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战的秘史——日本海军中将亲历的甲午海战(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海战的秘史——日本海军中将亲历的甲午海战(一)
作者:暂无
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4年第14期
★萨苏
特殊的原作者
1894年9月17日下午,大东沟海面战云低垂,中日两军24艘战舰正在这片海面上拼死格杀。
排水量3709吨的日本海军巡洋舰“高千穗”号与其他3艘高速战舰编成第一游击队,快速游曳于战场之中。
这4艘当时日军最优秀的战舰仿佛一柄快速挥动的战斧,连连撞击中国北洋
舰队的军阵,形成了日军最有力的杀手,也引起了中国舰艇特别的注意。
下午1点09分,排在第一游击队第二位的“高千穗”舰右舷后部中弹。
几名尉官疯狂地冲下舷梯,指挥水兵冒死灭火。
好在这一弹引发的火灾并不严重,日本水兵最终扑灭火焰,让
“高千穗”舰躲过了一次灭顶之灾。
一名指挥灭火的少尉军官喘了一口气,环顾爆炸现场忽感骇然。
原来,这颗炮弹击穿的正
是他居住的舱室,透过被破坏的舱壁可以看到,锋利的弹片把他挂在室内的军大衣撕开了一个
大口子。
目睹舱室外飞溅的血肉,这名初经战阵的日本海军军官禁不住面如土色,直到登上甲板,其难看的脸色仍给周围官兵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名年方27岁的年轻军官名叫小笠原长生,此时担任“高千穗”舰第4分队分队长。
当时估计没有人会想到,这位在战场上会变颜变色的少尉军官在23年后会晋升为海军中将,更难以想到他会成为此后几十年中,日本海战史的权威,他所著的《倭国海将传》、《三笠物语》、《东乡元帅详传》等,现在仍然是世界各国研究日本海军发展史的重要内容。
初次接触小笠原长生的作品,笔者对其评价并不很高。
这是因为小笠原长生有两个致命的
历史缺陷。
第一,他的文字中有些带着强烈的宣传意味,有着较强的倾向性。
小笠原是日本军
国主义的疯狂支持者,正是由于他的鼓吹,开始了日本海军对于东乡平八郎和广濑武夫等的造
神运动,他的作品中也不自觉地充斥了对于日本侵略战争的美化。
因此,小笠原长生在日本海
军内部有一个外号叫作“吹鼓手小笠原”。
这固然体现了一些文笔不通的武夫对小笠原的嫉妒,也是对其文风的讽刺;第二,是小笠原长生对于日本海军名将东乡平八郎有着近乎丧失理智的
崇拜,所以在描述这位将军的事迹时,不时采用夸大和渲染的笔法。
这一点,可能与他在日本
海军中的经历有关。
小笠原长生在日俄战争中一直作为军令部参谋追随东乡平八郎左右,东乡
于他有着知遇之恩。
因为这种对东乡的吹捧,小笠原在海军中得了另一个外号“东乡的马弁”。
直到阅读了更多那个时代日本的战史作品,看到那些对于天皇或者征伐肉麻的吹捧,才发
现小笠原长生的作品,在涉及东乡平八郎的部分以外还是相对比较客观的。
至于对东乡的个人
崇拜,那恐怕是个性使然,身不由己,没办法改变的。
特别是对于甲午战争中,与中国北洋水
