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典寓言故事1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15篇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15篇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1
不知趣的猎狗
艾子喜好打猎,那骑在马上追逐鸟兽的感觉真是痛快极了。
为了打猎的爱好,艾子养了一条非常善于抓兔子的猎狗和一头机警敏捷的猎鹰。
每次外出打猎,艾子都带上他的猎狗和猎鹰。
凡是捕到兔子,艾子就必定掏出兔子的心肝给猎狗吃。
因而,每次一捉到兔子,猎狗也就总是摇着长尾巴,竖起一双前腿,不停地上下跳跃,等着艾子喂它吃兔子的心肝。
一天,艾子又出外打猎,山上兔子很少,转悠了大半天还未发现一只兔子,猎狗的肚子已饿得咕咕直叫。
正在这时,艾子忽然看见有两只兔子从草丛中跳跃出来,向林中一片灌木丛跑去,艾子放出猎鹰去追捕兔子。
两个兔子敏捷地在灌木丛中乱跳乱窜,猎鹰上下腾飞追捕。
这时,猎狗也飞跑过来,对准兔子一头猛扑过去,不料,正好误咬住了猎鹰。
结果,猎鹰被咬死了,那两只兔子却乘机逃走了。
等到艾子跑上前来,见此情景,十分伤心。
他把死鹰拿在手里,又是懊悔又是气愤,不觉掉下泪来。
正在这时,猎狗又像从前那样,竖起它的一双前爪,摇着尾巴,在艾子面前腾上落下,摇头摆尾,沾沾自喜地像立了大功似地看着艾子,等待艾子喂它吃心肝呢。
艾子瞪着猎狗,气不打一处来,他大声斥骂道:“你这不知趣的狗,干了坏事,还好意思来邀功领赏哩!”
生活中有些人与这猎狗颇相似,自己明明做了错事,不但缺乏自知之明,反而还自以为是地希望得到优厚的报酬,真是厚颜无耻。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2
孔融让梨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
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
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
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
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3
忍辱负重的猎狗
齐国有一个人,他非常会相狗,他相狗的技术是远近闻名的,所以,有好多人都来找他相狗。
有一次,你个人远道而来,专门找他相一条会捉鼠的狗。
因为他家的老鼠特别的多,但是他又不喜欢养猫,所以就来找他相一个会捉老鼠的狗。
他答应了。
可是,过了好久,他还没有帮那个人相到合适的狗。
那个人着急了,就过来问他:
“怎么都这么长时间了,还没有帮我霞光到会捉老鼠的狗呢?”
“不着急,不着急,自然会有的。
”他就这样把那个人打发走了。
那个人心里有点不高兴,但又不敢说出口,毕竟人家也是远近闻名的相狗专家。
又过了几个月,那个人又过来催他了:
“怎么还没有帮我找到呀?”
他见那个人有点不耐烦了,就又安慰道:
“不着急,不着急,自然会有的。
”
那个人又这样被打发走了。
就那样又过了几个月,那个人都快忘了相狗的事了,他却带着一条漂亮的猎犬来了。
那个人本来都不抱什么希望了,他却带来了一条猎犬,于是就欣然接受了,还连声道谢。
齐国的那个相狗的人走了之后,那个人就赶紧把猎犬放到屋里去捉老鼠。
开始几天,猎犬一个老鼠也没有抓住。
于是,那个人就想:“也许是因为刚来不适应吧。
”他就这样安慰自己。
又过了几个月,可怜的猎犬一只老鼠也没有抓住,这个人真的生气了。
他带着那条该死的猎犬,来到了相狗的人家中质问道:
“你说它是一条会抓老鼠的狗,可怎么过了几个月,它一个老鼠也没抓住呀?”
相狗的人对他说:
“这是一条好猎犬呀!它想抓的是獐、獾、鹿呀等这些野兽,而不是家里的小老鼠。
你如果想让它抓老鼠的话,就要把它的双脚绑上,这样的话,它才会抓老鼠。
”
这个人听了之后,觉得还挺有道理的,就又把那条狗带回去了,这次,他把那条猎犬的双脚绑了起来。
第二天,他一大早去看,果然,它抓住了好几只老鼠呢!
