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BSI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BSID)
(一)测验内容
姓名
性别
年龄月
永久通讯地址邮编
父亲姓名职业文化程度父亲本胎胎龄岁
母亲姓名职业文化程度母亲本胎胎龄岁
家庭类型:单亲、核心、大家庭
本胎为第胎第产独生子女
母孕期病史与治疗史:
母孕期情绪状况:1-3个月 4-6个月 7-9个月
胎龄:周产式:出生时体重:克 Apgar评分
分娩与出生时情况:
8个月内喂养方式:母亲喂养月人工喂养月混合喂养月添加辅食月抚养情况:父母、(外)祖父母、保姆、其他
出生后健康史:
家庭与遗传病史:
躯体发育情况:身高体重 kg 出牙数个
头围 cm 胸围 cm
备注
智力量表
智力量表(※可偶尔观察到)
序号月龄条目计分
1 0.1 对铃声反应
2 0.1 抱起时安静
3 0.1 对摇鼓声反应
4 0.1 对尖声反应:(电灯开关)
5 0.1 短暂地注视红环
6 0.2 短暂地注视人
7 0.4 稍长时间地注视红环
8 0.5 眼的水平协调活动(红环)
9 0.7 眼的水平向天活动(光)
10 0.7 眼睛追随移动的人
11 0.7 对说话声反应
12 0.8 眼的垂直协调活动(光)
13 0.9 发声一至两次
14 1.0 眼的垂直协调活动(红环)
15 1.2 眼的旋转协调活动(光)
16 1.2 眼的旋转细条活动(光环)
17 1.3 ※自由环视周围
18 1.5 社交笑:测试者谈话与微笑时
19 1.6 眼转向红环
20 1.6 眼转向光
21 1.6 ※发声至少四次
22 1.7 期待性兴奋
23 1.7 对面部的纸有反应
24 1.9 能用视觉辨认母亲
25 1.9 社交笑:测试者微笑与安静时
26 2.0 ※对测试者的微笑和说话有发声反应
27 2.1 ※用眼睛寻找声源(详细说明)
28 2.2 ※发出两种不同的声音
29 2.2 对手的遮蔽眨眼
30 2.2 对面孔的消失有反应
31 2.4 注视方木
32 2.6 从一物转看另一物
33 2.6 眼睛追随铅笔
34 2.7 对抱起有预感性的调节反应
35 2.9 目光追随横过桌面的球
36 2.9 头追随悬摆的环
37 3.1 头追随逐渐消失的勺子
38 3.2 操作红环
39 3.3 简单地玩摇鼓
40 3.4 ※轻轻地抚摸桌沿
41 3.4 ※意识到陌生环境
42 3.5 头转向铃声
43 3.6 头转向摇鼓声
44 3.6 ※手碰手的玩耍
45 3.6 将红环送入口中
46 3.7 伸手够悬环
47 3.8 看自己的手
48 4.2 接近悬环(优势手)
49 4.4 ※发声时的姿态(描述)
50 4.4 ※主动抚摸桌沿
51 4.4 接近镜像
52 4.4 注意小糖丸
53 4.6 伸手取方木
54 4.7 喜欢嬉戏
55 4.9 伸手时眼手协调
56 4.9 拾起方木(优势手)
57 5.0 保持两块方木
58 5.0 持久地看红环
59 5.0 头部跟着掉下的勺转动
60 5.0 探索性地玩纸
61 5.0 对镜像微笑
62 5.0 坚持够东西
63 5.1 在小床内重新找到摇鼓
64 5.1 ※辨别生人
65 5.4 举起倒扣的茶杯
66 5.5 ※敲打玩耍
67 5.5 探索性地玩细绳
68 5.5 伸手取第二块方木
69 5.6 ※由一手向另一手传递物体
70 5.8 ※对产生响声感兴趣
71 5.9 灵巧而直接地拾起方木
72 6.0 ※对镜像开玩笑
73 6.0 用把柄举起茶杯
74 6.0 寻找掉落的勺子
75 6.1 牵拉细绳获取红环
