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二轮复习增分策略板块4 专题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国际联盟:1920年,根据《凡尔赛和约》,国际联盟在日内瓦成立。它是世界上第 一个全球性的政治组织,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它被英法所操纵,是英法维护 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4)评价: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②体系内 部矛盾重重,为新的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2.《非战公约》 (1)主要内容:1928年,美、德、法、日、英等15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签订了《非战公 约》,规定和平解决争端的原则。 (2)历史作用:是第一次提出放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பைடு நூலகம்国际条约,其内容为国际法中互 不侵犯原则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但实际上所谓的《非战公约》只是一纸空文。
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1.联合国 (1)成立:1945年10月,《联合国宪章》生效,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 (2)宗旨:维护世界和平及安全,发展各国间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 各国行动。 (3)原则:主权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 (4)作用:①成立初期为美国所把持操纵,一度成为其称霸世界的工具;②20世纪 70年代后,联合国逐渐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伸张正义的讲坛;③当代,在解决国际 争端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2.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1)原因: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挑起“冷战”,使世界笼罩着核战争的乌云;②社 会主义国家和各国共产党坚决反对美国的战争政策;③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世界人民, 反战和平意识空前提高。 (2)过程:①世界保卫和平大会。1949年,第一届大会在巴黎和布拉格同时举行;1950年, 第二届大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②《罗素—爱因斯坦宣言》。1955年,针对核战争给 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而发表。③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反战运动。主要反对侵略战争。 ④国际和平年。198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国际和平年宣言》,宣布1986年为国际和平年。 (3)特点:①在内容上以反核运动为中心;②在范围上具有全球性;③在组织上走向统一, 走向跨国行动。 (4)作用:对制止战争、限制军备竞赛,推动裁军进程起了积极作用,使和平思想逐渐普及。
(2)1917—1918年:①1917年4月,美国参战使胜利的天平倾向协约国集团;②中国、 巴西、利比亚等国参战,壮大了协约国阵营,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全球战争阶段; ③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俄退出战争;④德军节节败退,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 奥匈帝国投降;⑤1918年11月,基尔港水兵起义,德皇退位,新政府签署停战协定。 4.后果 (1)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2)欧洲的国际地位相对衰落,美日崛起。 (3)引发了独立和革命浪潮,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出现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 级革命高潮。 (4)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成为新技术的催化剂,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改变了人们 的思想观念。
典题对练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德、奥、意三国于1882年5月20日完成了同盟谈判。1891年7月,俄国外交 大臣吉尔斯在召见法国前任驻俄大使拉布拉伊时提出两国是否应该考虑在走向协 商的道路上迈进一步,法国政府在回复中建议订立军事性协定,但吉尔斯只赞成 订立政治性的协商协定,结果双方缔结了政治协定。8月,俄沙皇说:“我们必须 纠正过去的错误,要一有机会就摧毁德国,一旦德国垮了,奥国也就不敢动弹 了。”1892年8月,法俄签订了《法俄军事协定》,协定规定:如果德或意在德国 支持下进攻法国,俄国应用它所有的军队进攻德国;如果德国或奥匈帝国在德国 支持下进攻俄国,法国应用它所有的军队和德国作战;法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军队 为130万人,俄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军队应为70万或80万人,这些军队应尽速全部参 加战斗;协定有效期应与三国同盟相同。
3.影响 (1)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2)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绥靖政策加速了战争的进 程;落后就要挨打;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3)历史意义:①引起了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由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演变为以 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②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超出一国范围,一系列新生的民族国家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上;③客观上推动了科 技的发展。
内容索引
壹 核心知识排查 贰 热点考向聚焦 叁 高考命题演练
壹
核心知识排查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主要原因: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 (3)具体原因: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 2.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讲都是非正义的。 3.过程 (1)1914—1916年:①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法、德、英相继加 入;②主要战线有西线、东线和南线;③主要战役:马恩河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的首次重大战役,宣告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凡尔登战役,持续时间最长、最 惨烈;索姆河战役。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三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俄同盟建立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 原因:德国的崛起与扩张,严重威胁到法国和俄国的利益;德、奥、意三国 同盟的形成。 影响: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欧洲战争形势日趋紧张。
板块四 选修部分
专题十六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考纲要求
