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初中语言运用能力检测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中考初中语言运用能力检测题及答案
一、初中语文语言运用
1.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到了现当代;诗坛上又出现了一大批新诗人,新诗作。

为了让同学们学会诵诗、赏诗、悟诗,九年级(3)班举办了我与诗歌亲密接触”的主题班会,请你一起参加。

(1)假如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为这次活动设计一个开场白。

(100字左右)
(2)学习了第一单元后,穆旦诗歌语言的清新秀丽、情感的饱满充实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是一位同学选取的穆旦的一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诗歌。

请你一起来品读这首诗,并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春》——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答案】(1)【示例】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激情的荟萃。

普普通通的几行文字一经组合,便成了千万瑰丽的密码,打开了美的大门。

今天,就让我们徜徉在现代诗歌的长河中,去感受它的美吧。

现在我宣布“我与诗歌亲密接触”主题班会正式开始!
(2)略
【解析】【分析】(1)本题要求设计一段开场白,开场白内容要围绕班会主题,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要能吸引人和具有感召力。

如【示例】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激情的荟萃。

普普通通的几行文字一经组合,便成了千万瑰丽的密码,打开了美的大门。

今天,就让我们徜徉在现代诗歌的长河中,去感受它的美吧。

现在我宣布“我与诗歌亲密接触”主题班会正式开始!
(2)诗歌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只要能从某一个方面进行赏析即可。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春草如绿色的火焰燃烧,鲜花繁茂,大地上一片生机,呈现出一种令人恍惚的动态之美,但在一派繁花盛景中又透露出紧张的情绪。

这来源于诗中由整体情境所形成的暗示,实际上是诗人内心受压抑情绪的流露或折射。

诗中的春天并非激情的肆意燃烧,而是“反抗着土地”使“花朵伸出来”的激情的外化。

诗人的情感不是直接地裸露出来,而是扭曲在春天的景物上呈现出来,他的面孔流露出惊喜和荒凉错杂的表情。

当“你”推开窗子,“看这满园的欲
望多么美丽”,“你”会突然涌起一种近乎晕眩的感觉,欣喜于窗外繁花盛景的敞亮,但可能转瞬间“你”又意识到生命的勃发处于限制之中。

对生命的某种特殊状态来说,“满园的欲望”是一个恰当的比喻和暗示,可以理解为情欲的酣畅或自由的激情,也可理解为美好的憧憬和人性的圆满,诗中的“窗子”却是隔离之物,是和窗外的“满园”形成对照的。

这种对照形成的情境便是自由受限于窗子的禁锢,春天是自由者的天地和乐园,却是受禁锢者的远景,“你”所看到的窗外盛景不过是一片幻影。

故答案为:⑴【示例】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激情的荟萃。

普普通通的几行文字一经组合,便成了千万瑰丽的密码,打开了美的大门。

今天,就让我们徜徉在现代诗歌的长河中,去感受它的美吧。

现在我宣布“我与诗歌亲密接触”主题班会正式开始!
⑵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设计开场白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答题时内容要紧扣活动主题,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⑵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鉴赏诗歌,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

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2.辩论赛,为我们提供了多角度考虑、分析问题的机会,提供了与同学们共同探讨问题、相互交流启发的机会。

为了让大家养成好习惯,班上准备开展一次辩论赛,论题为“养成好习惯是否主要靠自我约束”。

希望在这次辩论中,你能积极搜集资料,活跃思维,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1)【标语我设计】为本次活动拟一句宣传标语。

(2)【主意我来出】正方有两位同学缺乏参赛经验,请你为他们的赛前准备工作提两条建议。

(3)【信息我筛选】作为正方代表,在准备的过程中,你搜集到了以下材料,比赛中你能用上的材料有________,对方可能用上的材料有________。

(只填序号)
①孟母三迁②孙悟空头戴紧箍咒③祖逖闻鸡起舞④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
(4)【收获我总结】假如你作为正方的一名代表参与了辩论活动,请谈谈你在活动中的收获。

【答案】(1)辩是非,逞口舌谁利;论对错,看知识我丰。

(2)①利用各种资源,搜集整理正方所需的资料,形成观点;②模拟对手进行演练。

(3)③④;①②
(4)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浏览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过辩论活动,训练了自己辩证的思维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了自己的合作精神;提高了自己的参与意识。