76 6.1 保留三块方木中的两块
77 6.6 ※发出四个不同的音节
78 6.8 能配合玩游戏
79 7.0 恰当地牵拉细绳获取红环
80 7.1 玩摇铃,对细节感兴趣
81 7.4 企图获得三块方木
82 7.4 有目的地摇铃
83 7.5 ※选择性地倾听熟悉的词语
84 8.0 ※对da-da或类同词
85 8.1 暴露玩具
86 8.2 注意测试者的乱写
87 8.3 将手指插入桩板洞中
88 8.6 观看书中图画
89 8.9 对他人的言语要求有反应
90 9.1 拿起茶杯获得方木
91 9.8 寻找盒子里面的东西
92 10.3 遵照命令将方木放入茶杯(放入数)
93 10.7 企图模仿乱写
94 10.8 模仿用勺子搅拌
95 10.9 遵照命令停止
96 10.9 推动小汽车
97 11.0 模仿地拍打哨娃
98 11.1 ※重复引入发笑的把戏
99 11.2 解开裹着的方木
100 11.2 将三块方木放入杯中
101 11.4 ※快速而不清的表达
102 11.4 揭开兰盒子的盖
103 11.5 翻开书页
104 11.5 摇晃悬环的
105 11.8 将骰子放入盒中(6个)
106 12.0 恰当地握持画笔
107 12.2 模仿说单词(记录用过的词)
108 12.4 重复地插一根桩钉
109 12.5 用手势表达想要的东西
110 12.9 自动乱写
111 12.9 能说两个词
112 13.0 搭两层塔
113 13.1 出示鞋子或其他衣服或自己的玩具
114 13.2 从瓶中移出小糖丸
115 13.3 掺九块方木放入杯中
116 14.3 ※盖上圆盒
117 14.4 兰色模板:放置一个圆形模块
118 14.8 用棍子够取玩具
119 15.4 搭三层塔
120 15.7 在70秒钟内插完桩钉
121 16.1 指出娃娃身体的各部分:三个部位以上122 16.3 粉红模板:放置圆形模块
123 16.6 兰色模板:放置两个圆形模块
124 17.2 用笔模仿画一划
125 17.5 在42秒钟内插完桩钉
126 17.6 说出一物名
127 17.7 对娃娃执行指令(在通过部位打钩:椅、杯、鼻)128 18.1 用语言表达要求
129 18.6 不用于一划的乱写?
130 18.8 兰色模板:放置两个圆快和方块
131 18.8 指出三幅画
132 19.1 能说两个单词的句子
133 19.2 说出一副画名
134 19.2 说出两幅画名
135 19.3 找出两物
136 19.8 在30秒钟内插完桩钉
137 20.4 粉红模板:完成
138 20.4 搭六层塔
139 20.5 兰色模板,放置六个模块
140 21.0 指出五副画
141 21.1 说出三物名
142 21.2 勉强合格地安装破娃娃
143 21.2 区别两物:杯、盘、盒
144 22.8 辨认钟表:第四张图1,2,3,4,5
145 22.9 说出三幅画名
146 23.8 粉红模板(反转)
147 24.3 近似地安装破娃娃
148 24.6 区别三物:杯、盘、盒
149 24.7 兰色模板,在150秒钟内完成
150 25.0 搭八层塔
151 25.1 指出七副画
152 25.1 用方木搭火车
153 25.7 说出五副画名
154 26.3 模仿笔划:垂直线和水平线
155 27.1 辨认钟表:第2张图
156 27.6 理解两个方位词
157 28.0 在22秒钟内插完桩钉
158 28.5 兰色模板:90秒钟内完成
159 29.5 折纸
160 29.6 兰色模板:60秒钟内完成
161 30+ 正确安装破娃娃
162 30+ “—”的概念
