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视域下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经济已由高
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
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

围绕这一
整体战略部署,湖南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高质量发展,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湖南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重要区域,也是国家级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建设试验区,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是湖南中长期发展的战略举措。

然而,绿色视域下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如何?哪些因素会影响湖南经济高质量发
展?目前还鲜有针对性的研究。

基于此,本文以2010—2018年湖南14个地州市的面板数据为例,构建超
效率SBM 模型评价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并从规模、结构、技术和制度四个维度构建计量回归模
型,检验其对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

二、文献综述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评价
1.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现有文献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讨论比较丰富。

首先,主流的观点是结合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转变,提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生产要素投入少、经济社会效益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的发展,也即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发展模
式。

例如,赵敏等(2020)[1]
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种以使用价值生产为基础,以满足整个社会需要
为根本目的“真正”的发展。

张涛(2020)[2]
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多个领域,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

绿色视域下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
的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
袁宝龙,曹雪云,
张坤,张四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
湖南长沙410004)【摘要】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是湖南中长期发展的战略举措。

文章从绿色视域出发
构建超效率SBM 模型,评价湖南各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进一步从规模、
结构、技术、制度四个维度构建影响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计量回归模型,
利用2010—2018年湖南14个地州市的面板数据,运用Sys-GMM 估计法进行实证检验。

研究结果发现:绿色视域下2010—2018年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波动递增趋势。

高新技术产业发
展对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出口规模呈现抑制作用。

产业结构高级化、
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均对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抑制作用。

创新效益和能源强度对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是知识产出呈现抑制作用。

当前的制度质量尚未对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的作用。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超效率SBM;影响效应;
湖南省【中图分类号】F127.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21)04-0001-07
【收稿日期】2020-09-2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70317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智库项目(2019ZK003);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智
库重点项目(19ZWB29);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2018JJ3889)【作者简介】袁宝龙(1986-),男,甘肃庆阳人,博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与产业绿色发展;曹雪云(1995-),女,河南信阳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绿色管理;张坤(1982-),男(满族),辽宁锦州人,
博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环境责任;张四龙(1971-),男,湖南娄底人,博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区域与产业绿色发展。

本刊特稿《生产力研究》No.4.2021

其次,有学者从五大发展理念的视角来界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而且,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基础,开发了评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

例如,程莉和王琴(2020)[3]、乔敏健和马文秀(2020)[4]、秦放鸣和唐娟(2020)[5]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出发,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便是体现这五大理念的发展。

最后,也有学者集中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能源约束与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着重强调绿色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概念。

例如,张旭等(2020)[6]认为,高质量绿色发展是以提高人、财、物、自然资源等要素效率为手段,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来实现能源结构低碳化、生产过程循环化、消费结构绿色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

目前,学术界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并未形成一致的结论。

总体来看,现有文献主要采取单一指标、复合指标及加权多维指标三种方式来评价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首先,采取单一指标评价。

例如,陈诗一和陈登科(2018)[7]、黄永明和姜泽林(2019)[8]利用人均GDP 来衡量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这种测量方式的优点在于数据容易获取,缺点在于难以体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成本以及社会福利。

其次,采取复合指标评价。

这一类评价主要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思想,采取数据包络分析技术,计算各类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

例如,汪侠和徐晓红(2020)[9]利用技术优化的Malmquist-Luenberger 指数来评价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质量。

张路和何凌云(2020)[10]、李强(2020)[11]、林春和孙英杰(2020)[12]利用全要素生产率方法来测量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张国庆和闫慧贞(2020)[13]、秦琳贵和沈体雁(2020)[14]、朱风慧和刘立峰(2020)[15]、黄庆华等(2020)[16]利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马昱等(2020)[17]从经济发展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来评价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其中,利用地区生产总值衡量经济发展数量,利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经济发展质量。

最后,采取加权多维指标评价。

这一类评价主要采取“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方式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熵权法等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通过加权求和方式测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其一,两维度评价。

