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
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新版本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第一课题。
基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的材料有了基本的认知,本课将继续从三个层面来丰富学生对材料及现代科技的感性认识。
第一阶段:感性认识阶段。
通过调动各种感官器官去观察、触摸发现身边的材料,并尝试用生活经验来分类。
第二阶:理性认识阶段。
能根据材料的不同用途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分类。
第三阶段:对比总结。
分析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不同,并能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许多物品,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常识,认识物品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
但是并不具备对物品进行分类的思想,至于各种材料所具有的特性,就更不能明白了。
因此,本节课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对生活物品的探究兴趣,并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描述的能力。
以期树立学生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生活中材料的简单分类。
2.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比较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之处。
【教学难点】
了解身边物品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多寡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棉花,腈纶,烧杯,镊子,酒精灯,火柴,石棉网、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展示几件物品——塑料直尺、剪刀、桌子、窗帘等。
请问: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
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材料在我们生活中的普及度。
]
二、调查造房子需要的材料以及分别是什么材料。
1.展示:一座房子的图片。
师:请问这座房子都是用什么材料建造而成的?
2.生:独立观察并进行思考两分钟,回答问题。
3.师:你能用表格将这些材料的名称记录下来么?这些材料哪些是天然的,哪些是人造的?
4.学生记录。
并尝试进行分类。
5.学生活动:汇报记录结果。
其他小组聆听汇报,并对他人的结果进行点评或者补充。
教师汇总意见,并进行评价。
6.小结:常见的材料中,有的直接来自大自然,如木材、石材、棉花、羊毛等,它们属于天然材料;有的不是直接来自大自然,而是通过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如纸、玻璃、塑料等,它们属于人造材料。
7.学生活动:根据上面的学习,请调查一下你同桌的书包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作的?哪些是人造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请记录在表格里。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分析,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并能初步对材
料进行分类。
]
三、研讨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特点
1.展示:翻开教材X页上罗列的木材、沙粒、石油、纸、玻璃、塑料的图片。
问:你们能不能区分这些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制作的?那些是人造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
2.生:思考并举手回答。
3.师:评价并进行引导分析。
(1)木材:由木质纤维构成。
可以加工成——纸。
(2)沙粒:可以加工成——玻璃。
(3)石油:可以加工出——塑料。
4.小结: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依据——是有没有人工合成材料的出现。
(过渡)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衣食住行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材料。
接下来,让我们从实验中,对比观察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不同。
四、探究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异同之处
1.师:这里有棉花和腈纶棉,怎么比较它们?
2.学生:思考并回答。
其他学生补充。
再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由组长负责记录,讨论完毕后由组长代表小组发言,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提出的方案设计最具有操作性。
3.引导:用浸一浸的方法研究棉花与腈纶棉吸水本领。
(暗含着条件的控制,教师要加以指导。
)当然,研究方法还可以把同样大小的棉花与腈纶棉的一端放在水里,过一段时间观察另一端是否有水流出,水量的多少是否不同。
4.师:烧一烧的方法研究棉花与腈纶棉燃烧时的火焰、烟、时间长短、灰烬、气味等作观察,并让学生认识到肉眼难以鉴别是何种纤维时,用火烧是比较简单可靠的方法。
棉花是植物纤维,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
腈纶棉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
如果燃烧后既有黏胶状熔化物又有烧头发的气味,这就是丝毛与合成纤维的混纺衣料。
5.学生观看演示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理性感知,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重要特征。
]
五.应用
1.师:为什么用天然材料做的物品越来越少,而用人造材料做的物品越来越多?
2.学生思考并回答。
3.启发引导:资源的消耗、人们的浪费、人造材料的性能改进等等方面。
六.调查活动
回家调查家中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后记】
纸
【教材分析】
《纸》位于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是本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紧接一级主题的第一课。
它首次展开对二级主题的研究,为其他的三个次级主题的研究做出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能的铺垫,是研究纸、金属、塑料的引领课。
纸是学生常见常用的材料,学生对纸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容易引发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学情分析】
纸这种材料,学生常见常用,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容易引发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研究。
2.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3. 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用途,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
4. 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纸的一些特性和特点。
【教学难点】
能用多种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各种纸制品(宣纸、卫生纸、餐巾纸、报纸、打印纸、牛皮纸等)滴管、有颜色的水、蜡笔、水盆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讨论纸的用途,导入新课
出示谜语,让学生猜猜是什么
1. 师:看看谜语,猜猜谜底是什么?
2. 生:是纸。
继续提问
1.师: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周围的物品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做成的。
例如书是由纸做成的。
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纸?它们都有什么用途?
