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学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地理学复习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是研究人类的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新兴学科
2.旅游(艾斯特定义):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从事任何赚钱的活动。

3.旅游的本质属性:
旅游者从居住地经过旅游通道到达旅游目的地参观、游览再回到居住地的全过程。

4.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旅游地理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旅游的起因及其地理背景,②旅游者的地域分布和移动规律,③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保护和开发利用论证,④旅游区(点)布局和建设规划,⑤旅游区划和旅游路线设计,⑥旅游业发展对地域经济综合体形成的影响等。

5、旅游地理学的性质
旅游地理学与许多相邻学科密不可分、相互补充,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旅游地理学能够直接服务于旅游业,深入掌握和正确运用旅游地理知识可以有力地推动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因而,旅游地理学的显著特点是:边缘性、实用性。

6. 国外旅游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国外旅游地理研究开始于20c30s, 旅游活动与用地之间的关系最先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随着研究视角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成为一门学问。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始于欧美。

美国是世界上旅游地理学研究最早、最发达的国家。

二战后,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地理学者在旅游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更加广泛和深入。

世界上关于旅游地理学的第一篇硕士论文和第
一篇博士论文分别于1946年和1949年发表, 说明对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20c60s, 世界旅游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旅游业需要和供给的规模迅速扩大, 给学者们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课题。

大部分欧洲国家进一步开始旅游地理研究。

20c70s以后, 各国出现了大量旅游地理文献, 标志着旅游地理学进入到发展壮大时期,旅游地理学的学科体系日渐成熟。

7.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
旅游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瑰丽多姿的中国古代文献中, 有着大量的诗词、歌赋、散文、游记、专著,栩栩如生地描绘了祖国的锦锈山河,广阔而深邃地揭示了大自然的壮美与情趣。

我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起步于1978年之后,起步比国外同行晚了40多年。

1979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被看作是中国旅游地理学进行系统研究的标志。

三十多来, 我国旅游地理研究和教学队伍不断壮大, 先后发表了一批关于旅游地理学、中国旅游地理以及旅游开发等方面的专著和文章,并出版了一些普及性的读物。

8. 旅游活动的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
①旅游的主体—旅游者;
②旅游的客体—旅游的目的地,即通常说的旅游资源;
③旅游的媒体—旅游业,它是联系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之间的媒介体。

(2)相互关系:旅游的三要素相互联系、制约、构成旅游的统一体,三者缺一不可。

第二章旅游者及其流动
1.旅游者的界定
(1)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统计委员会,1937年
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另外一个国家访问旅行至少24小时的人。

(2)联合国国际旅行和旅游会议,1963年(罗马)
国际旅游者分为:游客、旅游者、短途旅游者
(3)北美国家的定义
加拿大和美国通常以出行距离为标准
(4)欧洲国家的定义
以英国和法国为代表的一些欧洲国家以逗留时间长短来判断,而不考虑出行距离。

(5)世界旅游组织,1993年
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根本区别:是否跨越边界
国内游客
国内居民到他通常居住地以外的国内另一个地方旅行,时间不超过12个月,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从访问地获得经济利益。

国际游客:
是一个人到他通常居住的国家以外的另一个国家旅行,时间不超过一年(12个月),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从访问国家获得经济利益。

(6)1979年,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旅游局对旅游者的界定
旅游者是来我国参观旅行、探亲、访友、休养、考察或者从事贸易、业务、体育、宗教活动、参加会议等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

①中国对国内旅游者的界定
在我国境内旅游的人员统称为国内游客。

其中包括国内旅游者和国内一日游游客。

②中国对国际旅游者的界定
在我国,国家旅游局、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旅游统计制度》中基本上采用了国际上对旅游者的定义,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将国际旅游者定义为海外游客、海外旅游者和海外一日游游客。

海外游客指来我国观光,度假,探亲访友等活动的外国人、港澳台同胞等海外入境人员,其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且主要目的不是和所从事的活动获取任何报酬。

它包括海外旅游者和海外一日游游客。

海外旅游者指入境的海外游客中,在我国使用旅游住宿设施并至少停留一夜的外国人、港澳台同胞。

海外一日游游客指入境的海外游客中们围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过夜的外国人、港澳台同胞。

2.依据旅游者的目的不同,可以将旅游者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观光游览型旅游者、娱乐消遣型旅游者、其他专门型旅游者
3.旅游动机的定义
旅游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驱动力,是由旅游需要所催发,受社会观念和规范准则所影响,直接决定具体旅游行为的内在动力源泉。

不同的旅游动机往往构成了旅游活动的不同行为层次。

旅游者旅游活动行为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即基本层次是游览观光;
第二层次即提高层次为娱乐、消遣、购物;
第三层次即专门层次为休养、疗养、会议、宗教朝拜、专家调查、商业活动等。