师博和韩雪莹(2020)[18]
从发展的基本面和社会生态成果两个维度评价我国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水平,结果显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呈W型趋势。

其二,五维度评价。

乔敏健和马文秀(2020)[4]、何冬梅和刘鹏(2020)[19]、孙学涛等(2020)[20]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一级指标来评价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简新华和聂长飞(2020)[21]构建了产品与服务质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运行状态五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郭文慧和雷良海(2020)[22]从经济活力、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人民生活五个方面评价长三角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三,六维度评价。

刘亚雪等(2020)[23]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增加了稳定发展的指标,评价结果发现,我国在绿色发展方面水平较低。

张涛(2020)[2]从创新、绿色、开放、共享、高效和风险防控六个维度评价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

其四,七维度评价。

石华平和易敏利(2020)[24]从增长总量、提质增效、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民生保障和对外开放七个方面评价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其五,十维度评价。

魏敏和李书昊(2018)[25]构建了包括经济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资源配置高效等十个维度的评价体系。

(二)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因素
1.结构因素。

这类研究主要集中讨论产业结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进出口结构、人口结构等因素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例如,程莉和王琴(2020)[3]研究发现,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及城镇化水平对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张国庆和闫慧贞(2020)[13]、朱风慧和刘立峰(2020)[15]研究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黄永明和姜泽林(2019)[8]研究发现,金融结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作用。

陶爱萍和吴文韬(2020)[26]研究发现,货物进口结构的技术密集化及服务进口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何冬梅和刘鹏(2020)[19]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抑制作用,而且制造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有助于减缓这种抑制作用。

2.产业集聚因素。

产业集聚对提高要素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长期以来我国重视园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马昱等(2020)[17]研究发现,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U”型门槛效应。

黄庆华等(2020)[16]也认为,产业集

聚能够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黄永明和姜泽林
(2019)[8]
认为产业专业化集聚能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3.创新因素。

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
要动力[27]。

蓝乐琴和黄让(2019)[28]
、林春和孙英杰
(2020)[12]
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必须以创新为动力才
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秦琳贵和沈体雁(2020)[14]
研究
发现,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
用。

但是,陈丽姗和傅元海(2019)[29]
研究发现,
技术创新会抑制当期的企业高质量发展,
但是技术创新的滞后两期能够促进企业发展质量。

任保平和李佩
(2020)[30]
认为,网络经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经济业态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4.制度因素。

这类研究主要从环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角度分析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
的影响。

石华平和易敏利(2020)[24]
、周清香和何爱平(2020)[31]
认为,环境规制能够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吴士炜和余文涛(2018)[32]、涂正革等(2019)[33]
研究发现,环境税费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李强(2020)[11]
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超过一定的阈值时,能够促进企业实施技术创新,进而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模型构建
(一)绿色视域下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
模型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在全要素生产率基础上
加入资源、能源和环境要素,
既符合经济生产过程又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
充分展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内涵[9]。

乔美华和石东领(2020)[34]
也提到,
基于不同的研究需求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
利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更能体现
绿色方面的特征。

因此,
本文参考乔美华和石东领(2020)[34]、宫大鹏等(2015)[35]
的研究,利用超效率
SBM 模型评价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评价模型如式(1)所示。

min φ=
1/m ∑m
i =1(x /-x ik )
1/(r 1+r 2)(∑r 1
s =1y d
/y d
sk +∑r 2
q =1y u
/y u
qk )
s ·t x ≥n
j=1,≠k
∑x ij λj
i =1,…,m y d
≤n
j=1,≠k
∑y d
sj λj
s=1,…,r 1
y u
≤n
j=1,≠k
∑y u
qj λj
q =1,…,r 2
(1)
λj >0
j=1,…,n j ≠0
x ⎺≥x k
i=1,…,m
y d ≤y d
k s=1,…,r 1y u
≤y u
k q =1,…r 2
其中,n 表示决策单元的个数,m 表示每个决策
单元的投入指标种类,r 1表示每个决策单元的期望产出指标种类,r 2表示每个决策单元的非期望产出
指标种类。

