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中考语文二模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中考语文二模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共4题;共15分)
1. (5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矿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
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婉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
(1)给文段中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
驱遣怅然
(2)找出文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2. (5分)在中国诗歌长廊中有很多吟诵“大雁”的诗,请你欣赏下面这幅书法作品,写出诗名、作者、字体及简单的书法赏析。
3. (3分) (2016九上·江苏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阅读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明扫墓时,老一辈人一般都要在家里忙上一天。
先要准备好鱼肉等饭菜,还要备好酒水,然后带上香、蜡烛、爆竹、纸钱等用品到墓地,还要全家人在墓前磕头、烧化纸钱等物品。
于是,清明时节的墓地满眼都是烧纸钱、放爆竹的现象,有些地方还因为烧化纸钱发生了山林火灾。
材料二:80后网友“过眼云烟”表示,像老一辈人那样扫墓,不仅浪费钱,还破坏墓地周围的生态环境,这不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方式。
他想去爷爷生前喜欢去的地方转一转,看一看,用DV把那里的风景录下来,然后再买束花,去墓园里祭拜他,告诉他现在的变化有多大,让他在天堂安心。
材料三:现在每一个城市的外地打工者都很多,因为工作关系,好多人不可能在清明那天回到老家祭拜,一方面是清明放假时间较短,来去不方便,还因为汽车票、火车票也不好买,所以很难及时回家扫墓,而网上开设的网络灵堂和祭拜论坛正好为人们提供了寄托哀思的平台,也弥补了无法回家扫墓的遗憾。
(1)清明是我们祭奠祖先缅怀亲人的日子。
依据材料,说说现今清明祭祀方式有了怎样的变化?
(2)谈谈你对这种变化的认识或看法。
4. (2分)福州乌山的琵琶亭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一弹流水一弹月。
下面最适合作为下联的一句是()
A . 半入江风半入云
B . 一味清凉上月时
C . 二分明月万梅花
D . 三月细雨春妩媚
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3分)
5. (3分) (2019九上·浦东月考) 默写
(1) ________,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
(2)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
(李白《行路难》)
(3) 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4)山水之乐,________。
(《醉翁亭记》)
(5)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 。
(李白《行路难》)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6. (8分) (2017九上·相城期中) 阅读《蝶恋花》,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呈现的画面。
(2)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的是哪一项?()
A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B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D .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四、对比阅读 (共1题;共5分)
7. (5分) (2020八下·涡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渔人甚异之________ ②见渔人,乃大惊________
③便要还家________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⑤处处志之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说说桃花源中人“叹惋”的是什么?
(4)文中哪句话表明桃花源人听了渔人的话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请说说他们不愿意离开桃花源的原因。
五、名著阅读 (共1题;共5分)
8. (5分)名著阅读。
(1)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和场景颇具漫画效果,下面是书中周进参观贡院时的场景漫画,请运用“知识卡片”,结合人物经历,说说作者描写周进这一举动的目的。
知识卡片:漫画式人物塑造,指对所描写的人物进行夸张变形,以见出人物的精神特质。
(2)许多名著都有一定的主题任务和阅读方法,请根据示例完成另两部,并说明理由。
六、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2分)
9. (12分)(2019·港南模拟) 对联、歇后语。
(1)读对联,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你对其内涵的理解。
应知滴水能穿石,莫待亡羊再补牢。
(2)把下面的歇后语补充完整。
强盗抓小偷——()
