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一历史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学习是⼀个坚持不懈的过程,⾛⾛停停便难有成就。
⽐如烧开⽔,在烧到80度是停下来,等⽔冷了⼜烧,没烧开⼜停,如此周⽽复始,⼜费精⼒⼜费电,很难喝到⽔。
学习也是⼀样,学任何⼀门功课,都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要⼀⿎作⽓,天天坚持,久⽽久之,不论是状元还是伊⼈,都会向你招⼿。
⽆忧考⾼⼀频道为正在努⼒学习的你整理了《2018⾼⼀历史试卷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
第Ⅰ卷选择题(48分)
⼀、选择题:本⼤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要求的。
1、在学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后,假设甲、⼄、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不可能被周武王封为诸侯王
A.甲为西周王族成员
B.⼄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纣王
C.丙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
D.丁为平民,但才德俱佳
2、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酎⾦助祭,以所献酎⾦的分量不⾜或成⾊不好为借⼝,废列侯106⼈。
(酎:zhòu,酎⾦,古代诸侯向皇帝交纳的贡⾦,作祭祀⽤。
)这则材料说明了
A.列侯所献酎⾦有问题B.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C.汉武帝加强君主*D.汉武帝贪财暴虐
3、下图是秦朝与唐朝的中央官制⽰意图,⽐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A.唐代中央官吏⽇渐增多
B.唐代以分散相权⽽保障君权
C.唐代尚书省权⼒
D.太尉与御史⼤夫的权⼒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上朝在皇帝⾯前⽆坐处,⼀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得跪着说话了。
”这表明
A.中央对地⽅的管理⽇益加强B.内阁制度⽇渐成熟
C.中央的权⼒⽇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被六部分割
5、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
政务中⼼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A.皇宫建筑布局⽇益合理B.政府⾏政效能不断提⾼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君主*不断强化
6、“⽵枪⼀杆,打得妻离⼦散,未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地房廊,不见烟⽕冲天。
”该对联反映的是
A.西⽅列强的侵华暴⾏B.鸦⽚输⼊对中国的危害
C.烟草传⼊中国后的盛况D.⼯业⽂明冲击中国
7、有⼈说:“对于西⽅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临很不寻常的历史环境。
内部事务万分⽕急,⾄于西⽅则可以暂缓⼆步。
”这⾥的“内部事务”主要是指
A第⼆次鸦⽚战争B满汉官僚的⽭盾C义和团运动D太平天国运动
8、有⼈曾对中国近代⼀场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
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的⼩国打败了,⽽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订得那
样苛刻,这是多么⼤的耻辱啊!”这⼀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丑条约》
9、佩弗在《远东》中说“1912年在中国建⽴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对于其中“荒唐可笑”的正确理解是
A.责任内阁制未体现三权分⽴的原则
B.资产阶级没有找到真正的救国道路
C.暗喻资产阶级应该建⽴君主⽴宪政体
D.20世纪初先进中国⼈的努⼒失败
10、参加过⾟亥⾰命的⽼⼈吴⽟章说:“从前皇帝⾃称为天⼦,如果有⼈说皇帝是强盗,可以*,⼤家⼀定把他看作疯⼦;孙中⼭就曾经是⼀个被⼈看作疯⼦的⼈。
相反,在⾟亥⾰命以后,如果有⼈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做皇帝,⼀定也被看作疯⼦。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进⼀步发展B.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