1.第一次世界大战:(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过程;(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1)凡尔赛 体系的构建;(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3)《非战公约》;国际联盟。3.第二次世 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3)反 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1)美苏“冷 战”局面的形成;(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3)联 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1)朝 鲜战争与越南战争;(2)中东战争;(3)两伊战争;(4)海湾战争。6.和平与发展是 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2.“冷战” (1)含义:是指美国针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直接战争以外的一 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2)形成: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1955年,华约组织的成立, 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3)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格局的结束。 3.缓和 (1)原因:①多极化趋势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②反对霸权主义的呼声日益高涨; ③美苏军备竞赛耗费了大量财力、物力,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④美国陷入越战泥潭, 经济困难,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动摇。 (2)表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1975年,举行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签 署了《赫尔辛基宣言》;1987年,里根与戈尔巴乔夫在华盛顿签署了“中导条约”。
返回
贰
热点考向聚焦
考向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关于世界大战的一般性认识
情境链接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法德矛盾 (1)早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德矛盾就开始形成,当时普鲁士联合奥地利、英国、西班 牙等国组成反法同盟,对法国大革命进行干涉,自此,法德矛盾开始形成。 (2)1870年,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对法国宣战,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割让了 阿尔萨斯—洛林给德国,并且赔偿了50亿法郎,法德矛盾开始激化。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不 平衡加剧,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当时的法国各阶层要求法国东山再起, 报仇雪恨,德国深恐法国东山再起,极力扩军备战。法德矛盾尖锐,双方加入不同的 军事集团对抗。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受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3)英法的绥靖政策和美苏的中立自保政策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4)局部反法西斯战争未能联合成一个整体。
2.过程 (1)战争爆发和初期阶段:德军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法国沦陷;不 列颠之战。 (2)扩大: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 (3)转折: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北非战场— —阿拉曼战役。 (4)胜利: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第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德 国和日本投降。
四、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1.雅尔塔体系 (1)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 议等确立的战后世界新秩序。 (2)内容:①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②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 重新划定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③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委任统治地 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④建立联合国。 (3)实质:按美苏的意志划分势力范围。 (4)评价:①有利于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与合 作以共同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具有一定的进步 性;②结束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③该 体制建立在战时军事实力的基础之上,仍然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色彩。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 (1)凡尔赛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1919年6月,在巴 黎召开和会,协约国先后同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一系 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 (2)华盛顿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三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相互争夺。 1921—1922年,美、英、日、中等九国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 国公约》等。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和太平 洋地区特别是中国地区的利益冲突,构成了“华盛顿体系”。
3.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1)依据:①20世纪后半期,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②亚非拉国家 独立后,走上了现代化发展道路,争取民族的繁荣富强;③“冷战”后,世界上绝 大多数国家都把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放在首要地位。 (2)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只有维护了世界和 平与安宁,才能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经济建设上。经济的发展,有利 于世界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更能有效地制止战争。只有发展 才能解决难民流动等世界性问题。 (3)威胁和平与发展的因素:①少数国家在世界各地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②恐 怖主义活动猖獗;③狭隘民族主义的泛滥;④地区霸权主义横行;⑤宗教与领土矛 盾的激化。
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7月美军侵入朝鲜。1950年10月,彭德怀 率军入朝作战;1953年7月,签订停战协定。 2.越南战争:肯尼迪推行“特种战争”,对越南武装干涉。1965年,美国采取“南 打北炸”,“特种战争”变成局部战争;“新春攻势”表明越南军民掌握了主动权; 尼克松实行“战争越南化”,1973年,美越签订《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 的协定》;1975年春,南越政权瓦解;1976年,越南实现了统一。
3.中东战争:经过了巴勒斯坦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六日战争、十月战争等, 交战双方认识到这些矛盾不可能以战争解决。20世纪70年代,埃及率先走上了同 以色列和解之路。1978年,埃以签订“戴维营协议”;20世纪80年代,阿以各方 基本接受“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但困难重重。 4.两伊战争:1980—1988年,两伊进行了八年战争,不仅造成两国经济的全面倒 退,也造成了中东国家的分裂。 5.海湾战争: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国以联合国的名义,组织了由美、 英、法等国共同组成的多国部队,实施“沙漠盾牌”计划,向伊拉克发动进攻, 迫使伊拉克无条件接受安理会决议,战争结束。这是一场高科技战争,标志着高 科技局部战争登上了世界军事舞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参战国家最多的一场 局部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