φ表示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值。

本文将各地区的劳动力、能源消费量、资本投入、水资源
消耗量作为投入指标;
将各地区的CO 2排放量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将各地区生产总值作为期望产出。

各指标的测算方式如表1所示。

表1
绿色视域下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
(二)计量回归模型
为了进一步分析影响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因素,本文从规模、结构、技术和制度四个维度构建以下动态计量回归模型:
ghqd=α0+α1ghqd it-1+α2ln hnti it +α3ln fdi it +α4ln gdp it +α5ln ex it +εit ghqd=β0+β1ghqd it-1+β2ln isa it +β3ln is it +β4ln es it +εit ghqd=θ0+θ1ghqd it-1+θ2ln ib it +θ3ln ko it +θ4ln ei it +εit ghqd=δ0+δ1ghqd it-1+δ2ln iq it +εit
⎧⎩

⏐⏐⏐⏐⎨⏐⏐⏐⏐⏐(2)
其中,ghqd 为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影响
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规模因素包括四个方面:hnti 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fdi 为外商直接投资规模,gdp 为经济发展规模,ex 为出口规模。

结构因素包括三个方面:isa 为产业高级化水平,is 为产业结构,es 为能源结构。

技术因素包括三个方面:ib 为创新效益,ko 为知识产出,ei 为能源强度。

制度因素包括一个方面:iq 为制度质量。

i 代表城市,t 代表年份。

ε代表随机误差项。

各变量的定义与测量方法如表2所示。

四、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使用的数据涉及2010—2018年湖南省14
个地州市。

其中,评价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数据
来源如下:各地区的劳动力、
能源消费量、固定资产指标类型投入指标
产出指标
指标名称
劳动力能源消费量资本投入水资源消耗量地区生产总值CO 2排放量
指标说明
各市年末在岗职工人数
各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各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各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取水量各市地区生产总值利用IPCC (2006)方法计算
单位万人万吨标准煤亿元万立方米亿元万吨
3
投资、水资源消耗量、地区生产总值等数据来自《湖南统计年鉴》(2011—2019),各地区的CO2排放数据根据IPCC提供的方法进行测算。

各地区固定资产按照永续盘存法进行折算,折旧率取值为9.6%。

各评价指标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计量回归模型中各变量的数据均来自《湖南统计年鉴》(2011—2019),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表2本文计量回归模型中各变量的定义
表3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4计量回归模型中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本文使用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供方法计算各地区的CO2排放量。

根据湖南各地区的能源消费统计数据,得到湖南各地区CO2排放测算公式:
CO2=j=10
j=1
∑E j f j(j=1,L,10)(3)
其中,CO2为湖南各地区的CO2排放量,j表示
《湖南统计年鉴》中统计的10种能源消费类型,分
别是原煤、洗精煤、焦炭、天然气、原油、汽油、煤油、
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

E j表示第j种能源的标
准煤消耗量,f j表示第j种能源的CO2排放系数。

五、实证结果分析
(一)绿色视域下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
结果
表5报告的是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结
果。

总体来看,绿色视域下2010—2018年湖南经济
高质量发展水平呈波动递增趋势(见图1),即由2010
年的0.691上升至2018年0.869,提高了25.75%,
这表明湖南自“十二五”以来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
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从评价结果的绝对值来
看,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尚未达到或超过1,这
表明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表5绿色视域下湖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图1绿色视域下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趋势
从湖南14个地州市的评价结果来看(见图2),
2010—2018年期间,张家界市和娄底市的经济高质
量发展平均水平超过1,分别为1.023和1.018,这
表明张家界市和娄底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
高。

