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大语文阅读之哲理篇:崇祯遗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崇祯遗诏
古代的皇帝死后,按照惯例,大臣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布皇帝遗诏,公布皇帝对身后事作出的交代和安排。
所谓遗诏,顾名思义,就是皇帝临死时所写的诏书。
遗诏一般都是皇帝亲自所为,但在明朝,遗诏常常是在皇帝死后由大臣主持起草的,其内容和皇帝本人的意愿实际上没有多大关系。
因此明朝的皇帝更替,往往能给久负重望的大臣们一个革除弊政、整饬朝纲的机会。
如明武宗和明世宗逝世后,内阁首辅大臣杨廷和与徐阶,分别起草了他们的遗诏,把两朝弊政做了一个总清算,博得朝野一片称颂。
明朝有一份遗诏非常特殊,那就是末代皇帝崇祯的遗诏。
之所以说这份遗诏非常特殊,是因为和别的遗诏相比,它有许多不同之处:它虽然是崇祯自己写的,却是他在上吊自杀前写的;它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衣襟上;它不是用笔墨写成的,而是崇祯咬破手指,以指当笔,用自己的鲜血写成的。
这份遗诏的发布对象也很特别:它不是向自己的臣民交代后事,而是专门留给对手李自成看的。
当然,更独特的还是它的内容:“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明通鉴》第九十卷)。
这哪里像一份遗诏,分明是一份自责忏悔书,是一份哀告和埋怨信。
这份遗诏写于农历一六四四年三月十九日凌晨,地点是煤山寿皇亭。
从李自成的农民军开始围攻北京城以来,崇祯已经连续两个晚上没有合过眼。
十七日晚上,他是在“内外诸臣误我!误我!”的通宵叹息和埋怨中度过的;十八日夜间,农民军攻入北京城,精神已趋于崩溃的崇祯在连杀了几位嫔妃和亲人后曾试图出逃,失败后,便亲自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可是钟声响了许久也没有一个人前来,彻底失望的他,只好与太监王承恩登上了煤山寿皇亭,向这个世界作最后的告别。
寿皇亭是新近才落成的一个亭子,是崇祯操练宫内士兵之处,如今却成了他要去见列祖列宗的地方。
此时天已破晓,东方露出了鱼肚色,山穷水尽、万念俱灰的崇祯跌坐在亭子里,欲哭无泪。
但他实在不甘心就这样默默地告别这个世界。
他有满腹的话要对这个世界诉说。
于是他脱下绛黄色的龙袍放在大腿上,咬破手指,在衣襟上愤然留下了这份遗诏。
做完这件事,他觉得可以告别这个世界了,于是自缢而亡。
陪同他上吊自杀的,只有宦官王承恩一人。
几天后,李自成的部队才找到这个僵死的国君。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君主被敌人俘虏或杀死的很多,在政变中被杀的更多,但临危自杀的只有崇祯一人。
本来,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崇祯已完全没有必要写什么遗诏了,因为遗诏通常要写的两项主要内容,一是指定嗣君,二是对后人提出希望,所以在那个时候写遗诏已没有任何意义,可崇祯不但写了遗诏,而且还是咬破手指用血写在衣襟之上,表明他是有话要说的,这就是这份遗诏的内容独特之所在。
崇祯的这份遗诏,从字面上可以归结为四层意思:一是责备自己德行不高;二是埋怨诸大臣不忠心报国,欺骗了他,误了国家大事;三是自认为无脸面见祖宗;四是请李自成不要杀害百姓。
而第一层意思只是虚晃一枪,关键是为了烘托第二层意思:“诸臣误朕”。
如果说,“无面目见祖宗”确实是一件令他痛心的事,那么,“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无疑只是一个善良的愿望而已。
所以,这份遗诏的落脚点,或者说崇祯最想表达的意思,还是“诸臣误朕”这四个字。
这不仅仅是为了推卸责任,还是发自崇祯内心的宣言。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崇祯
临死时发出的这句牢骚和呐喊,不能不引发人们的深思。
对于崇祯的这句牢骚话,史家历来见仁见智。
平心而论,崇祯对于明朝的灭亡固然难辞其咎,但他执政后还是很想有所作为的。
他登基伊始,便当机立断地铲除了魏忠贤阉党集团;接着,在严惩贪官污吏的同时,勉励各地督抚打起精神,努力为国效力,告诫大臣摒弃门户之见,化异为同。
他决心要改变大臣们萎靡的精神面貌,使整个官僚机器跟上自己的步伐,围绕自己的旨意拼命地运转。
然而事实是:他只是一个孤独的勤政者,大臣们各怀心机,各有打算,堪当重任之才寥若晨星,多数时候是崇祯每任用一人,便失望一人。
究其原因,除了崇祯本人刚愎自用,用人失察之外,关键就在于明朝中后期在选人用人机制上出现了严重腐败和危机。
明初,开国皇帝朱元璋很注意重典治国,在官吏铨选、考核、监督方面也制定了一套严密的制度。
但到明朝中后期,随着整个国家机器日趋失灵,这些制度也都遭到了严重破坏。
当时,官场贿赂盛行,对官员的考核、监察名存实亡,连负责考核选拔官吏和惩治贪墨的吏部官员和监察官员,也大肆贪污受贿。
崇祯继位后,虽然以很大决心整饬朝纲,更新吏治,但积弊已难返,最后连他自己都不得不哀叹:“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
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明季北略》卷十三)。
明末的官场,已俨然成了权钱交易的大市场。
吏治腐败成了当时最大的腐败,是腐败的总根源。
这些通过走门子、塞票子上台的无耻之徒,其道德品性之低下不言自明。
指望他们忠心国事,有所作为,简直是痴心妄想。
明王朝大厦将倾,崇祯面对的又是这么一批贪官、庸才、蠢材,他怎能不陷入“任用一人,失望一人”的怪圈,并且直到临死还牢骚满腹呢?
不有效加强对吏治腐败这个“最大的腐败”的治理,确实危险至极。
从这个意义上说,重新解读崇祯的遗诏,恐怕不无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