4.旅游动机的分类
(1)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将旅游动机分为四类:
身体健康动机、文化动机、交际动机、地位及声望动机
(2)日本学者田中喜一将旅游动机分为四类:
心情的动机:思乡之心、交际之心和信仰之心;
身体的动机:治疗需求、保养需求和运动需要;
精神的动机:知识的需求、见闻的需求和欢乐的需求;
经济的动机:买物目的和商用目的等。

5.旅游者的决策行为
一般来说,旅游者做出旅游决策的基本原则是遵循最大效益原则,即在资金和闲暇时间确定
的条件下去追求最大的旅游效益。

最大效益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最小的旅游时间比,即旅行和游览的时间之间的比值最小。

(2)最大的信息获取量或最高的满意度,主要表现
①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旅游
②选择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地旅游
③选择娱乐旅游和购物旅游的典型区。

6.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
影响旅游决策的因素:个人因素、社会因素
(1)个人因素主要有:心理特征、年龄、性别等,通过旅游需要和旅游动机影响旅游决策,具体表现为对旅游地选择的偏好,即旅游偏好, 这是旅游者决策行为活动的根源。

(2)社会因素有:家庭、社会阶层、文化等,这些因素更为复杂,但同样在旅游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7.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感知环境的影响包括:
一方面表现在旅游地的旅游环境上;一方面表现在客源地与目的地的的距离上。

一般说来,距离分为客观距离和感知距离,客观距离用里程来衡量,感知距离是一种心理感应距离,是用克服客观距离所消耗的时间、资金和精力给人的感应来衡量的。

客观距离是感知距离的基础,感知距离的远近取决于交通便利的程度。

8. 旅游者的空间行为
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是旅游者在异地旅行和游玩的一切行为的总和,也是旅游行为的主要表现。

空间行为以决策行为为基础,因此空间行为的许多特征同样是由最大效益原则所决定的。

(1)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特征
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是以交通串联若干旅游中心城市或旅游景点,构成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

旅游者按此线路依此在各地按预定的时间旅游。

行为层次结构多是以基本层次的观光游览为主,附以提高层次的购物旅游。

在追求最大旅游效益的心理驱使下,旅游者在此种空间行为中表现出如下的行为特征:
①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地旅游
具体表现在:倾向于选择有高级别旅游点的地方作旅游目的地。

在到达目的地后,尽可能选择附近具有较高级别的旅游点进行旅游。

②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
旅游者由于经济条件、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只能在一次旅游活动中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

旅游者对旅游地内旅游点等级的选择与其一次旅游的行程呈正相关,即空间行为尺度越大的旅游者对旅游点的级别要求越高。

③力争全程不走回头路
当旅游目的地较多时,在接待地起始点与终止点同一的情况下,旅游者将尽可能采用闭环状旅游线路;当接待地起始点与终止点不同一时,尽可能采用最短的线路将各旅游地串联起来,避免走重复路线。

(2)中、小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特征
除了与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相似的特征外,中、小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特征有更多采用节点状路线旅游的倾向。

从行为层次结构讲,中、小尺度旅游既适应各个层次的单项旅游行为,也适应复合的多层次旅游行为。

①采用节点状的旅游路线
一般说来,旅游者一般不愿意到外地留宿,因为路程并不远,没必要把钱花费在住宿上,心理上对常住地有一种特殊的归属感,所以尽可能在当日完成旅游活动。

所以,旅游者向不同的方向作一日游,就表现为空间上的往返式节点状路线,表现为旅游线路呈中心放射状。

中、小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的最大特点是“游”大于“行”。

即使是必须在外地留宿,旅游者都会保持日游夜宿的正常生活规律,因此在游玩的过程中精力充沛,往往有一定的兴趣观看旅游线路附近的景色。

②注重“游”的行为
中、小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特征往往不是表现在旅游线路的特殊性,而是集中在游的行为上。

具体表现在:
a.选择环境质量高的旅游度假地;
b.选择娱乐性、运动性、直接参与性强的度假地;
c.同一旅游行为在同一地区发生的重复性,即旅游空间行为的回头
率高。

9.旅游线路
“旅游线路”也称为“旅游路线”,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旅游经营者针对旅游客源市场的需要,凭借交通路线和交通工具,遵循一定的原则,将若干旅游地贯穿起来,专为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而设计的游览路线。

旅游路线是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联结的纽带,是从旅游者的旅游需要、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出发而设计的。