163 30+ 理解三个方位词
运动量表
运动量表(※可偶尔观察到,△可在施测智力量表时观察)
1 0.1 抱起靠肩时抬头
2 0.1 抱起靠肩时调整姿势
3 0.1 侧头
4 0.1 爬起
5 0.8 △保留红环
6 0.8 ※伸臂玩耍
7 0.8 ※踢腿玩耍
8 0.8 头起竖起:垂直位
9 1.6 头部稳定地竖起
10 1.7 抬头(背悬位)
11 1.8 由侧卧转向仰卧
12 2.2 在俯卧位时用双臂撑起自己
13 2.2 支撑下坐起
14 2.5 保持头部稳定
15 2.6 ※双手张开占优势
16 3.3 头平衡
17 3.4 ※尺侧一手掌抓握方木
18 3.5 轻度支撑坐位
19 4.3 ※由仰卧转向侧卧
20 4.7 努力想坐起
21 5.0 部分的拇指相对(桡侧一手掌)拾起方木
22 5.1 独坐片刻
23 5.1 ※单手抽取
24 5.2 ※转腕
25 5.2 牵拉坐起
26 5.6 △试图获取小糖丸
27 5.7 独立30秒钟或以上
28 5.8 由仰卧转向俯卧
29 6.2 稳定地独坐
30 6.5 独坐时协调好
31 6.6 ※舀起小糖丸
32 6.6 △完全的拇指相对拾起方木
33 7.0 早期跨步运动
34 7.5 牵拉站起
35 7.6 ※不完全的拇指相对抓糖丸
36 7.6 走路之前的行进方式(俯卧、手膝、手足、其他)
37 8.3 使两个勺子或方木在中线相碰
38 8.5 跨步运动
39 8.6 自己坐起
40 8.6 借助家具站起
41 8.9 精细地抓糖丸(灵巧地钳夹)
42 9.6 拍手(中线技巧)
43 9.8 坐下
44 10.
0 扶助下行走
45 11.
1 独站
46 12.
0 投球
47 12.
1 独走
48 12.
4 起立I
49 13.
2 扶助下右足独站
50 13.
7 扶助下左足独站
51 14.
1 侧身走
52 14.
5 扶助上楼梯
53 14.
7 倒退走
54 15.
1 扶助下楼梯
55 17.
6 试图站在行木上
56 18.
7 左足独站
57 19.
3 单足踏在行木上走
58 19.
9 起立II
59 20.
1 右足独站
60 21.
1 走直线:大致方向
61 23.
1 行木:双足站立
62 24.
0 踮脚走几步
63 24.
3 独自上楼梯:双足
64 24.双足跳离地面
4 6
5 25.3 独自下楼梯
66 25.6 行木:企图跨步
67 25.6 倒行两米半
68 25.7 自第一级台阶下跳下
69 29.2 自第二级台阶下跳下
70 29.8 踮脚走两米半
71 29.9 跳远:10至35cm (记录距离)
72 30+ 起立:III
73 30+ 上楼梯:双足交替向前 74 30+ 行木:交替步伐走部分路程 75 30+ 保持双足走在直线上(两米半) 76 30+ 跳远:35cm 至60cm 77 30+ 跳过:5cm 高的绳子 78 30+ 跳远:60cm 至85cm 79 30+ 独脚跳两次以上
80 30+ 下楼梯:双足交替向前 81
30+
跳过20cm 高的绳子
行为记录表
行为记录表
指导语:在完成智力和运动量表测验后立即填写此表,在每一项中圈出能够最好地描述儿童行为的等级,其他评论或特殊行为记录在每个项目右侧的空白处,该空白处也部分列出了能够被检查者看到的行为,表格末端的空白用来记录一些异常的行为和对该儿童作出的总的评价。
社交倾向
一 :对人的反应(圈一项)
1 对人的行为与对物的行为相同
冷淡 皱眉头 警惕地观察 高兴 微笑 大笑
急躁 隐藏和偷看 2 短暂对人的接近有反应,如果没有人直接接近他,则不去注意他们 3 对人的接近和人的存在有反应,但不到一半的时间 (什么一半的时间?)