C.民主共和观念进⼀步传播D.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11、右图是1900年西⽅国家出版的⼀幅“⼋位强⼈正在合理痛打⼀位弱者”的宣传画。
据你所学历史知识推测他们痛打的结果是
A.“弱者”最终灭亡
B.“弱者”成为“⽊偶”
C.“弱者”迅速恢复,并发展壮⼤
D.“弱者”被肢解⽠分
12、1999年美国纽约市政府把竖有林则徐铜像的华埠中⼼命名为“林则徐⼴场”。
林则徐受到世界⼈民尊敬的主要原因是
A.严禁鸦⽚,是世界禁毒反毒先驱B.加强海防,提出建⽴近代海军主张
C.学习西⽅,提⾼欧美的国际地位D.抗击英军,维护中国领⼟主权完整
13、有研究者认为,近代以来中国出现过五次⼤的留学热潮。
下列对新中国初期留学热潮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批次留学时间留学初衷
第⼀次清政府晚期的留*富国强兵
第⼆次民国初期的留*实业救国
第三次国民政府时期的留*科技救国
第四次新中国初期的留*建设祖国
第五次改⾰开放后的留*创业⽴业
A.多以留学欧美为留学地区B.以留学苏联、东欧国家为主
C.涉及机电等技术领域D.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14、美国⼀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多数领导⼈被蒋介⽯杀害,但也有些⼈逃进了华南⼭区。
他们的领导⼈之⼀是*,*⽆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命策略。
”材料中“新的⾰命策略”指
A.开展武装起义的策略
B.遵义会议上取得领导地位
C.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D.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5.词语出现频率的⾼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活的变化。
以下最有可能属于1912年的⾼频率词组是
A.黄花岗、武昌起义、皇族内阁B.⼆⼗⼀条、罢市救国、民主科学
C.民国、约法、宣统退位D.⼋国联军、赔款、拳乱
16.中国近代有⼈认为:“王者称为天⼦,不过取尊称云尔,实则凡⼈皆天之⼦也。
”“⼈君与千百万万国民合为⼀体,国安得不强?”“⽇本变法,以民选议院为⼤纲领。
夫⼈主之为治,以为民⽿。
以民所乐举所乐选者,使之议国政,治⼈民,其事⾄公,其理⾄顺。
”这种观点实际上主张
A.君民共治天下,建⽴代议制的民主政治B.取消君主制,使凡⼈与王者的地位平等
C.设⽴民选议院,建⽴资产阶级共和国D.让民选君主治理⼈民,使国家富强
17、1955年在⼀次国际会议后,⼀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个坚持*⽴场的领导⼈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周恩来能够改变这次会议航向的主要原因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反帝反霸的不结盟政策
C.“求同存异”的⽅针D.维护联合国*的原则
18、为庆祝新中国成⽴60周年,某导演筹拍⼀部电视政论⽚《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下列
题材可以⼊选该⽚的有
A.区域⾃治开新篇------⾹港特别⾏政区的成⽴
B.以和平代替武⼒----------《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民民主统⼀战线进⼊新的发展阶段
D.独⽴⾃主,不结盟---------新中国外交⼯作的开端
19、雅典公民希⽶奥出⾝于商⼈家庭,他在家⾥接受私⼈教育,其⽗母主要关注的应该是
A.逆运算能⼒B.外语⽔平
C.学校考试成绩D.思维能⼒和表达⽔平
20、公元前27年,屋⼤维建⽴罗马帝国,占领了整个地中海世界。
屋⼤维的顾问叫苦不迭:“⿇烦就
在于⼈⼝众多,事务繁杂。
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上形形⾊⾊的⼈。
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
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极”。
解决这⼀困难的措施是
A.将习惯法发展为成⽂法
B.开始实施万民法
C.进⼀步完善公民法
D.⾃然法取代公民法
21、普法战争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英国漫画家为此创作了题为《玛丽安娜⼥郎(法国的象征)终于挑好帽⼦了》的漫画。
图中房间⾐物凌乱,⼥郎站在镜⼦前⾯,终于选好并戴上了象征共和制度的三⾊帽。
这幅漫画的含义是
A.法国的政治制度像⼥郎的时装,可以随时改变
B.法国的共和制度像⼥郎的帽⼦,只是装饰品
C.法国的政治制度像⼥郎⼀样软弱⽆能
D.法国的共和制度经过长时间的变动才确定下来
22、“以议会形式粉饰门⾯,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制度的国家。
”马克思这句话描述的是
A.资产阶级⾰命后的英国
B.法兰西第⼀帝国
C.德意志帝国
D.意⼤利王国
