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目前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领导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网络资源不完善、缺少评价管理体系和使用推广不足等。

加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应采取提高领导的重视程度、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网络资源建设、健全
评价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加大推广力度等对策。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问题;对策
一、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领导重视不够
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共享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大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和研究型学习。

精品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因此,一些高校领导非常关注学校里已经成功申请的国家级以及省级精品课的数量,将精品课程当成一种荣誉,当成对外宣传的资本,但很少关注精品课程的建设问题,更不关心已建成的精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情况。

可见,一些高校的领导对精品课程的认识还很不够,存在对精
品课程的作用和意义理解片面的问题。

2 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领导的重视不够,精品课程建设往往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建设经费标准为例,2010年四川职业技术学校规定精品课
程建设经费标准为:院级精品课程建设费用每门 2 000元,校级每门10 000元,省级每门45 000元(其中含省教育厅20 000元),这是各院校普遍的资金投入标准,但一门课投入三四万元是远远不够的。

暂且不说团队建设、教材建设、网站建设等所需支付的费用,单看教学录像的资金需求:录像成本一次 3 500元,后期制作每节课300元,平均每门课需要60课时的教学录像,可见这部分费用是很可观的。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教学录像制作粗糙,录像课时不足,直接影响了精品课程的示范效果。

3 网络资源不完善
不少网上课程资源是在精品课程申报评审之际,匆忙上马,突击建成的[1]。

课程建设者对于如何以网络为平台进行教学资源的重组与再造、如何将共享资源建设与课程自身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等问题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

网络资源的后期管理和维护对精品课程的示范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有些网络资源由于缺乏后期的管理和维护,出现了网站访问的故障率高、网络资源更新率低等问题。

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对网络教学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学校网络硬件环境良好,课程网站运行良好,教学资源丰富,辅教、辅学功能齐全,并能有效共享”。

与此同时,将该项分值由原来的5分提高到10
分,可见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效果已引起评审专家的重视。

4 缺少评价管理体系
一门课程即便目前被认为是精品了,是顶级状态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精品课程也应是动态地向前发展的。

否则,精品课程只能代表该课过去曾经是精品。

目前,我国还缺少这样一个评价管理体系,该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促进精品
课程动态地、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5 使用推广不足
精品课程最终是通过使用来发挥它的价值的。

可是,由于精品课程的评审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致使各高校将相当一部分精力投放在精品课程的评审上,而忽视了精品课程的使用和推广,导致精品课程成为了众多高校课程建设的一个摆设,极少投入使用,信息“孤岛”现象严重[2]。

另外,大多数高校教师、学生从来没有使用过网络精品课程,近半数学生甚至不知道网络精品课程。

由于缺乏对网络精品课程的有效利用,因而无法获得更多的反馈信息,更谈不上发挥精品课
程的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这将会直接影响精品课程的长远发展。

二、加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
1 提高领导的重视程度
精品课程建设需要政策的引领、资金的扶持、公正的评审和规范的管理。

所以,学校领导应重视精品课程建设问题。

为此,各院校领导要正确认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目的和意义。

精品课程建设不是一个面子工程,而是一个造福工程,
是将本校的顶级资源拿出来与广大师生分享的工程,是回馈社会的工程,其意义重大。

学校党政一把手是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责成有关人员组建领导小组,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精品课程的申报情况,检查精品课程的建设进度和效果,研究和解决精品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整合学校中的可用资源,制定相关的政策,确保精品课程建设能够高效、高质量地进行。

对于有条件的院校,应由学校的网络中心负责网站的整体规划和公共模板的设计,让多媒体中心负责教学录像的录制工作,这样既可以对已有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又可降低课程建设的成本。

2 加大经费投入
精品课程作为国家“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起着激励引领和示范辐射的作用,它需要地方给予一定的资金投入。

教育部在文件中指出,“各高等学校要切实加大和保障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

各高等学校还应从事业费拨款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精品课程建设”,从而有效保证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部只是提供了一个课程建设的模式,还需要各高校和地方的长期投入。