师的战斗,作为亲历者,小笠原长生的记述态度还是比较严肃的。
小笠原长生的著述中,对当时的清军,特别是北洋水师并没有一味贬低,而能够以较为客
观的笔触进行描述,虽然不见得特别准确,但也可算难能可贵。
这可能一方面恐是因为他亲历
了与中国海军的激战,于战斗中目睹北洋水师官兵视死如归的血战气概,因此为其感动;另一
方面,也是因为他在战斗结束后奉调担任“日清战史编纂委员”,得以接触日军各路参战人员
乃至被俘清军、洋员,从而获得较为全面的一手材料。
应该说,这些资料本身就是研究甲午战
争难得的依据。
另外一点恐怕就是小笠原自己的身世使然。
在甲午战争中,小笠原长生尽管只是一名低级
军官,却有着显赫的身世,是一名货真价实的贵族。
他的父亲是日本幕府时期肥前国唐津藩的
最后一任家督小笠原长行,他自己则在从军甲午之前已经继承了子爵的封号,是唐津最后一位
被称作“殿下”的人物。
唐津位于日本分割九州岛与本州岛的关门海峡一侧,由于海流的原因,在古代是中国等大陆国家船只到日本上陆最集中的地点之一,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因此骨子
里小笠原家族对中国有一份潜意识的敬畏之感。
小笠原长生出生于1867年,是小笠原长行的长子,按照惯例应可继承父亲的职务。
然而,此时的唐津藩却处于风雨飘零之中,情况十分不稳。
原来,这时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的前夜。
以坂本龙马、西乡隆盛为首的倒幕派维新志士与保守
的幕府政权剑拔弩张,决战在即。
预感到幕府的风雨飘摇,并不想改变立场的小笠原长行作出了一个冷酷的决定,他下令给
小笠原长生的母亲,要她在孩子出生后随即交给一名养母抚养。
绝望的母亲提出希望让自己喂
养孩子7天,依然被长行所拒绝。
事后,小笠原长生说他因此对父亲有一生的感谢。
因为仅仅1年之后,倒幕派军队就兵临
幕府大本营江户城下。
最后一代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屈服了,而小笠原长行却始终不肯投降,转
战千里,直打到北海道的箱馆才最后战败并失踪。
这期间,年幼的小笠原长生由于远离争斗的
漩涡而安然成长。
1872年,-战乱初定,小笠原长行向当局自首并获得赦免,小笠原长生才得
以继承爵位和回到家中。
有这样幼年经历的小笠原长生,比其他日军将领更能理解悲剧英雄的含义。
或许因为这个
原因,使他没有在作品中亵渎中国军人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忠勇义烈,让我们能够从对手
的视角,重新审视这场战争和这场战争中的中国军人。
《大海战秘史:黄海海战篇》是小笠原长生1929年10月完成的,是一部对甲午战争中大
东沟海战的总结性作品。
在此书中,小笠原长生不但记录了亲身参加战斗所目击的种种,而且
作为一名海军军官,从专业角度对于双方的作战表现进行了相应评判。
北洋水师怎样遏制了战争的提早爆发?谁是北洋水师中与东乡平八郎斗智斗勇达10年之久的劲敌?谁是中国舰队中被日军呼为“赵云”的猛将?邓世昌冲向“吉野”觇的瞬间,日军有
着怎样的反应?
