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技术学专业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和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需要,具有系统扎实的教育技术学科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教育技术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够在教育管理部门或相关机构从事对教育教学资源和教学系统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与评价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够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解决问题;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系统掌握教育技术学科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必要的实践技能,了解教育技术学科和现代教育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现状、趋势与应用前景,掌握现代教育教学设计、教育数字资源开发、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媒体制作的理论与技术,具备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掌握基本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术道德规范。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和翻译本学科外文文献资料,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读写基础。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
2、计算机辅助教育测评
3、面向教育的知识服务科学与工程
4、远程教育与教育信息技术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特别优秀硕士生提前完成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和学位论文者,经学校批准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不少于2年。

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时间)不超过4年。

四、培养方式
硕士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同时发挥本学科导师集体指导优势,拓宽硕士生的学术视野。

对硕士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相结合的方式。

1、导师应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的要求,因材施教,定期了解硕士生的思想状况、学习和科研情况,严格要求,全面关心硕士生的成长。

2、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制订课程学习与研究计划,包括选课计划、文献阅读、文献综述、学术活动、教学实践或专业实践、社会实践、论文撰写等内容。

课程学习与研究计划应在硕士生入学后三个月内完成。

3、硕士生的理论课程学习,采取课堂讲授、自学和学术研讨(Seminar)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课程学习环节注重硕士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应用、独立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注重硕士生文献阅读、文献利用能力的培养,夯实学科理论基础,强化科研训练必要环节。

硕士生应完成本学科所列必读图书文献的阅读,系统分析相关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并形成文献阅读综述报告。

5、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不断提高科研能力。

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形式,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引导硕士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和必要的学术交流活动,在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

6、学位论文是硕士生掌握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

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制定论文研究计划,引导学生及时进入论文研究状态。

学位论文环节侧重对硕士生进行系统、全面的科研训练,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

7、加强硕士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品质、学术道德规范和文明礼貌的教育,加强研究生的政治理论学习,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促进硕士生身心健康发展。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攻读本学科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需获得学位课学分23学分,选修课学分不少于7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总学分33学分。

1、硕士生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实行学分制,未完成规定学分者不能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

2、硕士生课程设置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学位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学科必修课,非学位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学科选修课。

3、学位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非学位课程考核方式可采用考试或考查。

学位课程成绩需达到70分及以上方为合格并获得学分,考核不合格且参加补考后
仍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论文撰写阶段。

4、同等学力或跨专业考入的硕士生,须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同等学力硕士生补修2门,跨专业硕士生补修3门,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六、必修环节
(1)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硕士生进入学位论文工作的第一步,是做好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必要准备。

要求硕士生在开题前提交一份与论文选题有关的书面文献综述报告,由导师组评定成绩,文献综述不合格或未完成者,不得进行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硕士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硕士生在阅读大量专业文献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并就论文选题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方案等向导师组进行汇报,提交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进入论文撰写阶段。

(2)教学实践或专业实践
教学实践: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教学第一线工作,讲授本专业相关本科生课程,实践过程中须认真备课、试讲、授课和辅导学生完成教学计划,并提交教学实践总结报告。

硕士生可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实践(实习),由导师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硕士生参加专业实践(实习),并提交专业实践总结报告。

教学实践或专业实践以“合格”为通过。

(3)社会实践
硕士生应结合专业特长,充分利用节假日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国情,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社会实践不计学分。

(4)学术创新活动
为拓宽硕士生的学术视野,促进硕士生关注和了解本学科前沿的发展,要求硕士生积极参与各种学术创新活动。

学术创新活动内容包括:发表学术论文以及参与本学科举办的学术研讨(Seminar),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工作,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

必修环节学分及基本要求:
注:学科可根据本学科特点适当增加社会实践和科研训练内容。

七、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以硕士生的培养计划为依据,在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和论文开题后,对硕士生的学习成绩、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一次综合考核。

具体操作按照《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办法》执行。

硕士生中期考核安排在第四学期末进行,考核等级分为合格和不合格,考核合格者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考核不合格者应终止学习。

八、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全面培养硕士研究生树立严谨的科学作风、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既是学位授予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衡量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

1、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生应在广泛阅读文献、深入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和本人主攻研究方向现状基础上,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

学位论文选题可以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研究等,应具有较强的科学理论意义或实践应用价值,并能体现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先进性、开拓性和前沿性。

学位论文正式撰写前,必须做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文献综述)、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预期研究成果及创新点、计划进度、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等。

开题报告必须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3-5位本学科专家对论文选题的内容和意义进行论证,并明确是否通过。

开题报告应在第四学期完成。

2、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或导师小组的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并经导师同意后定稿。

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学位论文的格式要求按学校有关规定
执行,字数不低于3万字。

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安排在第五、六学期。

论文资料必须翔实可靠,立论正确,论证充分,并有一定的学术创新意义。

3、学位论文答辩前科研成果要求
硕士生在申请学位前,须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与本学科研究方向内容相关的署名为重庆师范大学的论文至少1篇,或专著至少1部,或专利至少1项,硕士生署名为第一作者或导师署名第一作者、硕士生署名第二作者。

4、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评审是对硕士生提交的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进行审查,学位论文的电子版须经过学术不端系统检测通过后方可送审。

硕士学位论文实行预答辩、校内外专家盲审评阅、随机抽检盲审制度(由两位专家评阅,其中至少一位校外专家),评审通过后方能进行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5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主席由学术水平较高的校外正高级专家担任,具体答辩流程按照《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有关规定》执行。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朔士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考核成绩合格,获得规定的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资格,准予毕业。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有关规定,达到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硕士学位。

具体内容详见《重庆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十、主要阅读书目
[1]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张屹,黄磊.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 王帆.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11.
[4] 弗罗里迪.布莱克维尔计算与信息哲学导引(Blackwell Guide to the
Philosophy of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 邬焜.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 潘克明,李书明,钟义信.教育技术项目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7] 蔡建东.现实、历史、逻辑与方法: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初探[M].北京:科
学出版社,2010.
[8] 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
[9] 董玉琦,解月光.信息技术教育实践研究[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10] 杨开城.教学设计—一种技术学的视角[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11] 崔保国.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2]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3] 孔凡士,田小勇.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4] 段宝霞.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5]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16]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17] 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18] Kathleen M Galotti.认知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9]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0] Herbert L petri.动机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1] 董奇,申继亮.心理与教育研究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22] 李方.现代教育研究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3] 冯伯麟.教育统计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4] 张敏强.教育测量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5] 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6]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7] 桑新民.学习科学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8] 王以宁.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9] Margert E gredler.学习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0] Donald R Cruickshank.教学行为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1] 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2] 吉尔伯特.萨克斯.教育和心理的测量与评价原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
社,2002.
[33] 方其桂.多媒体CAI课件制作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
[34] Linda campbell.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35] Richard M Ryckman.人格理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6] 贾纳斯泽乌斯基,莫伦达[美].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M].程东元,王小雪,
刘雍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