在旅游线路设计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特色性原则;(2)市场性原则;(3)不重复原则;(4)安全性原则
(2)
第三章旅游资源及基评价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内涵
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观事物,都可构成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内涵
1. 具有吸引力,能够激发旅游动机;
2. 能够为旅游业所利用,并可产生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3. 是一种客观存在
二、旅游资源的基本特性
1.形式的复杂性;
2.分布的区域性;
3.生态的整体性;
4.地域的固定性;
5.季节的变化性;
6.吸引力的定向性;
7.价值的不确定性和时代性;
8.开发的多样性; 9.利用的永续性和易损性; 10.美学的观赏性。

三.自然、人文旅游资源
1.河流通常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五段,各段具有独特的形态和景观。

河流的旅游价值首先在于观光,这种价值是河流水体与两岸流水地貌适当组合而成的。

2.世界园林艺术风格可以分为东方、欧洲和西亚三大体系。

东方园林即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造园理念和艺术风格而代表了世界园林艺术的最高成就,并被公认为世界上“风景式”园林的渊源,赢得了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

古典园林的旅游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观赏、休憩、求知。

根据园林风格,我国园林可以划分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和少数民族园林四类。

3.我国的道教四大名山——青城山、武当山、龙虎山、三清山。

我国的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

佛门四绝——杭州灵隐寺、南京栖霞寺、韶关南华寺、浙江国清寺。

4.我国的清真寺在建筑式样、结构和装饰风格上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一种是院落式清真寺建筑风格, 一种是阿拉伯式清真寺建筑风格。

6.我国的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

7.人们在旅游中接触到的道教文化艺术最主要的是道教建筑。

8.基督教的典型建筑是教堂。

历史上基督教在欧洲势力极大,所以,其建筑宏大华丽,反映了历史时期欧洲的建筑风格,尤以哥特式教堂为代表。

9.江南三大名楼:湖南岳阳楼、武汉黄鹤楼、江西滕王阁。


10.伊斯兰教建筑包括清真寺、陵墓、宫殿和园林等,其中清真寺是伊斯兰教最重要的物质文化景观。

我国的清真寺在建筑式样、结构和装饰风格上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一种是院落式清真寺建筑风格, 一种是阿拉伯式清真寺建筑风格。

四、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
(一)自然环境条件影响着人文旅游景观的形成。

1、影响古文化、古人类遗址的丰度:
自然环境优越的地区常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古文化和古人类遗址等人文旅游资源就十分丰富。

自然环境较恶劣的地区,人迹稀少,人类生存尚且困难,其活动的产物——人文旅游资源就很难出现。

2、影响生活习惯、风土民情、建筑等人文景观的形成。

(二)社会文化的地域差异是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重要原因。

1、社会文化的含义:
广义上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上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制度和组织机构。

2、社会文化的地域差异对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影响——是重要的原因和永恒的动力。

3、社会文化差异的空间分布:美国学者柯达尔世界文化分为六大区域:西方文化区、伊
斯兰文化区、印度文化区、东亚文化区、东南亚文化区、非洲文化区。

(三)历史遗存铸造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1、任何一个历史的产物都记载着那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人类的审美意识,反映着
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通过活动遗迹、遗物、建筑、雕塑、壁画、文化艺术、伟大工程、陵寝、碑碣雕像等各种形式遗存下来,成为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2、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变更,都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文化景观、历史遗物和遗迹。

(四)人文旅游资源也可因社会需要而人为创造。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因此,它不同于自然旅游资源,可以随着旅游需求的扩大和多样化,创造新的人文旅游资源。

五、旅游容量
旅游容量,又称旅游承载能力或特定范围内的合理旅游规模,指某一旅游空间内,在某一时段内所能容纳的合理的游人数量。

它包括
以下几方面的容量:旅游观赏容量、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旅游经济容量、社会心理容量。

第四章旅游交通
1.旅游交通的定义
旅游交通是指为旅游者实现旅游,从出发地到目的发,以及在目的地内进行游览后再回到出发地,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所利用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各种交通设施及与之相应的一切旅途服务。

2.旅游交通的特征
旅游交通是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专用交通,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作为相对独立的产业有其自身的特征,同时作为一个交叉性产业,它又具有与国民经济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共有的一些特征。

(1)“商品”的不可贮存性(2)替代性(3)季节性(4)游览性(5)区域性
旅游交通还具有国际性、舒适性、娱乐性、综合性、对政治、经济、军事、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敏感性等等。

3.旅游交通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旅游交通是介于国民经济交通运输业与旅游业之间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

作为旅游业三大支柱之一的旅游交通,是旅游发展的大动脉,没有现代化的旅游交通就不会有现代化的旅游业发展。

(1)旅游交通是旅游业产生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2)旅游交通是旅游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3)旅游交通是旅游业的大动脉
旅游交通便利程度,不仅是开发和管理旅游景点(区)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衡量一个国家
或地区旅游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4.公路旅游交通是世界上最主要、最普遍的旅游交通方式。

