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画家韩滉作品五牛图的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画家韩滉作品五牛图的介绍
唐代画家韩滉作品五牛图的介绍精选
韩滉(723年-787年3月19日),字太冲,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唐朝中期政治家、画家,太子少师韩休之子。
唐玄宗天宝年间,韩滉以门荫入仕,历同官主簿。
至德元载(756年)避地山南,历山南节度判官等。
乾元二年(759年),入朝任殿中侍御史,累迁尚书右丞。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唐代画家韩滉作品五牛图的介绍精选,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韩滉作品五牛图的介绍
韩滉五牛图是唐朝画家韩滉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并且被评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如今韩滉五牛图被收藏于北京博物馆。
韩滉五牛图是一幅纸本中国画,全长139.8厘米,共宽20.8厘米,素有镇国之宝的美称。
韩滉所作的《五牛图》展现了五只牛不用的神态样貌,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后人认为韩滉五牛图代表了唐朝画牛技术的最高水平。
从整幅画卷来看,画面中有五只牛,它们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有各地特色和样貌,韩滉通过对五只牛外貌和神态的刻画,展现了五只牛不同的性情。
从画中来看,一只牛低头吃草,一只牛抬头呈向前姿势,一只牛回头舐舌,一只牛慢步向前行进,一只牛靠在树上蹭痒。
从这五只神态迥异的牛中,可以看出它们或活泼、或喜静、或胆小的性格。
纵观韩滉五牛图,画面最右侧有一棵小树,而它也是全幅画面唯一一个背景。
虽然五牛图中有五只牛,但是它们都可以独立存在。
为了展现牛强劲、沉稳的特点,韩滉用了线条画法展现出牛不用的侧面。
画笔有力而遒劲,突出了牛的独立美感。
虽然牛的线条比较简单,但是牛的筋骨分明,牛鼻上的`绒毛都可以清晰地辨别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牛的眼睛炯炯有神,既展现了牛坚毅的精神,又体现了牛温驯的品质。
在农耕文明时代,牛是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所以韩滉五牛图具有多重意义。
韩滉的人物简介
唐代韩滉是著名的画家,在唐德宗年间,曾担任宰相一职。
唐代韩滉生于公元723年,卒于公元787年,是陕西省西安人。
韩滉是唐朝著名宰相韩休的儿子。
韩滉自幼喜欢读书,对文学和政事有不俗的见解。
公元739年,父亲韩休去世,韩滉时年17岁,离职回家为父亲守丧。
韩滉服满丧期后,便回到朝廷担任京兆府同官县主簿一职。
韩滉为人廉明清正,深受世人称颂。
公元779年,唐德宗成为新任统治者。
德宗即位后,任命韩滉为晋州刺史,随后又改任苏州刺史一职。
三年后,韩滉担任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等多个职位。
韩滉到任后,他根据当地的情况,采取相关措施因地制宜地解决问题。
一年后,韩滉管理的地方,呈现一副安定祥和的景象。
公元783年,泾原发动兵变,此次起义声势浩大,让唐德宗十分惶恐。
关键时候,韩滉挺身而出,他组织兵力平息了这场起义。
事后,唐德宗非常敬重韩滉,认为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让韩滉入朝拜相,并封任韩滉为晋国公。