4 对人的接近有反应,持续地对人的存在感兴趣
5 行为似乎受到知道有人存在的影响 二:对检查者的反应(圈一项)
1 逃避或退缩
叫喊 转开 转向 2 忧郁
3 接受
4 友好
接近 其它(说明 5 邀请(引进 要求)什么意思?确定一下 三:对母亲的反应(圈一项) 1 逃避或退缩 叫喊 转开 转向 接近
其它(说明)
2 犹豫
3 接受
4 友好
5 邀请(引进 要求)什么意思?确定一下
合作性
四:在人与人反应的基础上与检查者的合作性(圈一项) 1 拒绝所有的建议或要求
拒绝测验工具、转开、说“不”、将玩具推开、按自己的方式玩玩具、说“不”但能完成任务、用一钟不可思议的词语表示服从、一旦开始后就不主动与测验者玩游戏、其它(说明)
2 拒绝一,二项特殊的测试或在部分测试时间中拒绝合作(如最初或
将要结束时)或拒绝尝试他可能失败的更加困难的条目
3 不论与检查者是否合作,能够接受或对测试工具或情境有反应
4 似乎在测验情境下,能够与测验者玩给予和拿走的游戏
5 非常容易或热情地参加启发性的游戏或任务
害怕
五:对新奇或陌生有反应,即对陌生人、陌生环境和测试工具等(圈一项)
1 能完全接受情境,私毫没有害怕、谨慎或活动的抑制
大吵大闹、粗心大意、对人友好、安静、小心翼翼、平静地警惕、表情忧虑、活动
减少、不发声、转向母亲、紧靠母亲、离开检查者、哭泣、用语言抗议、其它(说明)
2 在最初几分钟有轻微警惕和抑制行为
3 在前三分之一的测试期间内,受新奇和陌生的影响,行为反应只是中等强度的
4 行为常常受陌生情境或陌生人的干扰
5 对陌生强烈害怕,以致不能进入游戏或对测试做出反应
紧张
六:身体紧张(圈一项)
1 呆滞,多数时间可能是松弛的
2 身体正常并逐渐松弛
3 跳动
4 尽管身体充分松弛,但有时变得紧张,随后迅速翻回至柔软松弛状
态
5 大多数时间身体紧张,可能在一个或更多范围内颤抖或容易发抖
6 身体以紧张占优势
总的情绪
七:快乐的程度(圈一项)
1 儿童似乎在整个测验期间都不快乐
哭泣、急躁、哀诉、无精打采的低着头、抗议、皱眉头、不愉快的表达、无表达、微
2 有时相当不愉快,但可能对有趣味的程度反应快乐
3 中等快乐或满意,可能变得心烦意乱,但很容易恢复
4 总的看来是安宁,高兴状态
笑、用高兴的语调咿呀学语、大笑、尖叫、欢叫、生气勃勃的表达、其它(说明) 5 流露出高兴,没有什么不适,生气勃勃的
寻物的倾向性
八:对物体的反应:如玩具或测验工具(圈一项)
1 不看物体或对物体不感兴趣
接触、操作、检查、用口咬、扔、敲打、使两件物体发生联系、伸取、要、哭着要、
靠近、递给他人、其它(说明) 2 当给与测验工具时,能看一眼和短暂地抓住,但不会玩
3 当给予测验工具时能玩耍,但对每件玩具在短暂反应后即丢弃或丧失兴趣
4 对逐一递给的新测试工具维持兴趣
5 不愿意放弃测试工具
九:富有想象力地玩测验工具:例如重新安排它们或将它们安排入游戏中(圈一项) 1.是 2.否 十:是否持久地依恋任何特殊的玩具或某些自己的物体(圈一项) 1.是 2.否
目标定向
十一:持续地向着指引的目标努力(圈一项) 1 没有目标 努力保留测验欧诺工具、失败时变得生气、成功时表现
满足、完成任务时兴高采烈、重复成功的行为、谈论任务、
要求帮助、困难时发牢骚、哭泣、其它(说明) 2 对目标作出一些努力,但容易分心或没有兴趣完成它(如获得一件物体或解决一个问题)
3 朝着目标坚持努力或反复尝试以达到目的(例如为获得某件有趣的物体时)