2.师:为什么要用不同的纸来做这些物品呢?(从身边的纸制品选择一件物品进行讨论、汇报)指导学生在汇报时这样描述:XX纸有什么样的特性,所以可以用来做成XX。
3.师:随着科技的进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
[设计意图: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材料,通过讨论纸的用途,让学生了解到纸的用途的多样性。
]
二、介绍纸的发明史
1.师:考考大家,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是?又是谁发明了新型的造纸术呢?
2.师: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播放视频:蔡伦和纸的发明)3.师:蔡伦纸原材料易得、价廉,便于大量生产、携带、保存,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在发明新的材料。
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增强民族自豪感。
]
三、探究纸的特性
1.师:发展到现在,纸的种类已经非常多,大约有400多个品种,作用也非常大。
今天我想跟大家做一些比较结实、在水里不会湿的小纸船。
在众多种类的纸中,你会选择哪一种纸呢?说说你的理由。
2.师:刚才大家推荐了很多种纸,我们就来做一个“纸张能力大比拼”的游戏,测一测不同纸的吸水性究竟怎样。
(指导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关注细节:纸上滴多少水?需要用什么滴?滴管如何使用?滴的顺序如何?滴完之后等多久?)实验一:比一比,哪种纸的吸水能力强?
4人小组分工如下:材料员领取、保管实验材料;操作员在每种纸的中间、滴1滴蓝色墨水;稍等一会小组成员一同观察、比较实验结果;记录员将小组意见贴在
实验报告单上;汇报员准备与其他小组交流本小组实验结果。
3.师:除了吸水性,我们还需要考虑纸张的结实程度,你们还有办法帮助我吗?
实验二:比一比,哪种纸的结实程度强?
注意:纸条对折后互相钩住,指定一位同学协助操作员,拉一拉,注意比较用力的大小。
4.师:通过大家的努力,帮我找出了防水性能比较好的书写纸、蜡光纸,但蜡光纸的结实程度不太好。
我用书写纸折成纸船放在水里,发现船底还是会湿。
要如何克服这个困难呢?
实验三:纸张能力大改造。
选择两张大小相同的白纸,用蜡笔把一张正反两面涂满颜色,叠成一样的纸船。
把两只纸船同时放入水盆中,一段时间,比较船底的干湿程度。
[设计意图:通过方法的指导,暗含着实验时条件的控制,引导学生对常见的事物不止做表面性的研究,去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特点。
]
四、研讨节约用纸的好办法
1.师:现代造纸的原料主要是木材。
一张普通的贺卡纸要消耗10克优质纸张,每10万张为1吨,合4.8~5.2立方米木材,相当于5棵20年生的树。
如果生产1000万张贺卡,将要砍掉500棵这样的树。
如果全国每人每天节约1张纸,一年就节约4745亿张纸,就可少砍伐158万棵树。
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张纸,全国就要浪费2700吨纸、27万吨水。
2.为了保护树木资源,我们要节约用纸。
3.师:你能想到哪些节约用纸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节约用纸就是在保护资源。
]
五、拓展
给学生介绍纸的生产过程
【教学后记】
金属
【教材分析】
《金属》这一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带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的第三课内容。
在二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材料》一单元中,已经对材料进行了初步的辨别和分类,对不同的材料也进行了简单地观察和研究。
以之前学习的经验作为基础,本课对金属这一材料进行更深入的观察研究。
本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分成三个部分,首先发现生活中金属材料的应用;探究金属的共性;探究金属的不同性质和不同的用途。
【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主体是三年级下册的学生。
知识储备方面,生活经验有了一定的积累,先前的学习也帮助学生储备了一些关于材料的知识,为本节课学习打下基础。
探究能力方面,观察记录的本领在低年段的课堂上已经基本掌握,也有一定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而本节课难点综合考虑金属各方面特性,即对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方面的目标,学生能力较为薄弱,需要教师格外关注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金属的共性,如具有金属光泽、导热性、延展性等。
2.知道不同金属具有不同的特性,如硬度、轻重等。
3. 了解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选择金属材料是要综合考虑金属的各方面特点。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探究发现金属的共同特点。
2.能探究金属的不同特征,并根据金属的不同特征分析去用途。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金属的性质。
2.体会到要认识一个物体要从多方面全面的认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能够在全面了解金属各方面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不同金属的不同用途。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方法探究金属的性质。
【教学难点】
综合考虑金属各方面性质分析其不同的用途。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木棒、塑料棒、铜棒、铁棒、铝棒、锤子、砂纸、热水、烧杯、锤子、天平、相同大小的铜块、铁块、铝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通过之前的学习,同学们对材料世界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研究一种材料——金属。
同学们对金属了解吗?我们教室里哪些物品是由金属制成的?