他就又跑到那个相狗的人那里去,把这件事告诉了他。
相狗的人感叹道:
“好啊,猎犬!放开了能捉獐,绑起腿来能捉老鼠,忍辱负重,委曲求全,这正是我们有些人所不能做到的呀!”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4
欲擒故纵
古时候,有一个人姓郁,名仁。
家里的生活状况很一般,但是小日子还算过得去。
最让他感到头疼的是,他的家里有不少的老鼠。
想了好多办法,都不是很有效。
这些老鼠每天晚上都要在他的家里到处乱蹿,想尽一切办法偷吃他家里的小米。
结果总是弄得盆器倾侧,合家不得安宁。
郁仁很是苦恼。
他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老鼠最喜欢的是偷吃小米,于是,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条消灭老鼠的妙计。
一天,郁仁在一个大缸里装了足足有半缸小米,并且还主动把缸盖打开,听任一只大老鼠跳进去狂吃一番。
这只大老鼠吃饱了以后,马上把所有的老鼠都召集了过来。
它们在大老鼠的带领下,纷纷跳进米缸里面饱饱的吃了一顿。
吃好了以后,便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它们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郁仁就把缸里面的小米全部都搬走了,然后,在缸里装了大半缸的水,还在水面上撒了厚厚的一层米糠。
晚上,大老鼠又带领着这群老鼠来到这口大缸边,它们都闻到了米糠发出的一阵阵香味,便争先恐后、毫不犹豫地跳进了缸里。
郁仁在一边等候多时,一听到声音,就点起火来。
看见一大群老鼠在缸里的水中挣扎,他赶紧用铁钳把老鼠一只只都钳出来打死了。
从此,郁仁的家里再也没有鼠害了。
欲擒故纵,以退为进。
看来,郁仁是深得其道啊。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5
焚庐灭鼠
越西地方有个男子,独自一个人过活。
他用芦苇和茅草盖起了小屋住在里面,又开垦了一小块荒地,用自己的双手种了些庄稼,打下粮食来养活自己。
时间久了以后,豆子、稻谷、盐和奶酪等东西都可
以自给自足了,不用依赖任何人。
他每天下地耕作,闲的时候就出去走走,过得倒也逍遥自在。
可是有一件事却让他发愁,那就是老鼠成灾。
也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一帮老鼠,日子不长便成倍成倍地增长。
白天,它们成群结队地在屋里跑来跑去,在房梁间上窜下跳地吱吱乱叫,打坏了不少东西。
到了夜里,老鼠闹腾得更欢了,它们钻进食橱、跳上桌子、跑进箱子里,见东西就咬,咬破了好些衣服和器具,偷吃了东西不算,还把吃不完的拖回洞里去慢慢享用。
这“咔嚓咔嚓”地一闹常常就是一整夜,吵得这个男子觉也睡不好,白天下地都没有精神。
他想了好多办法来治鼠,用药啦,下夹子啦,都试遍了,可就是没有一个特别有效的法子。
这位男子对老鼠越来越烦,火气越来越大,苦恼极了。
有一天,这个男子喝醉了酒,困得要命。
他踉踉跄跄地回家来,打算好好睡上一觉。
可是他的头刚刚挨上枕头,就听见老鼠“吱吱”的叫声。
他实在困了,不想和老鼠计较,就用被子包上头,翻个身继续睡。
可老鼠却不肯轻易罢休,竟钻进被子里张嘴啃起来。
这男子用力拍了几下被子,指望把老鼠赶跑再睡。
果然安静了一会儿,可他忽然闻到一股叫人恶心的腥臊味,一摸枕边,竟然是一堆鼠尿!被老鼠这么变着法子一折腾,他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一股怒气直冲头顶。
借着酒劲,他翻身下床,取了火把四处烧老鼠,房子原本是茅草盖的,一点就着,火势迅速蔓延开来。
老鼠被烧得四处奔跑。
火越烧越大,老鼠终于全给烧死了,可屋子也同时被烧毁了。
第二天,这男子酒醒后,才发现什么都没有了。
他茫茫然无家可归,后悔也来不及了。
焚庐灭鼠的故事提醒人们,遇事一定要冷静分析,想个周全的法子去解决。
若凭一时的冲动蛮干,只会得不偿失。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6
曾子杀猪
一个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毕,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蓝布新衣,准备去集市买一些东西。
她出了家门没走多远,儿子就哭喊着从身后撵了上来,吵着闹着要跟着去。
孩子不大,集市离家又远,带着他很不方便。
因此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
“你回去在家等着,我买了东西一会儿就回来。
你不是爱吃酱汁烧的蹄子、猪肠炖的汤吗?我回来以后杀了猪就给你做。
”
这话倒也灵验。
她儿子一听,立即安静下来,乖乖地望着妈妈一个人远去。
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时,还没跨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捉猪的声音。
她进门一看,原来是曾子正准备杀猪给儿子做好吃的东西。
她急忙上前拦住丈夫,说道:
“家里只养了这几头猪,都是逢年过节时才杀的。
你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话当真呢?”
