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ENANNONGYE
河南农业2011年第1期(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
教学研究
JIAO XUE YAN JIU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是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激发人的潜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历经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步入正轨,逐步走向成熟。

但我们也要看到,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程度也趋于严重。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还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具有受众面广、影响大、效果显著的特点,如能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指导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必将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本文就是用积极心理学这种全新的理念来审视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希望引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一、积极心理学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等人倡导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

就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

这是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主要研究满足、满意、幸福、快乐、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二是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包括乐观、爱的能力、美德、创造力、宽容、智慧、关注未来等积极人格特质,其中引起关注较多的是自我决定论和乐观;三是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主要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效能高的学校、社会责任感强的媒体等积极的组织系统,以培养公民的美德,使公民有责任感、有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

这种理念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目标是一致的,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开阔了视野,为高校开创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新局面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用它来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必将利于工作的开展。

二、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看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因受消极心理学影响,不少学校主要以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防治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更多地从消极心理品质和心理问题的角度进行分析与探讨,在工作中只关注个体的心理咨询,而忽略团体的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甚至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纯属多余。

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高校,其课程模式大多是以心理问题为专题,先列出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
问题,然后探讨如何克服这一问题。

在这种教育模式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学的关注点是处理心理问题,以至于学生误将“心理”理解为“心理不健康”的代名词,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只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才需要。

这种以心理问题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偏离了注重潜能开发和心理素质培养的目标,忽视了个体发展中最重要、最积极的方面。

从而大大缩减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服务的对象,使心理健康教学工作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课堂教学形式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对学生形成一种反向的心理暗示,常常导致大多数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开始注意自己的消极方面,形成关注自身的消极层面,忽略自身积极品质培养的定势思维。

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在实践中将精力放在具有情绪困扰、行为失调以及适应困难的个体身上,而很少把注意力放在普通学生身上,从而忽视了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更美好、更重要和更积极的方面,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潜能开发、积极心理品质和提高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职能,停留在“就问题论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结果陷入“越着力于问题解决,问题越是层出不穷”的怪圈,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工作重心和工作目标出现了严重偏斜。

(二)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在目前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大学生的

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心理学研究领域,主张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心理现象。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当前
心理健康教学工作进行审视,发现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工作由于受消极心理学影响,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弊端,希望引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弊端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任胜涛
20
HENANNONGYE
河南农业2011年第1期(下)
教学研究
JIAO XUE YAN JIU
需要以及社会的要求有一定程度的脱节。

虽然教育内容是学生发展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人格发展、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处理等,但是这些问题在只注重讲授的过程中往往脱离了学生丰富的生活环境和心理问题产生的背景以及个体差异,教条式地引导学生以相同的模式对待和处理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成长潜能,使学生机械地接受教育内容,却不能切实提高心理素质。

然而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迫切需要的是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而非仅仅知道被动预防心理问题的方法。

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即可,而是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力的个体。

(三)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非常重视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从知入手,主要模式是先提出心理问题让学生理解,然后再列举克服问题的有效方法,最后是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分析、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只是调动了心理成分中知的部分,而没有亲身去体验和动手操作,不能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情感共鸣。

这样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就是显而易见的了。

(四)师生关系对立
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虽然消极心理学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同样也强调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但在“消极”理念下,以心理问题为取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很容易将教育对象和教育者的关系对立起来。

教育者在这种教育过程中将自身从学生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分离出来,将学生放在心理问题的焦点上。

使学生认为自身或他人一定存在心理问题,容易消极地自我暗示或印证,在心理上产生排斥和自我防御,从而对学校的心理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敬而远之,害怕过多接触会让别人误认为自己心理不健康,最终导致心理健康难于开展,逐渐陷入困境。

笔者
在多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也深刻体会到学生对心理健康老师的抵触情绪。

只要主动找学生谈话,学生总会问一句“老师,我是不是有心理问题啊”。

所以,必须要改变心理老师从负面看待学生的情况,改良师生关系迫在眉睫。

(五)教育力量单薄
以心理问题为取向,关注于如何解决心理问题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往往被领导和同事看成只是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与其他教师和教育者无关;被学生看成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如果出现了心理问题,就需要接受心理辅导或者心理咨询,如果没有问题也就知足了,不用在心理素质提升上下功夫,满足于不出问题的现状。

这种状况必然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组织支持系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效果很难完成向课外的延伸,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六)教学评价体系片面
在原有心理健康课程的评价体系中,更多的是终结性评价。

期末时对学生进行测试,考查学生对本学期老师所讲内容在认知层面的掌握情况,而没有把学生在心理素质提升方面,比如是不是变得更加乐观了或者是学会了感恩作为教学评价的重点。

这样的评价指标必然把学生引向掌握知识,而不注重对知识的运用和自身素质的提升。

(七)科学研究滞后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虽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已普遍开展,但理论研究滞后于实际需要,突出表现在微观性研究、超前性研究不够。

在研究内容上,大多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对影响机制、解决的措施探讨较少,不能给维护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工作者有效的指导;在研究方法上,有些理论研究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主要利用些问卷和量表进行,过分强调实验研究以及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写出来的文章缺
乏自己的理论观点,文章深度显得不够,难以取得研究上的突破。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要大力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课堂教学工作中去,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面,发展学生心理的积极层面,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成才。

参考文献:
[1]杨晓峰,李玮.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新理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
[2]季丹丹,张森.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创新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7).
[3]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5]林莉.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策略初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13-14.
[6]任俊,叶浩生.当代积极心理学运动存在的几个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6,(5).[7]钱兵.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启示[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9).[8]孙雄辉.从“消极”走向“积极”———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4),84-85.
[9]刘剑.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10]龚继峰.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D/OL ]./grid 2008/detail.
aspx ?filename=2008040406&dbname=CMF
DTOTAL,2008-04-02.
[11]陈晓英,杨舜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
新视角:积极心理学[J].教育与职业,2009,(15):79-80.
[12]沈贵鹏.心理教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矿
业大学出版社,2001:172-375.
[13]Sheldon.M ,KingL .W hy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J].Amcricn Psvchologist,2001,(3).
(责任编辑陈会丽)
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