2.学生思考并列举教室中的金属制品。
3.为什么这些物品要选择金属作为制作材料呢?金属具有哪些优点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再来回答这些问题吧。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切入课题,发现周围的金属材料。
再用问题作为引导,调动学生探究金属性质的积极性。
]
二、探究金属的共性
1.师:同学们知道哪些金属呢?金属有那么多成员,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呢?和其他材料相比,金属有什么特点呢?老师给大家准备了铁棒、铜棒和铝棒,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吧。
2.学生观察金属,并结合生活经验推测金属的共同特征,教师板书记录。
3.师:同学们的提出了很多想法,它们是不是金属的特性呢,那下面我们就来验证吧。
作为对照,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木棒和塑料棒。
4.教师出示研究方法:
(1)用砂纸打磨,去掉表面杂质,观察颜色。
(2)将金属棒和塑料棒、木棒同时放到热水里,用手摸一摸感受温度的不同。
(3)用锤子敲打它们,观察它们形状的变化。
5.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交流实验结果。
6.小结:金属都具有光泽、延展性和导热性等共性。
7.视频介绍南京金箔工艺,进一步了解金属的延展性。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活动旨在认识金属的共同特性,首先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可以发现一些共性,比如硬度、轻重等方面。
还有一些特性,比如导热性、延展性,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有一些经验,但缺乏系统认识和提炼总结,对于这些
我们再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进一步研究后获得更完善的认识。
探究实验中加入木棒和塑料棒作为对比,进一步认识这些特性是金属独特的性质。
]
三、探究金属的不同特性
1.师:我们找到了金属这么多共性,那为什么我们制作不同的物体时要用不同的金属呢?不同的金属有什么哪些方面是不同的?
2.学生回答不同金属的不同特点。
3.师:同学们认为不同金属的硬度、轻重等不同,我们来通过实验看一看是不是真的不同。
你打算如何比较不同金属的硬度和轻重呢?
4.学生设计实验并交流实验方案。
5.师:不同金属相互刻画比较硬度;用天平称量相同大小的不同金属,比较不同金属的轻重。
6.学生实验,观察金属的软硬和轻重不同。
7.师:不同金属不仅在软硬和轻重方面有差别,其实在各个方面有不同。
下面这张表格可以帮助大家认识不同金属的特性。
8.学生阅读表格,了解不同金属的不同特征。
[设计意图:探究金属不同特征这一活动中,学生先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推断出金属的不同特征;自行设计实验去验证自己的推断,得出结论;再通过阅读资料对金属的不同之处有更全面的认识。
调动了学生活动学习方式,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
四、研究金属的不同用途
1.师:通过认识金属的性质我们可以考虑它的用途。
如导热性好,生活中利用金属的性质来制作成一些什么物品?有金属光泽呢?观察下列几种物品,说一说为什么它们分别利用的是金属的那种性质。
(图片:铁锅、铝罐、铜锣、金首饰)2.问一:据科学统计导热性最好的金属是银,为什么我们用铁而不用银来做锅?
问二:铁是世界上年产量最高的金属,为什么易拉罐用铝而不用铁?
问三:其他金属也有金属光泽,为什么人们偏爱金银做首饰呢?
3.学生回答。
4.小结:不同的金属使用范围是不同的,我们既要考虑它的性质,还要考虑金属容易获得的程度、价格等。
5.思考:金属在我们的生活中利用广泛,每一年对金属原材料的消耗数量是十分惊人的,面对有限的金属矿物,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要求学生要能够全面分析资料,根据自己的需要比较金属
的各个方面的特点,做出适当的取舍,选择最合适的材料。
全面考虑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
【教学后记】
塑料
【教材分析】
学生本课是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塑料》,本单元主要是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纸、金属、塑料。
学生能够观察,描述常见材料的轻重、厚薄、颜色、软硬等特征。
乐于发现材料不同特点,并尝试提出自己的问题。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会用这些方法研究纸和金属。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材料的对比实验探究发现和总结塑料的优点,再通过资料阅读理解塑料的最大特点不易降解带来的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危害,从而意识到保护天然资源的重要和滥用人造材料的危害。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刚接触科学的时候已经进行了观察能力的培养,能够依据观察到现象结合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的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基于生活经验,对于材料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三年级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材料的了解和学习。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塑料有很多优点,但也有缺点。
2.了解白色污染以及对生活的影响。
[科学探究]
3.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塑料有质量轻、强度高、耐腐蚀性好等优点和塑料不易降解的缺点。
4.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塑料的优缺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体会回收、利用塑料对保护环境的重要。
【教学重点】
知道塑料的优缺点。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塑料有质量轻、强度高、耐腐蚀性好等优点和塑料不易降解的缺点。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钢尺、塑料尺、纸袋、塑料袋、木筷子、塑料筷子、陶瓷碗、塑料碗、毛线绳、塑料神、蜡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走进生活,认识塑料的应用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物件,同学们先看看。
(教师依次出示一些塑料制品:塑料尺,中性笔,塑料胶带,塑料书皮……)
2.师:你们都认识这些东西吗?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塑料做成的。
3.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塑料制品?