曾子说:“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
他们年幼无知,经常从父母那里学习知识,听取教诲。
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
虽然做母亲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是过后他知道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妈妈的话。
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
”
曾子的妻子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助曾子杀猪去毛、剔骨切肉。
没过多久,曾子的妻子就为儿子做好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曾子用言行告诉人们,为了做好一件事,哪怕对孩子,也应言而有信,诚实无诈,身教重于言教。
一切做父母的人,都应该像曾子夫妇那样讲究诚信,用自己的行动做表率,去影响自己的子女和整个社会。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7
岳飞抗金
岳飞是古代著名的反侵略民族英雄,生活在北宋南宋交替的年代。
当时北方的金国出兵攻打宋朝,烧杀抢掠,遭到宋朝的反抗。
从小就立志报国的岳飞从军入伍,决心反击侵略,收复被金国夺占的土地。
他训练出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岳家军,在和入侵者的斗争中,屡建战功。
有一年,岳飞率军与金军在长江一带交战,打得敌人望风而逃,收复了江南重镇建康(今南京)。
不久,他又率军收复了湖北河南一部分失地,大大鼓舞了宋朝军民。
可是皇帝宋高宗和奸臣秦桧一心想求和,竟答应向金国称儿称臣,每年进贡,换取可怜的“和平”。
岳飞坚决反对,上书皇帝说:和议不可靠,金人不可信,我请求率军北伐,收复失地。
不久,金国果然撕毁和议,再次南侵。
岳飞率领岳家军进行反击,直入中原。
在郾城一战中,击垮了金国的主力军,又穷追不舍,到达了离故都汴京(今开封)不远的朱仙镇。
金军统帅兀术(wūzhú)哀叹说,这是开仗以来,最惨的败仗啊。
他只好率部下渡过黄河,往北逃走了。
岳飞也准备渡河北上,彻底打败敌人,收复北方。
不料宋高宗听了秦桧的话,连下12道金牌命令岳飞撤军,不准再打。
后来秦桧又诬告岳飞谋反,害死了这位大英雄。
岳飞抗金虽然没有最后成功,可他的斗争业绩将永载史册,受到人民的怀念。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8
三个和尚
山上有座小庙,庙里有个小和尚。
他每天挑水、念经、敲木鱼,给观音菩萨案桌上的净水瓶添水,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生活过得安稳自在。
不久,来了个长和尚。
他一到庙里,就把半缸水喝光了。
小和尚叫他去挑水,长和尚心想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便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两个人只能抬一只水桶,而且水桶必须放在扁担的中央,两人才心安理得。
这样总算还有水喝。
后来,又来了个胖和尚。
他也想喝水,但缸里没水。
小和尚和长和尚叫他自己去挑,胖和尚挑来一担水,立刻独自喝光了。
从此谁也不挑水,三个和尚就没水喝。
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观音菩萨面前的净水瓶也没人添水,花草枯萎了。
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谁也不管。
结果老鼠猖獗,
打翻烛台,燃起大火。
三个和尚这才一起奋力救火,大火扑灭了,他们也觉醒了。
从此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水自然就更多了。
