的孔隙结构也对其光学性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调控孔隙结构的大小和分布,可以实现不同波长光的选择性吸收和散射,从而用于光学滤波器和分光器等光学器件。
另外,多孔硅基材料还具有较好的光学透明性和低反射特性。
以多孔硅薄膜为例,其孔隙结构使得光在薄膜内部进行多次反射和散射,从而降低了反射光的强度。
这种低反射特性使得多孔硅薄膜在太阳能电池、光伏器件和显示器件等光学器件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此外,多孔硅基材料还可用于制备光学玻璃、透明电极和光学纤维等。
多孔硅基材料的研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一方面,如何准确控制多孔结构的尺寸和孔隙度是一个难题。
尺寸和孔隙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多孔硅基材料的光学性能,因此需要精确合理地设计制备过程。
另一方面,多孔硅基材料还存在着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等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提高多孔硅材料的稳定性、降低毒性,并确保其在生物体内的生物相容性,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多孔硅基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能的研究是一个正在深入探索的领域。
通过不断改进制备方法,优化多孔结构,进一步了解多孔硅基材料的光学性能,将有望实现其在光学器件、传感器和催化剂等领域的实际应用。
多孔硅基负极材料
多孔硅基负极材料近年来,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迫在眉睫。
而多孔硅基负极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能量储存材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多孔硅基负极材料是一种具有高比表面积和良好导电性的材料,能够有效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通过精确控制孔隙结构和尺寸,多孔硅基负极材料可以实现更高的储锂/储钠容量,并且具有更快的充放电速度。
这使得它成为新一代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等能量储存设备中的理想材料。
多孔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溶胶-凝胶法、电化学沉积法、气相沉积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在不同的尺寸和孔隙结构下制备出多孔硅基负极材料,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多孔硅基负极材料的应用潜力巨大。
在电动汽车领域,多孔硅基负极材料的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可以大大提高电池的续航里程和使用寿命,推动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发展。
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多孔硅基负极材料可以作为储能设备,平衡能源供需,提高能源利用率。
在便携式电子产品领域,多孔硅基负极材料的高能量密度和快速充放电速度可以大大延长电池使用时间,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然而,多孔硅基负极材料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多孔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工艺复杂,成本较高,需要进一步降低制备成本。
其次,多孔硅基负极材料在长期循环使用中会出现容量衰减和结构破坏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其循环稳定性和结构稳定性。
此外,多孔硅基负极材料的安全性也需要加强,以防止电池短路、过热等安全问题。
多孔硅基负极材料作为一种能量储存新方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随着制备工艺的不断改进和材料性能的不断提升,相信多孔硅基负极材料将在能源储存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创造更加清洁、高效的能源未来。
发光多孔硅的形成及性能的研究
发光多孔硅的形成及性能的研究
近年来,发光多孔硅已广泛用于光电器件、先进制造系统、光传输系统以及其他领域。
发光多孔硅的形成对于实现它在不同系统中的性能和应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研究旨在概述发光多孔硅的形成过程和性能,以便更好地理解它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发光多孔硅是硅材料的一种,利用气泡或空穴技术将其表面组裁出多孔结构。
该材料是一种非节能发光元件,具有导电性、辐射性、高热导率、轻质等优势,可以用作显示器各种视觉设备的表面材料。
发光多孔硅的形成大致分为两个主要步骤:一是将原始硅表面化学处理,改变其表面结构;二是采用遮罩或其他方法将原始硅分割出空心孔隙。
在表面性能上,发光多孔硅拥有低密度,大范围的弯曲断开抗力、易变形性能,以及抗撞击性能等极强的特点,使其在接触性能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另外,发光多孔硅具有低光衰、低雾度、耐高温等特点,广泛用于光电器件、先进制造系统、光传输系统及其他领域。
