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常见疫病的综合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第11期
近年来尽管动物防疫工作不断完善,但养殖规模和养殖数量增多导致的专业人才缺乏或基础设施不完善依然存在,动物常见疫病时有发生,甚至会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动物疫病的预防是实现养殖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要求养殖场或兽医必须掌握疫病防控知识,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为养殖场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避免疫病的感染和扩散。
1
家畜常见疫病及防治措施
口蹄疫,俗称辟癀、口疮,是由口蹄疫
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1.1.1流行特点主要是在偶蹄动物之间传播的
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偶见于其他动物。
家畜中牛、
羊、猪都敏感,其中牛最易感。
不同年龄的动物易感
程度有差异,以幼年动物发病率最高,死亡率也高。
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以春、秋两季最易流行。
1.1.2临床特征在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
生水疱性疹。
感染后病畜发烧至41℃,流涎,1~2d
后,在口腔里逐渐长出黄豆至核桃大的水泡,破裂
形成红色的、整齐边缘的糜烂面,如果有细菌继发
感染,在口腔内很快形成溃疡。
在口腔内形成水泡
的同时,蹄冠和趾间皮肤逐渐红、肿,形成水泡,水
泡破溃后留下红色糜烂面,逐渐形成结痂。
如有细
菌感染,则发生化脓,蹄不能着地,甚至蹄壳脱落;
乳头也常发生水泡,进而形成烂斑,如有继发感染,
常常造成乳房炎,泌乳停止。
犊牛因吮乳,体表症状
不显。
1.1.3剖检变化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和心肌
麻痹,病死率很高。
心肌质地松软,心肌变性、坏死,
呈现淡黄色斑纹。
或见不规则斑点,心内外膜出血,
造成俗称的虎斑心。
1.1.4防治措施口蹄疫是一类重大动物传染性
疫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 I E)列为A类传染病
之首。
(1)目前,该病没有特效药,而且传播速度
快,因此对病畜主要采取捕杀后无害化处理,以防
止该病的大面积传播。
对确诊病例进行无害化处理
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立即派人
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同时进行严格封锁,避
免在封锁期间内发生动物调运、流出等行为,对疫
区和受威胁区的猪牛羊群进行采集血液工作,开展
是否存在隐性带毒牲畜的血清学检测,如果存在要
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该病的传播。
(2)每年
春秋两季集中动物免疫接种时,畜牧兽医主管部门
要引导养殖户接种口蹄疫疫苗,对新生或外引牲畜
在首免后的30d时进行加强免疫一次,保证牲畜
抗体效价的整体水平。
(3)对疫区病畜完成无害化
处理之后,需要进行14d的疫情监测,确定没有新
的疑似病例之后,开展最后的终末消毒,特别是器
具、分泌物等,并申请上级兽医主管部门验收,然后
解除封锁。
(4)日常养殖要定期做好圈舍的卫生清
洁和消毒工作,对消毒药要定期轮换,防止长期使
用一种消毒药造成消毒效果下降。
(5)对新引进的
牲畜严格按照检疫流程进行申请报批,通过隔离期
和免疫接种后才可混养,最好坚持自繁自养、全进
全出的原则,以保证牲畜的整体健康。
该病是布鲁氏杆菌感染引起
的一种慢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动物中以羊、牛的发
病率最高,主要造成母畜流产、不孕,公畜睾丸炎
等,很少有牛羊死亡,但严重影响公共卫生安全和
牛羊的繁殖能力。
(1)病原特点布鲁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
细菌,可在很多种家畜体内存活,因为该菌是细胞
内寄生,所以感染后治愈率较低且治疗困难。
布鲁
氏杆菌对外界环境因素抵抗力较强,在土壤中可存
活20~120d,水中可存活75~150d,但对湿热较为
动物常见疫病的综合防治
乔楠1,宋霜2,姜鹏语3,张爽1,刘有1
(1.吉林市永吉县口前镇综合服务中心,吉林吉林132299;2.吉林市昌邑区左家镇综合服务中心,吉林吉林132109;
3.吉林市昌邑区九站街道综合服务中心,吉林吉林132101)
D O I:10.3969/J.I SSN.1671-6027.2023.11.034
摘要:动物疫病的防治主要从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动物三方面进行。
本文主要介绍了动物常见疫病及防治方式,以期提高动物疫病防控的整体能力,促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动物;常见疫病;综合防治
兽医卫生
98
2023年第11期
敏感,60℃30m i n 或70℃5m i n 即可杀死,煮沸立即杀死。