否则,该项目结束以后,我们的课程建设又会停止不前。

高校作为精品课程的承担者,有义务将一定数量的经费投入到精品课程建设中,以确保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的资金较大,学校在加大投入的同时,也可要求下属二级学院、有科研项目的带头人按一定比例投入一定经费,如学校投入60%,二级院校投入
30%,带头人投入10%。

目前精品课程建设经费的支付通常分为前期、中期、验收合格三个阶段,也就是说,验收合格后经费就全部支付完毕了。

但是,为了保证后期网络资源维护的持久性,应将建设费与维护费分开支付。

建设费包括建设资源、材料、教学团队津贴、补贴等费用,维护费包括网络资源的更新、硬件设备及网络环境正常运转的维护、交流区的回复等。

只要网络资源在使用中,维护就不可缺少,维护费
用就不应该间断,这是保证网络精品课程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经费管理手段。

3 加强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
当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普遍存在缺乏总体认识与规划、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等问题。

部分高校把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教学资源建设。

把教学大纲、教学讲义、样卷、教学课件放在网上,几乎没有考虑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管理等因素,也没有考虑如何将这些因素通过整合运用于教育教学中。

在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过程中,应始终围绕着一条主线进行,即国家要求以信息化为手段推动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

除此之外,还要明确以下两点:1)精品课程的服务对象。

精品课程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学生、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因此精品课应为实现优质课程的共享、学习、交流、借鉴而建。

2)精品
课程的内容。

精品课程建设不仅要实现整体规划,还要实现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的网络化。

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推动优质、高效的网络精品课程的
建设。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是一个系统开发的过程,要求开发者依照软件工程的系统开发思想,对其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和开发。

开发过程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准备阶段、设计阶段、开发阶段、测试阶段、应用推广与维护管理阶段。

应用推广与维护管理阶段是提高精品课程共享资源服务质量的根本保障,包括网站连通性和资源更新两大内容。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后期维护与管理需要得到精品课程所在学校的进一步重视与支持,学校应当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对本校的精品课程
进行维护,同时应由主管部门负责对其进行定期检查。

4 健全评价体系和動态监测机制
精品课程必须成为持续的精品,绝不能今年是精品,明年就不是了。

这就需要对精品课程进行“保鲜”,缺乏持续性建设的精品课程必然像熟透了的水果一样,不久就会变质。

要保持精品课程的“精品”地位,就必须对其进行持续的建设,而通过建立健全精品课程评价体系,吸纳校内、校外以及国外专家、同行、学生在利用精品课程资源学习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来优化精品课程建设方案,从而调整和补充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促进精品课程建设者与使用者的互动,这
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一条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一条捷径。

建立健全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监测机制是促进精品课程持续发展的保障。

精品课程网站应自动记录每学期课程更新的内容及更新时间,并定期把数据反映给专家评价小组。

学校应组织专家评价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对精品课程网站进行检查,对相关信息及意见进行汇总,要向全校通报检查结果。

教育技术中心除了监测网站的正常连接状况外,还应监测资源的更新频率和质量[3]。

通过监测,使精品课程建设团队自觉地做好资源的动态更新,形成良好的动态资源建设机制,确保精品课程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使其持续地起到示范作用。

此外,应引入淘汰机制,对于同门精品课程进行定期的评比,以推出更好的精品课程,这有助于精
品课程建设者间的相互学习,有助于促进精品课程的长远发展。

5 加大推广力度
应注重培养广大教师的精品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意义。

这不仅是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技能和学术素养的捷径,也是提高精品课程使用率的巨大推动力。

有了精品意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就会自觉地按照精品课程的标准和要求来实施教学,并引导更多的学生使用精品课程。

只有这
样,才能发挥精品课程的价值和作用。

为了大力推广精品课程,各院校应在校园网主页上提供国家精品课程的链接,也可以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鼓励教师使用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施晓秋,薛伟.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2]李辉.网络精品课程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4).
[3]李正.精品课程建设的进展、挑战与展望[J].中国大学教学,200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