除此之外,唐代韩滉还是一位赫赫有名的画家,他曾作有《五牛图》、《归去来图》等经典画作,深受后世的推崇。
如今,韩滉经典作品《五牛图》被北京故宫博物馆所收藏,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
公元787年,韩滉在家中病逝,享年65岁。
随后,唐德宗封韩滉谥号为忠肃,以示对韩滉品行的赞赏。
韩滉身居高位不骄奢的故事
韩滉身居高位不骄奢是一篇关于唐朝宰相韩滉的人物传记,通过这则“韩滉身居高位不骄奢”的故事可得知韩滉的人物性情和人格魅力。
这则故事非常简短,开篇首先介绍了韩滉的身份背景,即他是宰相韩休的儿子。
话说,韩滉虽然是宰相之子,但是韩滉不喜铺张浪费,而是崇尚简单朴实的生活。
韩滉的衣服和生活用品,十年才更换一次。
到了酷暑的夏天,韩滉依然不用扇子,他居住的地方非常简陋,可谓家徒四壁,只能遮风避雨。
韩滉的父亲是唐玄宗年间位高显赫的宰相韩休,韩休去世后,家中很多物品都已被损坏。
家人和朋友劝告韩滉让他重
新修葺一下,以显示家门的显赫。
韩滉以父亲韩休在世修建为由,说家人不忍心破坏父亲的成果,于是便没有修葺。
韩滉家大厅四面没有建造厢房,弟弟韩洄曾经稍加修建和打理。
韩滉看见后便拆掉了,他告诉弟弟说:“这是父亲修建的房屋,我们应该保持原有的样子居住。
如果家中有损坏的地方,只要稍加修葺就好,怎么可以改建房屋以破坏父亲教导给我们的节俭品行呢?”后来,韩滉受到统治者重视,担任宰相一职。
但是,韩滉一直没有改变节俭的品行,他憎恨朝中骄奢腐败的现象,韩滉本人一直奉行清廉正直的品行,最终得到了同僚和百姓的称赞。
这个故事便是韩滉身居高位不骄奢的故事,后人通过这一故事感受到了韩滉清廉自好的高洁情操。
原文
(韩)滉,字太冲,性强直,明吏事,莅南曹五年,薄最详致。
再迁给事中,知兵部选。
时盗杀富平令韦当,贼隶北军,鱼朝恩私其凶,奏原死,滉执处,卒伏辜。
自至德军兴,所在赋税无艺,帑司给输亁隐。
滉检制吏下及四方输将。
犯者痛拫以法。
会岁数稔,兵革少息,故储积谷帛稍丰实。
然覆治案牍,深文钩剥,人亦咨怨。
大历十二年秋,大雨害稼什八,京兆尹黎干言状,滉恐有所蠲贷,固表不实。
代宗命御史行视,实损田三万余顷。
始,渭南令刘藻附滉,言部田无害,御史赵计按验如藻言,帝又遣御史朱敖覆实,害田三千顷。
帝怒曰:“县令,所以养民,而田损不问,岂恤隐意邪?”贬南浦员外尉,计亦斥为丰州司户员外参军。
方是时,潦败河中盐池,滉奏池产瑞盐。
帝疑,遣谏议大夫蒋镇廉状。
时里胥有罪,辄杀无贷,人怪之。
滉曰:“袁晁本一鞭背吏,禽贼有负,聚其类以反,此辈皆乡县豪黠,不如杀之,用年少者,惜身保家不为恶。
”又以贼非牛酒不啸结,乃禁屠牛,以绝其谋。
婺州属县有犯令者,诛及邻伍,坐死数十百人。
又遣官分察境内,罪涉疑似必诛,一判辄数十人,下皆愁怖。
滉虽宰相子,衣裘茵衽,十年一易。
居处陋薄,取庇风雨。
门当列戟,以父时第门不忍坏,乃不请。
堂先无挟庑,弟洄稍增补之,滉
见即彻去,曰:“先君容焉,吾等奉之,常恐失坠。
若摧圮,缮之则已,安敢改作以伤俭德?”居重位,清洁疾恶,不为家人资产。
自始仕至将相,乘五马,无不终枥下。
翻译:
(韩)滉,字太冲,他性格耿直,精通吏治,在南曹任职五年,簿籍文书详尽细致。
两次升任给事中,主持兵部选举事务。
此时盗贼杀害富平令韦当,盗贼隶属北军,鱼朝恩偏爱他的凶猛,上奏请求原宥死罪,韩滉坚持论处,贼最终伏罪。
自从至德年间开始用兵,各处赋税没有限度,国库供给转运常常隐瞒侵吞。
韩滉检查制约下属官员以及四方输将,对犯罪者以法严加惩办。
正值连年丰收,战争略有平息,因此积储钱粮逐渐充实。
然而他审理文书,严厉苛刻,人们也有怨言。
大历十二年秋天,大雨损害庄稼十有八成,京兆尹黎干上奏报告情况,韩滉恐怕会蠲免赋税赈贷百姓,紧持说表奏不实。
代宗命御史前往巡察,实际损失三万余顷田地。
起初,渭南令刘藻依附韩滉,说本县境内没受损失,御史赵计核查确如刘藻所说,皇帝又派遣御史朱敖审察核实,受害田地有三千顷。
皇帝发怒说:“县令,是为了百姓抚养百姓,而庄稼损失却不过问,哪里有怜悯百姓疾苦的心意呢!”贬为南浦员外尉,赵计也贬为丰州司户员外参军。