人做不了百人饭——()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9分)
10. (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植物的“五官”
①植物像其他动物一样,有功能各异的“五官”。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生物学博士瓦因勃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每天对莴苣做10分钟超声波处理,结果其长势远比没受处理的莴苣要好。
之后,美国的一个学者对大豆播放《蓝色狂想曲》音乐,20天后,听音乐的大豆苗重量竟然高出未听音乐的四分之一。
这些实验说明,植物虽然没有具体形态的耳朵,但它们的听觉能力却非同寻常。
不相信?那么请你面对含羞草轻轻击掌,看看含羞草闻声后是否会迅速将小叶合拢。
②许多植物具有“慧眼”识光的能力,它们自知日出东山,夕阳西下,从而把握了自己开花和落叶的时间,如牵牛花天刚亮就开花,向日葵始终朝阳。
植物不仅能“看见”光,还能感觉出光照的“数量”和质量,某些北方良种引种到南方,颗粒不收,就是因为植物的“眼睛”对异地的光线不习惯。
植物的“眼睛”对光色也非常敏感,不同植物可识别不同光线,以促进自身的生长与发育。
植物的“眼睛”原来是存在于细胞中的一种专门色素——视觉色素,植物凭借这种“眼睛”,从根到叶尖形成完整而灵敏的感光系统,对光产生既定反应,如花开、花合、叶子向左向右、变换根的生长方向等。
③植物界中不仅有靠根吃“素”的植物,而且还有靠“口”吃“荤”的植物,食虫植物(也称食肉植物)便是这类植物。
这些植物的叶子变得非常奇特,它们形成各种形状的“口”,有的像瓶子,有的像小口袋或蚌壳,能分泌消化昆虫的黏液,还能分泌香味,许多昆虫因为闻到香味,而跌入了陷阱之中!植物靠“口”捕食蚊蝇类的小虫子,有时也能“吃”掉像蜻蜒一样的大昆虫。
它们分布于世界各地,种类有500多种,最著名的有瓶子草、猪笼草、狸藻等。
④真是奇怪,植物还有嗅觉灵敏的特殊“鼻子”。
例如,当柳树受到毛虫咬食时,会产生抵抗物质,3米以外没有挨咬的柳树居然也产生出抵抗物质。
这是为什么?原来,植物有特殊的“鼻子”——感觉神经,当被咬的树产生挥发性抗虫化学物质后,邻树的“鼻子”能及时“嗅”到“防虫警报”,知道害虫的侵袭将要来临,于是就调整自身体内的化学反应,合成一些对自己无害,却使害虫望而生畏的化学物质,达到“自卫”的目的。
⑤更为惊奇的是,植物还具有相当特殊的“舌”的功能,它能“尝”到土壤中各种矿物营养的味道,于是使植物“拒食”或“少食”自身不喜欢的矿物质,多“吃”有用的营养元素。
如海带就有富集海水中碘元素的能力,忍冬丛喜欢生长在地下有银矿的地万。
植物的“舌”功能选择性非常强,如果吃了自己不喜欢吃的矿物就会长成奇形怪状。
例如蒿在一般土壤中长得相当高大,但如果“吃”了土壤中的硼就会变成“矮老头”。
植物将土壤中的矿物元素或微量物质聚集到体内的现象称为“生物富集”。
人们通过生物富集现象可以找到相应的地下矿藏,也就是植物探矿。
如今,植物探矿已成为寻找地下矿藏的重要手段之一。
⑥目前,生物科学的研究工作常常得到植物“五官”功能的启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累累硕果。
(1)本文第②-⑤段,依次介绍了植物具有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
用“舌”择食等功能。
(2)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 和________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 。
(3)根据文章第①段的内容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说“噪声除草器”的制造主要利用了植物的什么特性。
【链接材料】科学家利用不同的植物对不同的噪声敏感程度不一的特性,制造出噪声除草器。
这种除草器发出的噪声能使杂草的种子提前萌发,这样就可以在作物生长之前用药物除掉杂草,用“欲擒故纵”的妙策,保证作物的顺利生长
11. (7分) (2019八下·芜湖开学考) 现代文阅读
满
孙君飞
①那时候,母亲总在家里,父亲总在家外。
②他是一个熟悉的客人,前来“拜访”我们的时候,总会带着礼物。
③他从不知名的远方挑回的担子里有圆滚滚的卷心菜,红白相间的猪肉块,一块撒满碎花儿的土布,一个快要装满彩色圆球糖的玻璃瓶,轻轻摇动一下,就会发出让我口舌生津的可爱声响……
④有一次,他还拉着满满当当的木板车过来,我一看,突然觉得他像是一个打了胜仗的将军。
他卸下一张桌子,说让我写字用;他搬下一条高凳子,凳子下面竟然有个小抽屉,带锁,说可以搬到学校坐……那一刻,我心里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好像从梦中睡醒过来,猛然间意识到他拉着我长大了许多许多。
我搬着这条高凳子去学校,就仿佛扛着一把龙椅,路上无数双眼睛被它镀亮。
它在全校都是独一无二的,让我安然而骄傲地端坐在“山丘”上听课。
⑤可有时候,他也会两手空空,像打了败仗的士兵。
⑥此时的他眼睛里的火光熄灭了,叹息着,灰头灰脸,一副空担子也会压得他气喘吁吁,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他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他的嘴唇起了白皮儿,肯定又饥又渴,脸上什么也没少,但就是让人觉得差了什么东西。
我心里有些难过,忍不住想用吸水的毛巾从他脸上擦出什么来。
⑦这一天,原来是他做生意亏了本儿,一路风餐露宿,空空荡荡地走回来了;他个子越是高大,越显得臂怀里的空旷冷清。
⑧母亲看到他,不说话,也不笑,她的个子原本有些矮,这时候却像变得更矮,于是她低下目光,好像要穿过一条黑暗的隧道,努力地压缩着身子,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开水放到他面前。
他“咕嘟咕嘟”一饮而尽,母亲拿走碗,盛来满满一碗饭放到他面前,有时是面食,有时是白米盖着菜,有时竟是只有节日里才有的大块萝卜炖小块骨头,好像她提前知道他要空着肚子空着手回来似的。
当然有时母亲还会特意为他斟上一碗热热的黄酒……看他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我有些不解:母亲怎么像是在犒劳凯旋归来的将军?