4 为达到目的或解决一个问题而坚持努力
5 强迫自己专心于一件事情,直至得到解决
注意力跨度
十二:持久地注意任何一件与目标无关的物体、人或活动的趋势(圈一项) 1 转瞬即逝的注意力跨度 2 注意某件玩具、任务或某个人,但容易分心
3 对每件新玩具、人或情景有适度注意力,但很容易转向
4 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对某人、某个任务或事情感兴趣
5 长期持久地专心于一件玩具、活动或某个人
持久性
十三:能恒定地对测试作出适当的反应(圈一项) 1 容易疲倦,但很快复原至机能的低水平 2 很快变得烦躁并终止测验
3 对大多数测验有适当的忍耐性,仅仅在后期烦躁不安
4 在整个测验期,能坚持下来
5 即使在冗长的困难测验中,持续反应好,并保持兴趣
活动性
十四:身体的粗大运动量
1 在一处体质静止,实际上没有主动运动
面和头部的运动、手、蠕动、滚动、踢、扭伤、爬行、跑、爬、跳、蹦蹦跳跳、其它(说明) 2 通常安静和不活动,但对要求他做某些活动时候作出适当的反应
3 适当的活动,在游戏中自由活动
4 在观察期常常活动
5 高度活动,在需要久坐的测验中不能安静
反应性
十五:儿童受刺激后作出总反应的灵活性,他的敏感性或兴奋性,反应可能为正性或负性(圈一项)
1 无反应,似乎不注意周围的事,只对强烈或重复的刺激有反应
安静、吃惊、颤抖、激动、哭泣、表现警觉、发声、尖叫、其它(说明) 2 对一般的测验刺激无反应的某些倾向
3 对测验侧记有适度的警觉和反应
4 能迅速发觉测验工具和情境的改变
5 反应性很好每件小事似乎都能激动他,令他吃惊,反应很快,似乎
对周围发生的事非常敏感
表现兴趣的感觉区(注意:等级范围从1到5,1表示没有兴趣,2表示介于1和3之间,3表示一般水平,4表示介于3和5之间,5表示兴趣极高)
十六:观看
1 2 3 4 5
十七:倾听声音、发生声音
1 2 3 4 5
十八:发声
1 2 3 4 5
十九:朝桌上碰击手或玩具、扔玩具等
1 2 3 4 5
二十:操作(用手探索)
1 2 3 4 5
二十一:身体运动
1 2 3 4 5
二十二:用口咬或吸吮拇指或手指
1 2 3 4 5
二十三:平静
1 2 3 4 5
二十四:玩具
1 2 3 4 5
与该年龄相适应的能量和动作协调(每条圈一项),注意在评定这些条目的等级时,应该与其他同龄儿童相比较
二十五:能量水平(范围由低到高,1表示能力水平极低,2表示介于1和3之间,3表示一般水平,4表示介于3和5之间,5表示能力水平很高)
1 2 3 4 5
二十六:与年龄相当的粗大运动的协调性(范围由协调到协调差,1表示协调很好,2表示介于1和3之间,3表示一般水平,4表示介于3和5之间,5表示协调很差)
1 2 3 4 5
二十七:与年龄相当的惊喜运动的协调性(范围由协调到协调差,1表示协调很好,2表示介于1和3之间,3表示一般水平,4表示介于3和5之间,5表示协调很差)
1 2 3 4 5
二十八:评价测验的好坏是否可以作为儿童指征(圈一项)
1 很差
2 尚可
3 一般水平
4 较好
5 优秀
异常或偏离的行为
二十九:是否观察到异常或偏离的行为,或是由他人顺便提及(如母亲)而没有在上面记录的(圈一项)
1 是
2 否
对儿童总的评价
三十(圈一项):
1 正常
2 异常
简短地写下有关该儿童的总评价,包括
1 儿童在测验时行为的质量
2 预测儿童今后的发展,说明理由
(二)测验实施与计分