23、2011年7⽉,因《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英国部分政要和民众分别联名*,要求⾸相卡梅伦下台。
卡梅伦(保守党)最终是否下台,关键是要看
A.保守党的*⽀持率B.国王的态度
C.议会的信任程度D.在野党⼯党的态度
24、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产⽣的好处和因国家之⼩⽽产⽣的好处结合起来”。
对作者观点理解⾯的是
A.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
B.三权分⽴实现了分权制衡
C.地⽅各州⾃治权⼒不断增强
D.中央集权与地⽅分权结合
第Ⅱ卷⾮选择题(52分)
⼆、⾮选择题:本⼤题共3⼩题,第25题14分,第26题15分,第27题23分。
25、(12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震荡最剧烈、最不稳定的时期,发⽣了社会和政治的“⼤裂变”。
阅读下⾯的⼤事年表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现代史⼤事年表(节选)
1894年⽇本挑起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
孙中⼭在美国檀⾹⼭成⽴兴中会。
1895年中⽇签订《马关条约》;康有为等“公车上书”。
1897年严复译述的《天演论》在《国闻报》上定期发表。
1898年6⽉,维新变法开始。
9⽉,那拉⽒发动“戊戌政变”。
1899年秋,⼭东平原县义和团在朱红灯领导下举⾏武装起义。
1900年夏,全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争的浪潮。
6⽉,⼋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1年9⽉,《⾟丑条约》签订。
1902年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命书》在《苏报》上发表。
1903年邹容著《⾰命军》,章炳麟为《⾰命军》作序。
1905年实⾏清末“新政”。
中国同盟会在⽇本东京成⽴。
1911年清朝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
10⽉10⽇,武昌起义爆发。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
2⽉,清帝退位,孙中⼭辞职,袁世凯接任。
1913年3⽉,袁世凯派⼈杀害了宋教仁。
7⽉,爆发“⼆次⾰命”。
回答以下问题:
(1)从以上⼤事年表中可以看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哪两股进步社会思潮?(4分)
(2)上述两股社会思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8分)
26、(15分)学习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明》这⼀专题后,宜昌市某⼆中晓明同学结合最近看过的《世界上下五千年》⼀书,设计了⼀道辨析题,让同学们在活动课上加以辨析:
在伯⾥克利执政时期的⼀天,雅典公民帕罗蒂命令因为债务沦为奴⾪的本邦成年男⼦亚昆塔完成农活,⾃⼰与妻⼦海伦⼀起去参加公民⼤会。
公民⼤会是雅典事实上的国家权⼒机构。
这天的公民⼤会投票表决通过了两项决定:第⼀项决定是设⽴雅典法院——由⼗将军组成的“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第⼆项决定是制定“陶⽚放逐法”,将⼀名贵族以“民主妨碍者”的罪名驱逐出雅典城邦。
上述这段⽂字表述中有多处与史实有误之处,请从其中找出(找出三处即可)(6分),并说明理由。
(9分)
27、(25分)统⼀,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结束国家*,实现国家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为之讴歌的伟⼤事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作为⼀个多民族的统⼀的⼤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是⼀个⼗分罕见的现象。
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化的等多⽅⾯原因。
除此之外,中国⼏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五讲》
材料⼆“苍天苍天泪如⾬,倭⼈竟割台湾去。
”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情奔⾛相告,“哭声达于四野”。
材料三列强的步步紧逼使曾经统⼀富强的中国⼭河破碎,不⽢的不仅仅是台湾民众,三元⾥抗英、左宗棠收复x疆、义和团运动……我们看到了中华⼉⼥的英勇、⾎性,然⽽反动*的清政府却签订了这样的条约内容“严禁中国⼈参加反帝⽃争……拆除北京⾄⼤沽⼝沿线炮台……”
材料四“起来,不愿做奴⾪的⼈们,⽤我们的⾎⾁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万众⼀⼼,冒着敌⼈的炮⽕,前进、前进、前进进!”