常用消毒药,如来苏儿、3%石炭类酸、3%石灰乳均能在数分钟内将其杀死。
(2)流行特点布鲁氏杆菌病常见于成年动物,主要危害生殖系统和淋巴系统,母畜比公畜更易感染发病,首次妊娠的母畜发病较多。
生殖道、消化道、呼吸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带菌动物或患病动物,尤其是病畜的流产胎儿、产后的胎衣和羊水等分泌物是致病性最主要的传染源。
该菌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等途径感染给人,因此,畜牧从业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3)临床表现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4~180d ,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是该病最明显的症状,怀孕家畜流产后,逐渐恢复健康,但会发生习惯性流产,流产后很容易继发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恶臭味的恶露。
患病家畜所排出的羊水、胎衣及胎盘中含有大量布鲁氏杆菌,是致病性最强的传染源;公畜多发生睾丸炎、附睾炎或关节炎。
人感染后症状与感冒相似,表现为发烧、头痛、流鼻涕、关节痛等,如果治疗不及时会逐渐发展为慢性病,在免疫力低时病人出现类似感冒、全身酸软无力等症状,甚至患上关节炎或患脊柱炎。
(4)防控措施通过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进行诊断是临床筛查该病的主要方法。
一旦确定养殖场发生布鲁氏杆菌病疫情,养殖场应立即向当地的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报告,积极配合开展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控制工作。
对患病动物都要进行无条件扑杀,积极做好无害化处理,同时彻底消毒,特别是排泄物、常用器具等,防止该病的传播。
做好该病的免疫接种工作是预防该病的主要手段,在春秋两季集中动物免疫期间,对应免布病的家畜实施布鲁氏杆菌进行强制免疫,并做好记录;对未接种疫苗的动物做好补免接种工作。
日常饲养管理也要科学,养殖密度不宜过大,及时清扫圈内粪便、废弃物,做好卫生消毒工作,保证牲畜的健康。
该病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以发病急、
高热稽留、脾梗死和全身泛发性出血小点为主要特征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该病流行广泛,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主要传播途径为消化道和呼吸道;母猪感染后,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临床上将该病划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温和型,2020年7月被我国列入一类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 I E )将该病列为A 类动物疫病。
1.3.1临床症状(1)最急性型:潜伏期一般为
2~3d ,猪突然发病,高热稽留,全身痉挛,身体多处
有出血斑或出血点,耳尖、四肢末梢等部位发绀,很快卧地不起、死亡。
病程一般不超过5d 。
(2)急性型:潜伏期一般为3~5d ,病例中最常见,起初感染猪精神沉郁、食欲锐减,病猪眼部的分泌物增多,严重者跟睑被完全粘连。
到后期病猪厌食,往往把嘴放到食槽处片刻又回到休息处。
高热稽留,初期一般开始便秘,继而发展成为严重的黄褐色水样腹泻,同时呕吐,病猪怕冷、颤抖、被毛蓬松,几日后病猪走路弯扭或步伐摇晃,后肢麻痹,出现典型的犬坐姿势。
四肢和毛发比较稀疏的部位如腹部皮肤、耳镜,甚至全身逐渐出现红色甚至紫色的出血斑,大多在感染后10~20d 死亡。
(3)亚急性型:总发生猪瘟的地区或饲养条件较差的猪场常见此类型的病例,与急性型的临床症状相似,表现只是轻微些。
潜伏期7~14d ,体温略有升高。
病程的后期病猪现运动失调,消瘦,嗜睡,常因器官衰竭而亡,死亡率一般为30%~40%。
病程3周以上的转为慢性型。
(4)慢性型:多见于防疫条件差或常年有猪瘟流行的猪场。
根据临诊症状和血象变化,将该型病例分为三期:第一期,病猪出现厌食、沉郁、体温升高、白细胞减少;第二期,病猪食欲和外观几乎恢复正常,体温下降到正常体温,白细胞仍然减少;第三期,病猪再度厌食、精神沉郁、体温升高,持续到死亡。
或者食欲、精神、体温恢复到正常但成为“僵猪”或终身带毒猪。
该类型的患病猪可存活100d 以上。
(5)温和型:病猪没有发病症状,但能长期向外排毒,也可以垂直感染。
感染母猪流产,产出弱胎、死胎、木乃伊胎。
产后的仔猪大部分会发病死亡,但发病时间不相同,个别仔猪不发病,但终身带毒。
1.3.2诊断猪瘟的诊断,根据临床症状结合剖检,肾脏有点状出血,淋巴结切面呈红白相间的大理石样,脾脏表面有点状出血,边缘像锯齿状,回盲口形成“纽扣状”溃疡,膀胱和喉头有点状出血,可作初步诊断;结合实验室病原学检测进行确诊。
1.3.3防控措施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猪瘟最有效的措施,对已经发生猪瘟疫情的猪群或地区,对尚未出现症状的猪进行紧急接种,可使一部分猪或大部分获得保护,最大程度遏制住疫情。
2
家禽常见疫病及防治措施
该病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引起
兽医卫生
99
2023年第11期