【解析】【分析】(1)本题要求拟写一句宣传标语,拟写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紧扣辩论的主题;②语言要精炼;③最后使用对偶手法;④语言要通俗、连贯。

答案符合以上几点即可。

(2)根据你所知道的辩论前的准备工作,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

(3)正方观点为“养成好习惯主要靠自我约束”,祖逖和齐白石都是通过自我约束而形成好习惯,与此相符。

反方观点为“养成好习惯主要靠外力约束”,孟母所认为的环境和孙悟空的紧箍咒都属于外力,与此相符。

(4)根据自己在辩论赛中的体会答题,语言简练、准确即可。

故答案为:⑴辩是非,逞口舌谁利;论对错,看知识我丰。

⑵ ①利用各种资源,搜集整理正方所需的资料,形成观点;②模拟对手进行演练。

⑶③④①②
⑷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浏览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过辩论活动,训练了自己辩证的思维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了自己的合作精神;提高了自己的参与意识。

【点评】⑴本题要求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这样的题虽然没有统一答案,但也要注意所拟写的宣传标语①要能吸引人;②要易于传播;③内容要符合本次活动主题。

⑵本题考查提出建议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类题属于展示个性与创新意识的题目。

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⑶本题考查补充论据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及论据内容分析其是否能充当本文的论据。

⑷本题考查谈收获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

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3.《敬业与乐业》中,梁启超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之前央视播出的纪录片《大国工匠》,就让我们认识了不少这样的“第一等人”。

学校开展了“工匠精神”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1)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结合画面内容,拟写一句公益宣传语。

(20字以内)
(2)活动中,同学们观看了央视播放的纪录片《大国工匠》第八集“大任担当”。

本集介绍了三位大国工匠:焊接火箭发动机的高级技师高凤林、拼接兵马俑的文物修复师马宇、手工打造飞机弧线的高级钣金工王伟。

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担起了国之重任,但也都为此在时间、精力等方面做出了牺牲。

观影结束后,“如何看待责任担当”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请围绕话题,发表议论,写出观点、理由及结论。

(80字左右)。

【答案】(1)秉承工匠精神,铸造中国品牌。

(2)担当需要能力,需要技术,更需要奉献精神。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年一代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我们应该志存高远,勇于担当,忠诚奉献,为民谋福,为国出力。

【解析】【分析】(1)首先要仔细观察没画,探究画面富意。

漫画中的文字内容“工匠精神”“中国品牌”揭示了漫画的主题。

然后注意公益宣传语的要求,语言简明,具有感染力。

(2)开放性题目,围绕“如何看待责任担当”这一话题摆明自己的看法并阐述理由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故答案为:⑴秉承工匠精神,铸造中国品牌。

⑵担当需要能力,需要技术,更需要奉献精神。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青年一代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我们应该志存高远,勇于担当,忠诚奉献,为民谋福,为国出力。

【点评】⑴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这样的题对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更高,要求所拟写的宣传标语要生动,最好采用对偶的句式,或用其它的修辞手法,力争吸引读者。

要有鲜明的主题,突出宣传事物的作用和意义。

⑵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答这样的题就非常的容易。

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当前很多年轻人通过手机进行阅读,对报纸、杂志、图书等传统阅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手机阅读对读者和对出版行业的改变其实刚刚开始,手机阅读所呈现的社交化、交互式阅读特性以及丰富的阅读体验注定会对年轻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而且手机阅读基本上免费,也使得传统的报纸杂志、图书阅读方式更加式微。

材料二:手机阅读在年轻人中的风行,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阅读行为、模式、内容,甚至对思维方式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手机阅读的特征是功利阅读超越人文阅读、流行阅读超越经典阅读、信息获取超越知识习得、新闻关注超越文学感受、娱乐追求超越理论探讨,具有高度移动化、碎片化、社交化的特质,这导致了年轻人图书阅读量减少,缺少耐心,不容易实现深度阅读。