此外,发光多孔硅的性能受到结构尺寸和形状的影响,其形状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空隙尺寸越小、面积越大,硅材料的发光性能越好。
同时,空心硅中的空气泡体积不宜过大,以免影响发光性能。
空心多孔硅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体积紧凑性差、表面平整度差等,其对原料的要求也比较高。
未来,发光多孔硅开发技术应加强研究,探索出更加完善的生产过程,以提高发光多孔硅的可用性。
综上所述,发光多孔硅的形成和性能对于它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对其形成过程和性能进行详细的研究,以确保发光多孔硅在应用中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聚乙烯咔唑(pvk)的光电导效应
聚乙烯咔唑(pvk)的光电导效应
1 聚乙烯咔唑(PVK)的光电导效应
聚乙烯咔唑(PVK)的光电导效应指的是非均相光电导阻抗表征方法评估聚乙烯咔唑(PVK)的发光或发射特性,我们以此作为研究聚乙烯咔唑(PVK)光电性能的重要手段。
2 PVK的光电导效应特征
聚乙烯咔唑(PVK)的光电导效应是由它的材料结构决定的。
该材料的结构包括结构单元、中心共价结构、轴心水平的分子轴、微分结构组成等结构相关因素。
该材料由具有非均相表征的小链式结构组成,能产生大量的发光或放电能级,转移的距离较长。
PVK中添加的一些有机色素分子,进一步增加了该材料的光电性能。
3 PVK的应用
由于聚乙烯咔唑(PVK)具有非均相表征,因而在电磁辐射技术应用方面具有显著特点。
PVK可以用作激发器,提供稳定的辐射能量,用于实现长距离的信号传输,使得现代射电望远镜和衛星辐射测量系统等器件可以更加准确地测量和传输信息。
另外,PVK材料还可以用于传感器、液晶显示等电子器件以及可视光通信技术。
4 PVK的未来发展
PVK目前应用已经涵盖了许多方面,但仍有待发挥更大的潜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PVK可能会被用于更多不同的领域,比如流体探测器技术、光电子传感技术、生物医学成像技术等。
因此,凭借其独有的特性,PVK在更多领域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为现代生活带来多重惊喜。
多孔硅通过镁热反应作为高性能负极材料应用于锂离子电池
多孔硅通过镁热反应作为高性能负极材料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介绍:硅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4200 mAh/g),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
但在锂化/去锂化过程中,其体积变化较大(>300%),导致硅阳极粉化,最终导致容量衰退。
为了克服硅阳极在循环过程中的损失,研究人员设计并利用了其多孔形式——多孔硅(PSi)。
其微观结构中的孔隙有望适应体积变化并提高硅阳极的循环稳定性。
此外,一些PSi的壁厚在几到几十纳米的范围内,使锂离子的扩散路径保持较短,这可以提高电极的倍率能力。
到目前为止,大量的工作已经证明,与固体材料相比,PSi提高了电化学性能。
然而,由于PSi的孔结构控制不可行,因此PSi的孔结构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尚未得到详细的研究。
传统上,PSi可以通过在浓氢氟酸溶液中阳极氧化,染色蚀刻或金属辅助蚀刻硅片或粉末来制造。
然而,上述方法对PSi孔隙结构的控制尚未得到广泛报道。
本工作的目的是通过控制镁热反应的参数(如温度、时间)来证明调整PSi孔结构的可行性,并研究微观结构对电化学性能(如循环稳定性和倍率能力)的影响。
研究内容:由于PSi基阳极在充放电过程中可能调节体积变化,因此期望其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能力。
在这项工作中,证明可以用氧化硅的镁热反应合成具有可调孔径和高达303.2 m2 g-1比表面积的PSi。
结果表明,孔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受反应温度的控制,而PSi的电化学性能与其孔结构密切相关。
在比电流为1000 mA /g时,具有优化孔隙结构的PSi阳极的可逆比容量为1045.6 mA h/g。
为了进一步证明镁热反应PSi作为高性能阳极材料的潜力,在PSi颗粒的外围包裹了导电碳层。
在1000 mA/g的特定电流下,碳包裹PSi在200次循环后保持1639.0 mA h/g的可逆容量,是初始容量的84.5%。
由于其能有效调节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其性能远优于裸PSi或渗碳包覆Psi。
不同粒径的SiO_2纳米粒子与PVK分子复合体系的发光性质研究
。聚合物的填充改性
[ M, N]
已有很长的研究历史,近年来采用高荧光效率的 、稀土发光配合物
[ J]
、 KJL : KML
体系对
’() 进行 掺 杂 , 并 研 究 其 光 致 发 光 和 电 致 发 光 及
其光电特性的变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利用纳米 制备和纳米表征技术研究具有确定粗糙度的纳米 表面,进而研究这类表面对有机分子的光谱增强, 主要是表面喇曼光谱增强的性质 基础意义和应用价值。 纳米粒子复合材料是指分散相尺度至少有一 维小于 ELL #9 的复合材料。由于纳米粒子具有量 子尺寸效应、大的比表面积、强的界面相互作用 和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使聚合物 : 纳米粒子复合 材料展现出许多新奇的特性,可以制得多种功能 性复合材料,如热阻、磁性、光吸收、化学活性 和生物活性等复合材料,在化工、医药、化学及 新材料合成与改性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实 用价值,所以聚合物 : 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研究是 当前的热点
安利民 ’, !,单桂晔 #,刘益春 ’,孔祥贵 !