小笠原长生的作品虽然包含了若干道听途说的内容,从清军战俘中了解的中方战术也未必
准确,但依然提供了颇为不同的视角,可以让我们对这场远东海域空前的大决战产生新的理解。
在对这场战争的解读研究中,在某个问题上引用和参考日方记录已经成为一种常见做法。
但通过对一部作品的解读,从中日双方角度全面对照,完整描述和评介甲午海战的做法,尚属
罕见,而这种“听听敌人怎么说我们的”思路无疑很有吸引力。
《大海战秘录:黄海海战篇》自1930年后没有再版,世人所知不多。
2011年,日本栗山
市收藏家冈本尚司先生的后人向笔者提供了小笠原长生的这部作品,使其重见天日,也使这种
解读成为可能。
笔者试图以小笠原长生的这部作品为主线,分章翻译,采用其原有结构,配以同样近来在
日方发现的《海战画帖:黄海之卷》和《帝国海上权力史》等材料,并加入中方和其他第三方
的史料、观点作为注释,试图给读者重现一个带有印证性质的大东沟战场。
若能有益于这场战
争的研究于万一,既可算是达到了目的。
对原作中若干以日军内部问题为主的段落,由于其与海战作战内容关系不大,或有较强的
宣传企图,与史实相去较远,故予以适当删节,以满足作品与主题更为贴切的目的。
就让我们开始读取和解析日本海军中将小笠原长生对于这场大战的描述吧。
小笠原长生原序
我写作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因为其具备给专家学者作为历史资料使用的资格,也不是供
重臣君子用于借鉴参考。
这主要是为了给那些对海军了解不多的普通人所做,若是能够让大家
对所谓“海战”产生一般性的理解,那就算是达到目的了。
故此,书中兴之所致之处俯首皆是,难免有一管之见的局促,抑或有些内容自己所知有限,才穷智拙,只能尽力而为之。
然而,如
果前述的希望能够达成,那不仅我作为作者十分满足,而且在那场海战中奉献了生命的人们,
也会为之欣慰吧。
如是,在适逢其三十五年忌辰之时,以此作为纪念。
这就是写作此书的真意。
昭和四年十月
著者
第一章两军出阵
原名敌舰队出现
引子
此日菊月初半过,帝国舰队正出征。
大同江口艨艟出,敌军所在探在何。
目不见处大孤山,波涛仞立难捉摸,
海洋岛外浪高处,北洋舰队影仿佛。
一见一呼开战兮,半边倾侧半边灼,
我之炮击伤改舰,白浪深处忽沉没。
忠勇义烈为战催,敌之气势尽消落,
我日之旗耀黄海,浪路分开皆通过,
气势滔天同夸勇,各舰纷纷竞争波。
四方齐动奏凯歌,四方齐动奏凯歌!
这是黄海海战捷报传来之后,明治天皇亲手所作御制诗。
拜读之下,其整个战斗的经过已
经大体展现出来。
此处,瑾将此战细节加以详细解明,以作补充。
【萨苏解析】作为一部海战历史著作的开篇,小笠原长生引用了一段天皇的诗词,并且给
予了极高的评价,这种带有谄媚性质的做法,让人觉得有些啼笑皆非。
不过,在军国主义时代,
歌颂天皇,随时表现对天皇的忠诚与崇尚,到此书写成的1929年已经成了日本的社会规则。
这种今天看似可笑的做法,是当时日本普通人的常态。
小笠原长生只是做得更过分了一些而已。
这背后似乎也折射出小笠原长生在日本海军中的特殊身份。
小笠原长生在海军兵学校学习
时成绩十分一般,45人中排在第35位,在其作战生涯中也未见特别之处。
其真正擅长的是在
权贵间左右逢源,长袖善舞。
1911年,担任中佐的这位子爵离开一线部队,对大多数军人来说
这意味着前途的止步,但对小笠原长生而言,却正相反。
他被派到培养皇族子弟的学习院大学,担任“御用挂”,即皇家顾问的职务。
形象、出身和文笔都十分出色的小笠原长生在这个职务
上千得如鱼得水,显然很适合与皇族打交道。
1914年,他被任命为“东宫御学问所”,即皇太
子教育机构的干事。
1918年,小笠原长生晋升中将军衔,后升任宫中顾问官,直到1945年日
本战败才被盟军开除公职,离开天皇宫廷。
在日本海军中,如小笠原长生这样靠办公室工作做
到能权倾朝野的,堪称凤毛麟角。
有这样的背景,小笠原时时注意展示天皇的“光辉形象”