材料三:
(1)当前阅读现象存在哪些显著特征?
(2)上图是题为“手机族”的漫画,请介绍漫画内容,并为这一群体拟一条警示语。

【答案】(1)手机阅读这种数字阅读方式严重冲击纸质阅读,成为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
的主要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伴随着浅显化、娱乐化等弊端。

(2)内容:痴迷看手机的人,脖颈弯曲正“吱吱”发声,颈椎严重变形,却不顾旁人警告仍低头盯着手机看。

警示语:放开手机,抬眼看世界。

(争做“抬头族”,健康我做主;世界那么美,抬起头看看;不做“低头族”,青春我做主)
【解析】【分析】(1)从材料一“当前很多年轻人通过手机……巨大的冲击”“使得传统的报纸杂志、图书阅读方式更加式微”可以得出:手机阅读这种数字阅读方式严重冲击纸质阅读,成为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主要阅读方式。

从材料二“手机阅读的特征是功利阅读超越人文阅读……缺少耐心”可以得出:手机阅读伴随着“碎片化、社交化、娱乐化”等弊端。

(2)作答时抓住画面中低头看手机的人和文字“颈推变形”“吱破破”及“快抬头,说的就是你”这些要素来介绍画面。

警示语要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

故答案为:⑴手机阅读这种数字阅读方式严重冲击纸质阅读,成为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主要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伴随着浅显化、娱乐化等弊端。

⑵内容:痴迷看手机的人,脖颈弯曲正“吱吱”发声,颈椎严重变形,却不顾旁人警告仍低头盯着手机看。

警示语:放开手机,抬眼看世界。

(争做“抬头族”,健康我做主;世界那么美,抬起头看看;不做“低头族”,青春我做主)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⑵图文转化应注意:①注重整体阅读。

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

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

②注意图的细节。

图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他往往起提示作用。

如图画中的字、图下的“注”等。

③把握题目要求。

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时题目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

这样,比较分析有关内容,就可准确回答问题
5.学校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德育活动,你班参与其中。

(1)【树民族自信】为树立同学们的民族自信,老师拟写了上联:迎祖国七十华诞。

请你结合教材中“长城”这一专题的学习感受,对出下联。

(2)【学身边楷模】你推荐晓峰同学担任“学身边楷模”活动采访组组长,晓峰担心自己不能胜任。

你鼓励晓峰说:________。

(3)【抒奋进豪情】采访后,你班准备评选优秀学习心得,班长发现某同学的表述中有两处语病,请你修改。

有两处语病的表述:通过这次采访,激发了我勤奋进取的热情和报效祖国的志向。

【答案】(1)树民族自信精神。

(2)自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你的学识和能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都很认可你。

你要相信自己,尽力去做,你一定能出色的完成这次活动的。

(3)这次采访,激发了我勤奋进取的热情,坚定了我报效祖国的志向。

【解析】【分析】(1)仔细分析上联,上联由“迎祖国”“七十华诞”两个个部分七字组成,其中“迎祖国”属于动宾短语,“七十华诞”属于偏正短语,因此所拟写的下联也要有这些特点,除了形式符合要求之外,内容也必须符合“长城”这一专题。

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形式和内容符合要求即可。

(2)本题要求劝说晓峰同学担任“学身边楷模”活动采访组组长,劝说时要帮他分析这方面的长处,要鼓励他,要让他听了之后有当组长的信心,语言要得体,连贯。

本题答案不唯一,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3)缺少主语,应把“通过”去掉。

故答案为:⑴树民族自信精神。

⑵自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你的学识和能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都很认可你。

你要相信自己,尽力去做,你一定能出色的完成这次活动的。

⑶这次采访,激发了我勤奋进取的热情,坚定了我报效祖国的志向。

【点评】(1)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

拟写对联的基本原则有:①对偶原则,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②内容相关原则,要求上下联必须围绕同一话题,内容上或互补,或对立,或承接;③避免重复原则,避免上下联同一位置出现同一词语,也避免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④上仄下平原则,即上联末字押仄声韵,下联末字押平声韵,这个原则在考题中一般放得较宽。

⑵此题考查口语交际的能力。

此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认真审明题意,搞清具体语境。

具体表达要有称呼,要有礼有节,要符合人物身份,要合情合理,同时要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明确。