相反,其他12个地州市的评价结果为相对无效
率状态,表明绿色视域下这12个地州市的经济发
展质量相对较低。

同时,本文也发现长沙市、岳阳市
变量名称
经济高质量发展(ghqd)高新技术产业(hnti)
外商直接投资(fdi)
经济发展规模(gdp)
出口规模(ex)
产业高级化(isa)
产业结构(is)
能源结构(es)
创新效益(ib)
知识产出(ko)
能源强度(ei)
制度质量(iq)
变量测量
利用SE-DEA模型计算
各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
各市实际利用外资额
各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各市出口总额
各市第三产业总产值占GDP比重与第二产业总产值占
GDP比重的比值
各市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
各市原煤、洗精煤和焦炭消费量占综合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各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
各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
各市能源消费量与地区GDP的比值
各市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与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值
单位
-
万元
万美元

万美元
-
-
-
万元

吨标准
煤/万元
-
指标名称劳动力
能源消费量固定资产投资水资源消耗量地区生产总值CO2排放量
最大值
123.970
1124.560
8292.601
247456.500
11003.410
6704.525
最小值
7.530
24.390
143.636
3775.313
242.480
51.073
标准差
24.877
296.921
1402.227
33024.529
1879.442
1701.563
均值
36.139
456.517
1536.422
33162.729
1979.053
1644.141
变量ghqd ln hnti ln fdi
ln gdp ln ex ln isa ln is ln es ln ib ln ko ln ei ln iq 观测值
126
126
126
126
126
126
126
126
126
126
126
126
均值
0.805
15.516
10.353
10.417
10.878
-0.038
-0.843
-0.115
14.166
6.210
-1.479
-0.468
标准差
0.165
1.492
1.540
0.529
1.413
0.442
0.253
0.279
1.789
1.457
0.726
0.224
最大值
1.144
18.555
13.267
11.827
14.031
1.404
-0.503
-0.001
17.435
9.224
0.356
-0.186
最小值
0.458
11.647
5.389
9.256
7.292
-0.667
-1.731
-1.181
9.584
0.693
-3.273
-1.420
长沙市
株洲市
湘潭市
衡阳市
邵阳市
岳阳市
常德市
张家界市
益阳市
郴州市
永州市
怀化市
娄底市
湘西州
均值
2010
0.749
0.606
0.631
0.704
0.480
0.666
0.860
1.118
0.566
0.699
0.458
0.603
0.937
0.602
0.691
2011
1.000
0.714
0.735
0.773
0.586
1.029
1.055
1.022
0.654
0.823
0.582
0.686
1.144
1.023
0.845
2012
1.006
0.739
0.802
0.839
0.574
1.036
1.05
1.058
0.762
0.779
0.630
0.723
1.000
0.872
0.848
2013
1.005
0.676
0.761
0.759
0.563
0.917
0.975
0.962
0.709
0.737
0.625
0.654
1.003
0.687
0.788
2014
0.922
0.674
0.776
0.754
0.550
0.856
1.023
0.957
0.727
0.574
0.608
0.672
1.000
0.651
0.767
2015
0.818
0.670
0.761
0.738
0.545
0.884
0.954
0.954
0.748
0.750
0.615
0.693
1.017
0.761
0.779
2016
1.001
0.698
0.835
0.783
0.581
0.977
0.984
1.036
0.853
0.792
0.665
0.753
1.040
1.009
0.858
2017
0.932
0.695
0.814
0.780
0.580
0.925
0.926
1.005
0.854
0.757
0.633
0.700
1.001
0.647
0.804
2018
1.000
0.719
0.827
0.825
0.604
1.046
1.008
1.097
1.007
1.000
0.661
0.684
1.017
0.667
0.869
均值
0.937
0.688
0.771
0.773
0.563
0.926
0.982
1.023
0.764
0.768
0.609
0.685
1.018
0.769
0.691
0.845
0.848
0.788
0.767
0.779
0.858
0.804
0.869
0.60
0.65
0.70
0.75
0.80
0.85
0.90
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
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4
变量取对数后回归。

各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1.20
1.00
0.80
0.60
0.40
0.20
0.00

长株湘衡邵岳常张益郴永怀湘
展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β=-0.271,p<0.05)。