——《义勇军进⾏曲》
(1)材料⼀中“中国⼏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指什么制度?请分别写出秦朝、元朝推⾏的最主要的地⽅管理制度。
这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10分)
(2)材料⼆中这⼀令⼈悲痛的历史场⾯发⽣在近代哪⼀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倭⼈”“割台湾”是哪⼀个不平等条约的规定?(6分)
(3)材料三中条约内容出⾃近代哪⼀不平等条约,简述其恶劣影响。
(5分)
(4)材料四中歌曲所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哪⼀重要历史事件?⾯对最危险的时候,中国⼈万众⼀⼼、众志成城,建⽴起⼴泛的统⼀战线,该战线的名称是什么?(4分)
【答案】
25、(1)进步社会思潮:康梁维新思想(君主⽴宪);民主共和思潮(4分)
(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量壮⼤;西⽅民主思想的传播;先进中国⼈的努⼒(8分)
26、①有误之处:“因为债务沦为奴⾪的本邦成年男⼦亚昆塔。
”(2分)理由:梭伦改⾰废除了“债务奴⾪”,伯⾥克利时代的雅典本邦男⼦不可能是债务奴⾪。
(3分)
②有误之处:“与妻⼦海伦⼀起去参加公民⼤会”。
(2分)理由:妇⼥在雅典不享有民主政治权利,不能参加公民⼤会。
(3分)
③有误之处:“公民⼤会决定设⽴雅典法院——“陪审法庭”。
(2分)理由:早在梭伦改⾰时期雅典就已设⽴雅典法院——“陪审法庭”。
(3分)
④有误之处:“由⼗将军组成的‘陪审法庭’”。
(2分)理由:雅典的陪审法庭由民众组成。
(3分)
⑤有误之处:“制定‘陶⽚放逐法’,将⼀名贵族以‘民主妨碍者’的罪名驱逐出雅典城邦”。
(2分)理由:“陶⽚放逐法”是克利斯提尼改⾰的措施。
(3分)
【⼆】
第I卷
⼀、选择题(每⼩题1.5分,共32⼩题,合计48分)
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地之神,“稷”指主管五⾕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们⾮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国之本
C.农业与⼟地的关系D.⼩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2.《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以助地⼒”,“地⼒盛者,草⽊畅茂,⼀亩之收,当中⽥五亩之分”。
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产中()
A.“重农”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
C.“不误农时”的思想
D.“精耕细作”的特点
3.下列关于中国的制瓷业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制瓷业到西汉形成南青北⽩两⼤系统B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C.商朝⼯匠就已经烧制出了原始瓷器D清代发明了珐琅彩,效果如同油画
4.董仲舒思想的核⼼是:()
A.君权神授
B.春秋⼤⼀统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三纲五常
5.先秦诸⼦常⽤寓⾔来说明哲理,熔思想性和艺术性于⼀炉。
某思想家⽤“守株待兔”的故事,以反讽的形式来阐述⾃⼰的观点。
下列和他的观点主旨⼀致的是:()
A.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
B.兼相爱、交相利
C.克⼰复礼,天下归仁
D.弱者道之⽤
6.荀⼦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主要代表⼈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有常B.⼈性本恶C.礼法并重D.民⽔君⾈
7.明朝宋应星在《天⼯开物》中记载某种炼钢法:“⽤熟铁打成薄⽚如指头阔,长⼨半许。
以铁⽚束包坚紧,⽣铁安置其上…洪炉⿎鞘,⽕⼒到时⽣铁先化,渗淋熟铁之中,两情投合,取出加锤,再炼再锤,不⼀⽽⾜。
”该炼钢⼯艺最早出现于()
A.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8.唐以前,市井成员主要是商贾、⼿⼯业者、⼩商⼩贩及部分⽆业游民.⽽到宋代,⼜出现了众多⽂化娱乐⾏业,饮⾷、旅店种类⼤增,众多⽂⼈也加⼊市井队伍中。
材料中唐宋时期市井成员构成的变化()
A.是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表现
B.使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C.是市民⽂化迅速发展的结果
D.是政府商业政策变化的反映
9.右图是《万⾥茶路》⽰意图,⼀条弥漫着茶⾹的曲线从中国福建的武夷⼭脉伸向俄罗斯的恰克图。
这便是由中国晋商开辟的绵延清代200余年,长达万⾥的中国“茶叶之路”。
这反映出清代()
A.闭关锁国到*开放的过程
B.重农抑商政策逐步被打破
C.地域商帮崇尚逐利进取精神
D.⼯业⽂明推动的商品化浪潮
10.明朝范濂的《云间据⽬抄》记载:“松江旧⽆暑袜店,暑⽉间穿毡袜者甚众。
万历以来⽤尤墩布(⼀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
故郡治西郊,⼴开暑袜店百余家。
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
”下列有关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松江成为丝织业中⼼②纺织业技术⽔平提⾼③松江出现了雇佣关系④官府⿎励⼿⼯业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1.阅读《1872~1894年中国境内近代⼯业统计图表》。
对统计表的解读有误的是()
A.商办企业资⾦少,数量较多,说明其规模较⼩
B.洋务企业资⾦较雄厚,但数量少,说明其规模⼤