⑶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

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

可以从内容角度、语法角度、语感角度等。

语法角度就是划分句子成份法,即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

运用补法、删法和换法进行合理修改即可。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太初元年,司马迁正式开始了《史记》的写作。

到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四十七岁的时候,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降临到了他的头上。

这一年,李广的孙子李陵带领五千步兵出征匈奴,中途遇上了敌人的大部队,虽经浴血奋战,但终因而兵败。

李陵也投降了匈奴。

消息传入汉廷,武帝大为恼怒。

当他呼问司马迁对此事有何看法时,司马迁一方面为了安慰汉武帝,另一方面也痛恨那些、的小人,便说李陵的投降也许是,“李陵虽然失败被俘,看他的心意,是想相机报效汉朝”,(),不应该再过多地责怪他。

不料想这些话更加激怒了晚年多疑的汉武帝和他周围的一群宠幸,结果司马迁被以“诬上”的罪名被处以死刑,后经司马迁自己申请改为宫刑。

这件事不论从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是对司马迁的惨重打击,只是因为《史记》还没有写成,出于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他才忍辱负重地坚持着活了下来。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寡不敌众看风使舵落井下石权宜之计
B. 众寡悬殊顺水推舟趁火打劫缓兵之计
C. 众寡悬殊看风使舵趁火打劫权宜之计
D. 寡不敌众顺水推舟落井下石缓兵之计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即使他真的投降了敌人,他投降前那种艰苦卓绝的奋战也足以扬名天下了。

B. 他投降前那种艰苦卓绝的奋战足以为国扬名了,如果他真的投降了敌人。

C. 如果他真的投降了敌人,那么他投降前那种艰苦卓绝的奋战也足以扬名天下了。

D. 虽然他真的投降了敌人,但是他投降前那种艰苦卓绝的奋战也足以扬名天下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料想这些话更加激怒了他周围的一群宠幸和晚年多疑的汉武帝,结果司马迁被以“诬上”的罪名处以死刑。

B. 不料想这些话更加激怒了晚年多疑的汉武帝和他周围的一群宠幸,结果司马迁以“诬上”的罪名被处以死刑。

C. 结果这些话更加激怒了晚年多疑的汉武帝和他周围的一群宠幸,不料想结果司马迁被以“诬上”的罪名处以死刑。

D. 不料想这些话更加激怒了晚年多疑的汉武帝和他周围的一群宠幸,结果司马迁被以“诬上”的罪名处以死刑。

【答案】(1)A
(2)A
(3)D
【解析】【分析】(1)寡不敌众:人少的一方抵挡不住人多的一方。

众寡悬殊:指双方力量相差很大。

根据语境,第一空应填“寡不敌众”。

看风使舵:比喻态度、做法等跟着情势转变方向(含贬义)。

顺水推舟:比喻顺应趋势办事。

根据语境,第二空应填“看风使舵”。

落井下石:比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

趁火打劫: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人家的东西,泛指趁紧张危急的时候侵犯别人的权益。

根据语境,第三空应填“落井下石”。

权宜之计: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变通方法。

缓兵之计:使敌人延缓进攻的计策,借指使事态暂时缓和同时积极设法应付的策略。

根据语境,第四空应填“权宜之计”。

故选A。

(2)根据语境可知,括号里的内容应是司马迁谈对李陵投降一事的部分看法。

B选项的表述突出了李陵的战绩,弱化了李陵投降之事,对汉武帝的呼问针对性不强。

C“如果……那么”表假设关系,“那么”后面的内容应建立在“如果”句的基础之上,这不合实情。

D“虽然……但是”表转折关系,“虽然”句认可李陵已投降,这不合实情。

故选A。

(3)A 语序不当。

“他”指汉武帝还是李陵,表意不明;重点不突出,“晚年多疑的汉武帝”应与“他周围的一群宠幸”对调位置。

B 语序不当。

介词“被”应放在“司马迁”之后。

C不合逻辑。

根据逻辑可知,“不料想”应发生在前,“结果”应发生在后。

故答案为:⑴A;⑵A;⑶D。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

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

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

⑵解答此题,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与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⑶做好本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借句意,选项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我们正确判
断的前提和基础,二要理题干,在裂解语义意的基础上,利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找到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错误。