正当此时,水淹河中盐地,韩滉奏报池中出产瑞盐。
皇帝怀疑,派遣谏议大夫蒋镇查访实情。
当时乡吏有罪,韩滉便格杀不赦,人们责怪他。
韩滉说:“袁晁原本是鞭背吏,依仗擒贼,聚集同伙而反叛,这些人都是乡县奸猾豪强,不如杀了他们,任用年轻人,能够惜身保家不作坏事。
”又因贼没有牛肉酒水就不会聚集举事,他便禁止杀牛,以杜绝他们的图谋。
婺州属县有违反政令的人,诛杀连累邻里,获死罪处死的有数十上百人。
又派遣官员分别巡察境内,犯罪涉有嫌疑必定诛杀,一判往往有数十人,部下都忧愁恐惧。
韩滉虽然是宰相的儿子,衣裘被褥,十年一换。
居室简陋,仅能遮蔽风雨。
门前应当列戟,他因为是父亲在世时的宅门不忍心毁坏,便不请求。
正堂原先没有廊宇,弟弟韩洄略加增补,韩滉一见立即拆
去,说:“先父容身此处,我们奉守,时常担心失去。
如果有损坏,修葺一下就行了,怎敢改建以败坏节俭的品德呢?”他身居重位以后,清廉疾恶,不为家人增置产业。
从开始做官直到位至将相,前后乘马五匹,没有一匹不是老死在槽下。
人物生平
1、贞介好学
韩滉年轻时特立独行、不附权势而爱好学习,因父亲韩休官勋而于唐玄宗开元(713年—741年)年间而出任左威卫骑曹参军。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韩休逝世,韩滉为父离职守丧,期满除服后,被任命为京兆府同官县主簿。
后又为母柳氏守丧,期满除服后,被任命为太子通事舍人。
2、明于吏道
至德元载(756年),韩滉被青齐节度使邓景山召为判官,当时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又任命韩滉为监察御史兼北海郡司马,但因道路阻隔而无法到任,便迁至山南道以躲避战乱,被采访使李承昭表荐为通川郡长史,因其兄韩汯之前得罪宰相王玙,而使韩滉被改任为彭王府谘议参军。
邓景山移镇淮南时,又表请韩滉任自己的幕僚佐吏,但韩滉未赴任,之后被朝廷任命为殿中侍御史,接连担任祠部、考功、吏部员外郎,他性格刚强正直,通晓政务,判南曹事务五年,详细探究官署中的文书簿册,就算细微的事也未被遗漏。
唐代宗大历(766年-779年)年间,韩滉改任吏部郎中、给事中,知兵部选事。
其后迁任尚书右丞(一作左丞),知吏部选事。
3、分掌财记
韩滉大历六年(771年),韩滉改任户部侍郎、兼管度支事务,与吏部尚书刘晏分掌天下财赋。
大历十二年(777年),京兆尹黎干奏称秋雨使庄稼损坏,韩滉则称其言不符实,代宗命御史前往核实。
不久,御史回报称:“所损坏的庄稼约三万多顷。
”渭南县令刘澡奉承依附韩滉,与御史赵计都声称只有渭南境内的禾苗没有损坏,代宗怀疑此事,再命御史朱敖视察,发现渭南实际有三千多顷庄稼受损。
代宗便将刘澡贬为南浦县尉,
赵计贬为澧州司户,但不问韩滉之罪。
当时河中府的池盐亦因秋雨而大多损坏。
韩滉害怕盐户减少纳税,就谎称池盐并未因秋雨损坏,仍有好盐出产。
代宗怀疑韩滉所奏不实,派谏议大夫蒋镇前往视察,蒋镇畏惧韩滉,便回奏祝贺代宗,并请立祠,代宗下诏赐名为“宝应灵庆池”。
4、治镇有方
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德宗厌恶韩滉过度搜刮民财,便改任他为太常卿,不久后又出任晋州刺史。
同年十一月,改任苏州刺史、浙江东西都团练观察使。
不久后,加职银青光禄大夫。
建中二年(781年)六月,韩滉改任检校礼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浙江东西道观察等使。
韩滉到镇后,安抚百姓、平均租税,在任一年之后,辖境内清平安定。
后因安定徐州之功转任检校吏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封爵昌黎公,又改封南阳公。
5、完靖东南
主词条:泾原兵变
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士兵兵变,并攻陷帝都长安,德宗仓皇出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