《三个和尚》是根据中国民间谚语改编而成的,通过三个和尚没水吃、寺庙失火、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救火直至后来三人合作吊水的情节,既批评了“三个和尚没水吃”这种社会上存在的落后思想,又提倡了“人心齐,泰山移”的社会新风尚,与现实生活紧密。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9
张良与老人
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在他年轻时,曾有过这么一段故事。
那时的张良还只是一名很普通的青年。
一天,他漫步来到一座桥上,对面走过来一个衣衫破旧的老头。
那老头走到张良身边时,忽然脱下脚上的破鞋子丢到桥下,还对张良说:"去,把鞋给我捡回来!"张良当时感到很奇怪又很生气,觉得老头是在侮辱自己,真想上去揍他几下。
可是他又看到老头年岁很大,便只好忍着气下桥给老头捡回了鞋子。
谁知这老头得寸进尺,竟然把脚一伸,吩咐说:"给我穿上!"张良更觉得奇怪,简直是莫名其妙。
尽管张良已很有些生气,但他想了想,还是决定干脆帮忙就帮到底,他还是跪下身来帮老头将鞋子穿上了。
老头穿好鞋,跺跺脚,哈哈笑着扬长而去。
张良看着头也不回、连一声道谢都没有的老头的背影,正在纳闷,忽见老头转身又回来了。
他对张良说:"小伙子,我看你有深造的价值。
这样吧,5天后的早上,你到这儿来等我。
"张良深感玄妙,就诚恳地跪拜说:"谢谢老先生,愿听先生指教。
"
第5天一大早,张良就来到桥头,只见老头已经先在桥头等候。
他见到张良,很生气地责备张良说:"同老年人约会还迟到,这像什么话呢?"说完他就起身走了。
走出几步,又回头对张良说:"过5天早上再会吧。
"
张良有些懊悔,可也只有等5天后再来。
到第5天,天刚蒙蒙亮,张良就来到了桥上,可没料到,老人又先他而到。
看见张良,老头这回可是声色俱厉地责骂道:"为什么又迟到呢?实在是太不像话了!"说完,十分生气地一甩手就走了。
临了依然丢下一句话,"还是再过5天,你早早就来吧。
"
张良惭愧不已。
又过了5天,张良刚刚躺下睡了一会,还不到半夜,就摸黑赶到桥头,他不能再让老头生气了。
过了一会儿,老头来了,见张良早已在桥头等候,他满脸高兴地说:"就应该这样啊!"然后,老头从怀中掏出一本书来,交给张良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帮助君王治国平天下了。
"说完,老头飘然而去,还没等张良会过神来,老头已没了踪影。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10
越人与狗
越国有一个人出外经商,在返家途中遇见一条狗。
这条狗跑到越人面前,摇首摆尾地对越人说着人话:“我很擅长捕猎野物,只要你对我好,我愿意将猎获的东西与你平分。
”
越人见有这等找上门来的好事,不要白不要,于是,很高兴地把狗带回了家中。
狗在越人家中受着很好的待遇。
每天,狗吃着用精米做的饭和肥肉做的菜,越人用款待客人的礼节款待这条狗,指望狗将来会好好回报自己。
可是这狗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它受到越人这般优待不但不存感激回报之意,反而日益傲慢骄横起来,每次捕猎到野兽,都是全由自己独吞,把越人忘在一边。
于是,有邻人讥笑越人说:“你供给那狗好吃好喝,客气得不得了,可它眼里根本没有你,它猎获的野物,从没你的份,你还要这狗干嘛?”
越人一听,醒悟过来,也很生狗的气。
于是等狗捕猎到野兽,就跟狗平分兽肉,并且每次都给自己多留一些。
那狗终于翻了脸,它不愿越人分享它的猎物。
一天,它突然扑到越人身上,咬住他的脑袋,撕断了他的脖子和
双腿,然后便离开越人的家跑走了。
越人不能识破这条凶残贪婪的狗的真面目,开始还一味娇宠它,终至这条恶狗翻脸不认人。
越人招进强盗,自食恶果的教训是深刻的。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11
尹绰和赦(she)厥同在赵简子手下做官。
赦厥为人圆滑,会见风使舵,看主人的脸色行事,从来不说让主子不高兴的话。
尹绰就不是这样,他性格率直,对主子忠心耿耿尽职尽责。
一次,赵简子带尹绰、赦厥及其他随从外出打猎,一只灰色的大野兔窜出来。
赵简子命令随从全部出动,策马追捕野兔子,谁抓到野兔谁受上奖。
众随从奋力追捕野兔,结果踩坏了一大片庄稼。
野兔子抓到了,赵简子十分高兴,对抓到野兔的随从大加奖励。
尹绰表示反对,批评赵简子的做法不妥。
赵简子不高兴地说:“这个随从听从命令,动作敏捷,能按我的旨意办事,我为什么不能奖励他呢?”