量表简介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适用于评定2-30个月婴幼儿的发展状况。
包括智力
量表、运动量表和行为记录三个互补部分:
1.智力量表:包括适应性行为、语言和探索活动等,共163条,用智力发展指数(MDI-Mental Development Index)表示。
智力量表用来评估感知敏感性、辨别力及对外界的反应能力,
早期获得物体的恒常性、记忆、学习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声、言语交往以及早期形成的作
为抽象思维的概括和分类的能力。
2.运动量表:包括粗大运动(抬头、坐、爬、站、走等)和精细运动(对指、抓握等),共
81条,用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表示。
运动量表用来
估量身体控制程度,大肌肉运动以及手指精细操作技巧的能力。
3.行为记录(Infant Behavior Record,简称IBR):在上述两项测验结束后,由测试者直
接在婴幼儿所表现的行为项目下画圈,然后对照IBR表,了解该项行为发展的快慢。
行为记
录是一份便于记录定性观察和评估行为的表格,当没完成有关记录并获得评估印象时,婴幼
儿行为记录可以对被测查儿童的全部行为做出总的评价。
(备注:但目前国内没有对照IBR
表,所以不能对这一部分进行标准化,只能是测试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对儿童的全部行为有一
个总体评价,但没有标准,所以这一部分只能用来辅助,不能用来科研。
)
测试时间:平均需45分钟,10%需75分钟,少数需90分钟。
量表施测注意事项
●测试器械
测试箱、秒表一只、20X28cm白纸数张、餐巾纸数张、有栏卧床一个、海绵运动垫一个、测试桌一个、椅子三张、标准梯子一套、标准行走木一副
测试箱内容
餐巾纸数张、记录表格数套、可折叠的纸数张、未完成的钟表图卡四张、画笔两支、黄色铅笔两支、红色方木十二块、黄色桩板一套(含六根桩钉)、杯盘两套、塑料小瓶一个、塑料小圆盒一个、桔黄色塑料棍一根、勺子两把、电灯开关个、牵拉玩具一个、兰色模板(含九个模块)一套、摇铃一把、图画册一本、试图卡两张、黄色小骰子十二枚、摇鼓一个、小糖丸若干、小电筒一个、有吊线的红环一个、镜子一个、小红球一个、玩具钟一个、粉红色模板(含三个模块)一套、皮尺一根、小剪刀一把、玩具椅一把、断头娃娃一个、娃娃一个、小汽车一个、玩具小杯一个、2.5米长的绳子一根、手册一本、兰色盒子与盒盖(无洞及有洞)一套、小兔子
智力量表分组测试工作局
1-5月:方木、红环、勺子、小糖丸、摇铃、镜子、摇鼓、黄铅笔、电筒、电灯开关、小红球、杯子、餐巾纸、画笔。
6-13岁:方木、红环、勺子、小糖丸、摇铃、镜子、杯子、画笔、餐巾纸、小兔子、黄色桩板和桩钉、兰色盒子与盒盖、兰色模板与模块、小汽车、娃娃、小塑料瓶、图画册、黄色小骰子、秒表。
14-30+月:方木、杯子、画笔、小兔子、小红球、黄铅笔、黄色桩板和桩钉、兰色盒子与盒盖、黄色小骰子、兰色模板与模块、塑料小圆盒、粉红色模板与模块、桔黄色塑料棍、玩具钟、剪刀、玩具椅、娃娃(关节可动)、玩具小杯、试图卡、断头娃、盘子、未完成的钟表图片、可折叠的纸、秒表。
运动量表分组测试工具:
1-11月:红环、勺子(或方木)、小糖丸、摇鼓、小床、运动垫。