( ’+ 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吉林 长春 激发态物理重点实验室,吉林 长春
’#""!%;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吉林 长春 ’#""!#)
摘要:通过溶胶 , 凝胶的方法,在乙醇溶液中合成了 %" -. 和 &" -. 两种不同粒径的 /01! 纳米粒 子,并将其分别与聚乙烯咔唑 ( 234)混和,得到了不同粒径、不同质量分数配比的 234 5 /01! 纳米粒子复合体系;利用光致发光光谱、吸收光谱和喇曼光谱,深入研究了 234 分子在不同状 态条件下的发光特性和 234 5 /01! 纳米粒子复合体系的光学性质;在复合体系中,观察到 234 与
多孔硅简介
双槽化学腐蚀装置图
双槽电化学方法因为工艺简单、条件容易控制,是 目前制各多孔硅最常用的方法,其优点主要表现为:
(1)在双槽装置中采用Pt电极作为阴极和阳极,不必 考虑硅基体背面的金属化问题,降低了操作的复杂性 。
简单制备方法
硅在HF溶液中进行电化学腐蚀(单槽和双槽)
多孔硅发光机理的几个模型
多孔硅的发光机理——量子尺寸模型
Canham提出,采用电化学腐蚀的制备的多孔 硅是由密集的、具有纳米量级线度和微米量级 的硅丝组成,形成了所谓的“量子线”。当空 隙密度大于80%时,硅丝间是相互竖立的。多 孔硅的发光被认为是约束在这些量子线上的激 子的辐射复合。
1.SH2模型 红外吸收光谱表明,多孔硅表面存在SH2,升温 退火可解吸,HF浸泡又可恢复。这些变化与多 孔硅的荧光谱有对应关系,所以认为发光是由 SH2引起的。 2.表面吸附分子发光模型 认为多孔硅巨大的表面积所吸附的某些成分是 荧光的原因,例如氢、氟、氧、碳等。而这些 成分都被证明存在多孔硅表面。
缺点是如果阳极和阴极的相对位置不合适及在 其表面形成氢气泡的绝缘效应引起电解质电流密 度空间的变化,从而导致不均匀腐蚀的发生。
2、双槽电化学法制备多孔硅 双槽电化学方法制备多孔硅的具体做法是将
硅片插入装有腐蚀液的电解槽中间的固定架上, 硅片把电解槽分成两个相互独立的电解槽,用两 片铺片分别面对面放在硅片的两侧作为阴极和阳 极。结构简图如图3所示。
具有以纳米硅晶粒为骨架的海绵状结构 的新型功能材料
多孔硅结构
多孔硅特性
绝热层
导热率达到 0.624W(m.k)
牺牲层
在腐蚀液中易腐蚀 机械性能好
多孔硅发光
多孔硅发光
宁永强;全亿鑫
【期刊名称】《材料导报》
【年(卷),期】1993(000)004
【摘要】根据最近几年大量的文献报道,综述了关于多孔硅制备、发光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并简要介绍了国内一些单位的工作。
【总页数】5页(P35-39)
【作者】宁永强;全亿鑫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383.1
【相关文献】
1.多孔硅/多孔氧化铝与DBO-PPV复合光致发光特性研究
2.非桥氧空穴发光中心对铁钝化多孔硅光致发光的影响
3.多孔硅/多孔氧化铝与PVK复合光致发光特性
4.多孔硅光致发光谱中双峰结构随激发光波长的变化与发光机制
5.Ar^+注入多孔硅与Ar^+注入硅多孔结构的光致发光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 第1期2005年1月半 导 体 学 报C HINESE JOURNAL OF SEMIC OND UCTORSVol.26 No.1Jan.,2005*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批准号:60225010)和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资助项目 周成瑶 女,1978年出生,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有机无机复合光电材料.杨德仁 男,1964年出生,教授,长江学者,现从事硅材料、太阳能电池和纳米材料的研究.Email:mseyang@z 2003 12 18收到,2004 03 25定稿2005中国电子学会多孔硅/PVK 复合体系的光电性能*周成瑶1 李东升1 张年生2 杨德仁1(1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杭州 310027)(2浙江大学物理系,杭州 310027)摘要:用旋涂法实现了多孔硅与聚乙烯咔唑的复合,并研究了不同温度热处理后复合体系的电学和光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热处理有利于复合体系发光强度的提高;而且当热处理温度不超过120 ,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器件的整流效应增大.