铁路旅游交通是发展大规模国内旅游的先决条件。

航空旅游交通在国际旅游中占绝对优势,有无航空交通条件是能
否大规模开展国际旅游业的前提,航空运输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各国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5.传统旅游交通主要指的是以人力或畜力为动力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交通工具,满足旅游者某种特殊需求的运输方式。

主要包括:(1)人力车(2)轿子(3)竹筏(4)骆驼。

第五章城市旅游与主题公园
1.城市旅游的定义
以现代化的城市设施为依托,以该城市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周到的服务为吸引要素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

2.游憩商业区RBD
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建立在城镇或城市里,由各类纪念品商店、旅游吸引物、餐馆、小吃摊档等高度集中组成,吸引了大量旅游者的一个特定的零售商业区。

3.RBD与CBD的关系
(1)在区位选择上:CBD通常由商业的重要性、土地价格、可进入性和经济地租的相互作用决定,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地段.而RBD 的区位则常常决定于自然的或历史的景点。

(2)在形态上:相对于CB D是城市零售设施高度集中的区域,大部分的RBD都是呈长条形,以步行街形式设计。

(3)在功能上:RBD是从城市CBD的功能中分化出来的。

4.城市RBD的类型
(1)大型的购物中心型(shopping mall),如:加拿大的西埃德蒙顿购物中心、广州天河城地段
(2)特色购物步行街型,如: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天津滨江道步行街
(3)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如:南京夫子庙地段、上海城隍庙地段
(4)新城市文化旅游区型,如:深圳华侨城、珠海九洲城地段
5.主题公园的缘起
迪斯尼乐园的出现标志着主题公园的诞生。

1989年9月深圳锦绣中华的成功开业标志着中国主题公园的诞生。

6.主题公园的特点
(1)强烈的个性、普遍的适宜性(2)被动游憩形式
(3)投入高,占地规模大(4)高门票、高消费
7.主题公园的空间集聚
主题公园的空间集聚一般指主题公园在同一城市的集聚,多个主题公园在空间上集聚,可以增加这一地区的总体吸引力,同时也产生空间竞争,使游客分流。

第六章旅游地生命周期与空间竞争
加拿大地理学家Butler的旅游生命周期理论将旅游地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退阶段或复苏阶段。

第七章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 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收支平衡、就业、税收,乃至经济结构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地区税收,扩大国家的外汇收入。

但它在给区域经济带来显著效益、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如旅游过度超前发展,过分依赖旅游业,与区域交通、电力、通讯等行业的发展不相适应,还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旅游用地的建设会带来土地价格上涨,使本地居民由于土地价格上涨不得不为购房、租房增加开支。

2. 旅游对区域的环境影响
环境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业如果要成功和持久,需要对目的地的风光和历史遗产进行保护。

可以通过旅游刺激旅游地区的环境保护,同时直接提供经济手段使保护措施得以实施。

但如果旅游地区对旅游资源开发过度,或者是旅游者的不当行为,都会对旅游资源和旅游区域的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建筑污染、带状发展和蔓延、基础设施超负荷、与本地居民隔离、交通堵塞,以及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影响。

3. 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
旅游地居民与游客的直接和间接接触,会对他们的价值观、个人行为、家庭关系、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宗教、语言、健康等方面产生影响。

消极影响:旅游地居民态度——从欢迎到憎畏、示范效应、新殖民主义、旅游和社会道德、旅游与宗教、旅游与语言、旅游与健康
4. 旅游对区域的文化影响
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保护当地富有特色的文化,而且能有效地促进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

消极影响:旅游与文化的变更和交流、旅游与文化的物质形式、旅游业和文化的非物质形式、文化优越感。

第八章旅游区划
一、旅游区的概念和特性
一般所指的旅游区,是综合性的旅游区,即指含有若干共性特征的旅游景点与旅游接待设施组成的地域综合体,它不仅包括旅游资源,也含有为旅游者实现旅游目的而不可缺少的各种基础设施。

一般而言,旅游区具有下列特性:系统性、地域性、层次性、优化性
二、旅游区划的类型
1.旅游资源区划
2.旅游气候区划
3.旅游者产出区划
4.旅游感应区划
5.功能区划
6.现状旅游区划和远景旅游区划
7.综合区划
三、旅游区划的目的
1.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实地工作和综合分析,找出比较合理的旅游区界线;
2.确定各旅游区的性质、特征和地位,指出其今后发展的方向;
3.分析确定区内各级旅游经济中心。

四、旅游区划的原则
①综合性和整体性原则。

②相似性原则。

③主导因素原则。

④完整性原则。

⑤旅游中心地和交通便捷性原则。

⑥区域社会经济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