的鸡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传染病。
以外周神经、虹膜和各种脏器形成肿瘤病灶为主要特征。
(1)临床表现两翼麻痹,各脏器、肌肉和皮肤发生淋巴细胞肿瘤。
根据临床症状分为神经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四种,有时混合发生。
该病潜伏期为30d左右,在潜伏期内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最常见的传播方式为空气传播,导致该病在鸡群里大面积流行,给养殖户造成较大损失。
(2)诊断马立克氏病在临床上可根据鸡群的临床症状、器官病理变化、肿瘤的分布等进行初步诊断,对较难判断的可送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方法等确诊。
(3)防控措施马立克氏病目前没有特效药,感染该病毒的鸡很有可能终生带毒,因此要坚持预防为主的饲养原则。
养殖人员要按照免疫程序及时接种疫苗,定期消毒,定时清理鸡舍,同时控制好鸡群饲养密度,一旦发现鸡群中有发病的鸡,要及时隔离扑杀。
俗称“鸡瘟”,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
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全年均可流行,特
别是在寒冷和气候多变的季节。
水禽对本病有抵抗
力,家鸡最易感,20~60日龄的鸡易感性最高,死亡
率也最高。
病鸡以呼吸困难、神经机能紊乱、下痢、
黏膜和浆膜出血为主要特征。
剖检可见各处粘膜和
浆膜弥漫性出血,以腺胃乳头和贲门部出血最为多
见。
该病毒对消毒剂、温度及日光敏感,一般常见
消毒剂即可很快将其杀灭。
该病死亡率高,对养鸡
业危害严重,不能仅仅依靠免疫接种疫苗进行预
防,加强饲养管理、全进全出和封闭式饲养也很重
要,同时做好消毒灭源工作
,
该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
种接触性禽传染病,也称巴氏杆菌病或出血性败血
症。
急性型以败血症和剧烈腹泻,高发病率和高死
亡率为特征;慢性型以肉髯水肿和关节炎为特征。
本病是危害鸡养殖业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常给养鸡
业造成巨大损失。
本病在高温、潮湿及气候多变的时候最容易发
生,但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2~9d,病禽和带菌禽
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
该病根据临床症状一般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
性型。
2.3.1临床表现(1)最急性型:常见于该病发生
的初期,以产蛋量高的鸡最常见。
感染的鸡没有任
何可预见症状而突然倒地,双翅拍打几下就死去。
死于最急性病例的多为肥胖和高产的鸡。
剖检时一
般无病理变化,偶尔在心外膜、心冠上的脂肪有针
头大的出血点。
(2)急性型:病鸡精神萎靡,头缩在翅膀下,羽
毛杂乱,不愿走动,离群独处,并常有腹泻,排黄、
白、绿稀粪。
食欲不振,渴欲增加,呼吸困难,口中流
出浆液性或黏液性液体,鸡冠、肉髯变黑,有的病鸡
肉髯肿胀。
产蛋鸡停止产蛋,病鸡体温升高到
43~44℃,肌肉抽搐,病程约1~3d死亡。
剖检在心
冠沟脂肪和心外膜有针头大的出血点,心包变厚,
心包液有不透明的黄色液体,有的含纤维素絮状液
体。
肝肿大、质地变脆,易碎,呈黄棕色或棕色,有灰
白色针尖大的坏死点。
十二指肠常有的出血性肠
炎,肠黏膜潮红、肿胀。
肺脏高度瘀血、水肿变硬,少
数病例有纤维素性肺炎。
脾肿大、有散在的坏死点。
(3)慢性型:由急性型转变而来,一般是流行
后期,常发地区可见到,以慢性肺炎、慢性呼吸道炎
和慢性胃肠炎多见。
病程一般一周至数周死亡,病
程在30d以上者,生长发育受阻和产蛋长期不能
恢复。
剖检一般不出现全身性的病理变化,只在侵
害的部位发生病变。
2.3.2防控措施对本病主要采取药物防治措施。
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消毒和防疫工作。
3结束语
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饲养管
理、防疫、消毒、免疫、治疗及监测六个步骤差一步都
可能导致疫病防治的失败。
任何一种疫病都不能简
单的依靠疫苗来控制。
科学的饲养管理,注意饲料营
养搭配,定期做好驱虫,减少应激反应,合理的饲养
密度,采用全进全出或者封闭式饲养方式;严格执行
定期消毒制度,轮换使用不同性质的消毒药;充分考
虑母源抗体,疫苗毒力和年龄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
符合实际的疫苗接种程序;坚持定期对抗体水平进
行监测,随时进行补免工作,使动物群体一直有特异
性保护,才能促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齐艳秋.牛羊常见疫病的防治[J].吉林畜牧兽医,2022,43(8):71-72.
[2]王茂森,郭健,逯春香.兽医传染病学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
社.2020(5):484.
[3]杨海生.动物疫病诊断与防治[M].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6):369.
兽医卫生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