同时,复合体系还实现了电致发光,产生了555nm 的电致发光峰.关键词:多孔硅;PVK;热处理;电致发光PACC:7360F;7855;8140T中图分类号:TN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 4177(2005)01 0052 051 引言硅作为微电子的基质材料,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规模产业化水平,但是硅属于间接带隙材料,很难成为高效发光材料.1990年Canha m [1]首次发现了多孔硅(PS)的可见光致发光,其后多孔硅可见光固态电致发光很快被Koshida 等人[2]发现,多孔硅的发光研究迅速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研究多孔硅的主要目的是制备出有效的发光二极管.目前用的最多的发光二极管材料主要有GaAs,InGaN,AlGa N 等[3],但这些材料价格昂贵,且不适宜用作显示器件.而多孔硅价格相对便宜且多孔硅本身与硅材料不存在晶格失配的问题,很容易与现有的硅技术兼容.如果能够用多孔硅制造出实用的发光器件,将会产生新一代的硅芯片,使硅技术的应用从微电子学领域扩展到光电子学领域,对未来电子器件及整个电子学领域的发展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但是多孔硅发光不稳定,效率低.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人们采用了各种途径来提高发光效率和稳定性,如多孔硅同质结[4]、异质结[5]、多孔硅表面接枝有机分子[6]、多孔硅的钝化[7]等.而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由于具有驱动电压低,制备简单,可全色显示等优点,被国内外研究者广泛用来改善多孔硅的发光特性.目前,已经用来改善多孔硅特性的有机材料主要有聚二噻吩[8]、聚乙烯基咔唑(PVK)[9~11]、聚甲基丙稀酸甲脂[12]等.其中,PVK 是一种优良的有机空穴传输材料,同时又是一种良好的有机发光材料,已经被广泛地研究和应用,但是它与多孔硅复合的研究却很少[9~11].赵毅等人[9]主要研究了PVK 与多孔硅复合后的光学性能和I V 特性,发现复合体系产生了一个新的485nm 的光致发光峰,并认为这个峰是多孔硅的载流子向PVK 转移引起的.而Wakefield 等人[10,11]则主要研究了PVK 与多孔硅复合后的器件特性,发现在PVK 上镀I TO 或NiO 后的器件启动电压分别是55~60V 和10~15V.但是,由于I TO,NiO 本身也属于半导体材料,对于器件的性能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为了避免这种影响,在多孔硅/PVK 复合结构上镀一层半透明的Au 层,实现了器件的低启动电压(10V).此外,多孔硅与PVK 复合后,一般都有水分和溶剂残留在多孔硅表面,为了改善界面的接触,常常都要用到热处理.但是关于热处理过程对多孔硅与有机物复合后性能的影响,却未见研究报导,本文着重研究了不同的热处理温度对多孔硅/ PVK器件的影响.2 实验实验使用n型(100)单晶硅片,电阻率为2~6 cm.多孔硅的腐蚀条件为:电解液为氢氟酸(40%) 乙醇=1 2(体积比);硅作为阳极,铂作为阴极,甘汞电极作参比电极;电流密度为10m A/cm2,加50W的卤灯光照.PVK样品购自百灵威公司(J&Kchemical),分子量在2 6~3 5万之间.将0 0181g/mL的PVK的氯仿溶液0 7mL旋涂在多孔硅上(3000r/min,多孔硅的表面积为2cm2),真空中30,60,120,160,200 热处理0 5h(真空度为133Pa).光致发光(PL)和电致发光(EL)的测量采用HI TAC HI F 4500荧光分光光度计,其分辨率为1 0nm,灵敏度为100 1(水峰喇曼比).实验中所有的PL测试激发波长均为300nm,并使用同样的测试参数.红外光谱(FTIR)采用B RUKE R IFS66v/s傅里叶红外分析仪,I V曲线用Keithly半导体参数测试仪测得,样品的形貌测试采用JSM 35CF型扫描电镜(SE M).3 结果与讨论3.1 多孔硅/PVK的光学性能图1(a)和(b)分别是多孔硅和多孔硅/P VK复合结构的SE M图像.从图可以看出复合前多孔硅具有1~2 m大小的孔径,复合后多孔硅的表面为PVK所覆盖,并变得光滑、平整.图2给出了多孔硅、多孔硅/PVK以及经过120 热处理后的多孔硅/PVK的光致发光谱.由图可见:多孔硅与PVK复合后有两个发光峰,分别在437nm和565nm处;而单纯多孔硅所产生的发光峰在565nm处.