生:电冰箱,洗衣机,电视外壳,塑料凳子,开关,杯子,食品包装……
4.师:是呀,塑料几乎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它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呢?它究竟有哪些优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塑料》。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与举例,知道塑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并且在生活的应用很广,鼓励学生善于观察!]
二、探究新知,了解塑料的优缺点
(一)比一比:了解塑料的优点
1.师:塑料到底有哪些优点呢?让我们一起来比一比。
(2人一组,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找出塑料的优点。
)
(1)出示实物:塑料尺和钢尺
生:学生自主看一看,摸一摸,通过比较,发现塑料优点:透明,轻便,弹性好,价格便宜……
(2)出示实物:塑料口袋和纸口袋
生:学生小组活动,通过比较,发现塑料优点:方便携带,透明,轻便,防水,结实……
(3)出示实物:塑料碗和瓷碗
生:学生多种方法进行观察活动,通过比较,发现塑料优点:不烫手,防摔,轻便……
(4)出示实物:塑料凳和木椅
生:选取几名同学上台操作并交流汇报,发现塑料优点:美观,轻便,易叠放,价格便宜……
2.师:同学们找到塑料这么多优点,真不简单!(总结补充塑料优点)正因为塑料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它深受人们的欢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造塑料的技术和工艺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可以按照需要,生产各种各样的塑料。
有的可以像棉花一样洁白,像玻璃一样透明,像海绵一样轻软;有的可以像陶瓷一样绝缘,像钢材一样结实,像石棉一样隔热;还有的可以像金子一样防锈。
现在食品的包装、水泥沙子等建筑材料的包装、农村的塑料大棚、医院的器械、汽车的零部件、家用电器的外壳、输水管道、航空航天等所有领域都有塑料的身影。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活动,应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塑料的优点,体会塑料之所以深受欢迎的原因。
直观形象,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用多种方法比较羊毛毛线和塑料
1.师: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继续研究塑料的其他特性?
2.师:请同学们拿出材料盒中的羊毛线绳和塑料绳,先看一看,外表有什么不同?
再拉一拉,结实程度有什么不同?
生:小组活动。
看一看,拉一拉,交流二者的不同。
汇报:塑料绳:表面光滑,不容易断,更结实;
羊毛线绳:表面粗糙,容易断,不结实。
3.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下面让我们烧一烧,看一看会发现什么?强调要注意安全。
燃烧的灰烬要放在指定的位置。
等灰烬冷却后,用手捻一捻,观察灰烬有什么不同?
生:小组实验,观察现象,交流汇报结论。
汇报:燃烧塑料绳时,没有气味,容易结球。
燃烧羊毛线绳时,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且不容易结球。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的探究实验,让学生总结塑料的优点。
]
三、塑料的缺点:不易降解
1.师:刚才通过我们的观察与实验,认识了塑料的许多优点。
塑料是人类伟大发明之一,但它却被英国媒体评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产生疑惑……
2.师:下面让我们通过视频了解一下。
(播放视频)
生;观看视频,引发思考。
3.师:看了这些,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1:塑料最大缺点是埋在土里,100年不腐烂,也就是说它不易分解。
生2:人们把所有塑料废弃物造成的污染都叫白色污染。
生3:白色污染严重地威胁着我们的生活。
应该减少白色污染,保护环境。
……
4.师:塑料就像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既有许多的优点,也有难以克服的缺点,看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既可以给社会带来好处,也会给人类带来坏处。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资料认识塑料的缺点——不易分解,造成环境污染,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同时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事物。
]
四、防治白色污染
1.师:人们厌恶“白色污染”,于是开始怪塑料。
你认为“白色污染”是塑料的错吗?
生: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认为不是的说出理由。
(塑料的应用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要合理使用,开发新材料)
2.师:我们该如何合理利用塑料,减少白色污染呢?
生1: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
生2:重复使用塑料袋。
生3:不乱扔垃圾,垃圾分类。
生4:研发新型塑料,可分解……
3.老师展示视频,可以分解塑料的细菌。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观察和资料阅读,让学生自己通过信息的梳理,总结塑料的缺点以及对生活的影响。
]
五、总结
1.师:通过我们大家共同的研究,同学们都知道了有关塑料的哪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