也就不奇怪了。
小笠原这种身份的好处是他写作时可以比较随意、,一般没有谁会拿某个大帽子找他的麻烦,于是在其文字中保留下了较真实的历史。
日本明治天皇能诗并非异事,历代日本天皇都接受严格的儒家文化教育。
这位天皇经常作诗,有《明治天皇御一百首》留世,不过未闻有特别的名句传世。
不但明治能诗,当时中国名义上的统帅光绪皇帝也能写诗,这位皇帝最著名的手笔,是甲
午战争中悼念邓世昌的挽联,日“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牡海军威“,行文雄健,掷地有声,似乎比明治的才气还要高上一筹。
史载光绪好读书,连慈禧也称赞光绪“实在好学,坐、立、
卧皆诵书及诗”。
可见在智力上光绪并不亚于明治。
这样一位颇有才气的皇帝,在甲午战争
中和他的对手明治天皇相比,却表现得并不出彩。
原因何在呢?双方帝王的性格差异,似乎对
甲午之战的结局也有着一定影响。
个人感觉,光绪在智商上虽然无碍,但在人格情商上存在问题。
多有记载光绪是个急性子。
皇宫中长期压抑的生活使他身体赢弱,敏感急躁。
故宫中保留的一箱光绪帝生前玩具,多有破
坏残缺,显示幼年的光绪帝在心理上存在扭曲的爆发倾向。
这种“急性子”表现在战争指导上
便是缺乏因势利导的耐心和对局势的细致审视,经常做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和判断。
光绪与明治
存在将近20岁的年龄差距,且足不出紫禁城。
故此在社会阅历、世态人情等方面都缺乏磨砺。
甲午战争时光绪所重用的决策层人员多为清流派官员,这些人本质上是老式的文科知识分子,
他们的核心价值观是对传统和皇权的维护,大多缺乏实际军政经验,反感和畏惧工业文明对中
国原有体制的影响,这使他们成为清廷中比慈禧更为保守、最尚空谈的一部分。
他们在整个战
争中对前线洋务派官员将领一面使用,一面削弱,以达到巩固自己派别和皇帝权力的目的,结
果造成清军上下离德,战局越发不堪。
明治诗词中提到的海洋岛,中方称为大鹿岛,1894年9月17日的大东沟海战就在这里展开。
第一节
战术上很重要的一条是,通过海路向敌后方输送陆军登陆作战,必须先击破敌之舰队,夺
取制海权。
如果不这样做,就像贸然去拔敌人鼻下的胡须一样,必然招致失败。
为了完成大本
营的作战计划,我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中将一直在殚精竭智,寻找与敌舰队决战之机。
但是,善于隐匿行踪战术的敌军提督丁汝昌,在丰岛序战失利之后便始终抱定“不可轻易决战”的战略,用我不太纯熟的汉语解释,这种战略应该叫做“不出来”比较贴切。
这样一个滑如泥鳅、隐若海鳗的对手让人很难捉摸,于是时间不断向后推移,我军却抓不
住战机。
考虑到气候等因素,此时我军已经到了必须迅速找到敌军主力,与之展开一大决战的
时刻。
为此,桦幽军令部长亦赶来战地视察,与伊东司令长官会面协商。
结果,两位将军作出
决定,决心自黄海进入渤海,上下纵横开始实施强行侦察。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我方接到了“敌军有新动态,将向鸭绿江一线增派陆军部队”的密报。
于是,具有神谋鬼断之称的岛村参谋(后晋级为元帅)便提出看法道:,“如果是这样的话,
请注意敌军舰队也多半要调到这个方面来。
”这种预见可说是十分敏锐的,同时,也成为此后
相应作战计划的肇端。
此时的时间是明治27年(1894年)9月16日傍晚,近一段时间在酷暑中有力无处使的我
舰队将士在抱怨鼎沸中忽然看到旗舰悬起了“起锚”的信号旗,顿时欢快起来。
随即,各舰开
始按照预定的次序收起大锚,序列出港。
开在最前面的是第一游击队的4艘战舰,即“吉野”、“高千穗”、,“秋津洲”、
“浪速”。