主要原因在于,煤炭依然是能源消费的重要形式,根据《湖南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测算,截至2018年,除了岳阳市之外,湖南13个地州市的原煤、洗精煤和焦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均在85%以上,大量的煤炭消费是导致湖南空气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也使经济高质量发展受到限制。

表6中的模型(3)报告的是技术因素对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

创新效益对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θ=0.033,p<0.01),表明创新成果的成功转化能够较好地促进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湖南省围绕经济转型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出台了《湖南省科技保险工作试点方案(试行)》《湖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等政策,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撑和制度保障。

相反,知识产出对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θ=-0.023,p<0.05),表明专利数量的多寡已不能决定湖南经济发展的质量。

一个可能的原因在于,湖南乃至我国大部分高校与科研院所较为重视专利的产出数量,忽视了专利成果的转化。

另外,绿色专利数量相对较少,对生态环境改善作用有限。

能源强度对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θ=0.032,p<0.05)。

主要原因在于,湖南经济发展模式依然偏资源能源投入型,长期以来高投入、高能耗的发展促进了湖南经济规模的大幅提高,同时湖南加大了过程治理和末端治理力度,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进而导致经济发展的投入—产出效率提高。

表6中的模型(4)报告的是制度因素对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

制度质量对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估计系数为-0.018,但是并不显著,表明湖南市场化改革尚未对经济发展质量产生积极作用。

主要原因在于,湖南的市场化水平相对较低,据测算,2008—2014年,湖南市场化指数由5.36上升至6.79,仅增长了26.7%,而且平均来看,湖南的市场化指数仅为5.76,低于全国平均值5.97。

从具体维度来看,要素市场、中介组织和法律制度环境不佳是明显的制度短板,相对较低的制度质量尚未形成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作用。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绿色视域下2010—2018年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波动递增趋势,即由2010年的0.691上升至2018年0.869,提高了25.75%,但是,从评价结果的绝对值来看,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尚未达到或超过1,这表明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从14个地州市的评价结果来看,仅有张家界市和娄底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平均水平超过1,其他12个地州市的评价结果为相对无效率状态。

第二,从规模因素来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出口规模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抑制作用。

从结构因素来看,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均对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抑制作用。

从技术因素来看,创新效益和能源强度对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是知识产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抑制作用。

从制度因素来看,当前的制度质量尚未对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的作用。

(二)政策启示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加快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一是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依托湖南特有的科技资源,加大行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不断掌握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二是大力推动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千亿产业精细化发展,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前沿,持续推进工艺流程改造。

三是加快推进资源与环境技术、航空航天等产业集群发展,持续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在GDP中的比重。

第二,切实转变出口产品结构,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带动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瞄准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产品技术标准,通过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工艺创新赢得国际市场占有率。

二是认清当前国内生产劳动力、资源和能源成本上升且传统制造业向东南亚国家流入的形势,积极推进湖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是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国家的市场需求,大力推动湖南工程机械、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品出口。

第三,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一是围绕高新技术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推动各地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及金融服务等高端服务业,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型工业有机融合。

二是加大对高端生产性服务

业的财税政策支持,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拓宽生产性服务业的融资渠道。

第四,大力推动清洁能源发展。

一是不断壮大清洁能源产业,为能源消费结构清洁化提供基础,大力发展太阳能、水电、生物质及风电能源,注重清洁能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加快清洁能源技术创新,提高清洁能源开发效率。

二是大力改造传统能源开发利用工艺,积极推广煤炭绿色高效开采技术。

三是着力推广清洁能源消费,积极实施重化工业节能减排工艺改造,推广分布式能源项目、冷热电联供技术等。

第五,大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一是推进产学研实质性协同创新,重点围绕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及支柱产业,建立行业龙头企业、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高校、国家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一体化的技术创新联盟,切实面向企业发展的难题和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展技术研发,确保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有市场、有效益。

二是建立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形成信息咨询、研发服务、成果评价与交易、投融资、股权分配等一体化的服务平台。

第六,积极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

要素市场发育不足是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

因此,要大力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要素流动机制和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提高制度质量,创造高品质的营商环境。