12-30+月:小球、粉笔、绳子、皮尺、行走木、梯子。
●测验室及其他
测验室内应放置测试桌一张,椅子三张,壁柜一个(存放测试箱及其它玩具等)。
尚有2.5m场的直线空间(供儿童行走),墙上贴1-2张图画。
窗户装有窗帘,测试桌面长100cm,宽50cm,其高度应以能容纳幼儿(坐在家长腿上时)将肘部平放于桌面为准。
测试桌可放一、两件简单的非测试玩具,以吸引被试儿童。
测试者忌穿白大衣。
允许上厕所,喂奶和休息,要使母子放松,催促你自己不要催促小孩,测试者于被试儿童的协调关系非常重要,儿童变得烦躁,要立即停止测验,注意力从小儿身上移去。
避免让母子等待太久,对儿童的行为要即使作出反应。
●测试顺序的安排
1.婴幼儿对刺激的反应不恒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的情绪或清醒状态,因此,测试条目的顺序可以变换。
2.测试者要注意观察儿童的自动运动和发声,对任何有关的、可观察到的行为(甚至不再检查室内发生的)都要计分。
3.如果儿童变得对某种测验刺激厌烦或无反应时,应及时更换刺激物或让他休息几分钟;
当其表现抑制或焦虑,可先给她非测验性玩具,然后再给他提供容易操作和探索性的测试工具。
4.对需要做出言语反应或执行命令的条目,要等儿童能作出自由反应时再考虑提供。
5.虽然测试条目的顺序可以颠倒,但大多数儿童都有一个总的顺序。
如当婴儿平卧时,先将躺下的条目全部做完,再做坐在桌前的条目。
因为儿童倾向于由静到动,通常先做智力量表,但许多运动量表的早期条目可在任何时间或当儿童处在适当的位置时观察到。
一般情况下要重复三次的项目,第一次是主试示范给小儿,如果小儿没有反应,第二次和第三次可以让妈妈来示范,但是切记示范次数不能超过三次。
注:时间的换算
如:一个12个月的孩子,12.1个月是12个月零3天,12.5个月是12个月15天,都属于12个月,如果是12.7个月,那么就是12个月21天,就属于13个月。
在进行分数查询时如果一个小孩的MDI分数为47,但是47对应三个MDI分数。
如果这个小孩为12.1个月,就取最高的一个MDI分数,如果是12.7个月,就取较低的一个MDI分数,总之是年龄越小,分数越大,年龄越大,分数越小。
关于早产儿:早产几天,实际年龄就要减去早产的日子,如一个12个月零10天的孩子来做测试,如果她早产了10天,那么她的年龄就是12个月。
量表具体施测
实用指南中的符号说明:※表示在测试过程中可偶尔观察到(这就要求测试者在做家访时要时刻并且敏锐地观察小儿的状态表现);△表示运动项目可在测试智力项目时观察到;mr表示此项目属于运动量表;T表示在桌前施测的先行条目;30+表示只有少数30个月龄的小儿能通过。
智力量表实用指南(每一条目后的年龄表示年龄定位,每一儿童需要施测与年龄相
对应的所有条目,年龄定位后括号内的年龄范围表示对标准化样本中能通过每个条目5%和95%的儿童年龄,后面的大写字母符号表示每种情境编码,后面则为此情境包括的所有条目,由易到难)
10.1 A:1 、42
对铃声反应:在距小儿耳朵20厘米处轻轻地摇铃;先测一只耳朵,几秒钟之后测另一只耳朵。
注意应轻轻地摇铃,(除非婴儿能耐受强的铃声)。
注意:为了避免对听刺激习惯化,听力测验应与其他测验间开进行。
因此,第1,3条和第4条不要立即连续实施。
评分:对声音有任何肯定的反应,如眨眼,皱眉,身体惊动,活动增加,活动停止或哭泣,在这个年龄期,对刺激的反应可能延迟几秒钟
