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沁园春长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高中人教版第一册第一单元
覃兴坤文学院08级5班18号
第一课、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诗词的意境。

2.体会毛泽东诗词情景交融的崇高美。

3.背诵并体会诗词的情感,品味精彩词语的意味。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作者变革社会、除弊陈新的雄心壮志。

教学环节:
1、制定教学目标
2、准备需要的材料
3、实施课堂教学
4、课后练习及反馈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范读录音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展示《沁园春•雪》)
我们在初中时,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这首词中,我们曾经随诗人一起领略了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之冬的壮丽景色,诗人面对如此多娇的江山,抒发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壮志。

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看诗人是如何描绘深秋湘江的景致,又抒发了怎样的豪情壮志。

(展示《沁园春•长沙》课题、板书)
2.整体感知:
(1)听录音,感受诗词强烈的抒情气氛。

(放录音)
(2)学生齐读,勾画断句,熟悉课文内容。

(课件展示断句)
3.知识拓展(课件展示同步进行)
(1)关于词的常识。

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等。

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

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

(2)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
毛泽东,湖南湘潭人。

字润之。

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新中国的伟大领袖。

同时,他还是一个豪气冲天,才华横溢的诗人。

1925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确立了统一战线,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农民运动蓬勃开展。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4.重点、难点的学习:
(1)学生读课文提示,明确联想和想象的概念。

(2)学生默读课文,领会文章的意境美和豪迈的革命气概。

(3)分析词的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领会词的意境。

上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提问:诗人“立”在何时、何地?
要点:“寒秋”两字表明独游的时间。

“寒秋”,即深秋。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八字,点明独游的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以上十二个字,把诗人独立顾盼,意气昂扬的形象烘托如画,并为全词奠定豪迈的基调。

提问:联系全文,起句点明了一种怎样的环境?
要点:“独立寒秋”,与下文的“百侣曾游”相映衬,为下文的追忆做好铺垫,使上下阙的开头自然地联系在一起。

一开始作者就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之中,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提问:这个“看”字,总领几句?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秋色图?
要点:共七句。

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描绘。

远处的山色:“红遍”,色彩艳丽,境界开阔,与“寒秋”呼应。

“染”,渲染,有动感,突出了色彩的鲜艳、清晰如在眼前。

诗人不仅看到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北京香山的红叶以及祖国无数山岳被大自然染得一片嫣红。

近处的江景:秋水澄澈,秋江碧波。

“争”,写出了千帆竞发、昂扬奋进的场面,“翔”,本来用于写鸟的动作,而诗人用来写鱼,表现了江底游鱼的自由和江水的广阔。

这和柳宗元写潭中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的句子有相同的妙处,只是境界不同。

这七句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秋色图。

巧妙地做到远近结合,动静相宜。

这些景物描写为下阕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提问:面对眼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景色,诗人联想到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诗人由“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色,联想到人类社会,中国社会,发出了“伥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慨。

1925年的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同盟军以及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策略的问题,是当时中国革命最迫切的理论问题,“谁主沉浮”,实际上是由谁来掌握国家兴衰的命运,这是起而斗争的号召,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提问:这一怅一问对塑造诗人形象有何作用?
要点: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广阔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怅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小结:上阙写景,描绘了壮丽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阙:默读词的下阙,思考问题。

(展示思考题)
提问:上阙以写景为主,借以抒情,而下阙又借什么抒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上下两阙在内容方面是如何联系的?
要点:“携来百伴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这里,诗人从上阙的独自旧地重游,很自然地联想到过去的战友,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接下来诗人用了八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当时的时代特
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豪情壮志。

“恰同学少年”五字,点明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他们是“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

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

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好的事物。

“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

八句诗,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抒发了革命的情怀。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是毛泽东离开长沙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前所写的。

毛泽东在1911年至1925年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

其间中国乃至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等。

当年的毛泽东和蔡和森,何叔衡,张昆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而煞尾的三句,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国家的命运应该由这一群“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伟大抱负。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提问:这一设问句与上阕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要点: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

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

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小结:下阙抒情,通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5、总结归纳
(1)诗人的思想倾向和诗歌的意象的统一。

要点:诗人选择了秋山的红叶和秋水的绿波来加以描写,因为这些物象能够寄托革命的激情;又选择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加以描绘,反映了诗人追求自由解放的愿望。

突出写“浪遏飞舟”的情景,显示了诗人不怕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2)与古人写秋景的诗词相比较:
比较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马致远的《天净沙》、黄巢的《题菊花》这三首古人的诗词,体会毛泽东诗词的壮美,领会如何营造意境。

(展示这三首词、图片)
要点:王维的《山居秋暝》,写出了秋天的清爽;马致远的《天净沙》,描绘出秋风中的游子倍感秋天的萧条和冷落的意境;黄巢的《题菊花》,写出了这样一种情怀:作者既悲菊花在秋天的清冷,又要改变它的命运,让菊花与桃花一起在蜂飞蝶舞的春天开放。

作为农民起义的领袖,黄巢的诗体现了一种抗争的精神。

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光明、绚丽、壮美,只有心怀天下的胸襟,才能把磅礴的气概和山水的壮观交融构成博大的艺术境界。

由此可见,意境的营造是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审美情趣注入所描写的对象,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境界。

同时,读者的审美态度,能力和情趣也会影响对诗文的理解。

我们要积极调动自己的情感,读出诗人的“言外之意”“韵外之志”,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展示板书)雄奇伟丽的深秋美景——使人惊喜
情景交融的崇高美——使人向往
壮志凌云的伟大抱负——让人敬畏
教学延伸
1.朗读训练,注意容易读错的字词。

舸gě怅chàng 寥liáo 廓kuò
峥嵘zhēng róng
稠 chóu 遒qiú遏è
2.迁移练习:
体会以下几个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1)“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万、遍、层、染
(2)“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漫、透、百、争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击、翔
答:
(1)“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万”字,写出当地山峰之多。

“遍”字,写出红的范围之广。

“层”字,表现树林之多。

“染”字,化静为动,增强词的生动性。

(2)“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漫”字,画出湘江水势之盛,似有满溢之感。

“透”字,画出江水碧绿清澈之状。

“百”字,形容船只之多。

“争”字,画出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击”字,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在空中矫健勇猛、迅速有力地飞翔的姿态。

“翔”字,活画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地游动的神态。

3.课后练习:
(1)背诵并默写《沁园春•长沙》
(2)比较阅读《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分析这两首词的异同,并具体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