它们鱼贯而进,随后是本队的6艘战舰,即“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比睿”、“扶桑”。
这几艘军舰驶过之后,出现的是桦山军令部长座乘的改
装巡洋舰“西京丸”和伴随为之护航的炮舰“赤城”。
虽然整个阵容显得杀气腾腾,但这天正值中秋满月之夜,皎洁的明月从浅紫色的地平线上
缓缓升起,‘生出海面上无数如同金蛇银蛇般乱舞的细碎波澜。
或许由于半夜惊梦,一群海鸟
匆匆飞过军舰上空,发出兴致勃勃的叫声。
此情此景,令人感慨万千。
在远方传来的汽笛声中,可以看到那些满怀敌忾之心的水兵中,有人在对月祈祷,希望和敌人这次好好地打上一仗。
【萨苏解析】大东沟海战前-军舰上的日本水兵对月祈祷并非小笠原长生的臆造。
在当时流传下来的锦绘中,也保留了这些水兵在舰上向月亮跪拜的情景。
也许他们祈祷的内容不一定都
是小笠原记录的那样,但海战前日军的士气高昂是不争的事实。
无独有偶,北洋水师的美国军官马吉芬描述中国海军官兵在接战时同样士气如虹,“一
条条肤色浅黑的大汉,把辫子盘在头顶,随时准备厮杀……”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交战双方总有一方是在进行非正义的战争,官兵应该普遍士气低下
才对,怎么会双方都杀气腾腾呢?在甲午战争中,日军无疑是非正义的一方,然而战争正义与
否对日军官兵影响不大,他们关心的是怎样保卫和扩展自己的利益。
甲午战前日本刚刚完成明
治维新,成为亚洲第一个实行宪政的独立国家。
在维新中下层百姓开始有了超越原有阶级的可能。
要知道在日本的幕府时期,普通农夫连自杀也只能选择上吊而无权剖腹的。
而旧式贵族尽
管不得不剃发和遵守不许带刀的禁令,但相对温和的变革让他们没有被赶尽杀绝,也保留了上
升的空间。
一部分贵族如末代将军德川家转而进入工商界,另一部分则选择进入军队,试图通
过军功维持家族的社会地位。
当时日本的有识之士不断鼓吹日本必须对外侵攻获得殖民地和市场,从而成为亚洲的霸主。
这种观点无论在日本政府还是民间都很有市场,连明治天皇都经常
穿着军装,可见当时日本军人地位和待遇之高。
通过对外征战建立功勋,可以为官兵带来显而
易见的好处,促使他们对战争产生狂热的兴趣。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野心勃勃、如旭日初升的强悍对手,这和谁掌握正义无关。
值得一提的是北洋舰队出动前往大东沟如何被日军发觉,这份情报从何而来?这并不是派
到中国的日本间谍的成果,而是日军侦察兵的杰作。
日军联合舰队出动之前,日本侵朝陆军发
来电报,告知平壤之战中_在大同江上截获了清军一艘通讯船,搜到一封信。
此信是平壤守将写给清军铭军统领刘盛休的,日军由此获悉,近期大沽山、大小鹿岛(鸭绿江口西南)可能会有
大量中国军队登陆。
几乎与此同时,日本驻朝鲜公使大鸟圭介也发报指出,估计中国军队要取道海路运兵,从大鹿岛一带登陆。
小笠原长生的描述证实了日军出击的序列,日本联合舰队的机动部队编为4个主力分队,即司令官直辖的本队,4艘高速新式巡洋舰组成的第一游击队,由相对老式战舰组成的第二、第三游击队。
这次日军出动的兵力,是其战斗力较强的两个分队外加一个“西京丸”、“赤城”两舰组成的特殊编队,这个编队本来是用于搭载其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观战”之用,没准备投入到海战中去的。
这段文字中对丁汝昌和北洋水师的描述绝无善意,日军中当时给丁汝昌起的绰号便是“不出来”,讽刺北洋水师不积极出击的战术。
我国方面长期以来对于北洋水师在此战中的表现,也批评其“避战保船”之策,但最初的批评者多为文官,似乎不能反映军事上这是否属于一种正确的战术——正确的事情,有时候未必好看。
把日方的记载看下去,或许可以对这一战术的优劣作更客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