⑨吃完饭后,他并没有上床休息,而是无牵无挂地枯坐着,看母亲从井水中捞出洗净的衣服,拧干,一件接一件地晾晒到院子里的绳子上。
还有摊开的被单,母亲将其搭到绳子上,被单慢慢滴出水,水拉着被单,起初还显得紧致,慢慢地灌满了风,吸足了阳光,它们就如巨大的翅膀般,扑扇着发出富有节奏的、鼓舞人心的“鼓点”,也灌满了我们的耳朵。
那些红的、绿的、青的、蓝的、白的土布啊,在风中扑扇出阳光的温煦芬芳,挂满了院子。
于
是,这里一下子有了光芒,有了奇迹,有了满足,我们这些孩子在这个快乐的“迷宫”里穿梭、奔跑、喊叫、躲藏,惊吓他人,最后以甜美的笑声收场。
⑩不管我藏在哪里,都知道他看着看着就笑了,然后躺到床上,当一块做梦的“石头”,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噜声。
⑪再后来,他放下了担子,也放下了木板车,和母亲一样,总在家里,总在庄稼地里,总想着将家填得更满些,更满些。
可是屋子里总是这里还缺一个柜子,那里还少一台收音机,另外一个地方又需要一辆自行车……终于有一天,他们都说:“我们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
⑫我们会的,会把所有需要填满的地方填满,还有他和她心里梦里空着的地方。
⑬但是我又懂得,在那些有他们的地方,其实一直是满满当当的,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
没有他们在身边的时候,我总是想起母亲那些满满当当的碗、杯子和盆,还有那些挂满院子的衣服、土布和他们过去的故事,希望或者泪水便盈满了我的眼睛,心里的风和阳光也溢了出来。
(1)本文②-⑩段围绕“满”叙述了三个情景,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2)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此时的他眼睛里的火光熄灭了,叹息着,灰头灰脸,一副空担子也会压得他气喘吁吁,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
(从修辞手法角度)
②再后来,他放下了担子,也放下了木板车,和母亲一样,总在家里,总在庄稼地里,总想着将家填得更满些,更满些。
(从加下划线词角度)
(3)结合全文,简述第13段的作用。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意蕴深厚的记叙文。
B . 本文表达的情感真实美好、场面温馨,令人动容,耐人寻味。
C . 手法多样灵活,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文章文采斐然,人物形象生动。
D . 用词灵动巧妙,精准贴切。
如“圆滚滚的卷心菜,红白相间的猪肉块,一块撒满碎花儿的土布”。
八、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 (2017七上·苏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郁达夫说:“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一滴水可以反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瞬间可以留下永恒的记忆。
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请以“难忘的瞬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字数600字以上;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综合 (共4题;共15分)
1-1、
1-2、
2-1、
3-1、
3-2、
4-1、
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3分)
5-1、
5-2、
5-3、
5-4、
5-5、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6-1、
6-2、
四、对比阅读 (共1题;共5分)
7-1、
7-2、
7-3、
7-4、
五、名著阅读 (共1题;共5分)
8-1、
8-2、
六、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2分)
9-1、
9-2、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9分)
10-1、
10-2、
10-3、
11-1、
11-2、
11-3、
11-4、
八、作文 (共1题;共5分)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