C.外资企业资⾦雄厚,规模⼤,压制民族企业发展
D.清政府放宽民间设⼚限制,促进了商办企业发展
12.中国读书⼈历来“耻于⾔商,耻于⾔利”。
⽽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于近代⼯商业。
这⾥反映出来的社会思潮是()
A.实业救国
B.⼯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民主独⽴
13.下图是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总额发展变化的⼀幅曲线图,从1866年到1956年90年间共出现三个资本总额的投资⾼峰,其中第⼆个⾼峰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
A.第⼀次世界⼤战的影响
B.洋务运动的推动
C.南京国民政府的激励政策
D.相对和平的国内外环境
14.“改变了近千年来⼩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
”这场运动()
A.实现了平均地权的民⽣主义
B.彻底废除了封建⼟地所有制
C.推动了新中国⼯业化的发展
D.极⼤挫伤了农民⽣产积极性
15.商业⼴告在新中国成⽴初期⼀度很活跃,1953年以后业务骤减,⽇益萎缩,直⾄*时期⼴告事业发展陷于空⽩,造成这⼀局⾯的主要原因()
A.政府采取限制措施
B.经济困难物质匮乏
C.计划经济的影响
D.商品直销⽅式主导
16.中共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的共同点有()
①关键是改⾰所有制形式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③改变单⼀集中的管理模式④极⼤地解放了⽣产⼒
A.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7.英国为了打败⽇益发展的竞争对⼿荷兰,并⼒求保住开始建⽴的海上优势和争夺殖民地,曾三次挑起对荷兰的战争,并最终获胜,夺取了海上霸主地位,建⽴了海权——贸易——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模式。
英国对荷兰的胜利主要得益于当时英国()
A.社会制度的优越
B.商业贸易的成熟
C.⼿⼯业的发达
D.⼯业⾰命的成果
18.“被⼯业⾰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些⼈,他们中⼤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穷困潦倒,在⼯业⾰命的风暴中,他们凭⾃⼰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狠⼿辣开办⼯⼚,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
”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英国⼯业⾰命促进⽣产⼒的发展
C.英国⼯业⾰命壮⼤了资产阶级
D.⼯业⾰命中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19.⼯业⾰命的实质既不是发⽣在煤炭、钢铁、纺织⼯业中引⼈注⽬的变⾰,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
……⽐技术⾰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规则的变化。
这⾥的经济社会运⾏规则是指()
A.机器⼤⼯业⽣产
B.⾃由主义经济政策
C.⼯⼚制组织形式
D.⼯业城市⽣活⽅式
20.欧洲资本主义的发⽣与发展⼤致经历了重商主义、⾃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外扩张⽅式各有侧重。
以下对应正确的是()
A.商品输出→资本输出→资本原始积累
B.资本原始积累→资本输出→商品输出
C.商品输出→资本原始积累→资本输出
D.资本原始积累→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21.有⼈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劳动投资,迅速跨过⼯业化阶段的⽆情的国家公式”,这⼀观点()
A.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林模式
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的本质属性
22.关于苏联改⾰的评述,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涅夫把苏联改残了,⼽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的主要原因是()
A.对“斯⼤林模式”的⼩修⼩补
B.只注重和发展与军事有关的⼯业部门
C.在改⾰中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D.对“斯⼤林模式”进⾏根本性的变⾰
23.苏俄农民彼得•伊⾥奇在⽇记⾥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A.政府实⾏实物配给制
B.可以⾃由⽀配纳税后剩余的粮⾷
C.加⼊集体农庄,⾛上合作化道路
D.削减农业税,提⾼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24.苏俄实⾏新经济政策发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形势需要
B.帝国主义经济封锁所导致
C.苏俄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所决定
D.苏俄当时的社会⽣产⼒⽔平所决定
25.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块内陆的⼟地价格从8000美元上升到20000美元,⾯向⼤海的⼟地则从15000美元升⾄25000美元,⽽海滩边的⼟地更是从20000美元跳到75000美元。
”这段材料实际上揭⽰了()
A.美国房地产正处于发展的⾼峰
B.美国房地产业存在较多的发展泡沫
C.房地产是美国经济发展的⽀柱
