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化学复习十一:氧、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将 10mL 2mol/L 的 KI 溶液与 1mL 1mol/L
FeCl3 溶液 混合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 颜色变红
KI与FeCl3反应有可逆 性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玻璃中含有钠元素,干扰钠离子的检验,应用铁丝或铂丝,故A错误; NaHCO3溶液中加入过董盐酸,可知酸性盐酸大于碳酸,但盐酸为无氧酸,则不 能比较Cl、C的非金属性,故B错误;向酸化的KMnO,溶液通入SO2,向反应后的 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 BaCl2产生白色沉淀.如果高锰酸钾溶液使用的是硫酸进 行的酸化.则不能确定SO2是后来生成的还是原溶液中的,故C错误; 10mL 2mol/L的KI溶液与1mL 1mol/L FeCl3溶液混合.其中KI过量.混合充分反应后滴加 KSCN,溶液颜色变红,证明溶液 中还存在三价铁离子,因此可证明KI与FeCl3反 应进行不彻底,有可逆性,故D正确。
2、下列实验方案、现象、得出的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及现象
结论
A
用玻璃棒蘸取某样品进行焰色反应时观察 到黄色火焰
该样品含钠元素
B
向NaHCO3溶液中加入过量盐酸振荡、静置 、有气泡产生
证明非金属性:Cl>C
C
向酸化的KMnO4溶液通入SO2,向反应后的 溶液中加入 BaCl2产生白色沉淀
证明SO2被氧化为
答案:C 解析:A.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利用降温结晶方法可以提纯氯 化钠,故A错误; B. 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能被强氧化性物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酸 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该现象体现二氧化硫还原性而不是漂白性,故B错 误; C.加入足量盐酸,没有沉淀生成,说明不是银离子,没有气体产生,说明 不是碳酸根离子、亚硫酸根离子,再滴加氯化钡,产生白色沉淀,则溶液 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故C正确; D. 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不能和稀盐酸反应,但能和HF反应,故D错误;
A.试管a中实验可以证明SO2具有漂白性 B.试管b中溶液褪色,说明SO2具有强氧化性 C.试管c中能产生白色沉淀,说明SO2具有还原性 D.试管d中能产生白色沉淀,该沉淀完全溶于稀硝酸 答案:C
5、研究表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在形成雾霾时与大气中的氮有关(如下图所 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雾和霾的分散剂相同 B.雾霾中含有硝酸铵和硫酸铵
7、下列叙述Ⅰ和Ⅱ均正确并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 项
叙述Ⅰ
叙述Ⅱ
A KNO3的溶解度大 用重结晶法除去KNO3中混有的NaCl
B SO2具有漂白性
SO2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
C BaSO4难溶于酸
用盐酸和BaCl2溶液检验
D SiO2是酸性氧化物 用盐酸刻蚀石英制品
A.A B.B C.C D.D
B
C
D
将二氧化琉通入 一定量饱和氯水 中
将盐酸滴入 Na2HCO3和Na2CO3 混合溶液中
将铜粉加入一定量 浓硝酸中
将铁粉加入一定 量氯化铁溶液中
答案:B
一、硫单质的性质
二、硫的氧化物的性质 1、二氧化硫
使物质褪色的原理: 2、三氧化硫
三、硫酸的性质
四、SO32- 、SO42- 的检验
五、硫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臭氧的性质 不稳定性:2O3 = 3O2 强氧化性:O3容易使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O3+ 2KI+H2O=2KOH+I2+O2。 漂白和消毒:臭氧是一种很好的脱色剂和消毒剂。
考法: 1、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 2、臭氧的化学性质 3、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 4、环境污染
考情: 一、氧、硫及其化合物的考查是 高考中的重点。 二、高考中一般不会考查单一元 素,往往会分散到不同题型中考 查。主要考查非金属元素化合物 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及工业生产 的工艺原理,不同价态的非金属 元素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等。 常和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实验等 一起考查。
(3)不稳定性:2H2O2 △ 2H2O+O2↑或2H2O2催化剂2H2O+O2↑,可用于实验室 制备氧气,常用KMnO4作催化剂。 (4)杀菌、消毒和漂白:利用H2O2的强氧化性。双氧水可使含有酚酞的 NaOH溶液由红色褪为无色,利用了双氧水的漂白性。 注意: (1)有双氧水参与的化学反应,反应温度不能过高,否则会导致原料双氧水 大量分解,造成反应产率降低。 (2)常用微热法除去溶液中过量的双氧水,以防过量的双氧水对后续反应造 成干扰。
8、下列离子检验的方法正确的是( ) A.向某溶液中加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ClB.向某溶液中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 C.向某溶液中加NaOH溶液生成蓝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Cu2+ D.向某溶液中加稀硫酸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
9、下列反应中,相关示意图错误的是( )
C.是形成无机颗粒物的催化剂
D.雾霾的形成与过度施用氮肥有关
答案:B
6、将一定量的锌与100mL18.5mol·L-1的浓硫酸充分反应后,锌完全溶解,同时生 成33.6L气体Y(在标准状况下)。将反应后的溶液稀释到1L,测得溶液的 c(H+)=0.1mol·L-1,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气体Y是SO2和H2的混合物 B.气体Y中SO2和H2的体积比为4:1 C.反应中共消耗97.5g锌 D.反应中共转移3mol电子
3、表中解决相对应的环境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不科学的是( )
选项 环境问题
措施
A
臭氧层空洞 限制氟氯烃类物质的生产和消耗
B
酸雨
改变能源结构,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C
白色污染
回收利用废旧塑料,开发可降解塑料制品
D
水体富养化 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和施用氮肥
答案:D
4、将SO2分别通入下列4种溶液中,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答案:B 解析:Zn和浓硫酸反应生成SO2,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的浓度降低,变成稀 硫酸,此时生成H2。 反应消耗H2SO4的物质的量为 18.5mol·L-1×0.1L-0.05mol·L-1×1L=1.8mol,根 据得失电子守恒得:
此时生成1.5mol气体,则转移电子为3mol,反应掉的Zn为1.5mol。 m(Zn)=65g·mol-1×1.5mol=97.5g, n(SO2)=1.85mol-0.05mol-1.5mol=0.3rnol,n(H2)=1.5mol-0.3mol=1.2mol。 故混合气体中n(SO2):n(H2)=0.3mol:1.2mol=1:4。
环境污染的原因:
综合训练 1、某兴趣小组探究SO2气体的还性,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A装置中FeCl3溶液逐渐变为浅绿色,可以说明 SO2有还原性 B.B装置中蓝色褪去,说明还原性:SO2>IC.C装置中吸收尾气有可能倒吸 D.A、B装置中发生的反应转移电子数一定相等
答案:D
臭氧层 能吸收来自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保护伞。氟氯代烷是 破坏臭氧层的“元凶”。
过氧化氢的性质: (1)强氧化性:过氧化氢被称为“绿色氧化剂”,还原产物是水,对环境无污染,不产 生新的杂质。如将溶液中的Fe2+ 氧化为Fe3+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Fe2+ + H2O2+2H+= 2Fe3++ 2H2O。 (2)弱还原性:过氧化氢遇到强氧化剂时表现为弱还原性。如双氧水与酸性高锰酸钾溶 液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 +5H2O2 +3H2SO4 = K2SO4+ 2MnSO4 +5O2↑+8H2O, 该反应可用来定量 测定溶液中H2O2或KMnO4的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