韩滉闻讯后,封锁关口与桥梁,禁止牛马出境。
他还修筑石头城,开凿水井将近一百眼,整治馆舍数十处,修筑壁垒城堡,起自建业,抵达京岘山,楼房与城墙上凸形矮墙连成一片,既为德宗南渡长江作准备,也加固自己的守备。
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发兵三千在长江北岸大规模阅军,韩滉也派水军三千在京江炫耀武力,以此来与陈少游相呼应。
当时盐铁使包佶有钱帛八百万,准备运往京城,但遭陈少游强行抢夺,包佶与数十人逃到上元县,又被韩滉劫夺。
兴元元年(784年),叛镇李希烈领兵五万围攻宁陵,引河水灌城,濮州刺史刘昌率兵三千坚守。
韩滉遣将王栖曜、李长荣、柏良器率军救援,王栖曜让数千名强健的弩手游过汴水,在夜间进入宁陵城。
第二天,弩手从城上用箭射击李希烈,射到他所坐镇的帐幕里边。
李希烈吃惊地说:“宣、润的弩手到了!”便解除宁陵之围,自行离去。
五月,朝廷加韩滉为检校右仆射。
当时,韩滉打算派使者进献绫罗四十担送到奉天,幕僚何士干请求前往。
韩滉高兴地说:“你若能够替我去,请在今天就渡过长江。
”何士干答应了。
当何士干回去告别家人时,韩已经让人将家中需用的柴米储备罗列在门口和庭院。
何士干登船时,韩滉已经让人把所需物资装备与用具在船中装满。
下至清除粪便的拭秽之具,他都亲手逐项记录,无不周全详备。
每个担夫发给银牌一块,系在腰间。
又有一次,韩滉运送一百艘船的粮米,给李晟充作粮饷,他亲自将米口袋背放到船中,他的将佐都争先去背米袋,不一会儿,就把船装完了。
韩滉还让每艘船设置弩手五人,用来作为防备打劫和互相声援之用。
有盗贼时,便敲击船舷,互通警报,只用弩手五百人便足够了。
直至运到渭桥,都不曾有盗贼敢靠近。
同年,李晟等人收复长安,叛乱平定。
当时,有人向德宗进谗,称韩滉修备石头城,暗怀异志。
德宗怀疑韩滉,便向宰相李泌询问此事,李泌与德宗反复争论,并上疏以全家百口保韩滉并无异志。
最终德宗批示了李泌的奏疏,让韩滉之子韩皋回家探亲,并当面赐给他绯色朝服,以好言安慰,并让韩滉尽快再运粮食。
韩皋来到润州后,韩滉感激、高兴得流下了眼泪。
在当天就亲自来到水边,发出粮食一百万斛,准许韩皋停留五天,随即回朝。
韩皋与母亲告别时,哭声传到外面,韩滉大怒,叫出韩皋,用棍子打了他一顿,亲自送他到长江,打发他冒着风浪离开了。
不久,陈少游听说韩滉进贡粮食,也进贡了二十万斛。
德宗对李泌说:“韩滉竟然能够感化陈少游来进贡粮食了!”李泌回答说:“何止陈少游,各道也将要争着入朝进贡了!”
同年十二月,陈少游死。
淮南大将王韶打算自任留后,命将士推举自己代理军中事务,并准备大肆劫掠。
韩滉派使者告诉他说:“倘若你敢作乱,当天我就带着全军渡过长江杀你!”王韶等因恐惧而放弃原来的打算。
德宗听说此事后很高兴,对李泌说:“韩滉不只使江东安定,又使淮南安定,他真是有大臣的才具,你可以说是善于知人!”韩滉将江淮地区的粮食布帛运送到朝廷储存贡物的仓库中,没有一月中止。
朝廷将他视为依靠,接连派使者前往慰劳,德宗也对他愈加恩宠。
贞元元年(785年),韩滉受任检校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江淮转运使,封郑国公。
6、入朝拜相
贞元二年(786年)春,朝廷徙封韩滉为晋国公。
十一月初九,韩滉入京朝见。
十二月初二,德宗命韩滉兼任度支、诸道盐铁、转运等使。
韩滉入朝后,不满尚书左丞(一作右丞)元琇建议和自己分掌运务,多次在德宗面前诋毁元琇。
终使其被贬为雷州司户。
病逝长安
贞元三年(787年)二月二十五日(3月19日),韩滉在长安昌化里的家中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德宗闻讯后,为其辍朝三日,追赠韩滉为太傅,谥号忠肃。
韩滉死后,韩廷将浙江东西道划分成三部分:浙西以润州为治所,浙东以越州为治所,宣、歙、池以宣州为治所,三处分别设置观察使,以便统领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