可见,复合体系中565nm处的发光峰是由多孔硅产生的,而437nm处的发光峰则是由PVK 激发产生的.多孔硅在200~500nm都会有吸收,而PVK激发产生的光恰好在这一范围中,因此PVK吸收的能量将部分向多孔硅转移,使得复合后的多孔硅依旧能发出565nm的光.对复合后多孔硅/PVK进行120 热处理,发现PL谱的强度有所增加,如图2(c)所示.研究发现图1 多孔硅(a)及多孔硅/PVK复合结构(b)的扫描电镜照片Fig.1 SEM images of top view of porous silicon(a)andcomposi te of PS/PVK(b)图2 多孔硅(曲线a),多孔硅/PVK复合结构(曲线b)以及120 退火热处理的多孔硅/PV K复合结构(曲线c)的光致发光谱 激发波长为300nm.Fig.2 Photoluminescence spectra of PS(curve a),PS/PVK(curve b),and PS/PVK annealed at120 (curve c)ex=300nm150 左右热处理后,纯多孔硅的发光强度会降低[13],因此本实验中120 热处理同样会降低多孔硅的发光强度,可见多孔硅/PVK复合体系在热处理53第1期周成瑶等: 多孔硅/PVK复合体系的光电性能后发光强度的增大不是由多孔硅产生的.同时,FTIR 测试表明PVK热处理前后无明显变化,这说明发光强度的提高也不是由于PVK分子发生变化产生的.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热处理减少了多孔硅和PVK 复合体系中的残留水分和溶剂,使得发光强度增大.在本实验过程中,为了减少多孔硅的表面氧化,将新制备的多孔硅表面旋涂PVK,多孔硅中必然会残存水分.同时,用旋涂法制备的PVK膜必然会在多孔硅界面残留溶剂.残存的水分降低了出射光强度,而残留的溶剂也会导致荧光猝灭.经过热处理后,界面和多孔硅孔内的水分被去除,使多孔硅与PVK更为紧密地结合,也减少了界面的无辐射复合中心的产生.而且,热处理还能够更好去掉溶剂,减少溶剂对多孔硅的影响.可见,水分和溶剂的去除很有可能最终导致了热处理后多孔硅/PVK发光强度的增强.3.2 多孔硅/PVK的电学性能图3(a)是多孔硅/PVK复合体系经不同温度热处理后的I V曲线.图3(b)是在 20V时的整流比和热处理温度的关系图.从图3(a)和(b)可见,当热处理温度低于120 时,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增加,器件的整流效应变得明显,开启电压降低;并在120 时器件的整流效应达到最大.此时,开启电压最低,而且在 20V,整流比达到130.而当热处理温度高于120 时,随着温度继续增加,器件的整流效应则相对降低.可见,热处理对复合结构器件的性能起着重要的影响.与光学特性的变化是由于热处理对残留水分和溶剂的去除一样,多孔硅中残留的水分和溶剂的去除,会使多孔硅和PVK更好地接触,使得接触电阻变小,引起p n结的I V特性明显变化,从而导致器件的整流效应增大.但是,随着热处理温度的进一步升高(高于120 ),PVK膜可能呈现出老化、结晶等现象,影响p n结的电学性能,使器件的整流效应减少.3.3 多孔硅的电致发光图4是多孔硅/PVK复合并经60 热处理后的电致发光谱,样品的表面镀Au(20nm),背面镀Al (200nm).实验中,在大于10V的正偏压下,复合结构所发出的光在黑暗中能被肉眼可见;而且随着电压的增大,发光变强.由谱图可见,复合结构的电致发光峰在555nm.实验中还发现,在120热处理能图3 (a)多孔硅/P VK复合结构在不同温度热处理下的I V 曲线 :30 热处理; :60 热处理; :120 热处理; :160 热处理; :200 热处理.插图为多孔硅的I V曲线;(b)多孔硅/PVK复合结构在不同温度热处理下I V曲线中的整流比与温度的关系Fig.3 (a)I V of PS/PVK on different temperature an nealing :30 annealing; :60 annealing; : 120 annealing; :160 annealing; :200 anneal ing.Inset:I V characteris tics of PS;(b)Recti fying charac teristic ratio of different annealing temperature in I Vcurve图4 多孔硅/PVK复合结构的电致发光谱Fi g.4 Electrolu minescence of PS/PVK54半 导 体 学 报第26卷够极大地提高器件的整流效应,但是其电致发光的效率并没有明显改变.多孔硅/PVK复合结构产生电致发光以及I V 曲线的整流效应均说明n型多孔硅与p型PVK复合后,构成了pn结.由于多孔硅的禁带宽度小于PVK的禁带宽度,使得二者的势垒不对称.