D.房地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贡献越来越⼤
26.它是典型的南北双⽅为共同发展与繁荣⽽组建的区域经济⼀体化组织,南北合作和⼤国主导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该组织是下图中()
27.⼆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了“福利国家”,被称为社会的减震器,主要是因为()
A.解决社会⽭盾,消除两极分化
B.刺激社会消费,缓和了供求⽭盾
C.改善劳资关系,刺激经济发展
D.维护社会稳定
28.美国通⽤电⽓公司在⼀则⼴告中说:“37万个股东把储蓄投资在通⽤电⽓公司,这是美国的典型,美国近乎每⼀个⼈民都是资本家。
”与该⼴告思想相⼀致的是()
A.“混合经济”B.“经营者⾰命”
C.“⼈民资本主义”D.建设“福利国家”
29.20世纪70年代,西⽅国家⾯临了⼀系列困境,如经济停滞化、通货膨胀化,为此西⽅国家采取的重要举措不包括()
A.⼤规模削减政府开⽀
B.加⼤政府对经济的⼲预
C.出售国有企业给私⼈
D.⼤⼤削减社会福利开⽀
30.某国际机构曾指出菲律宾国内“电价过⾼、对中⼩企业的贷款不⾜,这有碍菲贫困⼈⼝享受经济发展成果”。
该国际机构最有可能是()
31.1996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达2850亿美元,⽐上⼀年增长了17.5%。
⽽且投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私⼈资本在1990~1996年的6年中增加了6倍。
这说明经济全球化()
A.是⼀把双刃剑
B.缩⼩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差距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弥补资⾦缺⼝
D.为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提供了时机
32.1919年,太原郊区的刘⼤鹏写道:“五更各庙鸣钟,惊醒世⼈早起迎神,⾥中放炮接连不断,此其新年也。
上年⼗⼀⽉三⼗⽇所过阳历之新年,百姓皆不以为然,惟官厅庆贺,民皆睨⽽视之,且谓是彼等之年,⾮吾之新年⽿,民情⼤可见矣。
”他在此表达的是()
A.当地习俗中过年应名钟、迎神和放炮
B.在乡村推⾏民国新习俗需要假以时⽇
C.乡村⾥民国倡导的民主观念⽐较淡薄
D.当年百姓和官厅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张
第II卷(共5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阅读下表,观察晚清政府进出⼝贸易额(单位:两⽩银)
材料⼆1952~1956年我国经济结构变动
材料三1978~1997年我国⼯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重
(1)从上表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变化的原因。
(10分)
(2)材料⼆反映出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结构发⽣了什么变化?发⽣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变化有何重⼤历史意义?(6分)
(3)结合材料三分析,与1956年相⽐,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34.农民阶级是历史的重要创造者,他们的遭遇反映出历史的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1932年,美国国民总产值从1929年的1040亿元下降到410亿元。
当年有27.3万户⼈家被房东撵⾛。
农民每收⼀英亩⼩麦,就要亏⼀元五⾓。
⽤⽟⽶棒⼦当燃料,⽐卖⽟⽶买煤烧还合算。
⾁价惨跌,⼀只⽺送到市场,运费⼀元⼀⾓,售价不⾜⼀元。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上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多数农户加⼊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
农庄是国家直接⽀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数量、牲畜产品率、作业⽅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
为保证⼯业化所需资⾦,国家实⾏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
1953年斯⼤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为:粮⾷13.2%,⼟⾖7.5%,⽜⾁5%。
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均粮⾷和⾁类的产量只有432公⽄和30公⽄,⽐⾰命前1913年的540公⽄和31.4公⽄还要低。
材料三:中华⽂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先表现在⼴⼤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的内在动⼒,⽽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1)美国农民为何会收⼊锐减?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提⾼他们的收⼊?(3分)
(2)根据材料概括苏联集体化运动的特点?如何评价这个运动?(6分)
(3)选取新民主主义⾰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命⽃争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三的观点(2分)。
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农民成为中华民族伟⼤复兴的得益者,请结合史实从经济⽅⾯加以说明。
(4分)。