尹绰说:“他只知道讨好您而不顾老百姓种的庄稼,这种人不值得奖励。
当然,错误的根源应该是在您的身上,您不提出那样的要求,他也不会那样去做。
”
赵简子心里闷闷不乐。
又一次,赵简子因头天晚上饮酒过多,醉卧不起,直到第二天已近晌午,仍在醉梦中。
这时,楚国一位贤人应赵简子三个月前的邀请前来求见,赦厥接待了那位贤人。
为了不打扰赵简子睡觉,赦厥婉言推辞了那位楚国人的求见,结果使那位贤人扫兴而去。
赵简子直睡到黄昏才醒来,赦厥除了关心赵简子是否睡得香甜外,对来人求见的事只是轻描淡写地敷衍了几句。
赵简子常对手下人说:
“赦厥真是我的好助手,他真心爱护我,从不肯在别人面前批评我的过错,深怕伤害了我。
可是尹绰就不是这样,他对我的一点缺点都毫不放过,哪怕是当着许多人的面也对我吹毛求疵,一点也不顾及我的面子。
”
尹绰听到这些话后,依然不放过赵简子。
他又跑去找赵简子,他对赵简子说:
“您的话错了!作为臣下,就应帮助完善您的谋略和您的为人。
赦厥从不批评您,他从不留心您的过错,更不会教您改错。
我呢,总是注意您的处世为人及一举一动,凡有不检点或不妥之处,我都要给您指出来,好让您及时纠正,这样我才算尽到了臣子的职责。
如果我连您的丑恶的一面也加以爱护,那对您有什么益处呢?丑恶有什么可爱的'呢?如果您的丑恶越来越多,那又如何能保持您美好的形象和尊严呢?”
赵简子听了,似有所悟。
古代经典寓言故事12
寓言故事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
它的结构简短。
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
多借用比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医,人们都叫他扁鹊。
他医术高明,经常出入宫廷为君王治病。
有一天,扁鹊巡诊去见蔡桓公。
礼毕,他侍立于桓公身旁细心观察其面容,然后说道:“我发现君王的皮肤有病。
您应及时治疗,以防病情加重。
”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一点病也没有,用不着什么治疗。
”扁鹊走后,桓公不高兴地说:“医生总爱在没有病的人身上显能,以便把别人健康的身体说成是被医治好的。
我不信这一套。
”
10天以后,扁鹊第二次去见桓公。
他察看了桓公的脸色之后说:“您的病到肌肉里面去了。
如果不治疗,病情还会加重。
”桓公不信这话。
扁鹊走了以后,他对“病情正在加重”的说法深感不快。
又过了10天,扁鹊第三次去见桓公。
他看了看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面去了。
如果不赶紧医治,病情将会恶化。
”
桓公仍不相信。
他对“病情变坏”的说法更加反感。
照旧又隔了10天,扁鹊第四次去见桓公。
两人刚一见面,扁鹊扭头就走。
这一下倒把桓公搞糊涂了。
他心想:“怎么这次扁鹊不说我有病呢?”桓公派人去找扁鹊问原因。
扁鹊说:“一开始桓公皮肤患病,用汤药清洗、火热灸敷容易治愈;稍后他的病到了肌肉里面,用针刺术可以攻克;后来桓公的病患至肠胃,服草药汤剂还有疗效。
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人间医术就无能为力了。
得这种病的人能否保住性命,生杀大权在阎王爷手中。
我若再说自己精通医道,手到病除,必将遭来祸害。
”
5天过后,桓公浑身疼痛难忍。
他看到情况不妙,主动要求找扁鹊来治病。
派去找扁鹊的人回来后说:“扁鹊已逃往秦国去了。
”桓公这时后悔莫及。
他挣扎着在痛苦中死去。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于自身的疾病以及社会上的一切坏事,都不能讳疾忌医,而应防微杜渐,正视问题,及早采取措施,予以妥善的解决。
否则,等到病入膏肓,酿成大祸之后,将会无药可救。
春秋时期,朝廷政令残酷,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老百姓生活极其贫困,有些人没有办法,只好举家逃离,到深山、老林、荒野、沼泽去住,那里虽同样缺吃少穿,可是“天高皇帝远”,官府管不着,兴许还能活下来。
有一家人逃到泰山脚下,一家三代从早到晚,四处劳碌奔波,总算能勉强生活下来。
这泰山周围,经常有野兽出没,这家人总是提心吊胆。
一天,这家里的爷爷上山打柴遇上老虎,就再也没有回来了。
这家人十分悲伤,可是又无可奈何。
过了一年,这家里的父亲上山采药,又一次命丧虎口。
这家人的命运真是悲惨,剩下儿子和母亲相依为命。
母子俩商量着是不是搬个地方呢?可是思来想去,实在是走投无路,天下乌鸦一般黑,没有老虎的地方有苛政,同样没有活路,这里虽有老虎,但未必天天碰上,只要小心,还能侥幸活下来。
于是母子俩依旧只有在这里艰难度日。
又过了一年,儿子进山打猎,又被老虎吃掉,剩下这个母亲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