因此,在多孔硅/PVK复合结构上加正偏压后,当多孔硅和PVK的价带达到等高时,p区PVK的空穴由于不再受势垒的限制,不断向n区多孔硅扩散,而对于n区的电子,由于存在势垒,向p区注入的较少,因此n 区多孔硅成为发光区.而多孔硅区发出的光子,由于其能量小于PVK的禁带宽度,进入PVK区后不会引起本征吸收,从PVK层发射出来.即在正偏压下,来自n型Si衬底的电子,与来自p型PVK的空穴在多孔硅和PVK的界面偏多孔硅处复合而发光.在120 电致发光的效率并没有明显改变,这可能是由于本实验中电致发光的强度和效率不是很高,而温度又没有根本改变电致发光造成的.4 结论研究了不同温度热处理后多孔硅与PVK复合体系的光电特性.发现热处理能够减少影响复合体系的发光效率的因素,使得光致发光强度有所提高;同时,热处理还降低了复合体系的接触电阻,改善了器件的整流特性.复合体系构成的器件经60 热处理后在555nm处产生了电致发光峰.参考文献[1] Canham L T.Silicon quantum wire array fabrication by electrochemical and che mical di ssolution of wafers.Appl Phys Lett,1990,57(10):1046[2] Koshi da N,Koyama H.Vi sible electrolumi nescence from porous silicon.Appl Phys Lett,1992,60(3):347[3] Chen Q W,Zhu D L,Zhu C,et al.A way to obtai n vi sible bl ue li ghte missi on in porous silicon.Appl Phys Lett,2003,82(7):1018[4] Chen Zhiliang,Bos man G,Ochoa R.Vis ible light emissi onfrom heavi ly doped porous silicon homojunction pn diodes.Appl Phys Lett,1993,62(7):708[5] Gokarna A,Pavaskar N R,Sathaye S D,et al.Electrol umi nescencefrom heterojunctions of nanocrystalline CdS and ZnS with porous silicon.J Appl Phys,2002,92(4):2118[6] Gelloz B,Sano H,Boukherroub R,et al.Stabilization of porous siliconelectrolumines cence by surface passivation with controlled covalentbonds.Appl Phys Lett,2003,83(12):2342[7] Li Hongjian,Peng Jingcui,Xu Xuemei,et al.Photolumi nescence frompassivation porous silicon.Chinese J ournal of Semiconductors,2002,23(1):34(in Chines e)[李宏建,彭景翠,许学梅,等.钝化多孔硅的光致发光.半导体学报,2002,23(1):34][8] Lara J A,Kathirgamanathan P.Whi te light electrol uminescence fromPSi devices capped with poly(thiophene)(s)as top contact.SynthMet,2000,110:233[9] Zhao Yi,Yang Deren,Zhou Chengyao,et al.Optical and electrical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 of porous silicon and poly(N vinylcarbazole).J Mater Sci Eng,2003,21(4):507(in Chines e)[赵毅,杨德仁,周成瑶,等.