【参考文献】
[1]赵敏,高露,王鹏.高质量发展:践行社会主义发展逻辑的中国道
路[J].当代经济研究,2020(5):93-101.
[2]张涛.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阐释及测度方法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
经济研究,2020(5):23-43.
[3]程莉,王琴.经济结构变迁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重庆市例
证[J].统计与决策,2020(1):96-99.
[4]乔敏健,马文秀.对外直接投资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果分
析——
—来自中国省级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证据[J].经济问题探索,2020(1):138-146.
[5]秦放鸣,唐娟.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阐释及实现路径[J].西北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0(3):138-143.
[6]张旭,魏福丽,袁旭梅.中国省域高质量绿色发展水平评价与演
化[J].经济地理,2020,40(2):108-116.
[7]陈诗一,陈登科.雾霾污染、政府治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经济
研究,2018(2):20-23.
[8]黄永明,姜泽林.金融结构、产业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科学
学研究,2019,37(10):1775-1785.
[9]汪侠,徐晓红.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变与区域差
距[J].经济地理,2020(3):5-15.
[10]张路,何凌云.工业企业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了吗?——
—基于952家上市企业的实证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20(1):26-42.[11]李强.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制造业微观数据
的分析[J].统计与决策,2020(10):181-184.
[12]林春,孙英杰.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证检验[J].统计
与决策,2020(4):96-99.
[13]张国庆,闫慧贞.高质量发展导向下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绿色
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20(5):63-71. [14]秦琳贵,沈体雁.科技创新促进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了
吗——
—基于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检验[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9):105-112.
[15]朱风慧,刘立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基于地级及以上城市经验数据[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0(6):42-53.
[16]黄庆华,时培豪,胡江峰.产业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江经
济带107个地级市例证[J].改革,2020(1):87-99.
[17]马昱,邱菀华,王昕宇.高技术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
量发展效应研究——
—基于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J].工业技术经济,2020(2):13-20.
[18]师博,韩雪莹.中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与行业比较:
2004-2017[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0(1):57-64.
[19]何冬梅,刘鹏.人口老龄化、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
展——
—基于中介效应模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41(1):3-20.
[20]孙学涛,李岩,王振华,等.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
空分异特征[J].生产力研究,2020(7):1-4.
[21]简新华,聂长飞.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测度:1978-2018[J].经济学
家,2020(6):49-58.
[22]郭文慧,雷良海.长三角地级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与
评价[J].生产力研究,2020(7):104-106.
[23]刘亚雪,田成诗,程立燕.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及比
较[J].经济学家,2020(5):69-78.
[24]石华平,易敏利.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
应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20(5):160-175.
[25]魏敏,李书昊.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11):3-20.
[26]陶爱萍,吴文韬.进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吗?:一个供给侧的
视角[J].世界经济研究,2020(6):73-88.
[27]辜胜阻,吴华君,吴沁沁,等.创新驱动与核心技术突破是高质
量发展的基石[J].中国软科学,2018(10):9-18.
[28]蓝乐琴,黄让.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理与实现路径[J].
科学管理研究,2019,37(6):10-17.
[29]陈丽姗,傅元海.融资约束条件下技术创新影响企业高质量发
展的动态特征[J].中国软科学,2019(12):108-128.
[30]任保平,李佩.以新经济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9(2):113-124.
[31]周清香,何爱平.环境规制能否助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J].财
经科学,2020(6):89-104.
[32]吴士炜,余文涛.环境税费、政府补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J].宏观质量研究,2018,6(4):18-
31.
[33]涂正革,周涛,谌仁俊,等.环境规制改革与经济高质量发
展——
—基于工业排污收费标准调整的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40(12):77-95.
[34]乔美华,石东领.质量文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时空演进
[J].统计与决策,2020(13):10-14.
[35]宫大鹏,赵涛,慈兆程,等.基于超效率SBM的中国省际工业化
石能源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15,35(2):585-595.
(责任编辑:MY校对:LCQ)
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