20.1 B:2、22、34
抱起时安静(注意:先施测第18条)检查者或母亲抱起小儿,如果小儿在检查期
变的急躁时,恰好测试此条。
评分:若小儿被抱起时安静,便计分。
30.1 (0.1-3)C:3、39、43、63
对摇鼓声反应注意:为避免对听刺激习惯化,不要在第1条和第4条之后立即施测此条)在距小儿耳朵约10厘米处处迅速摇晃摇鼓,先测一耳,然后测另一耳,必要时重复几次,各次之间停顿数秒钟。
评分:对声音有任何肯定的反应(见条目1),便计分。
40.1 (0.1-4)
对尖声反应电灯开关的咔嚓声。
(注意:不要在第1,3条之后立即施测此条)。
在距小儿耳朵约8厘米处扳动开关产生三次快速的咔嚓声,先测一耳,几秒钟后测另一耳,必要时重复数次。
评分:对声音有任何肯定的反应(见条目1)便计分。
50.1 (0.1-1)D:5、7、8、14、16、19
短暂地注视红环(至少一秒
钟)令小儿仰卧,用细绳将红环悬吊至距小儿的眼睛上方约20厘米处,缓慢而渐渐地移动红环,以吸引小儿的注意力(如果小儿对红环的注意时间延长,可对第7条评分并施测第8条)。
评分:若小儿能短暂地注意红环(至少一秒钟),便计分。
60.2 (0.1-1)E:6、11、18、24、25、26、30
短暂地注视人
与小儿谈话以吸引其注意力,注意他是否有注视你的反应。
评分:若小儿能看你一眼,不论是对你的言语有反应,或是对你的动作给予的视觉刺激有所反应,都计分。
70.4 (0.1-2)D:5、7、8、14、16、19
稍长时间地注视红环
测法如第5条。
评分:若小儿能较长时间地注意红环,且能注意集中地观察3秒钟以上。
如果他的眼睛能随红环作完整的水平移动(见第8条),便认为是稍长
时间的注视。
80.5 (0.1-2)D:5、7、8、14、16、19
眼的水平协调活动(红环)当小儿注视红环时,在其面部上方约20厘米处缓慢地移动红环数次(右-左-右,避免跳动。
大约三、四秒钟移动25厘米)。
检查者应立于小儿后方,位于其视线之外。
紧接着施测第14条。
评分:若小儿的眼睛确切地跟随红环移动三次以上,(甚至他的视线在一次跟随之后,可以离开一、两次或突然转向它处一、两次),便计分。
90.7 (0.1-3)F:9、12、15、20
眼的水平协调活动(光)手执红罩电筒,在小儿眼睛上方约20厘米处吸引其注视,然后缓慢移动光束数次(右-左-右,大约三、四秒钟移动25厘米)。
注意不要用强光束对准他的眼睛,接着施测第12条。
评分:若小儿的眼睛确切地跟随光束移动数次,甚至在一次追随之后,他的视线可以离开一、二次,便计分。
100.7 (0.3-2)E:6、10、11、18、24、25、30
眼睛追随移动
的人小儿仰卧,检查者(或儿童的母亲)在小儿容易观察到的范围内,横过
其视线来回走动。
评分:若小儿用眼睛追随移动的人,便计分。
110.7 (0.3-2)E:6、11、18、24、25、26、30
对说话声反应站在小儿后方的一侧,在其直接视线之外说话,如果他不回答,有必要间断重复两三次。
注意任何转头、发声、停止活动、改变面部表情或注
意力的其他迹象。
评分:若小儿对讲话声有肯定的回答,便计分。
120.8 (0.3-3)F:9、12、15、20
眼的垂直协调活动(光)(紧接第9条后施测),在小儿上方约20厘米处,沿着他身体的中线缓慢地从胸部到前额反复移动光束数次。
(紧接着施测第1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