多孔硅与聚乙烯咔唑复合光电性能研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3,21(4):507][10] Wakefield G,Dobs on P J,Foo Y Y,et al.The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ickel oxide fil ms and their application as contacts topolymer/porous silicon electrol uminescence devices.Se micond SciTechnol,1997,12:1304[11] Wakefi eld G,Dobson P J,Hutchis on J L,et al.Charge injecti on i ntoporous silicon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s.Mater Sci Eng B,1998,B51:141[12] Zhao Yi,Yang Deren,Zhou Chengyao,et al.Research on photol 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porous silicon coated wi th a P MMA polymerfil m.J Fun Mater Dev,2003,9(2):170(in Chinese)[赵毅,杨德仁,周成瑶,等.多孔硅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光致发光特性研究.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03,9(2):170][13] Dhar S,Chakrabarti S.Properties of chemically deposi tedCu2S films on porous silicon.J Appl Phys,1997,82(2):65555第1期周成瑶等: 多孔硅/PVK复合体系的光电性能56半 导 体 学 报第26卷O ptical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Composite of PorousSilicon and Poly(9 Vinylcarbazole)*Zhou Chengyao1,Li Dongsheng1,Zhang Niansheng2,and Yang Deren1(1State Ke y Laboratory o f Silic on M aterials,Zhe jiang Universit y,Hangzhou 310027,China)(2Physics De partment,Zhe jiang Universit y,Hangzhou 310027,China)Abstract:The composite of porous silicon and poly(9 vi nylcarbazole)(PVK)is fabricated by spin coating.The optical and electrical proper ties of the composite are studied after annealing at differen t temperature.The experimen t results show that the photoluminescence intensity and rectifying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omposite are improved by the annealing at lower than120 .Furthermore,the555n m electroluminescence is produced by the composite.Key words:porous silicon;PVK;annealing;electrolumi nescencePACC:7360F;7855;8140TArticle ID:0253 4177(2005)01 0052 05*Project supported by Science Foundation for Outstandi ng Youth of China(No.60225010)and SRF for R OCS,SEMZhou Chengyao female,was born in1978,graduate student.She i s engaged in research on composite opto electroluminecence material.Yang Deren male,was born in1964,professor.He is engaged in research on semiconduc tor materials.Email:mseyang@zj Received18December2003,revised manuscript received25March2004 2005Chinese Ins ti tute of Electron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