三要洗关系,要分析句间关系。

找到逻辑混乱和语序不当等错误。

7.请依据上联对出下联,并用楷体将上联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上联:忆往昔,革命前辈开天辟地创伟业
下联:________。

【答案】看今朝,时代先锋继往开来谱新篇
【解析】【分析】此题已给出备选词语,根据上联,选择合适的写出下联即可。

如:“忆往昔”可以用“看今朝”与之相对;“革命前辈”可以用“时代先锋”与之相对;“开天辟地”用“继往开来”与之相对;“创伟业”用“谱新篇”与之相对。

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看今朝,时代先锋继往开来谱新篇
【点评】补充对联时,要看一下上联或者下联此位置的相关字词、根据词性和词义来确定此位置的词语,一般的原则是:相同位置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者相对、字数相等。

8.“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背,激起了同学们探月的热情,学校就此举办“携手嫦娥落月,梦系中华强国”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下列小题。

(1)对以下四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图1:
图2:
图3:
图4:
A. 图1笔法圆润流畅,笔画均匀,粗细基本一致,特点是“因形立意”。

B. 图2由小篆演变而来,书写效果略微宽扁,奔放纵逸,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C. 图3由隶书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画平正。

D. 图4是介于楷、草之间的一种书体,书写时笔画之间相互牵连。

(2)下列词语中“月”字的意思与其他三组不同的一项是()
A. 日积月累
B. 披星戴月
C. 月明风清
D. 山高月小(3)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是挂在天上的一首诗,会拨动我们的心弦,牵动我们的情思。

②“酒缺月无味,景无月不美”,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形象,它是一切美的想象的总汇。

③新月如眉,让人想起玉阶伫立楚楚动人的月下佳人,构成一种恬淡婉约的宁静之美;④烟月迷蒙,弥漫着难以名状的轻忧淡愁,构成一种朦胧凄楚之美;
⑤花月披离,余香袅袅,象征典雅艳丽之美;⑥皓月当空,通脱潇洒,象征雄浑高古之美……⑦由此,在中国人心里,月亮不又是一幅绝美的画吗?
A. 第①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月亮是触发人们内心情感的美好形象。

B. 第②句引用“酒缺月无味,景无月不美”,强调月亮一直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形象,表达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C. 第③④⑤⑥句运用排比,形象地写出了月亮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美感。

D. 第⑦句运用比喻和反问,生动有力地表现出中国人心里因为有了如画的月亮而喜悦的心情。

(4)阅读第三组整理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从远古神话“嫦娥奔月”开始,中国人的“飞天之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2019年1月3日,以中国神话中的月亮女神命名的“嫦娥四号”探测器(由着陆器与巡视器组成)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的预选区域(甲)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并按计划完成了与月球车“玉兔二号”的分离。

接下来“玉兔二号”将执行一系列探测任务,并向地球传回关于月球背面岩石和尘埃的更多信息。

为①国际交流合作(乙)扩大开放共享,“嫦娥四号”不仅携带了中国的实验项目,还搭载了荷兰、德国、瑞典和沙特阿拉伯四国的科学载荷。

国外媒体密切关注的同时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欧洲航天局国际关系部门负责人卡尔·伯奎斯特说:“②,这将让世界更加了解月球。


①对文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和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着陆(zhuó)载荷(hé)“加”的第一笔是撇
B.着陆(zháo)载荷(hè)“加”的第一笔是撇
C.着陆(zhuó)载荷(hè)“加”的第一笔是横折钩
D.着陆(zháo)载荷(hé)“加”的第一笔是横折钩
②根据语意,分别在横线①②处填入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增进②嫦娥四号是第一次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
B.①提高②嫦娥四号是人类探测器第一次在月球背面着陆
C.①提高②嫦娥四号是第一次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
D.①增进②嫦娥四号是人类探测器第一次在月球背面着陆
③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甲)破折号(乙)逗号
B.(甲)破折号(乙)分号
C.(甲)冒号(乙)分号
D.(甲)冒号(乙)逗号
④请你阅读材料,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下联补充完整。

上联:嫦娥会天外嫦娥
下联:玉兔________玉兔
(5)下列关于“月”的诗句与作者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